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校园路由;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路由信息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705-03
Research on Network Rout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Network
WU Yue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network rout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network, the campus network based on the analysis, expounds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campus network structure of multi exports and static routing, default routing and policy routing, finally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routing scheme structure built in the campus network, which provides f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more reliable quality of network service.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routing; static routing; default routing; routing; routing information table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络与计算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构建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的计算机互联网络CERNET,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提供学术性的计算机网络。。然而,随着校园网络用户的不断提升,教育网络的 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面对我国电信、网通等外部网络的访问带宽更是捉襟见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网络的应用和发展。所以,要对当前校园网络下的网络路由进行与分析,通过先进的技术方案和路由交换技术完成我国教育网络的升级,从而使高等院校的校园网更加高效地、可靠地、稳定地、安全地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2 校园网络的分析
我国教育网络CERNET建设伊始,网络接入方式采取的是单一出口的方式,随着教育网络接入的注册用户的增加,网络带宽也随之提高,从最初的2M提升到1G,但是使用教育网络访问外部资源的访问速度和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就根据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加互联网络的接入口的方式来提升校园网络访问外部网络的速度,通过租用当地运营商网络来减少CERNET网络的收费流量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网络CERNET的运营成本。以某高校为例,注册校园网用户为10000人,该校区的校园网络有教育网络CERNET、电信网络TELNET以及联通网络CNCNET三个出口,总网络带宽为434Mbps,其中教育网络CERNET的网络出口带宽为34Mbps。假如该校区网络高峰期同时在线人数为5000人,那么人均占有网络带宽量为86.8bps,对于用户来说,该网络带宽是非常不理想的。另外,电信和联通运营商采取的是包月制收费,无论网络流量多少,每个月的资费是固定不变的。此外,我国教育网络CERNET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外是屏蔽的,外部运营商的网络是无法正常访问的。
鉴于以上情况,为了能够减少教育网络CERNET运营资费,增加校园网用户对整个互联网络资源的访问速度,在校园网用户访问教育网络CERNET资源以及部分免费地址时,可通过CERNET网络出口访问,而访问其他电信商或者国外网络资源地址时则通过租用运营商网络出口进行访问。所以,校园网的网络路由应该能够对校园网用户不同的请求,通过不同的网络出口进行资源访问,从而是校园网络能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3 校园网环境下路由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校园网络访问的要求,可以直接路由、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等网络路由技术方案来解决。
直接路由方案:又称接口路由,是通过设置路由表来实现对校园网络数据包的传输控制的网络路由方案。当请求数据包或应答数据包到达网络路由和防火墙时,首先要参照预先设置好的路由信息表来以及该数据包内的目标地址来选择该数据包的访问网络,并直接将其转发到相应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
静态路由方案:是优先级在直接路由之后的网络路由方案,可以根据校园网络的实际网络出口情况设置好主要的路由通道,从而实现不同网络通道的数据包的路由控制方式。
缺省路由方案:是针对特殊的数据包传输控制的路由控制方案,如果针对特定的数据包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未发现对应的路由网络,则按照缺省路由的方案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缺省路由方案就是设定默认的网络接口,然后判断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如果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查询不到相应的目标网络,则按照默认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特别的,如果该校园网络对路由安全冗余的问题考虑比较深入,可以通过设置两个网络接口为缺省路由方案的网络接口,当预先设定的默认接口的网络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另外一个网络接口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了校园网络的稳定可靠性。
策略路由方案:同时,为了确保外部网络能够正常访问校园网络为互联网提供的web、FTP、mail等网络应用服务,可以采用策略路由的方案来时校园网络防火墙对不同的外部网络的数据包能够按照原来的网络路径通过相应的网络接口进行数据应答。策略路由方案是相对比较灵活的网络数据路由转发的方案,可以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采用的协议类型、数据报文长度、甚至是数据包内的源IP地址来选择转发的网络接口,并能够根据实际的网络应用来实现校园网络路由的负载平衡以及单一链路上的数据报文的转发QoS等。策略路由方案为校园网络的路由构建提供了三种路由方式,第一是根据数据包内源IP地址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的源IP地址的路由策略,第二是根据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来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的目标地址的路由策略,第三种是智能均衡的路由策略。
策略路由方案主要在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三层物理接口上进行配置,并由网络路由进行对数据包的传统控制。使用策略路由方案来实施构建校园网络的网络路由,需要构建策略路由方案的路由图,通过对路由图内的每个路由策略指定相应的最佳规则和操作,来实现策略路由方案对校园网络数据包的 传输控制。当一个网络接口接收到数据包时,会对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发展不符合该接口的路由策略的规则,则将其按照常规路由转发进行处理,如果符合策略的规则,则按照该条策略内规定的最佳操作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4 校园网环境下网络路由的应用
校园网络路由的创建是根据不同的路由技术方案,来创建路由信息表,配置路由接入方式,从而实现在不同路由技术方案下的校园网络路由的创建。多出口校园网络,很好地解决了校园网用户访问外部网络慢以及网络出口链路故障等问题。如图1.所示,为A,B,C三小区的多出口校园网络连接示意图。
4.1 静态路由
校园网络的静态路由的方案是人为地分析校园网络用户对外访问的网络资源,然后将教育网络资源以及部分免费资源使用教育网络出口进行转发,而对收费资源或其他国外资源则通过租用当地运营商的网络出口进行转发,从而降低教育网络的运营成本,提升外部资源的访问速度。静态路由信息表的如表1.所示,对应网络为模拟网络数据。
通过配置静态路由信息表,校园网络防火墙就可以根据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来判断其目标网络,并指定相应的网络端口进行数据传输。如某个数据报的目标IP地址为210.41.125.2,那么校园网络防火墙会判断该请求数据包的目标网络为联通网络,那么防火墙会将其转发至CNC-port端口,并将其传输至互联网络进行网络请求。
4.2 缺省路由
缺省路由方案是对静态路由方案的辅助网络路由方案,当请求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查找不到对应的网络范围,则会选择缺省路由信息表来进行数据传输。为了提升校园网络的可靠性能,构建缺省路由时,将租用的运营商缺省的网络转发端口。缺省路由信息表如表2.所示。
通过缺省路由信息表,可以将不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内的IP范围的目标IP地址数据包按照缺省路由信息表进行数据传输,该路由表内,电信端口为默认缺省端口,当对应的电信网络发生故障时,联通网络的端口会自动变成默认缺省端口进行数据发送。如某数据包内的目标IP地址为222.11.125.2,在目标IP地址不在静态路由信息表对应的IP范围内,那么校园网络防火墙会将按照缺省路由信息表,将该数据包转发至电信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4.3 策略路由
校园网络的策略路由是根据校园网络不同的目标网络的请求,在核心交换机处配置相关的策略,从而将相应的数据包按照对应的策略进行处理和传输。如图2.所示,为多校区多出口网络的路由配置示意图。
在校内网络的服务期内采用策略路由的方案,要在核心交换机上设置基于源IP地址的策略路由方案,从而利用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来制定相应的匹配规则,并配置相应策略的路由图,从而实现校园外部用户对校内服务器的快捷访问。同时,针对某些特殊要求,需要使用教育网CERNET访问,也可以创建ACL访问控制表和路由图,并将该来自该设备的请求数据包都转发到CERNET网络接口即可。
5 总结
校园环境下的网络路由的设置,是为了能够使校园网的用户能够快速方便地访问教育网络CERNET的资源以及外部网络资源,从而采取多出口的网络连接的方式,为校园网络的构建连接CERNET接口以及其他商用运营商的网络出口,并根据相应的路由规则,如静态路由、缺省路由、策略路由等来实现校园网用户对于教育网络和外部网络资源的快速访问,从而为高等院校的创建一个可靠高速的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1] 徐方. 校园网多径混合路由算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3(09).
[2] 刘代波,侯孟书,武泽旭,等. 一种高效的最短路径树动态更新算法[J]. 计算机科学,2011(07).
[3] 余敦一. 校园网多链路负载路由应用研究[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09).
[4] 田桂丰,尹帮治. 基于防火墙策略路由的校园网多出口解决方案[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0).
[5] 伍银,武装,龚宪. 策略路由在多出口校园网中的灵活应用[J]. 现代电信科技,2012(0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使用普及率越来越高。截至 2014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较 2013 年底提升了 2.1 个百分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在线旅游服务也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线旅游―旅游电子商务,出现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根据艾瑞咨询《2015 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年度监测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同比增长38.9%;在线渗透率达9.2%,较上一年增长1.7个百分点。与传统旅游服务业在时空地理的限制相比,在线旅游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远距离旅游上的利用率,尤其是包括外国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大量人力人本被节约,旅游交易效率得到提高,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提高服务的自主性,旅客的互动性和自主性也得到加强。 。 。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完全依靠在线旅游虚拟体验质量的提升,虽然网络环境下在线旅游的虚拟体验的实现发挥很大的效用,但是不能像现实中的事物一样去触摸和感知在网络中的一切,尤其是旅游这样需要现实体验消费的服务产品.一般情况下人们只会对亲身经历过、亲自接触过或对其非常熟知的事物有信任感,而对完全不可感的新兴介质网络则会有不信任感。人们一般可能对在网络中免费的浏览新闻、获取知识或收集旅游信息的意愿更高,而对发生任何与钱相关的交易则敬谢不敏。通过对旅游规划开发者和旅游者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在线旅游并不能替代现实旅游,但是旅游虚拟体验具有弥补现实旅游不足的潜力。那么,网络环境下,对于旅游这类特殊的服务产品而言,现实体验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怎么样实施呢?
二、虚拟体验
虚拟体验和现实中的客户体验一样,是一种本来就存在的感受,体验在网络出现以前就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空间。而之后来自于网络的快捷且自由的空间可以让人们尝试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角色,以此实现不同的切身体验。可以这样理解:网络给予人们另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的生存空间,但是感受与体验却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在为了实现内心的某种体验感受过程中会尝试寻找各种方式,网络通常是被认为其中比较好的介质。因为人们能够在网络中产生与真实社会一样的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体验,那我们就不能说这种体验是虚拟的,那就必然应该承认网络体验方式存在,只是环境的虚拟更加增强了人们的某种体验。消费者的体验受到虚拟环境的一些特性影响,也就是能否给消费者提供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种:
1.身份认同的虚拟体验。身份认同的虚拟体验的意义是消费者在进行虚拟体验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身份与其现实身份进行对比后,感觉到的相同或相似性,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则消费者可以认为获得身份认同的虚拟体验。这种虚拟体验是现实性的虚拟,也就是只是把现实的情况虚拟到网络空间中, 。除此之外,一些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感觉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虚拟体验的需要来体验,以实现消费者理想中的完美自我,如消费者可通过提供的探险游戏等体验勇敢的自我。
2.个人参与的虚拟体验。个人参与虚拟体验反映现代消费者需要话语权的需求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消费者。消费者需要与企业网络、消费者社区等各种角色团体进行对话,他们需要通过虚拟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他们参与虚拟提供物的设计开发,以此让虚拟体验有他们自身的影子, 即消费者要共同创造虚拟体验。消费者可以通过这种参与达成自我实现。
3.事件的虚拟体验。事件的虚拟体验是在虚拟社会中消费者体验现实的事件,可能的事件和不可能的事件都包含在内。事件虚拟体验被认为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体验,即个性化反映消费者在完成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所处的情景和心理思维。以网络购物为例,消费者在网络上搜寻、比较、权衡、决策,这是现实购物过程的一种虚拟化。
4.情感的虚拟体验。情感的虚拟体验是以上3 种虚拟体验的综合,即是消费者在虚拟空间中通过身份的、参与的、事件的虚拟体验的形式而获得的享受、满意、惊喜等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过程可以是部分主观的,根植于个人的想法、概念、思维、信念和意思;也可以是部分客观的,与体验的事件情景和特定的结果相关;也可以是部分主观和部分客观的结合体。
三、旅游虚拟体验
谢彦君教授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他的《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一书中认为旅游体验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游戏来实现。
旅游欣赏是指旅游者为了获得愉悦的感受,欣赏远离常住地地方的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和意味,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的体验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欣赏, 旅游观赏是对异地的某一个景观集合(包括自然的人文的等等) 的整体进行欣赏,而不是对随便选择某一个景观的欣赏,并将整体感受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体验的过程。。
旅游交往是旅游过程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非正式暂时性的平行交往,通常特征表现为具有暂时性和异地性。。根据内容分为旅游资讯、旅游天下、旅游攻略、旅游杂谈等子板块,也可以根据目的地和主题进行分类。。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其他游客发表的观点自主的选择虚拟交往的对象。通过虚拟的旅游交往体验,旅游者可以组织进行相关的旅游活动。
旅游模仿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暂时放弃其常规角色,而主动扮演某些具有愉悦功能的角色的过程。。虚拟旅游模仿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其他游客的旅游行为模仿和角色扮演。。
旅游游戏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时旅游者通过参与游戏达到康体、娱乐、社交、排解情绪等。旅游游戏的虚拟体验,主要是在网页上设置了一些场景,如皇帝批阅奏章、用膳,太监们逗蛐蛐、武士们练射箭,游客可以在这些场景中进行观察,也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如给皇帝传递一份奏章、与武士们比试一下射箭、与其他游客斗蛐蛐等等。游客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在网上“身临其境”遍赏燕赵美景,省时省力又省钱。
四、携程网客户虚拟体验
携程网是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创立于1999年,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携程旅行网向超过一千余万注册会员提供包括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惠商户以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2010 年,其市值已超过50 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南航和东航两家航空公司市值之和,成为该行业的巨无霸。携程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该公司以“Web2.0 时代的服务2.0”为指导理念,将用户体验(User 。
1.以Web2.0 技术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体验。有前文关于身份认同体验的相关定义:消费者在虚拟体验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身份与其现实身份的相同或相似性,如果具有相似性,则消费者可以根据现实中的情况来处理虚拟的情况。而携程通过利用Web2.0 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旅游资源在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的虚拟现实的平台。一般而言,虚拟现实平台包括文字交流体验型和3D 虚拟形象型,对于携程而言,其主要以文字交流体验型为主,3D 虚拟形象型为辅。在携程上,其为客户提供大量的旅游咨询查询,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娱乐、天气预报及旅游攻略等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基本上包括了线下旅游涉及到的所有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客户可以根据他人的意见制定自己的交通路线、旅行计划、住宿选择。而信息的人则可根据别人的评价等,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将制造业的管理方法“六西马格”率先引入在线旅游业,实现优质服务的大规模复制,以确保每个顾客都能享受标准化高品质的旅行服务。
2.以CRM 为目标实现个人参与虚拟体验。。为了满足此种特殊的需求,携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服务创新与流程创新,建立独特的服务模式,使消费者可以利用携程网与他人开展经验交流、旅伴征集、游记发表、俱乐部活动等,从而参与到他人旅行计划的制定之中,使消费者获得参与的乐趣。具有代表性的服务是携程智慧旅游产品中的导游管理::搭建一个平台,让当地服务质量好的导游或者民宿客栈的主人,甚至一些好的地接社工作人员,到平台上来扮演向导角色,当用户通过平台找导游时,可以直接与向导沟通,最后在网上旅游旗舰店预定。然后用户可以对导游进行点评,并将信息公开展现在平台上,为后来用户提供参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参与到导游管理当中,对当地向导进行制约,提升其旅游服务质量。
缜密,理论基础夯实任何研究如果离开理论的支撑,必将失去生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息质量基本内涵及其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研究、尤其是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与核心。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该书构筑夯实了理论基础。作为具有多维属性的概念,信息质量概念界定及其内涵阐释依据学者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特征[1],经历了由以数据生产开发者为主体、站在信息系统角度审视信息资源,到以用户为主体、站在用户角度审视信息资源的信息管理理念转变过程[2]。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用户地位日益凸显,能够伴随用户信息需求而持续不断改进的信息才是高质量信息[3],信息对信息消费者(用户)的适用性及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4]。在网络环境中,如何更为全面地界定与描述信息质量概念内涵成为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以信息质量内涵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为基础,重新诠释了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内涵,即信息质量是对信息产品满足信息消费者需求程度的衡量,是信息用户对通过信息搜索与获取过程所获信息内容固有特性(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系统功能和服务性能的主观特性、信息需求或期望满足程度的一种全面、综合评价[4]。。由此可见,该书是从信息交互过程和信息用户相交融的角度对信息质量内涵所进行地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分析,是网络环境信息质量认知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该书构建形成由信息内容质量、期望质量、交互质量和感知质量4个维度构成的信息质量概念立体模型。在该模型中,刘冰教授强调指出,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交互质量是基础,信息期望质量是关键影响变量,信息感知质量是核心构成要素[4]。。由此可见,该模型涵盖了从用户需求与期望到信息获取、再到最终获取信息价值收益全过程的信息客观价值属性和用户主观价值感知,更为全面地揭示了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更进一步反映出信息质量多维度、多层次特点,弥补与拓展了基于用户视角信息质量内涵的广度与深度。不但为该书的整体研究奠定并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信息质量领域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将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以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基础,运用规范实证研究方法,该书进一步剖析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和感知与信息质量的内在关系,构建形成网络用户信息期望构成体系和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体系模型。以上诸方面研究既包括整体关系的宏观构建,又包括内在关系的微观探析,改变了已有研究中分段式、截面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系该研究领域对网络环境中用户心理与行为和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的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2内容观点新颖,逻辑结构缜密,打造形成完整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
《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与内涵阐释入手,在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系统分析基础上,在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全面揭示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形成由信息价值属性、系统技术功能、服务交互品质、感观心理体验等4个维度所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提升机制。从概念模型到内在机理,从评价模型到应用机制,构建形成完整、系统的网络环境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如前所述,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石。《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用户需求与期望的渐进满足过程、从过程中用户的心理与感知角度、从过程中用户对信息价值认知与判断的逐层深入,对信息质量概念的界定和内涵阐释。并强调指出,信息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产品与信息系统的客观属性,还取决于用户交互的期望与主观体验感知[4]。该阐释突破了以往以数据和产品为中心的局限,突出了用户视角的连续性,既强调信息的使用价值,又强调信息的社会价值,是信息质量研究视角的重要转折与突破。。《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中,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中,虽然信息效用价值是信息质量的核心构成,但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的认知和动机、用户对网络系统的技术功能及界面设计、信息特征、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感和观感等心理因素对信息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用户偏好、习惯、素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质量评价。由此,该书提出网络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理性层面,更多的感性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最终评价结果[4]。。在此基础上,该书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主观、客观和过程角度,将用户需求、用户情感、用户体验、用户认知等因素有机融入到以信息价值属性、信息服务品质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之中,构建形成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基本涵盖了量与质两个角度。。较为全面、系统反映与涵盖了用户视角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较好地突出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动态性和交互性特点。搭建形成的全新信息质量评价框架,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现有评价体系的大胆突破和尝试。与信息质量评价领域视角全面、应用广泛的MIT数据质量研究项目提出TIQM(totalinformationqualitymanagement)模型相比[5],该模型在其固有信息质量、可达性信息质量、环境信息质量、表象性信息质量等4个维度基础上[6],不但在主观标准中引入了用户角色、用户体验与感知等要素,更从主观、客观、过程3个角度突出体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全流程等特点,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因素相融合,同时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的变化和发展。由以上几个角度的评析可见,《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将用户信息心理、信息行为理论有机融入到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之中,标志着信息用户、信息产品、信息过程相融合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理论的确立形成,成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拓宽了信息质量理论的研究内涵,拓展了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该书概念界定清晰,理论层次清晰,逻辑结构缜密,是国内该领域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创新性之作。
3将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现实价值凸显
。《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是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之作。《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的评价体系,极具实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所构建评价体系各维度、各指标均来自于实证研究结果,是用户网络信息选择与评判实际行为的体现。。。《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的以提升信息用户满意度为目的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提出的用户体验与感知优化途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在分析外动力与内动力在信息质量综合提升中不同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综合提升动力模型,系统分析了信息质量提升动力建设结构、提升路径。。以上模型与策略是以该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用户信息需求与期望、信息体验与感知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该书所提出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和具体策略,全面系统地剖析了信息质量提升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全面、均衡地考虑到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力,彼此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变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者以用户为中心改进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改善与优化系统设计和功能、制订提升信息质量策略措施提供可资借鉴、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该书将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脉相承,既凸显其学术贡献,更加突出了其实践价值与意义,这也是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对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4结语
纵观刘冰教授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研究思路严谨,研究方法规范,既重视研究的规范化,又突出研究中思辨特色,以创新的视角、大胆的探索,围绕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展开研究,是信息质量管理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深入透彻地了解与把握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本质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我们科学、全面地评价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利器,是我们在网络环境中从用户角度优化信息质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当然,该书所构建完成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基于共性的研究。如果在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类型、不同用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在本著作成果基础上做出更有力的推论,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升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与指导作用。。该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多样的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提升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但是,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研究,其核心对象是信息用户。因此,如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如眼动实验法、行为实验方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在现有研究发现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新的研究结论。同时,如果能够采用从网络平台(网页)截取或抓取客观内容数据,再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则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全面地获取用户信息心理与信息行为特征,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有效性。瑕不掩瑜,相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将大大推进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服务创新,为实现网络信息质量的优化与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KNIGHTSA,BURNJ.Developingaframeworkforassessinginfor-mationqualityontheWorldWideWeb[J].Informingsciencejour-nal,2005(8):159-172.
[2]宋立荣,李经思.从数据质量到信息质量的发展[J].情报科学,2010,28(2):182-186.
[3]CROSBYPB.Qualitywithouttears,theartofhasslefreemanage-ment[M].NewYork:McGrawHillInc,1995:62.
[4]刘冰.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图书馆都能有包罗万象的资源,而网络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但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都一定适合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寻求信息的获取手段,更要有寻找信息的获取方法,即构建学习网络平台。教师要适度组织信息资源,对于各类专题资源,按照知识领域进行分类,如“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专题研究,根据课题,可能涉及的内容有环境污染成因、环境污染的种类、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是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之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两方面都备好课,还要提前上网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面对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师首先要汲取出适合学生的“一桶水”,才能保证学生能从中获得“一碗水”。 所以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养成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要由过去的知识中心向科学方法中心,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要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为中心,还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除了要求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外,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凝聚、激活人们知识技能的触发点,教师的辅导可以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进一步分析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背景资料,掌握学生现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储备情况,要及时的帮助学生修订研究计划,注意检查各种文档撰写过程中的规范。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包括主动寻找导师,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查询各种资料,自主提交各种研究文档,主动与人交流,寻求帮助,积极作品。教师还要主动的介入活动,随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报告的观点,对创造性表现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寻求成果推广的途径,在进行结题答辩前可先开展自评互评,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后再进行。
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可以有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学习;设计型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9202
。
1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心理特征
网络学习,即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其过程就是一个基于信息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一种全新自主的学习。所以学习者在这种新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心理特征。网络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网络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个体学习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往都是将学习积极性、学习风格作为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在此,还需要考虑到自我效能感这一新的心理特征,使得心理特征的研究更加系统化。
1.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而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动机可以增强学习行为促进学习, 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关键是内部动机。强烈的内部动机是高效学习和持久学习的前提,所以注意力分散往往都与不强烈的内部动机有关。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要根据课程知识和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2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即是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个人习惯、 偏好以及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网络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已经呈现了新的特征,陈丽(2004)指出学习者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对教师过分依赖,习惯于集体学习、死记硬背,缺乏独立学习、深入学习。这些对教学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网络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特点及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
1.3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其在网络学习中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自己顺利完成学习的推测与判断。王迎(2006)认为它可以分为一般效能感和技术效能感。网络这一学习工具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他们会表现出较强的一般效能感。但是技术效能感的加强也会提高学习效率,因为网络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相关操作的能力,否则很难支撑学习的顺利进行。
1.4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和技术。网络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学习者呈现出一些新的认知特征,对学习者的支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信息导航”能力来确定自身的学习坐标。
2 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特征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习资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2.1 流动实效性
学习资源是根据人们过去的经验积累沉淀出来的,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得到的成果,而且会在将来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更新。网络学习资源的传递冲破了时空的限制,其实效性是过去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不可比拟的。
2.2 境域性
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资源具有境域性。其意义不仅由其自身的陈述来表达,而更由其所处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它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才有意义,因而强调网络学习资源的境域性。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不同学习共同体会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因此,惟有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才会领悟到网络环境中境域性学习资源的存在和本质内涵。
2.3 多样性
。这些信息资源既保存了传统文献的文字、图画等信息,又增加了声音、全息立体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提供的宽带、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科技特征将日益显现出其巨大的优越性。
2.4 虚拟交互性
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存储在千千万万个服务器中,包含着实际馆藏和虚拟馆藏,它以“无围墙图书馆”的形式显示出广阔的社会性和共享性。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通过网络可以形成广泛的论坛氛围,有关专家可以就某一专题开设电子论坛,网上直接反馈读者信息,参与交流讨论。在网络传播中,用户可以及时地将所看到的信息和所想到的问题马上反馈到信息的者,信息的接收者可以与者及时对话。
3 设计型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便捷,以及多种层次人员的互动,从任意角度、任何层次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切入和学习,使得不同主题的学习者在对复杂问题或者前沿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随着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混合学习的相继出现,一些学习低效现象也呈现出来,比如学生学习随意性较大,学习时间利用率低,学习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学习监控水平低。而且不难发现,这和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学习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有很大的相关性。为此,设计型学习值得研究。
3.1 设计型学习内涵
设计型学习是近几年国外教育界刚兴起的一个术语,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设计型学习在英文中是Design-Based Learning(DBL) 或者 Learning By Design(LBD),或译为基于设计的学习。 我们可以把设计型学习看作是一项以学习目标为准则基于项目的活动, 教师给学生提出挑战性任务发散学生思维,将各科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利用已学的知识,设计能反映主题的项目,再通过新学的知识,重新加以修改和设计,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学生能够获得用在各个研究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社会技能。
3.2 设计型学习的理论取向
与其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相比, 设计型学习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了理由, 学生可以参与到设计中有意义地学习学科知识和设计技能 。西蒙(Seymour Papert)的建构主义观——“在制作中学习”(Learning by Making)是设计型学习理论取向的基础,在他看来,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教师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孩子们在制作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作品时,如做小机器、编故事、编程序或是作歌时,孩子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
3.3 设计型学习的本质要义
3.3.1 设计型学习为学习学科内容提供了可能
学生参与到设计中,并有意义地学习学科知识、设计技能和其它各方面的能力, 如设计活动的协作性本质为团队合作提供了机会。Doreen Nelson 认为“教师在设计型学习活动中挑战学生,让其去创造能够反映主题、概念和标准的有形物体。有了这些物体,学生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学习基础学科,这样能促进信息的回忆和再利用。
3.3.2 设计型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途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它让学生体验认知概念的建构,设计和制作个人发明的创新项目,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学习方式以及各种技能开展学习。它还协助教师创造一个设计者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团队中是合作伙伴。当学生创建项目时,他们体验了有意义的学习,并从自己的项目中引发思考。
4 结语
设计型学习是适应时展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它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学习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锻炼了学生设计的思维和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利用实物操作和信息技术设计与创作,使学生体验到认知概念的建构过程。参考文献:
[1]张立新.两种世界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谢桂芳.一种网络学习资源的检索模型研究[J].信息技术,2008(10).
[3]何晓艳,朱俊东.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低效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4]曹晶瑜.学习者特征分析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6).
[5]邢方,张林.浅析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范式的转型[J].科技信息,2008(29).
[6]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何字娟,李爽.网络学习者特征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8]陈丽,张伟远,郝丹.中国远程学习者的三维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不断进行改革的同时,其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传统的网络实验成本较高,且不利于维护和管理,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降低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通常存在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验内容大多涉及网络物理线路的连接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传统的网络物理线路连接水平较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导致接线出现故障,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第二个问题是:网络仪器和设备的结构大都比较精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设备和仪器的损坏,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实验带来不便。第三个问题是:学生的排除故障能力不强,使其经常纠结在物理设备的一些故障上,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目标,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利用率较低。而虚拟实验环境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虚拟实验环境能够任意搭建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通过虚拟实验环境能够模拟交换机、路由器的等网络设备的配置,不会造成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浪费,同时不会产生接线故障等实验事故。
2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方案解读
2.1合理选择开发方案
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大致上分为四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VRML结合Flash和Javascript等技术。通过VRML进行建模,但由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的接口较复杂,不能够直接用VRML技术进行开发。因此,可以先用3DSMAX等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建模,再导入VRML进行修改,利用Javascript添加交互,最后利用Flash技术结合网页插件实现路由器的配置交互。第二种方案是VC++结合伪3D技术,伪3D比真正的3D技术含量要少的多,同样能够形成美观、真实的界面。VC++能够兼容传统的C语言,同时,还有面向对象的特征。利用VC++的功能,使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更加便捷。第三种方案是Java技术,Java技术具有面向对象、分布式、多线程、事件驱动、继承性强、封装性的特点,通过Java技术能够创建各类设备以及各种虚拟仪器的组件,能够满足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需要。最后一种是Java技术结合XML、Flash等技术,Java技术能够建立跨平台的虚拟实验环境,Flash能够提供实验的资源,设备间的交互和设备的操作可通过FlashActionScript实现,数据的存储可通过XML实现。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实验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合的方案。
2.2结合实际需求
虚拟实验只是一种教学资源,评价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帮助,而不是利用的技术是否先进。。虚拟实验系统中必须包括演示实验步骤、介绍实验背景和知识要点、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环节。
3重视虚拟实验的自适应性
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实验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适应的实验环境,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并形成实验记录文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形成的文档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既有利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又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出问题的地方,从而进行强化训练,不断的提高实验技能。
4注重虚拟实验的协作性和模拟性
实验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间合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同时能够加强同学间的感情。学生间的协作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通信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通信技术使学生能够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协作讨论问题。信息共享技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其他学生的活动和结果。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环境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应考虑增加实验环境的真实美感,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和设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5结束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