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一、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新趋势
1.数据驱动的银行。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从产品、业务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今后银行需要借助对大数据的分析运用,提升客户营销、产品创新、内部管理和核心竞争力,受此影响,风险管理也必须基于大数据的推广和运用。
2.智慧型的银行。。
3.跨界的银行。目前银行混业经营逐步成为常态化,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产品、渠道、支付手段等往往涉足多个行业,后台数据监控变得越来越困难,对风险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二、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近年,由于经济下行,银行普遍面临利润下降、不良激增、资产质量下降等困难和问题,政府也进一步严格金融监管政策,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主要是:
1.贷后管理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完成发放贷款的指标有考核,但对贷后管理缺乏硬性约束,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重放贷、轻贷后管理、重投轻退的习惯,贷后管理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此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不足,资金使用不合规、挪用资金、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问题仍然存在。
2.信用风险敞口较大。当前银行间竞争白热化,为了发放贷款、完成考核指标、抢占市场占比,往往在客户的选择上抢大户――大企业不需要贷款,各家银行抢着发放贷款,导致发放贷款标准降低;小微企业紧缺贷款,但没有银行给放款,银行人员容易受利益驱使发生道德风险。。
3.操作风险频频发生。由于目前许多产品设计复杂,牵涉的专业知识多,相关信息的采集、核实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银行从业人员风险识别与规避能力不足,违反或没有执行法律、法规,造成银行决策失误。以及由于从业人员疏忽、逆程序、违规操作,或者系统的原因,对银行经营带来较大不确定风险。
4.风险管理机制、队伍建设不足。商业银行对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长期以来定性分析多,量化分析少,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的科学性不够。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激励机制不完善,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三、今后的思路和对策
1.加大教育培训,加强理念引导。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的领导层风险理念存在偏差,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不足,今后要加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使之具有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全局观,成为企业风险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优化岗位分工设置,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严格业务流程控制,结合新形势、新产品、新业务,不断补充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合规经营,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3.提升员工风险管理技能。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考核,提高风险从业者履岗能力,发挥员工在风险防范上的“主体作用”,不断培育懂风险、懂管理和有技术的高级人才,更好地适应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4.加强监督检查。为了防范操作风险,必须定期对银行内部的业务操作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风险提示和预警,弥补风险漏洞,规避可能的风险事项,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5.提升科技力量支持风险管理的力度。向国际先进看齐,借助开发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运用先进的模型、金融工程等方法,达到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实现监管水平提升。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战略预算管理;实施;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逐渐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将给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各种风险,如: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在这诸多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发生会令企业走向倒闭。因此,很多企业已经将风险管理视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目前,现代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经济风险最终都体现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战略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方法,是现代企业的一项战略发、人本化、系统化管理的新模式。他的出现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活动的发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战略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已经建立起了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战略预算管理建设起步较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目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影响,很多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具体表现为:
1.相对薄弱的基础管理工作影响了战略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其次,尚未实现预算管理对战略发展的指导意义,这就导致现代企业的业务预算管理的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得到全面的反映,而对于生产经营活动来说,战略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并未得以体现。第三,很多现代企业现行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还无法实现对企业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日常管理环节工作上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从而影响了战略预算对成本的控制。
2.现代企业还尚未建立有效的竞争情报系统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目前,很多企业并未将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有机的融合到竞争情报系统中,对预算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渠道也不够畅通。预算管理信息与业务信息如果不能进行有机的融合必将导致企业对自己的竞争对手缺乏了解、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缺乏了解与研究,从而很难保证战略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
3.缺乏战略预算管理与其他系统的深层次整合
目前,有的企业在进行战略预算管理时,缺乏将其与成本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更深层次的整合。有的虽然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但是,整合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还很缺乏,从而影响了战略预算管理与其他管理系统在数据上的集成与共享,无法充分发挥决策支持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指导作用。
4.企业内部预算文化建设不足
有的企业在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后,也在本企业内部建立了战略预算管理系统,并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的编制方法等方面拥有比较先进的思想与观念,但是,企业的领导并不清楚只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作为依托才能有效的发挥管理的效果。仅仅是领导了解了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乏战略预算管理的文化衬托,特别是缺乏企业内部员工全员参与文化、预算执行文化的良好氛围,导致有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较差。
三、现代企业给予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1.不断改进、创新现代企业战略预算管理流程
目前,很多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流程是一种平面的、缺乏立体贯通的流程,很容易造成信息交流的不畅而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因此,为了进一步使战略预算管理能够充分体现在企业的经营各环节中,现代企业必须将原有的平面的流程改为具有立体感的网络状、滚动状的模式。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平面式的战略预算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比较被动,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实现对现代企业战略预算管理模式的改变,实现其全方位的、立体式的与其他各部门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无缝连接的状态,更为战略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2.实现战略预算管理与其他业务的有机整合
虽然有的企业已经实现了战略预算管理与本企业业务计划管理的有机结合,但是,在预算管理与本企业的发展规划、财务预算、业务规划、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无缝式连接还无法完全实现。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实现战略预算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实现其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实时的、全面的信息资料,企业必须全面促进企业业务的运营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预期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现代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无障碍连接。
3.实现战略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在多变的环境中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这对全面提升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水平、提高战略预算管理业务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很多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已经无法实现对战略预算管理的要求,很多信息经常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企业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加强对战略预算管理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的信息资料。
4.培育良好的战略预算管理文化氛围
如前所述,目前很多企业都缺乏战略预算管理的文化氛围建设。因此,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战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将战略预算管理的发展停留在口号的呼喊上,而是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预算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真正为战略预算管理的全面实施而提高思想认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创立“为用户创造价值”、“真诚到永远”、“敬业爱国、追求卓越”、“创世界品牌、为民族争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参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预算管理文化氛围的培育。
总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各种潜在的风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合理、科学、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发生。从战略预算管理的角度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各环节的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绯,顾晓敏,曹建东.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动因研究[J].知识经济,2013(01):5-7
(一)战略预算编制。
在整体平衡、相互协作、全面参与的要求下确立企业战略预算的统一组织实施与分组归口管理原则。在进行企业战略预算编制前,要明确战略预算编制的组织机构,并对战略预算编制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与产品规划进行战略预算编制过程的预算评审,评审主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预算目标与规划目标的一致性,业务销售总方案是否合理,利润总额及业务附加值与预算目标是否一致,业务返利水平与竞争对手差距,项目性投入与公司规划及收益目标是否一致等。确定战略预算编制的指标。
(二)预算执行与实施。
。
(三)预算调整。
预算单位可以对战略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涉及调整的客观因素、影响程度以及调整幅度都需要向预算管理委员会做出具体的分析说明,且需做出详细的预算调整方案。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一)预算管理流程的改进与创新。
在企业中,战略预算管理流程多为扁平型结构,这种结构对于个管理环节间的信息传递容易造成不流畅的现象,并且在财务风险防范的理念中,扁平结构的战略预算管理流程对各环节间相互支撑力度不够,因此可对企业战略预算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与创新。
(二)预算管理业务有机整合。
在企业内部,战略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与其他各种管理协调进行才能确保企业以最优模式运营,并且在风险防范基础上,战略预算管理不仅需要与业务计划管理实现有机结合,还需要与财务预算、公司发展规划、业务计划、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实现无缝对接,进而确保战略预算管理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必要、实时、准确的支持信息。
(三)预算管理信息技术支撑。
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关键,这对于提升战略预算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优化需要明确目前企业遇到的信息化瓶颈是什么,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信息优化的出发点是保证生产作业信息及时转化为财务核算信息和预算管理信息,这就需要实现战略预算信息的实时传输、网络对接、信息反馈等全程控制。基于风险防范理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支撑优化需着重从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建设、企业局域网建设、电子信息商务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基础平台,其包括内部控制、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与知识管理四个模块。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在总体框架构建方面可由四个层面构成,企业信息门户为中心,对算对象数据库与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层,企业业务预算过程控制、战略预算过程控制与战略预算决策支持为中间过渡层,这样组成的信息系统总体框架能够有效的实现风险防范基础上的战略预算管理的信息支撑。
(四)预算管理文化氛围培育。
关键词:财务战略;速度增长;盈利水平;风险控制
1财务战略概述
1.1财务战略的涵义
企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正因为它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所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目标,战略的制定也不例外。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资金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
1.2财务战略的特征
财务战略的特征包括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
1.2.1 共性
所谓共性即是战略的一般特性,包括全局性和长期性、导向性。
首先是全局性和长期性。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相当长时期内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导向性。财务战略是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其实施和展开。
1.2.2 个性
所谓个性即是指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战略的特征。包括相对独立性、从属性和谋划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是相对独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战略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经常带有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内容。
其次是从属性。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与企业战略保持步调一致,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是谋划对象的特殊性。企业财务战略的谋划对象是企业资金的总体运筹。资金对于企业的意义好比血液对于人体,一个人贫血就会头昏眼花、走不稳、站不住,严重的还会引发其他疾病;一个企业缺乏资金,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不但谈不上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企业的破产和倒闭。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正是这个对企业至关重要的资金。财务战略要对企业资金的总体运筹进行谋划,规定企业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财务战略一经制定,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2增长、盈利与风险的关系
在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即企业能否不断地发展。因为只有发展了,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只有持续发展了,才能获得持续的利润。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风险。速度快了,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还来不及解决就被掩盖了,长此以往,对企业而言是很危险的,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企业的消亡。财务战略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与成长性的矛盾,在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2.1增长
增长,即企业发展速度的增长,也就是企业成长性的问题。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如何扩大呢,途径有很多,其中并购是一个重要途径。于是很多企业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并购之路。这几年来,中国市场的企业并购与整合如火如荼,有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之如华润对啤酒行业的整合;也有跨国并购,之如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海尔收购美国美泰公司如此等等,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和发展的一条捷径。姑且不论并购是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企业要做大,要快速发展,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先修炼好“内功”。还没有做强就急着做大的企业,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就像一座根基不稳的摩天大厦。曾经有人说过,一个成长过快的企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团队,如同一队为了利益而啸聚在一起的强人,他们从一个高地呼啸着冲向大江南北,迅速地抢取到了巨大的财富之后,然后便不可避免地会各奔前程,一哄而散。过去,有很多企业正是因为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而最终导致了失败。例如当年赫赫有名的三株企业,以区区30万元,在短短的三五年之内,便开创了总资产高达40多亿元的三株帝国基业,其增长速度可谓惊人。在三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当中,吴炳新提出的目标是:“1995年达到16至20亿元,发展速度为1600%~2000%;1996年增长速度回落400%,达到100亿元;1997年速度回落到200%,达到300亿元;1998年速度回落到100%,达到600亿元;1999年以50%的速度增长,争取900亿元的销售额。”如此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带来的问题也是惊人的。据三株自己的审计部门发现,在1995年公司投放的3亿元广告费中,有1亿元因无效而浪费掉了,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到位率不足20%,甚至一些执行经理干脆把宣传品当废纸卖掉了。同样的案例还有巨人集团。在史玉柱自我总结的四大失误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是: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然而目标越大风险越大,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必要的组织保证,必然损失惨重。
2.2盈利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盈利。这个目标被表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什么要盈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的各项资产的取得都是一种投资,每一项资产的取得都要付出成本。有投资就必然要求要回报,有成本就必然要求要补偿。所以,我们可以从企业的各项资产管理中看到对盈利的要求。比如对现金,我们要求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对应收账款,我们要求加快回笼、防止坏账;对存货,我们要求加快周转、防止积压;对投资,我们要求加快回报、防止损失;对固定资产,我们要求提高利用率,防止闲置。可以说,企业对盈利的要求体现在企业资产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个利,应该是现金的利而非账面的利。即企业要有实实在在的现金净流量。所以,首先,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盲目地扩大销售,大量赊销。赊销应该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销售额不是硬道理,能把应收账款都收回来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其次,企业也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盲目地进行投资。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笔者认为,应注意避免几个误区:第一是不熟悉的项目。不熟悉的项目是指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各方面在该领域都没有优势可言。对于这样的项目,即使回报率很高,也不要轻易去碰,否则往往会落得个“交学费”的下场。第二是在资金上没有能力的项目。所谓在资金上没有能力,是指项目的大部分资金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撑,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举债投资虽然能得到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但是风险也是极大的。这样的项目一旦出现一些意外,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将整个企业拖垮。第三是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项目。企业上马一个项目,往往需要一定的银行贷款的支持。如果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就等于给银行白白打工,高额的利息会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第四是高风险的项目。高风险的另一面是高收益。很多人往往看到的是高收益的一面,却忽略了另一面的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而且是一种单向的对称形式,即想获得高收益则必须承担高风险,但承担了高风险却未必能获得高收益。第五是非成长性的项目。每一个项目,或者说是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非成长性就是指该项目(或产品)已经处在夕阳阶段。不具备成长性的项目,就算暂时能获利,也不可能长久。所以项目的决策一定要和国家、地区、行业的发展相结合 ,绝对不能违背潮流。最后,投资还必须建立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投资分析至少应包括投资的风险分析、投资的组合分析、投资的量本利分析、投资的决策分析、投资的敏感性分析以及投资的概率分析等方面。很多企业有了钱,头脑发热,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到处乱投资,不经过科学的投资分析,仅靠主要领导“拍脑袋”决策,结果非但谈不上“广种薄收”,很多甚至是“颗粒无收”。这样的例子在国有企业中并不少见。
2.3风险
风险是企业在发展和盈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对风险的研究也是公司理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把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统称为风险。它不仅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还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的负面效应称之为“危险”,而把它的正面效应称之为“机会”。当然,我们对负面效应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更为关心。作为企业来说,理财活动不仅要管理危险,还要识别、衡量、选择和获取增加企业价值的机会。一般来说,企业的必要报酬取决于投资的风险。而企业真正关心的是实际报酬,即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切实收益有多少。应该说,企业要求的报酬越高,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一旦企业承受了一个很大的风险之后,却未必能得到预期的高收益。这也就是所谓的风险与收益的单向对称性。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要在风险与报酬中取得一个平衡,即达到一定风险下的报酬最大或一定报酬下的风险最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