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在西方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与兴起的。消费主义认为,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是把消费当成是炫耀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的资本和工具,所以它提倡奢侈消费的模式。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那种将大规模的消费、高水平的生活视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人们普遍去追求无限扩张的更高、更多的消费,这种消费的目的,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兴起并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浪潮迅速扩散到全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消费主义产
1.经济根源
主要源自资本的内在逻辑。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西方国家产品出现供大于求、产品大量过剩的现象,要想扩大生产,源源不断地获得利润,只能鼓励民众多消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资本的掠夺性和私利性就表现为宣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影响。正如一位美国环保主义理论家精辟指出的那样:“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这为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根源
政府不断鼓励消费。资本主义因为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为了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保证资本家的利益,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与消费主义相关的经济主张。其中,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有效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多国相继出台了很多刺激消费的政策。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不合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比例过重、消费比例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拉动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政府也连续出台了刺激消费的政策。
3.哲学根源
社会异化的结果。西方国家经过启蒙运动脱离了中世界宗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肯定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肯定个人奋斗和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权利,而把自然看成是人类消费的对象和资源库,信奉“我用故它在”、“我消费,我快乐”等人生信条。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众多的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技术能够解决生产、消费中资源短缺等各种问题,这种错误观念使人类更加有恃无恐地消费。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产生利润,且资本具有逐利性,因而不断地鼓励消费。这种思想在西方流行,导致社会出现消费决定生产的局面,这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遍流行,公民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扭曲。这种异化和颠覆使西方公民变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也对我国人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
二、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消费主义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全国人民共同奋进的精神保证,是引导国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导航,也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而消费主义思潮作为西方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以来,在各高校有迅速蔓延、不断扩散的态势,并快速得到一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认同。这些学生将之作为人生准则,摒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追求超前消费、时尚消费等生活方式。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巨大的挑战。
2.消费主义思潮在高校的泛滥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大学生认识、解读社会发展的利器,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只有了解,坚持以为指导,才能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消费主义思潮在高校的蔓延阻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形成、合理行为尺度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道德准则,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而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给学校加强勤俭节约、自强奋斗的思想教育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大学生中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炫耀消费等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奉行“我消费、我快乐”的原则,追求时尚,强调“过时就扔”的一次性消费,与节约的美德相背离。这种奢靡的消费观也导致了一系列违法违规事情的发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低下、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漠化。这跟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相背离。
3.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对大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教育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顽强独立等品质。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蔓延,给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贪图享受、不能吃苦,讲排场、爱慕虚荣等。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发展。一方面,经济水平较高或一般的学生,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重享受、轻勤俭,奢靡成风。另一方面,这些炫耀性消费行为会给其他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带来压力,并使之产生自卑感。比如大学里的贫困学生没有钱参加同学的聚会和各种高消费活动,就只能选择和同学主动疏远,这种现象叫作“自我排斥”。因此,各高校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从各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消费,遏制消费主义在学校蔓延。
三、抵御消费主义思潮,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勤俭节约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不息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在诗词作品中,这类思想大量存在,很多都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如:《悯农》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弟子规》的“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就是千千万万家庭向子女灌输节俭消费观的生动教材,我国传统上宣扬消费崇俭,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消费。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些宝贵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格。
2.创新教育内容、方式
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学校教书育人功能的主要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高校在课堂教书育人内容、方式等方面积累了很多优秀经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现在学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反感灌输式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内容,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其他社科类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如:高校可以开设关于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选修课,形势与政策课应侧重消费对学生人格影响的讲解,哲学原理课上可以侧重讲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历史、内容、实质和危害,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侵蚀。
3.丰富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关于勤俭节约的主题演讲比赛,关于艰苦奋斗的书画展,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专题讲座,开展以“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等,创新活动形式,营造校园氛围,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勤俭节约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所接受、认可、实践。
参考文献:
[1]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海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68.
[2]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终结[M].孙晓春,马树林,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4.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20-02
消费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他在开始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是一样”[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的总体消费形势趋于健康、合理。但同时有一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着不合理、消费观念非理性的情况。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
(一)盲目从众消费
在大学校园很容易形成某种消费氛围,大学生都希望他们的消费行为与周围的同学达成同步。比如一些流行的电子产品,像手机、平板电脑等。女生的化妆品、衣服、各类饰品;男生随波逐流地学抽烟、喝酒等。无论对自己有没有用,只要别人有了,自己也要想方设法去得到,没有自己的消费观念,缺乏消费计划,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享乐主义消费
一些学生信奉“人生苦短,及时享乐”的思想,追求物质享乐消费已经在大学生中蔓延。为了享乐,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有的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学业和健康为代价。过分追求消费享乐感、消费会使大学生对感官刺激产生强烈体验的渴望,将会缺乏积极、奋斗的精神,意志品质薄弱,经受不住生活中的挫折,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然而追求物质享乐消费的“这种需要永远无法获得,只会满足导致精神麻木,最终导致自我毁灭”[2]。
(三)满足感消费
在消费时,一些虚容心强的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追求品位,表现自我。“他们的消费注重的不仅仅是商品的物理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商品所附加的,能够表现其个性、身份地位、财力、提升自己形象等的象征意义”[3],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优越感。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
(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对于这些消费观念缺乏辨识能力,在大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消费观念,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浪潮的负面影响,消费观念开始出现偏差,渴望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追求奢侈消费、享乐消费,对消费主义产生的腐蚀作用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
(二)大学生理财计划的观念淡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有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5]。;有的同学干脆是连回家的路费都花完了,只有向要好的朋友借,下学期再还钱,形成相当恶劣的循环;只有少数同学有理财意识。
(三)家长对子女的节俭消费教育力度降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子女的节俭消费教育力度大大降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使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宁可自己“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也要给予子女在经济上最大的满足。这种经济上无计划、无节制的给予,是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教育引导。纵容了子女的消费欲望,养成了子女肆意挥霍浪费的恶习。
“消费教育的滞后使大学生形成不良消费习惯成为可能”[6],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在偏重于知识的传播,而疏忽德育。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机制;同时对于大学生消费的教育更是远远没有普及。学校对于提倡节俭、科学、适度的消费教育尚未完全实施,削弱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比如网吧、台球厅、歌厅等娱乐性场所遍布学校周围,使学校的环境不断恶化,对于一些没有自制力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经济过剩危机;凯恩斯主义;;中国的经济过剩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是呈周期性波动运行。经济紧缩或经济过剩是经济周期的一个方面。依据经济学对经济过剩的界定与我国目前市场商品全面供大于求、物价持续下降、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等经济表现,无疑,我国是处于经济过剩运行阶段。。
检阅现有的有关经济文献,绝大多数是套用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分析我国经济过剩(目前我国有的经济文献称“买方市场”)的成因,由此自然地选用了刺激需求(重点是刺激内需)的需求管理政策。笔者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1)没有认识到我国经济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还有市场不完善方面的原因;(2)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从完整意义上说,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制度的有机统一,因此,分析经济活动的波动原因与治理,既要从市场机制上求解,又要从市场制度上探寻,应着重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制度结构特征;(3)没有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人为推进的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伴随着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我国的经济运行状态,既为市场规律作用所决定,也为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所决定,因此,分析我国经济过剩的成因与治理,不能简单地套用在私有制市场经济实践上所产生的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必须分析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特殊决定作用;(4)没有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分析治理经济紧缩的政策,既要从市场经济角度选用一般的治理政策,又要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积极地探索集治理经济紧缩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于一体的政策。
以经济制度分析见长的经济学,不仅从市场机制上分析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而且从社会经济制度上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危机的制度原因。应该说,生产过剩危机理论,对于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过剩运行的成因,更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本文侧重于理论角度,述评凯恩斯主义与对生产过剩成因、治理的不同分析,并从中得出分析我国目前经济过剩运行的成因与治理的几点现实启示。
二、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过剩危机成因与治理的理论分析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解释这种经济现象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作为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其突出贡献是从理论上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他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紧缩与萧条的原因。① 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认为危机、萧条的产生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根据他的解释,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不过成本和利率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投资吸引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会因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和流动偏好的加强,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危机使投资和消费水平都迅速下降,加之利率的提高,必然出现萧条阶段。对于经济危机的治理,凯恩斯以乘数原理为根据,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凯恩斯更主张通过增加投资(由于萧条时期,私人企业家因悲观预期而不愿增加投资,所以他主张以政府投资来替代私人投资)来刺激有效需求,治理经济危机。根据他创立的乘数原理,投资的变动会引起收入和产出的倍数增长,所以治理经济危机的最佳政策选择就是扩大投资特别是扩大政府投资。
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卡尔多从凯恩斯的投资决定储蓄、储蓄与投资相等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均衡出发,并从储蓄函数、投资函数的非线性特点入手,通过两条曲线的叠加把凯恩斯的两个静态模型改造为一个动态多重均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动态循环性周期模型。② 依据他的经济周期模型可以得出理论要点:(1)当事前储蓄(即人们愿意储蓄的量)与事前投资出现差异时,必然要引起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如果事前投资大于事前储蓄,就会引起经济扩张;相反,则会引起经济收缩。(2)经济周期是由经济本身一些内在因素引起的,投资与储蓄的变动和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动相互引起、相互作用,由此引起经济周期性地变动。他强调,使经济向扩张变动的因素没有使经济向收缩变动的因素那样稳定。因此,长期萧条的危险大于长期繁荣的危险,如果让经济自己调节,则经济中的波动与萧条就难以避免。(3)经济周期的长短,其一取决于储蓄和投资对经济活动水平变动反应的大小与快慢;其二取决于完成一次累积性趋势所需要的时间。(4)经济波动的幅度取决于投资与储蓄曲线的形态。(5)政府抵制萧条的扩张性政策在萧条的较早和较迟阶段比极度萧条阶段更有效,政策只能缓和经济波动、推迟萧条,不能完全消除波动与萧条。
与卡尔多不同,哈罗德在凯恩斯储蓄-投资分析基础上,把乘数原理与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解释经济周期,提出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原始形式。③ 在这一模型中,哈罗德把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作为引起经济周期的主要内生变量,并在凯恩斯乘数原理(即在分析消费和投资对国民收入单向影响)的基础上,把加速数原理引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动态地分析了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来分析经济周期。根据他的分析,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长率会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利润份额更多地用于储蓄而致使消费增长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扩张影响;另一方面又会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引起投资增长率的下降。这种乘数和加速数的共同作用最终会由消费-投资-国民收入之间的连锁反应而引起经济危机,所以他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关系(加速数)和乘数的联合作用。”④
【关键词】消费主义 消费文化 新闻传播 大众媒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不仅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还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近年来,关于消费、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研究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消费主义的含义
关于消费主义,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学者维尔斯认为,消费主义是跟生产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超出实际经济能力甚至压抑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去追求群体心理所推崇的消费水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法国后现论学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①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人们消费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成为人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
二、消费主义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1、消费主义与神话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法国著名学者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一书指出,“神话是一个交流的系统,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意义的模式,一种形式”,“由一种话语传达的……一种说话的类型。神话不是由其信息的对象来确定的,而是由它说出这些信息的方式确定的”。②
这就是说,神话成为一种赋予物品以新的意义的手段。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中,消费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和意义所在。人们的消费活动所追求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意义。商品符号的文化意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神话作用附带上美好、奇异、浪漫等文化意义的。
在当代消费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广告是阐释消费主义与神话理论交互作用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形式之一。
时下诸多时尚杂志内都刊有女性护肤品、彩妆等方面的广告。。在这里,彩妆通过神话作用被赋予了梦幻、美好、浪漫的意义,消费主义激发了受众的消费欲望,营造了一种消费氛围,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受众通过对品牌和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产生购买动机和行为。
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和神话理论彼此作用应用在广告中,被赋予神话作用的广告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也会带来过分消费、奢侈消费等负面作用。一些商品在华丽和浮夸的广告放大下,让人成为奢侈品的俘虏,形成华而不实、拜金主义的消费心理和习惯,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和经济成本。“炫耀性消费”造成精神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的普遍贫困、贫弱和浅薄,并影响到相应的社会伦理、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氛围,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和环保型社会的理念。
2、消费主义与涵化理论在电视媒体中构造主流价值观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无法亲自接触客观现实,不得不借助电视等大众媒介来认知世界。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了“涵化理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③传播媒介的涵化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化”过程中尤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④
当电视生产出消费文化的拟态环境的时候,消费者长时间地浸濡其中,往往会失去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就会受到消费主义的涵化。。
第一,炒作新闻,发掘新闻事件的娱乐卖点,误导受众。“犀利哥”事件展现了个别媒体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盲目追求视听率而忽略职业操守,误导了受众对公共事件的评价。。受众在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中受到涵化作用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究其原因,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盲目追求吸引受众的“眼球效应”,唯受众是从,刺激人们的消费欲,弱化了新闻传播引导受众的功能,从而不利用整个社会构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及和谐健康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相亲交友节目充斥着不良的价值观,低俗化和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房子”、“车子”、“孩子”等较为现实的话题成为相亲节目的重要看点。此类节目中,一些处于弱势、收入低、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节目调侃的对象。这些带有不良社会导向的内容经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让受众的价值观、爱情观和人生观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受众沉溺在消费文化的拟态环境,会误认为追求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忽略个人奋斗的力量,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否定这种美德。由此可见,相亲节目中的此类问题若不及时加以管理,势必对社会风气的良性引导和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三、消费主义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通过大众传播发挥着影响。正视消费主义传播的影响,趋利避害,对于构建健康消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的影响是广泛和复杂的,它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之路,体现了大众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消费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其次,对新闻传播传播媒介本身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从社会功能来看,媒介由教化型转向服务型,强化了媒介与受众的亲和力,传媒大众化、生活化,传媒的多样化社会功能也得到开发。
第三,对于受众来说,消费主义立足于满足受众的诸多物质和精神需求。消费主义通过附加新的形象和符号来改变商品的原始意义和使用概念。这种形象和符号把人们内心追求自由和享受的欲望与物质现实巧妙地连接起来,把人们这种压抑在内心的欲望激发起来,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与满足。
在全球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也应该对消费主义产生的负面作用保持警惕。
第一,消费主义在传媒活动领域内化为新闻消费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不断受到新闻消费主义的消解。新闻消费理念下的媒体以商业逻辑为驱动力。媒体热衷于根据市场销量进行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媒体出现了大量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等现象,从而遮蔽、挤兑媒介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严重影响了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给社会带来危害。
第二,消费主义浸泡下的受众,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只知道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中。消费主义正是以个体及其欲望为内在基础,将享受、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实现,不断提供一种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促使受众逐渐陷入一种对虚假需要无休止追逐的过程中,丧失了思考和反省的惯性以及批判的理性、辨别能力,最终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日益成为正如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
。
结语
总之,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学领域产生了丰富而复杂的影响,对这种影响认知需要从辩证的角度加以理性思考,既要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又要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批判并提高警惕,促进社会整体向进步的方向演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法]鲍德里亚 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②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9
③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6,224-229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 消费误区 科学消费
消费简单讲就是人为了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都可以把消费划分科学消费与非科学消费。所谓科学消费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道德规范相一致,既能满足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又能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个人消费行为。科学消费反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快乐主义所倡导和奉行的单纯片面地追求享乐的非科学消费,倡导理性消费、公平消费和有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现时代的大学生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但大学生本身具有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角色尚未完成,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特点,所以在消费生活中大学生消费群体更容易产生各种消费误区。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消费群体,加强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认识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的错误,找到错误形成的原因,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消费,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大学生消费误区成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种分配方式的产生,贫富差距的出现,部分家庭先富起来了,富裕家庭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在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念尚未成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以极端享乐、摆阔、炫耀等为特征的不科学消费观。高消费人群的出现也推动了各种以吸引高消费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高档服务业的发展,出现了多层次的消费领域。而大学生处于半社会化阶段,容易寻找并树立偶像,模仿其行为,而消费行为也是他们的重要模仿方面,所以将影响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消费心理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所以不良的消费行为容易在学生中传播,也会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2)家庭因素。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需求基本上是满足供应的,尽可能让子女得到自己能力所及的最佳程度的生活,把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看成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一定程度上膨胀了孩子的消费欲望。同时,在父母的心目中把孩子的知识文化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的重点,而理财观、消费观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甚至被看做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并未看成是价值观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在走进大学生活后成为不成熟的独立消费个体,面对各种消费诱惑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费取向,甚至走进不同的消费误区。
(3)学校教育滞后因素。消费观教育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而信息知识的飞速增加,通讯方式的便捷化,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方法单一,过分依赖课堂,局限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滞后于问题产生发展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非常被动。
同时,由于消费观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的间接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成为其他方面教育工作的附属性教育,很少作为独立性、主体性工作看待。而且于消费观的具有隐私性、多变性、多元性等特点给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很大的难度。所以导致了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不足;课堂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观的内容的现状。
2.主观原因
(1)心理因素。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活动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按照行为反映心理的理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要经历上述三个过程。由于大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特殊收入渠道、受教育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表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总体上是健康的, 但存在着消极的消费心态, 总体上各种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 一是满足正常的生活学习需要的消费心理。大部分的大学生的消费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学习需要, 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的同学。二是追求时尚, 彰显个性。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青春过渡期, 不成熟和成熟心理并存, 消费没有计划易造成浪费。追求时尚把握时代的脉搏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 无形中就给父母造成了额外的压力。三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的消费心理。攀比消费, 炫耀消费。部分同学平时不注重学业成绩的攀比, 而在吃、穿、用等消费方面和周围同学相互攀比, 他们成为高端消费品的追逐者, 部分品牌专卖店的主要营销对象。四是享乐消费心理。有同学认为年轻时要尽情享乐, 反正家里有钱, 多花点无所谓。他们成为学校周围高档消费场所的常客, 比如酒吧、茶吧、练歌房等。五是从众型消费心理。由于自信心不足,价值观和消费观仍不成熟,产生在消费行为上只是盲目跟从他人,并未真正满足自身内心需要。
(2)价值观因素。大学生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阶段,但以享乐为人生惟一目标的享乐主义和以追求金钱为人生目标的拜金主义在部分学生思想中生根发芽。在这种错误的思想中会把金钱、享乐看成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消费行为主要表现是一些大学生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娱乐型消费,轻发展型消费;重生理性消费,轻心理性消费。一些大学生购买书籍或学习用具舍不得花钱,甚至缺少教材或学习参考书,没有课堂笔记本,但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却出手大方。一些大学生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生活费用的支出远大于实现人生目的、促进知识增长的发展性费用的支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的中国传统古训已被一些大学生置之脑后。名牌消费风流行,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往往跟着“名牌”走,把外在的物质消费看成是衡量人生价值、社会地位的全部标准。他们视勤俭为失败,视消费为成功;视朴素为土气,视奢侈为高雅,甚至沦落为丧失精神家园、迷失美好人生信念和人生目的的“物化人”。
二、高校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
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关键还在学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担当重要责任,并且在各项工作中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对大学生的精神消费加以教育与引导。
首先,应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消费取向。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认清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应体现在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中,而非从社会得到的物质满足中。。例如,开设或开展人文知识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鉴赏等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消费能力,指导他们正确地、健康地进行精神消费,减少对物质消费的盲目追求。
第二,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消费观。大学生往往受一定时期社会流行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盲目追随社会上出现的消费热。而各种消费热的出现,时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可能与大学生自身根本的消费目的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使得学生产生盲目的从众非理性消费。。
第三,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理财观。大学生消费心理不稳定, 不缺乏敢花钱的冲动消费,却缺乏合理的、理性的规划和计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 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提高消费的效率,能够使钱达到最优化配置,把钱花在最有意义的地方。
第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随着资源的减少,环境的污染,人与自然矛盾也越来越的突出,而生活消费也是资源使用的重要方面。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大学生的消费教育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
参考文献:
[1]陶国富:消费行为心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3
[2]张立彬 杨湄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关键词 生态危机 消费异化 科学技术 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 N0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引起了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重视,他通过对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研究,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的生产模式,通过对异化消费的操纵控制人们,以及为了维护其存在对科学技术的滥用,都需要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
一、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
(一)自然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为了通过消费异化操纵控制人们,必须不断制造“虚假需要”。为了提供无止境的物质资料从而保证不断制造“虚假需要”,资本家将大自然作为自己的利益客体,不择手段地对大自然进行剥削和榨取。自然界在无形中,成为了其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通过对自然的控制达到了对人的操纵与控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的异化、自然的工具化成为了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消费的异化。
消费本来应该是人们自由的选择,给人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却被资本家所操纵,成为统治者实施社会控制的新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其政治需要,将幸福等同于物质消费,然后通过无休止的对自然的掠夺提供高标准的物质消费,不断产生和满足人们的“虚假需求”,从而消除了人们因为物质无法满足而对现存制度产生的不满。。
(三)技术的异化。
科学技术成为了资本主义实现其控制的新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及欲望得到满足,加大了消费异化以及对人和自然的奴役。。科学技术不仅增强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也加强了人类无止境的欲望。为了维持高生产、高消费的社会形势,科学技术的运用无形中加大了资本主义国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的能力,带来了危害人类社会的各种环境问题。
(四)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危机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危机。马尔库塞认为,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相应的统治制度、统治方式的完善,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无对立面和否定面的“单向度”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在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中逐渐被商品所奴役,只剩下维护、肯定现存秩序的向度,丧失了具有创造性社会批判功能的那个向度。在这种“单向度”的社会中,人们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无限膨胀,造成生产的无节制性,给有限的地球物质资源造成了危害。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一)解放自然。
马尔库塞认为,新的社会革命与生态革命紧密相连,解放自然是推进社会变革的原动力,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和手段,资本主义社会人对人的统治是依赖于人对自然的统治,那么人的解放同样也应该依赖于自然的解放实现。马尔库塞虽然颠倒了自然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但是将自然看作是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领域,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自然解放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性等思想,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改变人的消费异化行为。
。马尔库塞将人们的消费分为“真实消费”和“虚假消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却将二者等同起来,为了满足人们的高消费,破坏自然、剥削自然。马尔库塞强调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和劳动来满足真实的消费,克制个人追求不属于真正需要的需求,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谐化。
(三)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
马尔库塞把科学异化视为是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他批判技术但不反对技术。技术在成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同时,完全可以在一定时期成为解放的工具。马尔库塞不仅主张通过技术的发展来实际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更希望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予以引导,使自然和人得到最终的解放。遗憾的是,马尔库塞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矛盾,过分地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希望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矛盾。
(四)建立符合生态学的社会模式。
马尔库塞认为,虽然现存的技术是服务于剥削自然、破坏自然的,但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基础上的社会模式中,新的技术可以实现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这种社会模式,不仅可以使人与自然获得解放,更能使二者在和谐平等中长远的发展。马尔库塞主张通过限制生产和缩减人口来建立生态学社会模式,他看到了无止境的经济增长与有限的自然资源储藏量之间的矛盾,提出放慢经济增长,缩小生产规模,限制社会经济发展来维护生态平衡。虽然显然与当今的世界形势不符,但我们仍可以看到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云.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探微.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05月.
[2]刘仁胜.生态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