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例

2024-07-22 来源:年旅网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文1

1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汇编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 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文2

第二条本区行政区域内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暴雪、台风、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可以预警的气象灾害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为一般级(蓝色)、较重级(黄色)、严重级(橙色)、特别严重级(红色)。

第三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执行“归口管理,统一,预警联动、快速传播”的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无偿地与传播。

第四条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应急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预警联动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开展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升级完善;统筹规划和建设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和农村地区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等公共设施;保障预警信息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五条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区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工作。

区应急办、文广、电信、水利、农业、国土、城管、公安、交运、安监、教育、建工、民政、卫生等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与区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播发工作,构建预警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

第六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区气象台统一,其他任何组织不得向社会预警信息。

第七条区气象台应当及时、准确、无偿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区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报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审定。

;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向全区政府部门应急处置人员、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成员、防灾重点单位责任人以及特定人群发送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

第九条区气象台应当与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建立预警信息传播合作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播渠道,保证预警信息传播安全。

第十条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工作,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息。

当收到区气象台直接提供的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区广播电台应当立即播报,区电视台应当采用滚动字幕方式迅速播出,区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单位应当采用手机短信方式向区内全网用户及时播发。

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标明预警信息的气象台名称和时间,不得擅自更改预警信息的内容。

第十一条各机关、企业、学校、车站、港口、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大型集会场所、大型商业、娱乐、健身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公告栏等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预警区域的镇、街、场、园区在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及时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发挥镇街气象协理员和村(居)民委员会气象信息员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第十三条气象灾害防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机制,依据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场所、重要公共场所、大型公共设施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息接收和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应当建立预警信息接收责任制度。收到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是指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背景、工作特性,经区气象主管机构确认,在遭受暴雨、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单位。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为农气象服务;内蒙古莫力达瓦旗

中图分类号 F320.3;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40-02

气象为“三农”服务一直是莫力达瓦旗气象工作的重点。近几年,莫力达瓦旗气象局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在努力提高为“三农”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时效,虽然人员缺乏、工作基础薄弱、服务手段单一,但在莫力达瓦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气象为“三农”服务现状

1.1 队伍状况

莫力达瓦旗气象局现有职工16人,气象专业毕业且长期从事预报业务的只有1人,其他从事预报业务的人员,除新毕业1人外,其余都是长期从事地面测报,知识结构单一,老化严重,对当地作物生长规律缺乏认识,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1.2 工作基础

2004年开展的生态监测业务,站点单一,代表性不强,取土设备陈旧,仍以人工采用土钻取土为主,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自2005年以来共建设了16个区域自动站,做到了全旗每个乡镇(办事处)均有区域自动站;全旗共有8部人工增雨火箭架,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乡镇(办事处),东北部乡镇(办事处)主要靠驻旗农场和部队增雨。全旗8个火箭作业点均有作业人员,但无专业作业技术人员,部分作业点达不到“两库一室”的建设。全旗仅有2010年建设的3块电子显示屏,无信息机,80%的村屯无广播大喇叭。

1.3 已有的流程和规范

电视天气预报规范化服务流程;气象信息规范化服务流程;气象决策服务流程;气象灾害服务流程;常规天气预报服务流程。

1.4 主要服务手段

1.4.1 加强组织建设。成立气象为“三农”服务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气象部门的指导产品并结合本地实际特点做好各项预报服务产品的订正工作,按照上级的服务技术指导开展针对性的为农气象服务。及时预报重大灾害性、突发性、转折性天气;建立了灾害直报系统,及时收集、上报灾情;在农事关键期制作农事专题气象预报。制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大纲》,定期气象旬报、月报,在春播秋收关键期、低温阴雨、干旱和农业病虫害高发期,及时相应的指导预报,指导农业生产;及时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完成了全旗农业气象服务区划工作,对大型农业开发和名特优品种的引进和种植提供了气候和生态认证服务。

1.4.2 建设区域自动站网。自2005年来,共建设区域自动站16个,分布于每个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旗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实现气象监测自动化。

1.4.3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在全旗建设8个人工增雨火箭作业点,合理布局,基本构成了人影作业网络,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每年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适时开展全旗人工增雨作业,每次作业效果明显,对旱情的解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抢占了农作物播种的有利时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4.4 多渠道气象信息。建立了飞信手机短信平台信息库、预警信息平台信息库。每天在电台、电视台、飞信手机短信平台、预警信息平台和互联网电子邮件上全旗各乡镇(办事处)24 h天气预报和旅游景点预报,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多次滚动播出,使全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1.4.5 利用气象信息开展专项服务。。在防火期,每天根据各气象要素实况观测资料以及未来天气形势分析,对火险做出等级预测,每天在电视上播出,及时做好森林防火防范工作。

1.4.6 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月、“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宣传活动月、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对防洪防汛、防雹增雨、防雷减灾和防雷击急救方法等知识进行专题科普讲座,让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

2 气象为“三农”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较低

农村气候地域差异明显,常伴有暴雨、冰雹等突发性灾害天气,现有气象区域自动站点观测项目少,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服务内容等不能满足为“三农”服务的需求,特别是短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方面差距较大,预报的针对性、精细化水平低,服务产品单一,没有规范的服务工作流程[1-3]。

2.2 农业气象信息渠道单一,不能满足需要

。近几年,手机短信、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莫力达瓦旗气象局曾试图解决信息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下传“三农”需要的信息,指导农民利用科学信息开展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后一公里”仍是为“三农”服务的瓶颈,由于基础条件差,有线电视网络不能覆盖到乡下,有很多村屯地处偏远,手机无信号,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虽然建立了气象助理员和气象信息员,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气象助理员和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起不到气象信息很好的辐射传递作用,气象信息的传递中间环节还较多,农民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丰富的气象产品。

2.3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现阶段农民亟需得到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信息,这就要求有更好的平台来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为农服务产品。而当前的气象服务产品准确性、适用性、针对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有差距,长期预报、年景展望不够准确,不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时间偏晚,农事建议指导性不强,服务人员的相关知识面跟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

2.4 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农村防灾减灾需要

目前,莫力达瓦旗气象信息主要传播媒介有广播、电视、网络等。;气象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民无法及时有效的接收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4]。

2.5 为“三农”服务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基层气象局距农村生产实际最近,处在为“三农”服务的最前沿,是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近年来,基层气象局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农业实时动态掌握不及时,重理论、轻实际,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3 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分析

莫力达瓦旗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农区,是农业大旗,农业结构布局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二元经济结构,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占有一定比例,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种植业生产中,普遍种植一年一熟制作物,受水资源分布空间不均等因素的约束,基本属于雨养型农业,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是莫力达瓦旗种植业主导产品,中草药、菇娘、黄烟作为特色种植产品,发展较快。目前,全旗耕地面积达50.67万hm2,粮食生产在全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莫力达瓦旗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灾害性天气呈加重趋势,气象灾害仍是制约莫力达瓦旗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灾害性天气如雷电、大风、干旱、冰雹、低温、寒潮等每年均有发生,农业生产力低,因此,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对全面推进莫力达瓦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措施

4.1 大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

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及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突破传统、单一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不断提高对农业病虫害、地质灾害等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5-6]。

4.2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和完善气象服务流程和规范,制定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多种形式的气象信息传播平台[7]。建立乡镇(办事处)气象信息服务站,乡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助理员、有应急响应预案、有预警信息接收设备,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和预警信息接收设备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优先完善天气敏感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使所有乡镇(办事处)和部分行政村都能建有自动气象站[8-9]。二是按乡镇(办事处)种植面积不同,配备作业系统和作业技术人员,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实施人工增雨抗旱防雹作业。三是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在乡镇(办事处)、行政村、自然村建设气象灾害信息自动接收系统,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快速响应机制。

4.4 加强部门协作,完善气象信息渠道

加强气象与农牧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等部门的合作。利用其为农服务相关项目建设中的硬件设备提供信息服务,开展联合会商、服务信息。增加和调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频次,增加滚动字幕。。遇有重大气象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通过移动、新联通客服部集中。

4.5 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利用区域自动站获取的资料,合理开发气候资源。进一步开展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农业气候资源特征、规律和合理开发的途径,开展气候资源精细区划、气象灾害区划和种植(养殖)区划,指导农民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陈俊春,陈颖.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点”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8(1):142-144.

[2] 党修伍,张学贤,张永芹.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19-2120,2122.

[3] 和平,田锴,王英.小议公共气象预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生产[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9):61.

[4] 山嶷,张永财.海东气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思考[J].青海气象,2007(2):51-53.

[5] 朱明,赵世黎,梁代荣.气象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75-177,180.

[6] 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72-2773,2782.

[7] 张鹏,杨秀华,杨秋利,等.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1(3):366-367,370.

[8] 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5-37.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文4

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气象事业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两大主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搞好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气象服务体系,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防灾减灾水平明显增强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市建成195个乡镇气象工作站、2736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197个乡镇电子显示屏,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市气象局与农业、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卫生、环保等8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9县区均建立了车载式流动火箭增雨作业点,宕昌县和武都区共修建标准化高炮防雹作业点11个,适时、科学、高效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正在加紧建设。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全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开通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代码,全市气象服务手机短信用户达45.1万户,占本地手机用户总数的51.9%电视台开通了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完成了气象》频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专业气象服务领域覆盖农业、林业、水务、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等行业。开展了针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气象服务。

三)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明显提高

建立完善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强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为农服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平台的短中期预报预测业务系统、精细化气象要素城镇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等;充实完善了农业气象、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医疗气象、城市环境气象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十一五”期间,精细化要素预报最长时效达到7天,小时预报准确率的温度预报质量提高了31.0%晴雨预报质量提高了11.5%降水预报质量提高了16.8%

四)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57号)和《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33号)成为全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应急处置培训、应急服务演练等工作逐年加强。气象应急响应和决策服务内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历次公共事件应急、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日臻完善

全市共建乡镇自动区域气象观测站85个,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9县区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9个气象台站建成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9套、实景监控系统9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9套,建成L波段雷达一部,大气电场仪一部。。所有发报台站配备了无线通信备份线路,升级改造气象广域网设备,市局到省局由2M升级到4M县到市由64K升级到2M全市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十一五”期间。加强了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截止年底,全市气象部门有硕士学历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人,工程师61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18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篇,另有4篇论文入选相关论文集。

七)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台站面貌极大改善

全市气象台站的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资5027.8万元,十一五”期间。实施市县局部分业务办公用房维修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项目17个。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了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与技术支持保障5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县气象台站水、电、路、暖、消防、办公条件、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受灾较重的台站通过灾后重建,办公条件、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单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加强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及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陇政发〔〕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陇政办发〔〕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陇政办发〔〕124号)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了气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依法开展气象行政执法,规范了防雷行政许可服务,防雷装置检测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十二五”气象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关中—天水经济区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气象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

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理区域使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重发等特点,位于东南部。全省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冰雹、高温、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和强度增强的趋势,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山体松动,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强度愈来愈大,灾害造成损失越来越重,增强和提高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气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继续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特色农产品;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农林产品加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五大精品景区,提升四大名牌景区,建设“2225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多样,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研究,揭示地区气候变化事实,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出气候变化防御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要求我必须加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气候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二)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雷达、区域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基础薄弱

对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不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定量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足,气象信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缺乏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和系统模型。

四)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仅为70%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装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

五)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不强

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现代气象业务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文5

论文关键词:应急物流,组织结构,作业流程

应急物流中心是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设施。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应急物流也因此上升到战略高度。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已逐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完善的应急物流设施、健全的网络组织等有效的提高了灾害应对能力。在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学者才开始了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已在哈尔滨、沈阳、天津、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近年来发生的南方冰雪、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这些物资储备库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物流中心的建设也因此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一、应急物流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南通地处长江北岸,滨江临海,全市皆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多气旋,加之地势低平,气团运行不受阻滞,容易发生洪涝、梅雨、台风、暴雨、高温、雷击、冰雹等自然灾害,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在大地构造上作业流程,南通以靖江—如皋—海安西场—沿縀茶河—如东洋口,延伸至黄海一线为界,南部大部分及勿南沙以南海域属下扬子台褶带,为相对隆起区,北部海安一带属苏北断拗,为强烈的沉降区,是一个由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复合的构造斜坡,隐伏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繁[1]。近一年来,如东附近海域多次发生小级别地震,南通及周边地区均有震感,因此应急防范意识时刻不能放松。

南通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随之而来的是人口、产业、财富的高度聚集,如果没有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一旦突发事件爆发,损失将难以估量。为了做好应急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和救灾机构,合理设置应急物流中心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物资进行分拣、包装,甚至简单的加工,可以使救灾物资得到有效的分类,及时配送到目的地,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物流中心的组织结构

与普通的物流中心强调效率与效益兼顾不同,应急物流中心更重视速度,因此在构成形式、组织结构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1、 构成形式

南通目前已建有国家级的储备粮库和储备糖库,然而应急物资种类繁多,包括医药、医疗器械、食品、被褥、帐篷、燃料、饮用水、交通工具等,这么多的物资种类,储存条件各异,仅凭一个物流中心很难全部囊括,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因此应急物流中心在构成形式上应该是网状的。具体来说,应急物流中心应由一个主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加盟的物流中心、相关生产企业构成。主物流中心存放绝大部分应急物资,某些需要特殊保管条件的物资由相应的加盟物流中心保证供应。当应急物资数量需求超出存货量时,相关生产企业要迅速承担起物资供应的任务。应急物流中心通过一张覆盖主物流中心、各加盟物流中心、相关生产企业的网络系统,组成一个网状应急物流体系,在灾时,应急物流中心通过网络连接作业流程,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和相关生产企业组成一个保障体系。

2、 组织结构

应急物流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借鉴广州等城市应急物流管理的经验,结合南通实际情况,南通市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定期向政府部门汇报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成为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2]。应急物流中心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物流中心的组织结构图

三、应急物流中心的作业流程

应急物流中心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控下,将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加工、运输、回收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此达到提高应急物资保障的能力,具体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应急物流中心作业流程图

在平时,应急物流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与加盟物流中心、生产企业的合作,进行网络维护,建立供应商档案,充分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以及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演习等工作。要做好日常信息的监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评价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种类、概率、规模,并设置应急处置预案。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事件的大小、性质、影响范围等,根据有关政策启动应急预案。对所需应急物资作初步的需求分析,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查询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品种、规格等具体情况,紧急调用各加盟物流中心、生产企业的部分或全部应急物资与设备,组织运输与配送,及时送达需求者手中[3]。

整个应急事件处置完毕后,需要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绩效评估,包括响应突发事件的速度、物资满足率、储存完好率、运输效率、部门间的衔接、信息传输、人员配合情况等等,通过设置多项评价指标来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应急物流中心的每一项工作,从而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提高应急效率。

四、实施保障

1、监测预警机制

监测预警是一切应急事件救援、处置的基础。应急物流中心要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作业流程,提高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预测能力,对于早期发现的、影响可能较大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灾害性突发事件,要会同卫生、防疫、地质、气象、消防、防洪、环保等有关专家进行风险预测评估,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以增强灾害预防能力。

2、预案编制与演习

完备的应急物流预案可以确保应急物流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因此要重视预案的编制,充分考虑各种环境条件、内外界因素等,以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急预案要明确如何分工完成各项物流活动,采取哪些步骤、措施、程序等,以提高可行性。对涉及全局、危害严重、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聘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

应急预案制定后,应进行几次演习,以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县武装部15名职工凭借演习时打下的过硬基本功,不仅保障了本部职工和家属安全脱险,还成功救助140余名群众死里逃生。演习既要包括专业人员的演习以提高操作执行速度,在实际中能高效完成任务,也要包括对普通民众的演习,以提高人们居安思危的意识,能够在自救的同时也配合救援人员,变单向救援为双向应急,极大地提高应急物流系统实施的效果。

3、物资筹措与储备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物资需求量大,时间要求迅速,因此,物资筹措应多渠道、多方式,在时间上尽量缩短周期,除了动用平时储备,还可采取强制征用、紧急采购、社会募捐等方式。在进行物资筹措时,要严把质量关,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应急物资的质量检验、监督工作。

应急物资的品种要科学设置,由过去单一的帐篷储备向多种生活需求品(棉被、净水器、炊具等)储备转变。要科学地制定应急救援物资的合理储备量,如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等应急物资对储存期限没有过多限制,要科学的进行需求预测,确定其最佳储存量,实现既能满足救灾的基本要求,又不会发生较大的库存堆积;而像饮用水、食品、药品等应急物资有严格的有效期限制作业流程,不仅要科学的确定最佳储存量,还要定期更换,以免失效、变质[4]。

4、车辆调配

应急物流中心平时有一定的车辆运力储备,但若遇特大灾情,车辆运力不足,可与飞鹤物流、交运物流等南通地区知名物流企业合作,进行联合运输,也可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租用运载工具,以保证运力。为避免应急车辆从灾区返回时因空车返程造成的应急效率低下,可对应急车辆稍作调整,进行伤员、病员的转移运输,这样不仅能提高车辆的运载力,也提高了整个应急物流过程的效率。

5、法律保障机制

法律保障对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安全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明确了危机发生时的处理机构和权责划分,可以使应急物流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它还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以确保应急物流的有效实施[5]。

结束语

“居安思危”方能“安居乐业”。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极端天气的频发,各种隐患也潜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应急物流中心的建设,确保这条抢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生命线”时刻畅通,为灾害的发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尽最大努力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蒋庆丰.南通市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防治[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3):21~22

[2]夏晶.吴燕妮.夏季.武汉城市圈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2):6~8

[3]薛梅.胡志娟.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J].2010年(7):145~147

[4]余朵苟.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8年(11):1~5

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范文6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三防一保”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刚才已经把气象局的关于春节期间天气情况的通报发给了大家,岁末寒冬,正是禽畜传染性疫病和极端性气候的高发期,最近,北京、湖南等地出现多起人禽流感疫情;根据气象预测,今晚低温零下6度,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目前,我县在各类突况的防御和措施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切实增强做好“三防一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站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扎实做好防禽流感、防毒、防冰冻灾害、保护候鸟等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一旦灾害发生,能够做到有备无患,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突出重点,明确要求,扎实落实各项应对措施和责任

各乡镇(开发区)、各单位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要突出做好“4321”:就是四类重点农产品、三个重点区域、两项重点工作、一套重点机制。

一是要抓好禽类、鱼类、肉类、蛋类、蔬菜类五类农产品安全。当前,正值春节期间,各类农产品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激增,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务必要消除农产品质量隐患,加大监测力度,依法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污染物监控,及时质量安全信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要认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加强查处力度,对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确保百姓过个安全年。

二是要监控好禽类养殖区(场)、流通市场、林区三个重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涉及从生产到流通的所有领域,一定要做到全程监控。各乡镇(开发区)要加强对禽类养殖区(场)和流通市场的监管,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工商局等单位要加大对县城市场监管,联动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行动,严防“病从口入”。 林区要加强防火宣传,强化火源管理,加大对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林区乡镇要建立值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其中重点林区乡镇要实行火情零报告制度,每日下午5点前向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火情。

三是要抓好家禽家畜、湖区鸟类疫病防控和农作物冰冻灾害应对两项重点工作。各乡镇(开发区)要继续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的总体要求进行免疫注射,确保各项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免疫密度达100%。湖区乡镇和相关部门还要组织技术力量,加强鸟类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全力做好集中消毒灭源工作,切断疫病传染源。

各乡镇(开发区)和农业部门要重点做好农业畜牧业低温冻寒灾害防范。增强在田作物抗寒能力。加固蔬菜大棚等农田设施,调控温度湿度,增强保温抗寒能力。做好畜禽舍加固、检修维护、防寒保暖工作,增强畜禽抗寒能力。同时,要做好果树、茶树的防寒工作。

四是要严格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要早预报、早部署、早启动、早准备。。各部门要密切监控各类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县政府及县防重办。各乡镇(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各部门应急职能要配齐,工商、卫生、防重办、畜牧兽医站、林防员等要落实低温冻寒天气发生期间的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好防灾应对准备。

三、扎实开展20__年千人植树造林活动和候鸟保护工作

1、千人植树活动。造林绿化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力抓的一项中心工作,我们__县是重中之重,工作的重要性我不再累述,大家要在开展千人植树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冬春杨树栽植任务,为09年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作打造良好开局。

2、候鸟保护工作。目前,在我市部分湖区县乡,存在猎杀候鸟的行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候鸟保护工作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关系到“一湖清水”战略实施,对维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