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范例

2023-08-04 来源:年旅网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文化;择偶观;女博士;文化差异

Jone是一名来自爱尔兰的27岁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阳师范大学担任对外汉语专业外语口语教师。他不理解中国大多数男人不选择学历高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个女人拥有的博士学位不会阻碍两人成为男女朋友。丁岚[1]的关于“是否会选择女博士成为他们的女朋友”的调查显示:如果有其他条件相仿,学历低一点的女性,他们会放弃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异的表现

(一)中西方男人在择偶观上对女博士学历水平的包容度的差异

丁岚的调查显示出我国青年择偶长期都延续“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着“爱情至上”的择偶观。[2]郁龙余也阐释过“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择偶标准里的内容。

(二)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在意结婚对象的容貌。张进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发异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绝一个人成为自己真爱的缘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幸福与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年龄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在史振英的一项关于“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妻子的年龄比丈夫大时,丈夫的感受”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丈夫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72.9%,不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27.1%。[6]在西方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配偶的条件。如李江山阐述:“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是不会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择偶观上出现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西方由于多山不适宜农业生产,人们很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西方的工业革命后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妇女在社会中与家庭里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同样劳动强度的社会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现今社会总体来说,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中国男人择偶时很少会选择女博士。

(二)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如谚语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划等号。反而觉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证了中国人对女子容貌的态度。虽多数男子不愿娶美女为妻,这不是中国男人内心认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为之。因有些对生活不满足的俏女子,在复杂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为保证家庭的稳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会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时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爱情至上”的观点。恩格斯说过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谚语: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够分担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经济支出。门当户对择偶观是对男女双方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充分考虑和权衡。而且中国人受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不愿接受“女强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选择范围之内。

三、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

(一)注重个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遇到类似于中西方面对女博士作为择偶对象产生的文化差异时,运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本国的文化,熟悉异国文化,对在交际中产生的冲突有足够的认识,努力去克服障碍;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的时做到积极主动,乐观面对交际中的困难以及障碍;对于文化差异,能够采取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对方的价值来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二)应加强学校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课程。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交流,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接触,让这些学生消除对异国文化的陌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际习俗等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及应对文化冲突现象。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减少因习俗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使中西文化观念、社会习俗共同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价值共识,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三)发挥社会媒体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社会媒体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我国社会应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在节目的编排上体现文化因素,让公众更好的掌握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人应该从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时也要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为文化的传递者与表达者。帮助社会民众减少因异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误解.同时也避免使中国人因缺乏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了解与掌握,导致皈依西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漠视、远离传统文化,沦为异文化的附庸。

参考文献:

[1]丁岚,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问题分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

[3]郁龙余 .中西文化异同论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学报.2006,9.

[6]史振英 ,高学历女性婚恋难的原因调查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江山.从“女大当嫁”到“剩女当道”―― 透过语言比较中西方婚姻观.文学界・语言研究2010.

[8]英,曼瑟.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黄家宁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范文2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自然教育观的比较,系统地论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探讨了各自教育观的影响问题,主要分析在当今教育全球化形势下中西方自然教育观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及可取之处,提出了当今应该坚持的教育观。

一、序言

中西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大相径庭,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原,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与呵护的态度;西方人则认为自然为上帝的造物,且从上帝处获得了掌控自然、征服自然的权力。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因此,在看待问题、接受教育上会有不同的方式。

二、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概述与比较

中西方传统与观念的冲突,尤其是中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不同背景,可以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差异中找到合理的诠释。

在中国,自然教育观首先出现在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之中;在秦汉时期,黄老之学对自然教育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老子的自然教育观的核心是“无为”。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1]但老子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排除一切人为。

。例如: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2]

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独立发展的,但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自然教育理论对于培养人才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在中国,由于自然教育理论发展较早,因此中国自然教育理论所要培养的人是“圣贤”。而在西方,自然教育理论所要培养的人是“公民”,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具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的人。

三、中西方自然教育观的影响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纵观中西方自然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自然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会促进自然教育的进步,相反则阻碍自然教育的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以对后人有所启示。

(一)自由、民主是学术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

在思想发展的历程上,只有宽容不同学派自由发展,才能繁荣学术,激发活力,促进思想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而学派之间的自由发展,需要民主来保证。例如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形成了短暂的民主氛围,从而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引导下,自然教育观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这得益于西方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中国和西方的差异,意识到思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中国确实不能坐井观天、自以为是,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落后就意味着和西方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学习西方,但不能只限于学习西方的经济,更要将改革深入到制度、思想的层面。

(二)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当代中国的教育不是顺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是违背了这一规律。中国教育研究者对这种现象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积极地提出许多对策,例如近年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自然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使教育顺应学生的天性,而不是对学生的天性进行压抑。

。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然的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在这一过程当中,应主动掌握理想的教育形态和具体表现形式,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为了理想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四、结语

自然教育理论在中西方教育思想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远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自然教育的论述;早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中就包含有自然教育的思想。自然教育理论在不同的年代有其不同的表现,但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本性。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中西方民族性格 差异 原因

一、引言

性格是指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稳定的个性特征。民族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因此,揭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上的重大意义。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天人二分”则是西方文化的个性。这两个哲学理论分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构成了中西方哲学,尤其是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源头。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总之,中国人是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例如,在英语中以self为前缀的词超过100个,如self-respect,self-control,self-esteem等。个人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个人隐私的绝对尊重,人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纯属个人私事,不能成为交谈的话题;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不经对方允许,夫妇双方也不能私拆对方信件。

(三)中庸尚和与崇尚武力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原则出发,导致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三个差异,中国人爱好和平,追求和谐;而西方人崇尚力量,鼓励竞争。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出发,把协调好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呢?儒家认为,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庸”。宋学家程颐云:“不偏谓之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解释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见,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而道家的中道观则是无为、不争、处下等消极的思想。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造就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因此中华民族不尚征战,不喜扩张侵略。虽然中国历史上征战连绵,但老百姓的天性是喜好和平的,历史上的对外战争也大多是被迫抗击侵略的。

正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至高无上,所以西方民族才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手,这既要有实力做后盾,又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人崇力尚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四)内向求稳与外向求变

在对“力”的认识和感受方面,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文化是静定的,内向的,安分守己的,而西方文化则是流动的,开放的,外向的。

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人始终是在稳定中求发展的。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那种流动感不如西方人那样强烈,中国人希望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生活平静,以实现安居乐业。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把“统一和稳定”视为头等大事,才使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完整。这种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在于: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人民生活恬淡,凡事强调顺其自然;消极影响在于:中国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创新精神,社会发展缓慢。

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在西方人心目中,变化体现在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人们不满足于稳定的生活和安宁的环境。因此,西方人喜欢独辟蹊径,不断创新。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他们喜欢变换职业、搬家、旅游、冒险和参加体育活动,衣食住行甚至婚姻都要不断变化,从变化中求得新感觉,从改变中获取新刺激。这种求变的民族气质,一方面使得西方社会充满了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诸如家庭危机、婚姻解体等方面的问题。

(五)讲究面子与讲究实际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与面子功夫。明恩溥认为“面子”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面子即脸面,这脸面是给别人看的,也就是在别人的眼里要活得体面,绝不能没面子或者丢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保全面子,导致中国人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请客吃饭时品种越齐全,分量越充足就越能表现主人的热情体面,在无形中也让客人感到很受重视,特有面子。

西方人则不同,一般对任何事情都直来直去,讲求实际,认为没有永久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喜欢胜不骄、败不馁的强人。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的前老板戴维,在商业失败后竟可以毫不在乎地给他以前的下属打工。在西方,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没脸没皮。。

三、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追溯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不能不考虑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历士多德、希罗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再到现代的汤因比、亨廷顿,都把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排在首位。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地理单元;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热带和温带两大气候带,温暖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为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农业经济成为中国文化生长的基础。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国人内向、保守,安土、守己,好内省自求,重人际和谐,竞争意识淡泊。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是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四面临海,与其他国家隔海相望。由于土地贫瘠,海上交通开辟,再加上战争频繁,西方人很早就发展起了商业经济。相比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的流动性是很强的,是开放性的。西方文化所植根的诡谲变幻、浩瀚无际的海洋环境也培养了西方人勇于挑战的心理,富于冒险的精神和进攻型的品格,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地与自然作斗争才能征服自然。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民族性格差异远不止这些,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

注释:

①斯大林.“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VOL2:294.

参考文献:

[1]苟红岚.从文化渊源透视中美民族性格差异[J].外语教学,2002,5,(3):91-93.

[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范文4

一、导入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必然受到其成长及生活环境的渗透及熏陶,从而其一言一行必将打上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其思维模式、推理习惯、行为以及表达方式等。有个冷笑话,有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其美国女朋友一块通过路口时,红色信号灯亮起了,便拉着其女友迅速通过,然而女友却与其分手,女友说出唯一原由,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回国后,接受教训遵守交通规则,站在路口静等绿灯,然而不幸的是这次又被中国女友给甩了,理由是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成什么事!之所以出现两次分手,一个重要原因是中美两国对生命的理性判断存在差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差异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对英语语系国家文化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是能否恰当地运用英语的前提。Brown(1980)认为许多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学习英语是一个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尤其是逐渐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对比的过程。高中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在学习及运用中中却常常因为文化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

1、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文化是相对固定的,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举止言行。。如在英语习语中,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是人皆有出头日)。再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家庭住址等,这是亲近关心对方的一种表现,而西方人却视为打探别人隐私。比如说,中国人路上见面好问:“吃饭了吗?”“到哪儿去?”等。但在英语国家人对此却比较反感,西方人见面,通常 “Hello!”或谈论天气“Nice day,isn’t it?”。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反差不了解,在英语的学习及应用上会有一定的障碍,会有一定的偏差。

2、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不同的生存环境及形成的文化差异,也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感性,注重辩证思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以求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if”使逻辑关系很清楚。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事物表达顺序排列也迥然不同。从信封的地址的写法上,中国从大到小,而西方却相反。如:“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是中国的写法,而外国人写法则Jianxi District, Luoyang, Henan Province, China.

3、母语的影响。所谓母语的影响,是指英语学习者无意识地将母语的表达习惯和模式套用到英语上去,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偏差,表达上失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中国学生是在母语掌握的情况下才开设英语课的,必然会对英语语言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高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经常套用或沿用汉语的表达习惯,造成典型的Chinglish。教室前方经常会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很多学生按照汉语的文字将其直接翻译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样的翻译看上去与汉语完全对应,但老外们看了之后一头雾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考虑到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其实应该翻译为:Work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上面简述了文化差异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但其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汉语对英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应尽量克服由此带来的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作用,逐步做到中英文之间的运用自如。

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文化差异的教育

鉴于文化差异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引入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注重学生的跨文化差异意识培养,减少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及交际的影响,无论对于考试还是日常应用都是很有必要的,最终使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文化交织融为一体。

1、教师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目前,国内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几乎均为中国人,虽然受过专门的英语教育,对于西方文化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但其思维及表达方式或多或少仍然受着东方文化痕迹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其次,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用英语讲授,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英语意识的过程。

2、教师发挥文化教育渗透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由于高中学生功课较多,就英语学科学习的时间有限,直接接触英美文化就更少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结合教材,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阅读理解中结合阅读材料相关内容进行诸如风俗习惯、宗教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讲解,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或观看一些英语国家原版文学作品及经典外国影片,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认识。

3、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教学。在对英语国家文化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就是了解差异的存在,可以充分地理解各自表达的真正涵义,从而降低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可以就教材中相关文化内容进行扩充对比,这主要运用于新课程的导入,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及增强跨文化意识。此外也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著名的中外影片,如Saving Private Ryan、《刮痧》等,目的就是通过观看影片对其中有关文化差异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意识。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所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英语教学应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认识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也为我们以后高中英语教学探索如何全方位、深层次了解文化差异,减少交际障碍,指明了方向,拓宽了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表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范文5

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了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文化才得以记载、传播和传承。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中所蕴含着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价值取向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步进行传授,在课堂中多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中西方因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传统习俗、词语构成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对高职学生来说,只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对方的风俗、思维方式、礼仪等文化差异,才能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2.1 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注重形象和综合思维,所以中国人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则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因此西方人往往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语系的构成差异,是造成中英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同样的问题,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在思考问题时的逻辑顺序上,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很大差别,我们可以从信封上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看出来。如,我们要寄信的地址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机场路”是中文的写法,而英语写法则是Jichang Road, Luoyang, Henan Province, China。日期表达是2016年1月3日,英语则是January 3rd , 2016。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综合、整体的思维观,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却恰好相反,他们是由点到面,由自己的小部分,再到大的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更注重自我。

2.2 生活习俗和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

西方国家是以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为主的核心家庭文化。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帮互助,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家族文化。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充分尊重自我,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注重维持自己的权利。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为核心,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为了亲人往往能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牺牲自我。

AA制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方式,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AA制付费,大家会欣然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在朋友间使用AA制就会显得过于生分,预示着彼此的关系生疏或有隔阂。AA制的付费方式,更不可能出现在工作用餐。又如,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如果客人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几乎什么都不剩的时候,主人势必会诚惶诚恐,觉得食物不够吃,自己招待客人不周,其他客人也会认为主人准备食物过少,有招待不周之嫌疑。但西方人往往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表示对食物的喜爱和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在送客时,西方人往往很简单只说“Bye-bye !” “See you next time!” “See you later!”或“Good night !”,但中国人在送客时主人常对客人说“再见,走好啊!” “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同时客人也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你们回去吧!”等。

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2.3 社交礼仪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遇到熟人的寒暄用语往往有“到哪儿去?”“上班呀?”“吃了吗?”等。但你在路上遇到西方的朋友,如果你这样和他打招呼,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 ?”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会认为你干涉了他的私事,他会回答你无可奉告,后者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姑娘刚刚嫁到了北京的胡同里,早上和人打招呼用“吃了吗?”这句寒暄语,可这个人刚从厕所出来。这正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理解不到位,才造成使用的场合不对,于是就闹了笑话。西方人见面往往是 “Hi” “Hello !” “How are you ?” “Nice day , isn't it ?”“What a fine day!”等,在英国大家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是以谈论天气开始的。

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往往会表现出非常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惭愧”“抬爱了”等词语,但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坦然回答“Thank you !”以表示接受。在受到礼物时,中西方人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如果你一收到礼物就打开看,很可能就会被说成贪心,所以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往往会先放到一边,谢过对方,待人走后再打开自己看。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往往会一边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连声称好。

3 高职英语教学导入西方文化的策略

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仍是以语法、词汇为主,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忽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组织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教师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误解、歧义等现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英语文化知识及中西文化之差别,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了解。其次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换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所授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再者,指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认识到中西文化各自优势,切不可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相互融合,树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英语电影、美剧、英语歌曲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逐步使西方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思维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做到将西方文化引入高职英语课堂中去。

3.2 文化教育要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大,人数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授课任务重。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高职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对于中英文化差异了解并不多。因此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文化教学蕴藏在词汇、语法、课文、对话等各个层面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分种类、分层次地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每册书的内容,归纳涵盖全书的文化框架。根据课文内容,导入相关词汇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突出反映英美文化主题的题材让学生学习。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3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接触更广泛的西方文化内容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设计; 文化; 思维; 差异

。奥运会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逢的重要的盛会,而奥运火炬又作为一届奥运会的一个象征,深受重视,因而我认为奥运火炬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设计风格的工业产品、艺术品。接下来我就通过对Barberosgerby奥运火炬和祥云奥运火炬设计风格的比较来粗略的谈一下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对各自国家工业设计风格的影响。

12年伦敦奥运火炬―Barberosgerby,火炬形状是易让人牢牢握住的三棱形状,金色代表了奥运圣火的光芒照耀着大地。火炬造型时尚现代流线型强,设计元素简单但却独特。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无论从整体设计风格上的形状,颜色,纹饰还是寓意元素的运用,两个火炬都是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西当代设计风格的一个差异,我认为是中西各自的文化下,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影响了人们在工业设计这一门类的不同见解。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祥云火炬的设计突出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乏现代感。相对于祥云火炬,伦敦奥运火炬―Barberosgerby体现的英国传统元素较少,多体现一种现代感。这种对待传统元素运用的差异的原因我认为这是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性质造成的。从文化上来讲,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而英国相对于中国是低语境的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两国的历史,中国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英国相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积淀较少。正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历史文化的重视,这种特殊的重视体现在当代设计上就是对传统元素的运用,中国人希望弘扬历史文化,借助产品设计来体现历史,体现传统。而西方等国家,注重未来,这点我们从电影电视剧中也能有所感觉,西方的电影很多都是反应未来的生活,而我国的电影历史剧很多。由于这种认识的不同导致西方国家在设计上现代感甚至是未来感特强,而中国在设计上运用传统元素比较多。而中国文化的兼容性,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吸收和创造,使之更好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因而我们看到祥云火炬并不是一味的使用传统元素,而是在现代的设计中糅合传统元素,是两者达到一种统一,甚至升华。

人们的行为习惯是由他们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受各自的文化深刻影响的。中西方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因而对各自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等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在工业设计中,中西设计师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做同一类设计时,考虑问题的方式及切入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产品设计。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国的设计师的切入点往往是感性的,类比的,甚至是一种比喻式的手法,习惯将设计赋予一定的寓意,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祥云火炬的设计就是运用了纸卷轴这一造型元素,使造型上具有纸卷轴的特征,让人们能够联想到纸卷轴这一事物,从而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过去辉煌的技术。。而在西方设计中,切入点较为理性,逻辑性比较强,而不会过多考虑这种寓意性。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很重要是语言文字的差异,从文字上来看,中国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的,比如说甲骨文,是用图形,画来代表事物,而西方使用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用一组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件事物,这种文字的差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较为理性,对事物更喜欢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西方人较为理性,对待事物更为理性,解决问题时逻辑性比较强,讲究合理性,而中国人多靠自己感觉来。这也同时影响了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科技起步很早,但是发展缓慢,这是由于中国人在发现并解决问题时讲究一种经验性,不过多考虑背后所藏的原因。而西方,解决问题时逻辑性强,多乐于用抽象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用理论来证明经验的可行性,这导致了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而中国一直滞后。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在设计上的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讲究中庸,较为保守含蓄,讲究和谐。而西方的文化略带侵略性,较为进取,寻求个性的发展,张扬自信。这种文化差异中西方的设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的设计较为大胆,创新,讲究个性,造型上也很有特色,流线型造型突出。由于我国文化讲究静,而西方讲究动,我国的设计很多都体现一种沉静的感觉,而西方的设计风格上,动感,力量感很强。

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文化也不断于设计融合,各个国家对设计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己文化的合理运用,形成了他们国家设计的强大竞争力。所以,我认为在设计中应体现自己国家文化的精神,并通过工业产品将文化影响、传播到全世界。我们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设计的产品不仅有创意,还具有我国的独特的文化风格,从而形成较强的设计竞争力,向设计强国迈进,不再沦为一些国外大企业集团的产品加工厂。真正摆脱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罗怡.《在中国设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2)Linell Davis. 《中西文化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3]李梁军 托马斯・霍夫曼. 《全球化设计》.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

[4]汤志坚等. 《世界经典产品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