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全时代;传统媒体;媒体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战略转型为研究文本,通过在全媒体时代这个趋势下分析新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阐述其转型的运作方式,及其媒体战略,探析传统媒体全媒体之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试图通过个案的研究,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分析传统报业媒体,以期为其他将要进行转型的报业媒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的现状
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迅速,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已经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传统媒体面临着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的挑战,但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的发展,也为传统体育报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报业作为中国早期的媒体传播形式所存在,报业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所以大多数报业集团开始积极地拓展新媒体,并开始向全媒体趋势转型,因此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重要趋势。作为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实力最强的平面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经过向全媒体的转型,由单一的纸质媒体,探索出实施数字媒体的内容、广告、发行一体化的全媒体,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从而将以纸质媒体著称的《南方都市报》全面引入数字时代,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新媒体典范,对南方都市报的快速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拓宽传统媒体市场发展的途径。
二、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报业向全媒体转型的这几年来,我国国内报业集团大多数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转型战略,但是国内报业集团在全媒体转型的路上仍然是刚刚起步,因此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
(一)传统媒体经营遇到冲击
在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进程的改革大潮以后,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冲击,同时传媒行业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营过程中的自负盈亏。传统媒体一直都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在改企之前经营利益一直都是比较稳定,但本身所占有的资源较少。在改革以后,由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技术讯在在短期时间内占领大部分的市场额度,造成传统媒体经营困难,经济出现危机,甚至一些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导致破产。
(二)新兴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媒体面临挑战
在与新型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在技术运用上的小足仍然是其发展短板。新型媒体就是凭借技术优势,坚持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才迅速获取广大用户的青睐的。在这方面,传统媒体能力尚很薄弱,如此看来,如果传统媒体依然固守原路,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问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的竞争结果小言而喻。
(三)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中坚力量不足
。媒体的经济状况小佳,就会导致从业者的离职,去选择处于发展上升期、运营体制更加灵活、工作待遇更好的新媒体,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断上演,就会令传统媒体缺少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失去竞争的资本。
三、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应进行的对策研究
(一)发展平台进行融合。
。
(二)发展渠道进行融合。
此次转型,传统媒体要以受众为中心,逐渐对新媒体的整体格局进行优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与时俱进,因此要提升媒介产品的多元性、综合体验性及即时互动性等,满足大众阅读消费需求。扩展传统报业的传播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化,并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传播。
(三)传播内容进行融合
在如今“内容为王”时代,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融合的核心任务。在内容资源上而,传统媒体的实际内容生产数量远远要小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生产的交互式、开放式等使得W络资源远比报纸内容要丰富很多。当下重点是传统媒体应当与互联网相结合,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势,提高产品质量。
(四)进行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融合
传统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对新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的是单一新闻业务的培养,现在己经小能适应传媒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了。如果传统媒体在多媒体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难以取得进展,那原有的人才基础也会变得小牢固,因此,传统媒体必须通过创新运营方式来招贤纳士。
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数字化报业所传播的数字化新闻信息。内容的采集、筛选、核实、分类以及分析等等都是传统报业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报纸未来的生存基础,也是报纸向数字化进军的优势。
四、总结
总之,在全媒体的时代下,传统媒体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应进一步的快速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样媒体的发展范围将得到不断扩大化。。“互联网+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罗里顺.新媒体时代我国报业集团发展的战略选择.[J].东南传播,2007.
[2]刘政序.传媒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与破局.[J].新媒体研究,2015(7):44-45.
【关键字】媒介融合 平面媒体 发展路径
有人认为报业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内会消亡,默多克在演讲中也说到“报业会在40年后消亡”;美国北卡罗列莱纳大学的菲利普・梅尔教授则宣称:美国报纸的历史将于2044年10月终结。由此,中国很多业界人士惊呼,平面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认为平面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笔者认为平面媒体并不会就此消失。回顾历史,任何一种新兴媒体产生后,都无法完全取代旧有媒体,因为新媒体也有其发展的局限性,而平面媒体在各个层面上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应该看到,面对媒介融合时代强有力的竞争,平面媒体应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笔者认为,对于平面媒体来说,要积极应对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就必须寻找独特的发展空间。
争取独家新闻
。。。。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内容,报纸要吸引读者内容无疑是第一位的。。
独家新闻的写作要求:一是独有的新闻事实;二是独有的远见和时效;三是独有的地方特色;四是独有的问题;五是独有的视野;六是独特的角度;七是独特的见解;八是独有的深度;九是独有的结构。只有做到这些,平面媒体才能先声夺人,独家新闻才可以为媒体树立信誉,吸引读者,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个24小时不断滚动刷新的新闻信息资讯平台,这就决定了它对信息的时效性和海量信息方面的追求,也只有这样,它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例如四大网络媒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它们每天要保证有近十万条的信息量滚动。。这就决定了新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属于简单、浅显型的初级信息,缺乏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和提升。。。
歌德有句名言:“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东西。。用动态的眼光,从相互关联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对发生的新闻事实,站在大背景下,运用理性层层剖析,认识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内涵。
提升公信力
。在电视、网络等多个资讯渠道存在的情况下,许多人还是愿意通过报纸获取信息,说明报纸的影响力还在。报纸要生存,就必须加强公信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具权威性。
所谓传媒公信力,就是传媒为公众(不仅仅是受众)所信任的能力。喻国明认为大众传媒公信力的评价有三个标准: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和社会的感知和认同。其中,专业主义特质是指传媒内容生产上的“客观、公正、及时、平衡、全面、深刻等原则”,而社会角色则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传媒的不同表现,社会的感知和认同则是指公众的评价。一句话,公信力就是要使公众经历从“信用”到“信任”和“信赖”。
加强平面媒体的公信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坚持“三贴近”原则,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反映群众意愿,用真情为受众服务,并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新闻宣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平面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流媒介之一,应该非常珍视自身公信力的培蓄与维护,尽最大努力塑造自身形象,加强公信力。
融合新媒体
。。。平面媒体要充分发挥在新闻信息采编和制作上的优势,成为上游的“数字内容提供商”,并向内容产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消费等领域拓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出版载体出版内容,尽管这些新的平面媒体形式在某种情况下仍不够成熟,但这种利用新媒体和平面媒体融合的形式,对传媒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具有重要作用的探索和尝试。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时代,平面媒体一方面要坚决捍卫自己领地,把自己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善于抢抓机遇,将触角伸向新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和发展,实现资源互补。
参考文献
①孙佳薇,《平面媒体在信息时代的发展途径》,《新闻传播》,2009(3)
②高继红,《平面媒体从哪里突围》,《投资北京》,2007(1)
③张晓虎,《新形势下平面媒体研究的变革》,《传媒》,2007(1)
④刘芳,《解读信息时代的独家新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9)
⑦胡江洪,《网络时代平面媒体的抉择》,《学术探索》,2004(5)
“内容为王”依然是广播焕发新生机的制胜法宝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在主题演讲中强调,在全媒体时代,广播改革的背景虽然变了,但广播的改革方向没变,依然是以“内容为王”。注重内容建设,以优秀的广播节目吸引听众是广播发展的一条不变的真理。新媒体时代,优秀的广播节目内容资源仍然缺乏,广播节目的最终竞争不在技术而在内容上,“内容为王”是广播媒体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永恒趋势,也是广播媒体取胜的法宝之一。广播如果能够制作出优秀的节目内容,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四网融合时代广播发展的机会之一是内容的创作与生产。在媒介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终端上有附加值的内容,因此,广播媒体发展的关键仍然是内容。全媒体时代,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成了音频媒介。在新媒体上,一个好的内容可以在多个平台上实现其价值,在渠道不断扩张的同时,内容的质量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和根本。因此,传统广播应注重内容的开发与创作,不断提高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是广播发展建设的第一要务,“内容为王”是广播发展革新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传统广播来说,只有创作出优秀的内容产品,才能永葆生机。因此,传统广播应致力于内容生产的建设和创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内容产品。
广播“迎娶”新媒体,融合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逼迫广播进行改革,思考新的出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比喻为新媒体的“逼婚”,即新媒体“逼着”广播迎娶这个“新嫁娘”,组成新的家庭。只有与新媒体联合发展,传统广播之树才能常青。传统媒体在走全媒体之路时必须抓住恰当的结合点,不应贪大求全、全面出击,而应抓住一点,集中发展,实现内容或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将单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认为手机广播就是一个待挖掘的潜力区。如今,手机网民已达3.18亿,而收听手机广播的仅占总人数的3.5%,手机广播还有很大的市场等待开发。另外,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也是一个创新之举。如今,国内300多家电台已开通微博,广播利用微博的内容资源进行节目内容预告和更新,加强了与听众的互动。因此,广播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是实现广播转型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结合广东电台的实践,作了题为“新媒体:广播发展的新机遇”的演讲。他回顾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历史,结合实际经验,论述了传统广播应借力新媒体,“善假于物”,主动适应商业和技术变革潮流,以新思维武装自己,赢得发展空间。他认为,当广播遇上新媒体时,应当采取不同的手段与之进行优势互补,开发多媒体资源,走全媒体传播之路。广播只要“大胆探索、精耕细做”就一定会有好收成,传统广播应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使广播不但听得见,还能看得见,挖掘广播发展的新潜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当下社会,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虽然很猛,但是网络媒体的品牌效应不强大,传统媒体依凭其多年来的品牌建设优势,通过跨媒体合作与全媒体融合,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缺陷进行弥补。如今兴盛的“微电台”就是传统广播和网络新媒体的完美结合。“微电台”为听众开辟了新的接收渠道,加强了传统广播与听众的互动,优化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效益。传统广播应在全媒体融合上开辟新的战场,将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的特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广播的新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传统媒体创新之举的借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纽约时报集团和BBC为例,讲述了国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策略,提出后Web2.0新闻时代的广播媒体策略应趋向个人化、移动化、互动化、平台化和社区化,广播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如今,国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开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五大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相继开发网络平台,打造展示媒体内容的新平台。。BBC个人化的广播电视台,植入社会化媒体,注重受众的高度参与性,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广播的发展可借鉴移动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开辟多种新媒体平台,推动广播内容的整合与个性化定制,促使传统广播走向个性化、互动化、移动化和社会化,打造个性化的广播媒体新平台。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广播强国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发展,必须借鉴世界广播强国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办有中国特色的广播,推动全国广播建设的发展。;二是实行双轨制,将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分开发展;三是创办类型化的电台,进行受众细分;四是进行全覆盖;五是实行本土化和广播网联播;六是广播的直播与互动;七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八是良性的市场竞争;九是广播人的职业精神。他还结合国内广播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广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国内广播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认为我国建设广播强国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途径应是: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稳步开发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把传统广播做大做强,进行媒介融合、台网互动与全媒体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推动广播的后续发展,为广播的未来发展培育人才。
发扬广播独特的听觉优势,大力进行节目创新
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既是弱势也是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广播使听众从疲劳的用眼时代中解脱出来,给听众带来娱乐和放松;广播私密性、交流感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谈话节目。因此,充分利用好广播谈话节目这个平台,制作出优良的谈话节目,抓住听众的耳朵,加强与听众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他认为广播谈话节目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合理的编排、给力的主持人,就可以办得好。在转型时代,广播人应重视谈话节目这一阵地,大力进行节目创新,办有情感的、有思想的、知性的广播,把谈话节目做足做精彩,打造广播谈话节目精品,将广播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广播的伴随性和移动性等优势使得广播在汽车广播、交通电台、移动广播等领域开辟出新的疆土。。广播应抓住移动人群这一块,集中力量办好类型化、有特色的汽车广播,发展汽车新闻台,汽车财富、音乐频率,办好交通台的节目,大力开发移动广播等,注重汽车广播、交通电台节目的创新,将车上的听众牢牢抓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由珠江经济电台改革的开端讲到现阶段广播改革的发展状况,他认为珠江经济电台的节目改版奠定了中国广播节目改革的基本方向,即主持人、大板块直播、与听众互动这三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的广播节目改革均离不开对这三者的创新与完善。。他认为在对台的文化传播中,应加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树立新的传播观念,纠正重历史文化轻现实文化的偏向,要善于将深层文化转化为表层文化,重视以岛内同胞的视角解读创新文化,实现对台广播的本土化和全覆盖。
“受众变用户”――新形势下受众观念的转变
全媒体时代,个人化、移动性媒体的兴盛使得受众的观念得到极大的转变。在这个人人皆传者、个个皆中心的时代,受众的个性与需求受到极大的重视。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广播媒体在革新中要转变受众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听众的分类、特点与喜好,细分听众和市场,办精致精细的广播,更加注重对于听众兴趣和需求的考察,力求在各方面使听众的体验达到满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平台的便携和移动性、服务的个人化与个性化、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听众是生产者亦是消费者,这几点无不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以便于听众的收听;在节目中增强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广播节目与服务进行个性化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是媒体发展必须争取的关键群体,因此,广播媒体应更加注重听众研究,致力于打造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磊副教授认为,微博的兴盛使得受众变成传播者,广播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听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有着主动性的用户。。这是听众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广播对于听众重视的表现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丁钊副教授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品牌管理,他认为受众在媒介内容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广播要树立“用户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和手段,为听众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努力提供更多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在新观念的引领下,精心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广播新媒体。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形媒体集团,以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当前,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尚无现成的、可资借鉴的”路线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有哪些已然明确、可避免重复探索的领域?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加以解析。
强化一种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站在媒体人的角度看,就是在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背景下,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对传统传媒产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全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改造的思维方式。
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强化互联网思维,就是要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改造传统传媒产业。;;。
遵循两个规律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此消彼长,不是一抑一扬,而是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新应用新手段,改造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以更好地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这就要求.必须同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马克思认为,“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新闻传播是由传播主体、收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大要素构成的。新闻传播规律是传播主体通过传递新闻内容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规律。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既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题,善于因势利导,还要坚持党性原则、新闻伦理要求、新闻法规规范。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兴媒体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已日渐成为青年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思维审视、改造传统媒体的语境下,更需要遵循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一是微内容传播。。二是分众化互动。分众化互动传播是新兴媒体的一大特征,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传统媒体要充分学习借鉴新兴媒体这一优势。
一方面,要准确掌握本媒体的受众群体信息,积极提供满足受众需求的个性化信息;。三是多媒体展示。。
顺应三大趋势
回顾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的内容与载体都在不断演进,而载体的每一次变化、升级,如由竹简到纸质、由纸质到电子,都将带来传播形态的巨大变化。有人说,从传播载体看,当前,新闻传播已由“铅与火”、“光与电”走进了“数与网”。。
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趋势。近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3C、4G技术的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取得了长足发展。。;。
顺应互联网传播社交化趋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顺应这种“社交化”的趋势,“有选择地发展社交类应用和技术,促进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有效对接,增强平台粘性,集聚更多的忠实用户。。”
有人预言传统报业的冬天来了,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报业将会被新媒体取代。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报纸发行量的下滑确实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就没有出路了。吸收、融合新媒体元素,向新媒体靠拢,这将是传统报业在网络时代的生存之道。
报纸面临新媒体挑战
报业依托于纸张进行传播,确实存在着缺陷。一方面,传播速度慢,内容传递单向,缺乏互动性,纸张耗费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印刷、运输成本等以前不太显现,但是当更新颖、更清洁、更快捷的媒体出现时,其弊端即暴露无遗;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媒体,能迅速及时地提供大量信息,大容量、互动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维客 (wiki)、博客(blog)、牛客(newsblog)等的出现,意味着平民化传媒时代也即草根媒体、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
同时,年轻一代的受众往往通过手机或网络媒体了解信息,报纸的读者群体老化、购买力下降等现实因素也使得报业在未来发展中留住读者的难度越来越大。
此外,广告收入受到挑战。以网络为主,户外广告、移动电视、楼宇广告、城市广播、电梯广告等新媒体方阵的迅猛崛起,瓜分、蚕食了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传统报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旧媒体不能被新媒体取代
变则通,变则存,变则进。。。如果传统报业在权威分析、精辟言论上见长,并且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价值的信息,就能在内容上打造优势。“《华尔街日报》之所以成为一个未受新媒体冲击的典型传统报业代表,其原因正是它高品质的文章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也为其他传统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
搜狐网CEO张朝阳曾坦言,与网络相比,报纸的品牌性与权威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互联网的公信力建立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把资源集中在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上,收缩其他方面的结构和规模以便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是报业在未来更加细化的行业分工格局中的生存之道,只要核心价值在,即使发行量萎缩了,仍可以通过向互联网销售内容而保持收益。
向数字化转型
数字报业的战略方向已经明确。这是传统报纸为保证自身持续发展而完善产品链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必由之路。
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各报业机构依托新的终端显示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相继推出一些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产品多格式制作,跨媒体传播的技术方案和介质终端。2006年1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启动上海手机报,将图文声并茂的新闻内容主动推到用户手机终端,一天早晚两次发送,目前定制用户超过了10万。。。此外,2006年2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并正式在全国推出“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将传统报纸生产、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以及网络融为一体,成为报纸信息产品跨媒体多格式传播的新突破。
。在技术上合作,与安徽移动公司合办手机报,与科大讯飞公司合办语音报。。
同样,南方报业集团、天津报业集团、赛迪传媒集团、计算机世界报社等,都在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表示了发展数字报业的坚定信念。
一、依托于技术进步与节目多样化发展趋势的电视媒体。当下,电视已经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在工作之余消遣娱乐的主要媒介载体,其快速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体现在多样化的节目类型与不断进步的技术载体上。
就电视节目类型样式来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受众审美多样化需求,电视节目已经从最初的剧情类、新闻类和散文类的简单划分发展到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模式。以真人秀、竞赛或剧情为载体的综艺类节目发展得尤为迅速,而单就同一种类的节目来说,其演化方式也多种多样,并开始依托于其他媒体探寻更市场化的生存走向。例如,依托于网络进行播出的电视作品,PPS就是依靠其客户端同电视剧发行进行合作,主打长篇电视剧的网络播出权。
二、具有特定受众群体的广播发展趋势。广播虽然受众范围不如电视广泛,但仍然有它特有的发展空间。广播特有的以“听”为本的性质和某些特定的受众群体是广播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与电视不同,广播的接受器官是听觉,它可以将人类的视觉从某种程度上解放出来,以便在听广播的同时,继续专注日常生活及工作,于是诸如司机等特定的人群就成为广播媒体的最大受众群。同时,也随即产生了交通广播、音乐广播等相应的类型广播。。
三、网络媒体的多渠道、多样化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0%以上,超过85%以上的网民实现了在家庭中享受私人网络。①网络以其多样化的内容、多渠道的发展路径成为当下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体。
单就网络自身的特性来看,媒介资源的多样化以及共享性使其获得了较为灵活的发展空间,而在共享信息之后进行的实时交流与反馈,又使网络的发展逾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
四、电视、广播同网络媒体融合的现状及趋势所在。为了迎接并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内各个大型电视机构及广播开始进入同网络媒体融合的复合媒体时代。。
仅仅几年时间,各大广播电视媒体就都纷纷向网络领域进军。2001年,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自己的网络电视平台;2004年,央视网络开通“中央电视台网络电视”,中央电视台相当一部分节目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地方卫视以湖南卫视新平台“金鹰网”为首,在网络同电视结合的同时,努力试图发掘其市场地位,不断探寻赢利点,使网络与电视形成“湖南卫视——金鹰网——芒果网络电视”的层级发展阶梯。
广播电台资源进入网络领域则稍晚于电视。。
电视、广播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
一、综合性的媒体功能优势。走向融合发展的电视、广播与网络,最集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者整合以后的优势功能实现上。
电视利用自身已经形成规模与范式的发展脉络,为网络和广播提供了自身广泛的受众群体及相应的节目样式。而广播则可以在音乐资源、交通信息以及传统说书类节目中为网络提供另一部分可利用的媒体内容。网络因其自身所特有的综合性、跨时空性媒体优势,能够较为完整地整合起电视及广播的节目内容,并利用实时反馈的特性对一部分节目资源进行迅速的市场分析及盈利点定位。
二、三种媒体互动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一旦实现较为全面的媒体融合,电视、广播、网络三种媒体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发展中的良性互动趋势。
。这就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以促进彼此间影响,在良性互动中,增加自身的成长空间。
三、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媒体形式诞生。伴随着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结合三者优势的新媒体力量应运而生,媒介发展进入了一个从形式到技术都不断迅猛进步的崭新时代。②新型的媒介形式主要包括移动多媒体广播、数字高清电视以及手机媒体等。
数字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而广播电视领域所欠缺的互动性以及移动性也伴随着手机媒介终端的诞生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新兴的媒体形式正是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先进产物,媒体的功能从简单的娱乐、信息传播开始向服务业扩展,③这是媒介融合后对于受众最直接的优势显现所在。
多元化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媒体内容的激烈竞争。尽管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但这种共享资源的开放模式也使得媒体之间形成了彼此的竞争关系。一旦某一优秀的媒体资源在其中一大媒体中实现了首轮传播,第二次传播的力度及范围就很有可能被削弱,其直接结果就是收益的下降。例如,电视剧资源一旦在网络平台登录,收视率会呈现出下降趋势,网络平台的不限时段和容量的随意性播出是造成其在电视中收视率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管理模式及体制的重新制定。在媒体实现全面融合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管理体制就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尤其对于网络。。因此,制定新的媒体管理模式也是电视、广播与网络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所在。
三、媒体内容的重复使用致使艺术精品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对同一内容的过度开发使用,并在见到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迅速炮制雷同形式作品,是文化艺术市场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大典型现象。例如某一题材的叙事性作品,在电视剧率先火爆之后,网络就以其迅速的传播优势对它进行二度传播,广播也随之将其录制成音频作品。同一时期内,同一内容的作品遍布各大媒体,形成媒体资源的改编完全没有新意、过度重复使用的局面。与此同时,雷同作品再度被如法炮制,于是造成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艺术精品出现短缺现象。
。借助新型媒介的传播优势,媒体内容实现了互换流通,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媒体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开发以及利用。
注释:①参见CNNIC在京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