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即将迎来并且无法逾越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要选择好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对服务经济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本文从理论的视角,系统阐释了服务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关键词:服务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GDP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接近并超越第二产业,最终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这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当一个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口的50%时,该国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或一个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GDP的60%以上时,也可以认定该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按照这些标准,美国和大部分的OECD成员国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预计我国也将在2020年左右迈入服务经济时代。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一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知识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都是服务经济形态的特征。相应地,前文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中也指出要通过依靠促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来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因此,有必要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服务经济同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以粗放型为主,因此,本文探讨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历程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在一直致力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经济体制转型探索阶段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并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为起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在此期间,基本完成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鉴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以及资源使用方式简单粗暴、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中央政府决定从改变经济体制着手,让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促使企业重视资源产出效率的提升,从而赋予经济增长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加之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这一阶段我国生产效率提升效果显著。据测算,相较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78年,这一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了将近40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但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可以认为是经历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并得以不断深化与完善。1992年召开的中共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今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路线,不仅要完成对商品市场的市场经济改革,还要实现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确立,阻碍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得以解决,此时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以高能耗、高投资、高污染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因此,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
(三)全面加速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末。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然成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全面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阶段,我国先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段时期,然后又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增速不断放缓的“瓶颈期”。前期所经历的经济高增长阶段是由于过去体制的创新,技术变革以及一系列政府实施的宏观刺激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后出现的经济增长的“瓶颈期”则说明了当前我国经济距离预期目标仍存在着较大距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服务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已经迈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判断标准一般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否达到60%,或者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是否达到60%以上。按照这两个标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预计到2020年,将总体迈向服务经济阶段。
(一)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和各种服务活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显著。。197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为872.5亿元,到了2012年迅速扩大到231406.5亿元,提高了265倍;同时,GDP中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也大幅提升,由1978年的23.1%增加到了2016年的44.6%;除此之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1990年服务业贡献率为17.3%,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1%,两者相差将近24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贡献率上升到45.6%,第二产业为48.7%,两者则只相差了3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了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努力,我国服务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大量涌现,同时推动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从生产要素的投入来看,服务业的发展尤其依赖技术、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进步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又为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于是以计算机软件服务、金融租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代表的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伴随着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依托知识溢出和扩散效应,我国传统服务行业如餐饮、零售、运输等也开始逐渐注重服务产品和运营管理上的创新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日臻成熟和完善,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伴随着这些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生产型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于是促使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生产的服务化转变。我国许多制造企业开始将核心能力集中在生产和制造活动中,把研发资源集中于个性化服务产品开发和设计环节,把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服务生产部门,如原先作为企业内部支持的研发、设计、咨询、法律、会计、营销、信息和数据处理等服务型环节独立出来,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还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可以看出,当前阶段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如此,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加快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依旧存在着诸多限制。
(二)我国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兴旺发达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加快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更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增长转变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要求提高增长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求经济增长能扩大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拥有13亿人口,近8亿的劳动年龄人口,这既是一个重要资源,同时又会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趋势明显,第一产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第二产业就业吸收能力相对缩小,这就意味着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必须相应提高。发展服务经济之所以能够缓解就业压力,主要是因为:首先,服务业除了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行业之外,其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农业和工业,这就为劳动力从工农业转移出来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服务产品个性化、多样化、面对面等特点使得服务产品标准化难度大,甚至有些服务产品根本就无法进行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果相关服务领域缺乏效率,即使一个企业在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例如:金融服务业能够加快资本积累速度,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教育培训服务业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营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的有效开拓。如果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无疑会影响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增长转变的必然要求。服务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形态下,知识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将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主要源泉,这是服务经济经济增长动力特征;此外,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各产业高度融合是服务经济的结构特征。同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又是经济增长方式得以顺利转变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增长转变的必然要求。
三、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认为服务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形态下,知识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将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主要源泉,这是服务经济经济增长动力特征;此外,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各产业高度融合是服务经济的结构特征。同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又是经济增长方式得以顺利转变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
(一)服务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从投入要素看,区别于以往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信息、知识与技术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将会替代传统的劳动、资本等物质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服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增长方式以外延式粗放型为主,通过劳动、资金、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换取产出的快速增长,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含量有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愈发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研究与发展经费(R&D)可以视作衡量某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一项粗略指标。从我国的R&D费用投入来看,1990年为125.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0.71%,之后,无论是投入费用的绝对值还是GDP的占比,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最近几年更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6年全社会R&D经费更是破万亿元,所占GDP比重提高到1.97%。
(二)服务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根据服务经济的判断标准和基本特征,当一国或地区步入服务经济时代后,服务业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该经济体的主导产业。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达到6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也大幅上升,超过工业和农业就业人口,经济发展的重心向服务业转移。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会带动农业、制造业向服务化和高端化转变。。一般认为,产业结构演进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结果,可以概括为通过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部门间的再配置,通过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间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是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一个基本表现。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本质就是资源从低生产效率部门向高生产效率部门流动、调整的过程。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由于生产率的差距,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了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生产部门的产出效率的结果。。由此看出,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其本质来看,学者们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增长约束和增长动力进行这一系列的深入分析、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在既定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约束下,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除了赋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含义,本文还对其影响因素作出了具体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及相关制度的完善等都能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第二,服务经济是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更高级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可以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者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两个角度加以研究。世界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和OECD主要成员国已经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因此,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方式,选择适合的经济增长道路,完成向服务经济的平稳过渡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服务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服务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体来看,服务经济形态下,知识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将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主要源泉,这是服务经济经济增长动力特征,此外,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各产业高度融合是服务经济的结构特征,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又是经济增长方式得以顺利转变且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反过来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调整转变的过程也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期间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也会使大量的就业人口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加之国内居民生活的富足带动了服务产品需求的增加,这些又为服务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议
。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应当采取多项措施加速促进二者之间的渗透融合。首先,要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费用的投入,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实现同制造业企业的互动。其次,在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企业升级转变的过程中,持续深化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产业专业化、技术化、集群化、规模化的结构演变,形成服务业产业集群。再次,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健全中介体制,加强不同类型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转型提供信息上的便利,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后,还应该借助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这一趋势,使制造业原来的以技术和产品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向应用和服务为市场竞争核心转变,从而提高在经济活动中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附加值,依托对产品研发设计、信息数据处理、广告营销、售后维修等方式的优化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加速产业的升级。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提高国内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对缓解我国生产与消费结构上的失衡,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改变当前消费困境,我国政府可以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建立持续性的消费刺激计划、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四方面着手,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对于农村居民,应当继续推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满足农村居民金融需求等方面着手,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于城镇居民,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在职职工工资水平:保障工资及时正常发放,严禁违法克扣拖欠工资的行为发生,同时还要适时适当地保证工资增长速度与整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增长速度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切实做好养老保险金的日常运作、维护等工作,对严重生活困难人员要给予适当的额外补助,协调好再次分配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孙华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的实证评价[J].财经问题研究,2012(10)
2.吴振球,王建军.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998-2010——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家,2013(1)
3.杨立勋,刘岩.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测量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9)
4.杨立勋,石福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分析框架及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10)
徐奇峰 李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