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01
西方经济学在微观上能够解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宏观上又提出了国家进行调节理论和政策,而且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系统,规范,所以有着“社会科学的皇冠”之称。随着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经济学作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目前《西方经济学》早已是财经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在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广泛的存在着“上课讲,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合格的经济学人才。笔者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益。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规律,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升华。因此,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其理论体系也极为严密、精细、完整、环环相扣,就像其推崇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像一架极其优美、精致的机器。”然而,愈是精致的机器,操作起来越是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西方经济学高度抽象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尽管许多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无疑使课堂气氛显得严谨多于活泼,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每学期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度表,依据该进度表安排的课时数实施教学内容,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后,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半期考试和学期考试来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检验。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备课准备,对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一定程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授课方式采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使得学生依靠教师的引领从事教学活动,尤其是网络时代,就显得教师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而受教学纪律的约束,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2、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并主导整个教学环节的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培养。
3、考试手段和方法单一,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往往通过学期考试来反映,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水平和能力,很难展现学生的学识及能力。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则难以体现。
4、基于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高校教学特征难以落实到位,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滞后于时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思路
要提高《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奢侈品的价格上涨,只会影响价格,减少需求,而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还而已引导同学去思考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女人甘愿忍受痛苦的高跟鞋?为什么牛奶要装在方盒里,而软饮料的包装却是圆瓶?为什么配置相同的苹果笔记本电脑黑色的比白色的贵70英镑?。
2、去繁存简。就是把复杂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些牵涉到复杂的高等数学去推导证明的理论,可以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博弈论是经济学中比较深奥的理论,比如解释什么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通俗的例子:某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这样就通过去繁存简,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经济学不仅仅只是枯燥的理论。
关键词:创新能力;西方经济学;教改;教学方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经济的发展历史,西方经济发展现象,以及运行规律做理论讲解和概括。而这些内容又是相关经济课程的基础,对于整体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实际运用当中就要照搬书本中的理论,相反地,应当鼓励开放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以创新的视角看待这门课程,并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注重创新实践,以实现升华。
一、西方经济学教育现状分析
西方经济学在课程设置上来说,是一门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不难,难的是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走出传统教学的瓶颈,将创新应用到西方经济学的课改实践中来。
现在的西方经济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实践的限制,以及何种教学资源的匹配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将课本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开放教育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突出教师在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而开放教育的教学实际则更需要体现创新在整个教育环节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成为近年来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重点。
二、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西方经济学教改
西方经济学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应当更加偏向于理论的讲解和模型的构造,而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得该门课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实践应用的技能。开放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由于缺乏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以及很少安排实践课程等因素,导致学生不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整体把握。
1.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当今这个以创新为特色的时代背景下,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相关知识整合,课外拓展和实践应用这三个环节时,并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放教育可以考虑采用“课堂引导互动式”、“多媒体呈现式”、“学习小组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探索积极性。
“课堂引导互动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对教授知识进行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呈现式”,则是现在的大多数教师比较推崇的授课方式之一,可以在充分利用各媒体元素的基础上,对教授的知识进行创新改造;“学习小组讨论式”则是主要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探索热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三种创新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同时兼顾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同方面,正如三驾马车一般带动课程发展齐头并进。
2.创新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等重点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开放经济宏观均衡,宏观经济理论等核心课程。。虽然课程本身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全面,但是还应看到其美中不足之处――缺乏相应的实际经济案例分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实际的经济学案例或者当地经济热点案例,例如,娄底民间借贷市场崩盘背后的经济问题分析等。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让学生看到西方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贵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及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先顺序,以便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可以在广博的理论知识里少走弯路,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实践的应用当中。例如,在进行“供求原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工作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诠释此原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原理的讲解。。
3.提高教师素质
将创新能力注入西方经济学教改这一壮举,是离不开一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的努力的。教师在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都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传授者,更是规划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在学生还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一知半解的时候,开放教育就应当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大胆参与到课堂建设活动中来,积极开发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
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素养,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导向,积极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新方式;另一方面,开放大学也要积极推动教师间的人才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家座谈和讲座,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逐渐形成一支积极创新,注重实践,教学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队伍。
4.动静结合分析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分析是一种新型分析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可以起到全面分析和掌握西方经济的作用,还可以实时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变化动态。作为一种横向分析,静态分析主要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在每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所引起的变化。而动态分析主要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在每一段时间内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以及对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外界因素分析和内部矛盾因素分析。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无论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还是对某一因素进行分析,都需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比如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租形式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房屋出租方和房屋承租方之间实现利益双赢、是否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等,可以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一一解决。首先,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地租在经济萧条环境下或者在经济繁荣时期内其形式和出租方式有何不同,并对决定地租形式的因素和条件进行详细化、全面化的分析。其次,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在经济萧条环境下和经济繁荣环境下,地租形式在过去与未来发展的变化。最后,将这两种分析方法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对该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租形式作出最终判断和选择。如果只是采取其中的一种方法分析与判断,其判断结论就会与事实不相符合,甚至会严重偏离实际结果。
三、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进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改的反思
现阶段,开在创新能力视角下进行的开放教育西方经济学教改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开放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之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乐趣。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但还应看到的是,在创新能力的实际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时候,仍旧有很多因素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以期在日后逐渐将其攻克,诸如在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等方面投入的不足等等。毋庸置疑,在西方经济学课改中的创新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对的,应当看到该课程在进行创新型改革之后会拥有更加广泛的接受度和使用度,而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方杰,王桂兰,刘应洪,张婷,郑礼明,彭雅婷.创新式教育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师,2014,06.
[2]田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
[3]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地方本科院校 “五个三”教学模式 应用型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协同理念的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2452);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研究”(2012453);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湖南省高校社科成果转化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研究”(XJK012BGD02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研究”(2012YJ GY004);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RKJGY1315)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感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产业经济学学科的特别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2-02
西方经济学是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做一个一般性的概括以及抽象的描述写作。其主要是以研究市场经济之下资源稀缺性、资源有效配置、以及有效利用的问题,同时也是经济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其余专业学习与理解经济问题的选修课程。经济学具有大众需求性,这就要求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的应用教学。但是从目前教学的整体情况而言,学生尽管对于学习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过程中就存一些障碍,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也是存在非常大的误区,这在很大的程度之上会影响到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同时也会磨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特征分析
(一)理论体系庞杂,学派林立较多
西方经济学目前主要包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侧重点主要还是体现在资源的选择以及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1]这些方面的理论在实际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生活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尽管西方经济学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也存在不同学派的理论与学术观点,这些都充实到了整个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中,比如新制度学派、货币学派、新凯恩斯学派等等。不同的理论学派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在不同学派中存在争鸣与对立,这给初学者带来不少的麻烦。
(二)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西方经济主要是在研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来优化资源的配置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同样也是面临类似的问题,其对解决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就是需要将相关的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的融合在理论教学之中,这样就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提高整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数学语言与抽象化方法的结合运用
西方经济学在通常的情况之下,都是利用一个抽象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来设置相关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分析方式。教学中最为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数学相关方法已经深入广泛地得到采用,从而就使得西方经济学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数学化倾向。[2]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一)实践性教学内容严重缺乏
尽管现行具有诸多地方本科院校标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对于一些专业基础性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对于培养实践型的学生就有所忽视。即使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制定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也是没有具体形成一个严格标准与评估规范,满足不了相关的要求。加之一些学生对现行的实践问题还不重视,对于一些调查类的报告是敷衍了事,不能形成真正的实践能力。[3]
(二)教师实践性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教师是整个西方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因此,建立一支经验丰富、实力强劲的实践教师队伍是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保证。没有建立一支高水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话,那么实践教学任务就难以实现。对于大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做了不少积极探索与尝试,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一些实践经历与实践检验,就难以来驾驭西方经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三)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相关培养目标不一致
不同专业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求是存在差异性的,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于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等要求较高,金融学专业则是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要求要高,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则是对微观经济学中市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要求较高等等。很多的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西方经济学是基础性课程,所以一般都是采用大班上课形式,经常情况是没有分专业来进行的,上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更有甚至在非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一样,且大多都是在一年级或二年级来学习,这样导致就没有能充分考虑到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未能依据不同专业与人群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严重影响到整个的教学体系效果。[4]
(四)师生互动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在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西方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往往就忽视了整个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由于受到教学进度、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就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述理论、模型以及公式等等内容,就难以真正落实教学方式改革,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颠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2-4]这样就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更加不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背而驰。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五个三”教学新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涉及老师、学生,同时也有学校本身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是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注重全面性。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要在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就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一)实现路径之一:创建了“三类课程互补”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构建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所谓的“三类课程互补”是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三种不同课程类型相互补充。第一是在管理类专业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理金融方向中开设的西方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第二是大胆尝试在应用心理学和人文教育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专业选修课。针对社科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科技学院探索开设经济学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构建了含54学时、3学分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体系;第三是开设面向全校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公共选修课。
(二)实现路径之二:开展“三个维度互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从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是转变课程教学观念,实现从单一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引导思维、形成方法三者并重的观念的转变;第二是构建了满足“三个能力层次”需要的课程教学内容;第三是探索团队式专题化教学模式。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庞大,专业班级多,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团队式专题化教学模式。
(三)实现路径之三:搭建了“三个平台互享”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注意到资源共享,构建一个“三个平台互享”实现教学资源与其余资源的互补,所谓“三个平台互享”就是指经管类和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互享平台、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互享平台以及课程教学科研与地方服务互享平台,三个平台共享互补。第一是为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搭建了“经管类和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互享平台”;第二是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利用课外实践搭建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互享平台”;第三是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搭建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科研与地方服务互享平台”。
(四)实现路径之四:实现了教、研、用“三项职能互动”
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地方高校应有的作用,实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等三项职能互联互动,相互促进。
(五)实现路径之五:开创了课程、师资、学科“三个要素互促”的良好局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注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一个“三个要素互促”教学体系。第一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教学的基础建设,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的平台建设;第二是以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第三是要注重学科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个通用的弊端,就是缺乏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现行地方本科院校往往过于注重专业建设,而不了解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4):153-154.
[2]林权、李庆南.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一、教学手段的改进
与其它学科相比,西方经济学具有内容多、模型多、难度大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实施教学,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各种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理论模型以图像文声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简洁、直观逼真地演示出来,既能够增大课堂信息容量,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从而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引入创造条件,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枯躁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1.多媒体的制作。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多媒体不仅是用电子显示取代传统的板书,而且是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动画、音频等多种手段,采取适当的形式,将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2.授课节奏的把握。由于提前制作课件,省却了板书时间,而且可以把很多比较复杂的东西生动地显示出来,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授课节奏。在高等教育学校,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更容易促使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很累,但对究竟学了什么,记忆模糊,有人形象地将这种现象叫作“机灌”。这样的教学,教学效率虽然很高,但是教学法效果却不好。
3.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应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工具中的一种,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教学活动。但在当前,无形中就将教师禁锢在了多媒体控制台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摆脱电脑的羁绊,而应用更多的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配合教学,调动课堂气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学好,让学生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大量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有必要寻求案例教学这种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最好地体现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教学引导式。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基数效用论的时候,可以用吃面包的例子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包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价格需求量反向变动关系、消费者剩余等知识点;如外部性原理则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及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案例让学生了解一般的规律,然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生对基本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2.讨论式。教师可以在某一部分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讲授“需求弹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计算丰收以后农民收入的变动情况,通过具体的计算使学生了解到丰收后农民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然后让学生讨论农民收入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为后面的支持价格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弹性与需求的关系。在学完市场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品牌,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市场的价格战。比如在讲完“厂商理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为什么养鸡场竞争不过农村老太太”等案例,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兴趣,能自觉地把学过的市场理论的知识和我国的国情较好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就在身边。这一形式应当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的理论问题,也不宜过分复杂,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于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3.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这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多花精力很好地组织,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并且要维护好辩论秩序,使正反双方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67-02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上学期学习微观部分,下学期学习宏观部分,是学生在大学中首先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但是,因为它是学生后续学习课程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学好。鉴于此,提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可高度概括为:内容丰富、理论常被误读以及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1]。
(一)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经济学帝国主义,说的是经济学到处攻城略地,大规模分析那些原本不属于经济学领域问题的现象。尽管包含着复杂的褒贬难定的意味,却也真实地道出了经济学包罗万象的事实。因此,作为入门级的教科书,西方经济学即使只包括最基本的主流理论,也难以“瘦身”,只有被分为两部分(两本书或者两册书),才能容纳这些庞杂的内容。更令初学者困惑的是,西方经济学中似乎还“山头林立”,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派分析的视角不同,给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也大相径庭。这对于在中学阶段习惯了唯一正确答案的低年级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常被误读
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经济学有着众多著名的理论。这些理论高频率地亮相于各类媒体,经济学的门外汉也能略知一二。有些理论被很好地诠释与应用,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大多数理论不是被误解,就是被误用,学生们一开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以后就比较难以纠正过来。此外,经济学大量借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概念,固然增加自己的科学成分和分析问题的工具,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初学者带来混乱。这些概念已经跟他们在原来领域有了本质的不同,却拥有同样的名称,如弹性、边际等。不少学生耳濡目染大众媒体,习惯跟他们一样对经济学的概念简单地采用“顾名思义”法对待,岂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教师在西方经济学课堂上不得不经常担起纠偏和澄清的责任。
(三)西方经济学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较高要求
尽管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却具备了浓厚的自然科学特色。“边际革命”之后,微积分知识大量引入,许多经济学概念都是借助于数学工具来表达的。各种曲线的平移和旋转,均衡状态的变化及其程度,都需要严密的数学推理和运算。但是,西方经济学毕竟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不像数学和物理学那样研究的是客观事物,不能太机械,太具体,因此,常常需要抽象掉那些可以被忽略的因素。正如罗宾逊夫人所说,易于处理的经济理论常常跟现实不能很好拟合,而跟现实拟得好的理论常常难以处理。因此,经济学总是在跟现实拟合与易于处理之间进行权衡。这样就使得西方经济学既要求学生具备处理数学问题那样的逻辑思维,又必须具备处理哲学问题那样的抽象思维。
二、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 而且可以起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选取恰当的案例,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能提供富有实效性的资料, 。训练过几次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案例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但是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可以受益终身,案例教学有助于这种能力的获得。
(二)重视讨论教学
国外经济学教学中常常采用合作学习法,以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合作学习法亦称为小组学习法( small group learning) 或小组活动法( small group activities) 。合作学习法之所以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学习方法,是因为它不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自觉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景,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的方法[2]。教师给学生指定问题,让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在课后搜集资料,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陈述,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提问,逐渐消除疑惑,真正掌握所学知识。采用讨论教学法能强化教学体系中“学”的环节和“学”的作用,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和探索求解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使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从而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三)重视学生课堂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乐而好学”,并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成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如讲到一个流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另一个流派对此问题的看法,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流派会产生差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难免有疲劳和精神不集中的时候,这时老师的提问能够迅速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而且青年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面对问题总希望找到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引疑的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种类似于抢答竞赛的氛围,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
(四)重视及时归纳总结
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理论密集,关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或者是关于同一个理论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和曲线,如果不及时归纳总结,初学者很容易陷入茫然无绪的困惑中。而经济理论的连续性比较强,一个环节落下来,之后的内容就跟不上。因此,及时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内外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每章都有结束语,归纳总结本章的要点和难点。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归纳总结不仅要求教师在每章结束的时候进行,而且在讲课过程中要随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五)重视经济思想史知识的讲解
加强经济思想史的教学,能让学生把整个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4],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茫然境地。经济学的理论纷繁复杂,每一种理论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理论之间却常常是对立的。这种看似悖论的情形在经济学中实属常见,要达到见怪不怪的境界,需要对经济思想史有所了解。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有历史渊源,许多理论之间有继承性,新的理论是对原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而每一次“革命”之后,就会出现一些完全不同的理论,然后这些理论就成为更新的理论的源头。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应运而生的产物,是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对现实作出反应的结果,当现实环境发生变化时,经济理论也会作出相应的修正。经济思想史就是关于各种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它像一条彩线将各种闪光的经济理论之珠贯穿起来,握住了彩线,就能把握所有的珍珠。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导论部分,一定要讲解经济思想史,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各种经济理论在学说史上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重视介绍学术前沿
尽管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面向初学者的,但适当介绍学术前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初级阶段教科书对某些理论作了过于简化的处理,以至于太脱离现实,不能让学生信服,从而对整个经济学体系产生怀疑。为了不给学生留下经济学不科学的印象,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些简化在较为高级的阶段已经放松,前沿的理论能够很好地跟现实拟合,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信心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只有不断追踪前沿才能保持知识结构常新。将这些课本上没有的最新知识带给学生,不仅令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最新的文献。当然,对新知识的介绍要适度,如果过于高深,不仅容易打消初学者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占用太多课时。
参考文献:
[1] 周敏.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教法研究,2009,(1):92-93.
[2] 方阳娥.国外经济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和经验学习法[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9-13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