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这则寓言深刻地说明了盲目。我们要培养兴趣爱好,要从增强好奇心开始。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次上,应该由好奇心开始,发展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逐步发展为情趣、志趣。
2、有些同学好奇心强,但没有主见,好随波逐流,对什么事情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这种消极盲目的从众心理,危害十分严重,我们一定要注意克服。
3、小猴子下山故事: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
关键词:煤炭企业 生产管理 睡岗问题
0 引言
睡岗表面看不是重大的危险源和危害因素,但却是造成事故的重大诱因。睡岗容易造成队伍纪律松弛,造成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没有责任心,容易放松警惕,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判断和操作失误,从而引发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在井下潮湿的环境下睡觉,时间久了很容易得风湿性疾病。种种的事例表明,解决井下睡岗问题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煤炭企业睡岗管理的现状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煤矿安全工作给员工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事故统计表明,煤矿事故90%以上由员工“不安全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而井下睡岗在“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非常大,而且是煤矿安全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因此,抓好睡岗问题,对煤矿安全管理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井下睡岗问题,一直是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以及全国煤炭企业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各单位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班组、区队强化现场管理,各级领导、业务部门人员强化监管,员工自我约束,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改善作业环境等,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睡岗人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极个别反而有反弹和上升现象,特别是井下单岗作业人员睡岗问题屡查屡犯、屡管屡犯。神东煤炭集团乌兰木伦煤矿2010年发生不安全行为705人次,其中睡岗100人次,睡岗所占比例为14.18%;2011年上半年发生不安全行为244人次,其中睡岗47人次,睡岗所占比例为19.26%。
2 井下发生睡岗行为的原因分析
2.1 人的方面的原因
井下睡岗行为主要发生在单岗作业人员身上,如皮带机司机、抽水工及井下变电所员工,等等。
2.1.1 生理方面
①生理正常机能所致。医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几乎相同。夜班在岗人员普遍反映,即使白天休息的很好、睡得很足,凌晨五点至六点钟也会感到非常的困倦,这段时间过去就不困了。人的正常生理机能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这段时间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帮助夜班员工克服困难,使其饱和工作,度过所谓的“瞌睡期”,就会发生睡岗的不安全行为。
②休息不好,疲劳所致。凌晨五点至六点打瞌睡有生理机能的因素,但如果工余时间休息不好,岗位上肯定会疲惫困倦。调查也表明,不是所有的睡岗都发生在凌晨五点至六点钟之间。通过跟踪部分员工发现,纪律行为良好的员工,上夜班时白天的时间选择睡觉,一般从中午睡到下午六点钟左右,晚饭后继续睡到晚上十点半准备上班。经常发生睡岗违章行为的员工,工余时间打牌、打麻将、上网、玩游戏,喝酒,有的搞三产,尤其是劳务工,家务活和琐碎事情多,和家属吵架情绪和休息受到影响,造成“班后的觉班上补”。
2.1.2 心理方面
人是有思维的劳动者,其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不安全的心理因素。
一是侥幸心理。明知睡岗存在安全隐患,也是明令禁止的行为,却侥幸认为不一定会出事。明知被抓住面临高额的罚款,但又认为不一定会被抓住。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的误导。一些人经常睡岗可能从未遇到过危险的情况也可能从未被抓住过,久而久之形成错误的经验主义,认为睡岗出现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这种错误的积累,会让自己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不安全行为,最终酿成大的事故。
二是麻痹心理。某些员工安全警觉性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满不在乎。睡岗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麻痹心理,认为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习以为常而临危不视,认为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睡觉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伤害,丧失戒心,往往事故都是在这种心理下不经意间发生。
三是从众心理。一些员工自身行为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导致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做出判断。多岗作业人员的睡岗就是从众心理的集中体现,一个人睡岗可能会带动一群人睡岗,从众的不安全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从而严重威胁安全生产。
四是厌倦心理。煤矿井下作业是一种高强度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地从事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厌倦心理,特别是皮带机司机等工种往往会出现皮带开启后就昏昏欲睡,皮带一停马上又精神焕发的状况,皮带机重复性有节奏的震动让员工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很容易让人困倦并产生睡岗等不安全行为。
五是逆反心理。经常被处罚的违章员工,会逐步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埋怨管理者,和管理者唱对台戏,不让我睡我就要睡,想罚随你便,这种破罐破摔的心理,往往存在于素质较低的、情绪偏激的员工身上。
2.1.3 安全意识不高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教本”创造成“学本”,采取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实现有效互动对话,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首先,巧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激活经验知识,使其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如采用多媒体、动画、故事等辅助手段,设置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情感,使其主动参与。其次,给学生说话的空间与时间,并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与看法。如教学《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的第一框:“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认识从众心理。另外,采用多样教学形式,营造平等、民主氛围。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形式滞后单一,无疑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而如果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就能给学生几许神秘感、新鲜感,将学生牢牢吸引过来。如此,师生才能展开对话、互动,并乐此不疲。如教学《长大的感觉》时,整合运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体验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交流对话活动,感受长大的感觉,明白青春期的矛盾与问题,初步学会处理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烦恼。
二、激励唤醒,架起师生交流桥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爱因斯坦也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本身放在首位。。首先,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信任他们,给他们自由发展空间。有人说,教育的使命在于让每只鸟儿歌唱,让每朵花儿开放。。这样,师生关系会更融洽,课堂才有互动交流的可能。。如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时,教师需要由学生认识水平、认识规律、生活经验等实情入手,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设计梯度性、层次性问题,组织独立思索、探究、合作等活动。比如现场采访:逆反心理的表现;积极探究:逆反心理的成因;身临其境:逆反心理的危害等,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达与展示的机会,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另外,多点宽容,多点爱,沟通师生情感,消除师生隔阂,拉近师生距离,学生自然会主动融入课堂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交锋,激活课堂。
三、巧设问题,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论文摘要: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但由于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降碍,使英语口语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丈章分析了英语口语学习中产生心理降碍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心理降碍的几种途径,以期改善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与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国际交流使用的主要语言,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很多企事业单位更是将英语水平(含口语水平)作为招聘员工的一个硬件指标。因此,很多在校生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学校、教师更是在英语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口语教学更难令人满惫。本文将从消除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的角度来对如何改善英语口语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一、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我们这里将要讨论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非智力的,如动机、注意、情感、情绪、意志、兴趣等;另一类是有关认知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前者对认知过程及其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后者则直接涉及学习本身。人的心理因素就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紊。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这些因紊尽管不直接介入具体的学习过程,但对于学习效果起着调节、激励或推动的作用。如果这些因家正常运作,那么我们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正常的、积极的、无降碍的,对学习过程起到了正面的、促进的作用;反之,则是不正常的、消极的、存在心理障碍的,对学习过程起到了反面的、阻碍的作用。
二、英语口语学习中心理障碍的表现
尽管英语学习特别是口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普遍认为课堂反应差、强人意,教学效果难如人愿,很多涉及到学生学习心理的问题层出不穷。。
1、胆祛心理。英语作为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对早已经习惯了母语思维又缺少语言环境的多数国人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口语表达方面,难度自然更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胆怯心理,惧怕发言,生怕说不好、说错,遭到嘲笑。这样的心理问题常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障碍,一张口就紧张,一紧张就语无伦次。很自然地,更加惧怕发言,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自卑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或者发音不标准,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自卑感较强,自认为不如其他同学,低人一头,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也不主动与老师同学就学习问题沟通,在课堂上默默无言,总喜欢躲在不被人注惫的角落,长此以往形成自闭孤独的性格。反过来,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学习上的津碍.影响了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业更加悲观、失望,学习效果更加恶化。
3.容位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害羞心理,在课堂上不愿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们羞于在人前表现,一旦发言,往往面红耳赤、吞吞吐吐、扭扭泥泥。自然这样的课堂表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往往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表达能力与口语水平,很有可能导致胆怯和自卑心理的产生。
4,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少数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从众心理”。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后种惫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惫见并付诸实行。
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从众心理在发挥作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趋向于随大流,缺乏表现欲,别人不发言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保持沉默。这样一来,课堂死气沉沉在所难免,教师的课堂设计不能得到发挥,课堂任务完成不佳。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放弃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失去了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学习过程缺少了反馈这一重要环节,效果大打折扣。
5.应付心理。与从众心理类似,多数英语特别是口语成绩不佳的学生存在着应付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日常的学习,将老师的要求与布置的作业当作不得不走的形式,只求应付,从不考虑认真学习、通过努力学到真知。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内部无动力,外部压力自己解除,没有自觉性和紧迫感。时间长了,欠账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困难,更加没兴趣,甚至厌烦学习。
6.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烦、厌恶,甚至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老师的说教,不愿执行老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的现象。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第二,会引发学生厌烦情绪,造成心理疲劳;第三,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效果;第四,会引发学生更进一步的过激行为,放纵自已,甚至自暴自弃,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会对社会带来危害。
三、英语口语学习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上述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其中个人的内部原因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成长环境不良或者家长教育、引导不当,有些学生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而具有一些不好的个性,比如悲观,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软弱,无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倾向于逃避;偏激,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自卑,缺乏足够的自信;敏感多疑,总是感觉他人在议论嘲笑自己等等。这些个性特点对学生的情绪具有极大的影响,而情绪又会影响认知和学习过程,最终影响学习的效果。显然,不经过特殊努力,要求一个悲观的、自卑的学生在口语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有出色表现、取得较好的口语成绩是很不现实的。
抛开个人的内部原因不谈,不良的外部刺激是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时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其中教师的不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表达方式、沟通方式、评价标准与激励手段是造成学生学习口语的心理障碍的外部不良刺激中的主要部分。
首先,有些教师未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只不过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意义。教学方法陈旧,不能认识到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是倾向于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工具,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主意,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其次,如果教师不能使用正确的方式、合适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非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将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焦虑感,失去学习的动力、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比如教师若是用负面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必然使学生感到难过、沮丧、尴尬,甚至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抵触;反过来若是采用正面激励的方式,效果则必然大不相同。
再有.教师设定的评价标准如果过高.必然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感觉压力过大,就将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影响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如果经过努力仍然与教师设定的标准存在相当差距,这部分学生的负面情绪将进一步强化,直接导致自暴自弃。显然,要求我们的学生用纯正的发音、正确的语法、地道的句子、严谨的逻辑进行口语表达就是一个令学生无法承受的超高的评价标准。
最后,不能采用科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激励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口语的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正确的激励手段可以诱发、引导、调节需要与动机,形成合理的感情与态度,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演绎出学生群体的一致性、凝聚力,进而演绎出模仿、从众、认同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然而,若不能采用科学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消磨掉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对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
四、英语口语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消除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调节学生的情绪,消除其心理障碍,使其心理处于正常的、积极的、健康的状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因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务必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教学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利用游戏或听故事等其他活动动机,使学生这种已有动机和学习发生关系,把这种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口语教学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由于语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是交际的重要方式,人们的生活中时刻都需要语言。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教学形式,比如小品表演、讲故事、新闻播报、模拟会议等等将学生参与游戏类活动的动机有效地转移到学习上。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引导他们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作为眼前动机。其次,用生动的语言与肢体动作,吸引学生注意,用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其产生明确的学习动机,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供口语课使用的教学材料、手段和工具大大丰富,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就可以起到板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让学习的内容变得更直观、生动、可理解可接受性也大大增强,学生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掌握课堂内容,练习起来也得心应手。
3.加强同学生的情感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化解学生的心理除碍。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与行为,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要多理解,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沟通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最终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S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的优势,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心理障碍,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所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定义及特征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是指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对网络的认知,对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1]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情绪方面、处理知识与信息方面、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一)在人的情绪方面的特征:1.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2.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3.丰富性与复杂性并存。
(二)在处理知识与信息方面的特征。1.独立与从众心理并存。持独立心理的人往往能冷静的对待网络信息,以研究的态度决定对信息的取舍。另一种是从众心理,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他会影响到个人的认知水平。2.求知与猎奇心理并存。大学生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满足自己的求知与猎奇心理,探索自己生活中的未知领域。
(三)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特征。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冲突。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总是会有一些差距的,当这种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发生心理冲突。[2] 2.自控心理与失控心理的冲突。大多数人都能很好的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可能发生失控的行为。3.自律心理与放任心理的冲突。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人的自律心理就放松,放任心理就会增加。
二、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及危害
(一)畸形网恋。大学生通过网络而相互认识,他们通过“网恋”来弥补现实情感交流中的遗憾与不足,满足自身内在的情感需求,发展自我的情感体验。一些大学生对“网恋”抱着“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态度,轻率的恋爱,甚至欺骗对方感情,缺乏最起码的真诚和责任心。
(二)网络孤独症。大学生由于长期沉迷于上网而忽视了与人正常的交往,从而在生活中产生孤独感,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
(三)网络依赖型人格障碍。长期上网的学生,把计算机网络看成万能之源。他们将自己的需要依附于网络,过分顺从于他人的意志;要求并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网上的亲密关系终结,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四)网络犯罪。大学生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网上盗窃行为、维护互联网运行安全的犯罪行为、建立的行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网上散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
(五)网络成瘾综合症。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的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可以分为网络性成瘾、网际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手机成瘾、电脑成瘾。[3]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要在大学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克服各种网络心理障碍,以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二)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要得到及时防治,必须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应加强宣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消除大学生前来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疑虑。同时要加强对专业咨询老师的培训,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启动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
(三)加强网络管理的法治建设。首先,要尽快出台尽快出台相关的网络管制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依法严惩。其次,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阻止国外垃圾信息的流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高校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工作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94-95.
[关键词] 非理性消费 消费自尊心理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化消费主义
在当今社会高消费水平的思潮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消费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吃喝、电子、服装和化妆品等方面上的消费,更是以女大学生为主,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和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示。。
一、当代大学生的畸形消费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势必影响其身心及未来的发展。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2007级有69.8%的学生每月开支为300~750元,在大城市的大学生消费就更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10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500元左右。有些大学生电子游戏花费近2000~3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
1.追求超前高消费
就目前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2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并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2.追求高档型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以女大学生为主,男子大学生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大学生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大学生则力求与众不同,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这些消费行为正在导致一些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大发展,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滑坡、法纪淡漠和犯罪。
3.追求攀比性消费
我校和大城市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9000元左右(包括学费、住宿费、其他杂费),最高的达到26000元,最低的只有40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财”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二、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另外,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V的行为举止等。总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消费心理分析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致使这种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却日益严重,如有的大学生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一味追求高消费,追求时尚和个性,忽视了学业和个人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强有力地吸引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的变迁轨迹和健康成长。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它对大学生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从众、暗示、时尚消费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下,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导致他们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萌生的时髦消费理念和采取的相应生活样式,即赶新潮。在社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里,时尚总会迅速地扩散和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时尚观念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
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常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思维超前而富有胆识,有的大学生不顾自身的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求潮流、赶时髦,结果不仅浪费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钱,也耽误了学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合理的、科学的措施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绍先.失落的潇洒――畸形消费面面观[M].人民出版社,1994.
[3]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
[4]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