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双向技能;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78-02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市场供应却远远不足,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瓶颈。
1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瓶颈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卫生信息化重要地位与作用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卫生信息化工作,能为群众提供更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品,卫生信息化技术也是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这种落后在人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当今医护人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能”。当前大部分学校传统的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瓶颈。
2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概述
为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使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
2.1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
MILC的主要内容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同时介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实际操作。
2.2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目标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MILC)培训,是通过加强学生对医疗卫生机构实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到医疗卫生机构上岗直接应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传染病直报等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以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维护、管理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医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5年内将在全国培训并考试合格在职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次;医学院校在校生50万人次,使之掌握医疗行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工作岗位所使用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以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四川省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四川省于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卫生类院校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为加快我省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院校在校生掌握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整体水平,将在全省医学卫生职业学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及技能的培训工作。
3.1四川省卫生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泸州医学院卫校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于2012年初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四川省首批“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 并成功的为其学生及所属地区医疗单位的医信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
3.2我院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我院系抢抓机遇,通过积极申请,于2012年1月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并在2012年秋季学期针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学生已于2012年11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为95.6%。
4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应对现有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完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1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探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各环节,打造优秀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
4.2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授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卫生部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认真分析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信息化人才标准。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操步骤,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老师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聘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研究如何强化主讲教师的授课重点和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4.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为了培养“医学+信息技术”的双向技能人才,对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内容、学时等做出相应调整,制定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束语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中心颁发的医学信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是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凭证,同时也将成为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生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我们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一、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的意义、目标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旨在使全院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增强中山一院主人翁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优质品牌。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中山一院的优质品牌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对象:全院职工
四、教育形式和总体要求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医疗安全教育,认认真真查找本科室、本部门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隐患(包括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实执行情况等方面),根据医院的教育主题和服务理念口号确定本科室、本部门的主题和内容,采取调研、讨论(案例剖析讨论)、培训、整改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教育和行动实践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做到科科有行动、人人有触动,使我们的服务让病人感到满意,让病人为之感动。
教育主题:全院行动起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消除医护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服务理念口号:善待病人善待生命品质是医院的尊严。
五、总体安排
(一)、由党办、职建办负责召开医生、护士、科主任等三个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进行有关医疗安全方面的调研。
(二)、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主,各科室积极配合参与,对全院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集中教育培训。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医生及医技人员的教育培训:
按①副高以上人员;②中、初级职称人员两个层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按照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内容、案例剖析要有所侧重的原则,每批安排三个单元,其中医疗安全现状分析和重申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为一个单元;有关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个单元;结合医疗诉讼案例进行专题法理教育一个单元。
2、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分层次进行“法律意识与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护理工作环境的安全建立及维持”、“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护士语言行为存在问题及规范”等有关医疗护理安全内容的培训。
3、行政后勤干部的教育培训:
组织案例分析、增强医疗安全管理、服务临床一线意识的专题讲座。时间安排在12月初。
1.1急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时间性强,所以一切工作突出一个“急”字,要分秒必争、迅速处理。这决定急诊护士应有巨大的潜能,投入高速度、高效率的工作。
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因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遇有交通事故、集体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等,患者常集中就诊。所以急诊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而有秩序[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1]范静.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8621087.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理规范化;管理
急诊科室是一个综合性科室,也是急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针对急性创伤、急性病、慢性急发病发作等需要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急病医疗工作包括接诊、分诊、就诊、抢救、留观等环节,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护理的最终效果,所以加强争论护理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成为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争论护理规范化管理可以通过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排除抢救工作中的障碍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发力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通过有效的后续抢救和治疗方案,使急症患者获得及时、正确的救治,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不断完善的急诊管理体系
完善的急诊管理体系是衡量急救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急救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使急诊管理更加规范化首先要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急救护理的质量,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和质量意识,要制定系统的抢救措施、诊断标准和抢救标准,并使每个护理员都明确自身的责任,使每项护理工作能够落实到位。还要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制定出详细的常见急危重患者急救护理方案、急救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方案以及综合质量控制方案,并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针对急救反馈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本院的切实可行的急诊管理体系。根据不同科室有针对性地编制救治程序,使急救工作程序化、精细化,以此作为急诊医护人员的诊疗决策的参考,从而有效地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2建立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
虽然对于急诊护理有相关的护理制度为依据,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一些护理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而且对于护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也不够,所以需要对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使护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加强护理制度的落实工作。要将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作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要强化岗位职责,使每名护理人员都能认真地执行护理操作技术,一定要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另外,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了解护理人员的各方面需求并尽量给予支持和鼓励,使护理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能够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最大职能。对于操作不当、工作不负责的护理人员管理部门要给予严肃的处理,做到奖惩分明,充分体现管理工作的公平合理性。
3制定规范化的急救护理培训方案
根据相关规定有3年工作经验且在内、外科轮转过的护士才能作为急诊护士。新进入急诊室的护理人员必须在1周内了解各项抢救流程,并在2周内参与抢救熟悉各种仪器操作,并在一个月内不断地对其进行理念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直到护理人员掌握全部知识和技能,全科护士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相关护理机械的操作,还要组织打电报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考核,最终使护理人员操作合格率达到100%;要定期组织护师进行考核,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培训;另外,管理部门还要定期组织急诊室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抢救技能演练,以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区域性,使患者能够享受到及时、安全、可靠、高效的抢救,以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4建立绿色生命通道机制
急诊工作的特点在于工作紧急性,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患者实施合理、恰当的抢救处理,可以针对危重患者开设建立绿色生命通道,使其尽量节省出诊、接诊、分诊等抢救流程的时间,为患者的抢救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设立专门急诊印章,以提高急诊出诊环节的效率。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急诊抢救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5提供人性化的急诊护理服务
由于急诊护理服务的特点,护理人员更要注重护理的服务性,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全程优质的急诊护理服务,为了使抢救工作更加顺畅,护理人员要加强急诊、导诊的工作管理,不仅要负责迎接患者,还要帮助或替代患者进行划价、取药、交费以及护送患者做各种检查,在必要时还要坚持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急诊患者展开健康教育指导,并通过各种便民服务切实做到以患者利益为中心。
6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所以护理人员要灵活地运用沟通技巧,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位患者,并对患者有足够的尊重,多听取患者的意见,并尽量满足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合理要求,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患者一同制定护理计划,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治疗,以帮助患者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端技术和先进仪器的研发和使用,对急诊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使急诊护理管理规范化,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及时地掌握新设备的操作,以提高医院的急救护理水平。同时要坚持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急诊护理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规范意识,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能够及时地解决急诊工作中的障碍,使抢救工作顺利展开,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章捷.急诊护理的规范化管理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0.
[2]徐娟.浅谈争论护理规范化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
关键词:妇科;综合管理;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是影响医疗安全的一类重要问题,如何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管理工作的重点。妇科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妇科手术的特殊性,患者术后极易出现院内感染,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医院的整体评价[1-2]。院内感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管理措施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从各种影响因素、医疗护理环节入手进行综合考虑,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才能提高管理效果,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3]。本次研究就综合管理对降低妇科术后院内感染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11月起对妇科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实施综合管理,以未实施综合管理的2018年1~11月为对照。妇科病区共有医师18名,包括男9名,女9名,年龄29~46岁,学历包括本科1名,硕士13名,博士4名,职称包括住院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任医师1名。护士20名,均为女性,年龄25~55岁,均为本科学历,职称包括护师13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1名。统计本次研究前后1年内的患者资料,调整前妇科手术患者483例,年龄18~76岁;调整后妇科手术患者507例,年龄18~78岁。不同时期患者资料可比(P>0.05)。
1.2管理方法
1.2.1完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完善妇科术后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术后院内感染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妇科病区的消毒隔离制度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对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每月定期考核,要求工作中发现问题要立刻反馈。对于管理制度中的缺陷要及时调整,并以简报的形式在科室通知,确保术后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完善、科学。
1.2.2充分发挥管理人员职能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从护士长到护理组长,再到具体的质控护士,各级管理人员都要充分明确自身的职责,配合护士长完成手卫生制度、消毒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任务。护士长要负责作好管理制度的调整及医护协同管理中的协调工作;护理组长要带领小组成员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收集护士的工作反馈,为护士长提供参考依据;质控护士则要做好具体项目的监控和反馈,强调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有效性评估。将管理工作具体到每一个人,实现全员参与的目的,才能充分的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工作疏漏。
1.2.3强化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术后院内感染防控工作需要医护双方的配合,因此必须重视医护双方关于院内感染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要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加强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重视程度,通过考核了解医护人员在院内感染防控知识上的不足,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聘请院感办专家到病区进行讲座,针对术后院内感染问题提供建议。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意识,能够自觉的做好防护工作,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1.2.4严格规范消毒制度消毒灭菌是防止术后院内感染的必要条件,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类消毒剂的性能及注意事项。要对常用消毒液、无菌物品、物品表面进行监测,安排专人负责此类问题,通过监测数据了解无菌制度的落实情况,及可能导致院内感染的具体原因,调整管理策略。
1.2.5针对性预防切口感染由于妇科手术的特殊性,患者皮下脂肪较厚,术后切口易出现脂肪液化、皮下出血等情况,极易合并感染。因此要针对性的做好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要求医护人员术前做好皮肤准备工作,术前备皮放在手术当天,避免皮肤损伤,尽量控制风险因素避免术后切口感染。1.3观察指标分别统计管理方案调整前后内妇科术后院内感染率,并比较不同时期妇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消毒制度执行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整前后妇科术后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调整后妇科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率显著低于调整前(P<0.05)。见表1。
2.2调整前后妇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消毒制度执行率比较
调整后妇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消毒制度执行率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见表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参加临床实习的2013年、2014年全日制专科护生454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名、女449名,年龄21-23岁、平均22岁,均未参加过临床实践。将实习护生随机分为两组,2014年实习护生为观察组254名,2013年实习护生为对照组200名,两组护生年龄、受教育程度、临床实践经验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护生岗前培训时没有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培训,观察组护生在岗前培训中增加护理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观察比较两组护生在实习期间的差错发生率。
1.2实习护生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1.2.1护理安全教育的步骤:统一制定培训方案,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4周,其中考核时间为1周,考核合格后进入临床实习。
1.2.2护理安全教育的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演示、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现场实践等方式。教学中由临床医院护理部专家和医院质控管理人员讲授护理法律法规知识,护理安全知识,风险防范知识,医疗护理可能发生的差错等,并通过临床护理管理、案例分析、实景体验让护生明确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重要性,增强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职业安全意识。
1.2.3安全教育的内容:①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护理专业相关的法律等。首先向护生介绍医疗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2];其次,请医院护理部主任重点介绍本医院护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嘱护生在岗实习要做到按章办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应认真思考并积极提出解决办法。培训中要求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护患关系,并设置护理工作情境让护生形成感性认识,掌握临床学习要点。②例举往年临床实习护生差错案例,分析差错原因。请实习医院护理部专家总结历届护生在实习中所发生的护理差错,分析研讨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并指出在工作中遇到差错事故时,应立即向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汇报,以便采取补救措施。③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化的护理文书是评价治疗效果的依据,同时也是发生医疗事故和进行纠纷处理时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在临床实习岗前培训中,带教老师应重点培训护生如何规范书写护理文书、如何防止在临床护理记录中出现差错,让护生做到规范、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填写护理记录,并要妥善保管,不能丢失、涂改、隐匿、伪造或销毁护理记录[3]。④加强护生职业风险教育,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请实习医院有关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工作特点和临床案例对护生进行教育,并要求护生通过培训交流,提高对职业风险的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⑤利用情境教育,提高感性认识,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组织护生到临床实践场所感受实际,提高对做好护理工作的认识,并结合情境实际,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实习护生(对照组)差错发生率为4.00%(8/200),2014年实习护生(观察组)差错发生率为0.78%(2/254),2014年实习护生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2013年实习护生(P<0.05)。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实习前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可明显降低护生的差错率;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观察组护生在工作中精神状态良好,能熟练掌握护理工作岗位的安全要求,得心应手地开展护理实习工作。因此提示,护理安全教育是护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实习护生强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融合。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前,要了解和掌握护生对临床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临床护理相关规章制度的知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很多实习护生由于刚进临床实习,没有临床经验,临床护理实践知识欠缺,不了解医院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加上粗心大意,使得临床实习时发生差错的风险较高。为了避免实习中发生差错,除了要培养护生的防范差错意识,更重要的是加强护生实习上岗前的培训和职业安全教育。在护生临床实习前的安全教育中,要让实习护生认识到他们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如果工作疏忽会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加强护生的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慎独”教育,让护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能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4]。同时,了解和熟悉临床实习医院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也是预防医疗护理差错的前提。在开展临床实习前安全教育时,可以组织护生对护理安全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听取护生对岗前培训的意见,或通过个别谈话、分组交流、案例调查等形式了解护生对护理安全教育知识培训的要求,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护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5]。。通过本次安全教育也提示,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护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临床护理工作职业风险教育和护理安全教育,并将这一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教学中,如开设医疗护理法律法规讲座、设置护理专业安全教育情境课程、增设护理安全实践教学课程等。在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时,要用实案或模拟工作岗位对护生开展护患沟通艺术的教育,如护理专业教师可选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提高护生的交流水平,如情境表演、纠错表演等,让护生在表演中根据不同的病人进行语言沟通,并适时运用一些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如目光、表情、肢体语言等[5]。同时,在学校层面上要重视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安全教育内容,规定相应课时,以培养护生护理职业安全风险意识。
单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张国增,陈艳秋,王强.本科护生对优质护理态度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1):51-53.
饶春梅,张颖,孙静.不同级别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应对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38-139.
刘芷颖,曾丽芳.实习护生医疗法律知识认知程度及存在的法律风险调查[J].护理学报,2011,10(18A):74-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