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提分笔记范例

2023-01-08 来源:年旅网

高中语文提分笔记范文1

会计作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认为,高等学校仅完成了学生的一般基本素质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学生实际会计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

企业及其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之门外”,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动手能力要强。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会计人才。就这种需求而言,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基本无法满足,因为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

对于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和会计教育的缺陷,很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自我批评,需求单位更是认为会计专业的高校教育失败。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但也认为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又怎么能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呢?表1的调研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恐怕还有很多学生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所致。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见,也反映了我国会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由于论述较多且比较全面,在此不再赘述。

三、培养体制的缺陷

看看现在和过去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一般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由于某些原因,现在很少有企业或单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很多情况下要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和学生自身关系寻找实习单位。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见表2):

(一)实习目的无法实现

主要表现在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实习单位的实际会计操作。笔者是1986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时被分配到所在行业的一个处级单位,时间为45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所属单位接收本部门院校学生实习,备有专门的拨款项目,名称为:学生实习经费。所以,很多行业内部单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属高校学生实习。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对会计凭证的取得、编制、审核、凭证流转、过账、对账、汇总、报表编制、文件归档等会计业务流程,都有较为完整的操作,且有经验丰富的实习师傅给予指导,因此,实习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满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与此相反,目前很多实习学生即使艰难地找到了实习单位,也很难接触到所在单位的实际意义上的整个会计流程,不要说实际执行记账、过账、报表编制等核心业务,就连填写正式凭证的机会都很少。2003年,笔者为某高校指导毕业生专业实习40人,能够亲手执行凭证填写、记账、过账、编制报表的学生不过5、6人,仅占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15%;能够查阅公司今年会计记录资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已不再欢迎,也很少配备较强的指导队伍,即使是拿非正式凭证、账簿、报表的训练,也得不到丰富经验的会计师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单位的真实账册,仅仅是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而已。如此实习,怎么能达到实习计划设定的目标与要求呢?

(二)教师或教学单位对实习过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够

过去我们毕业实习时一般有指导教师随行指导,实习单位还选派较有经验的师傅给予随时点拨,能使学生学到现实的会计流程和业务处理要点;而现在多数实习很难有教师陪伴,因为现在会计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还有大量的教师承担非毕业生的会计教学工作,很多高校的专业实习学生是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掌控的,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合理指导。

(三)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被动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对专业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实习,为了拿到必需的学分而实习,缺乏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沟通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尽可能地参与实习单位相关会计业务或活动的欲望,为了度过实习时间而应付了事。

(四)实习单位的选择相对固定,可接触的业务类型单一

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实习单位基本贯彻“从一而终”的思想,不论实习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性质如何,仅在其确定的单位或会计部门完成实习。而在大型企业中,仅应收账款会计就有3至4人,如果仅在应收账款会计岗位上实习,其业务的单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即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经验和技能仍显单调、匮乏。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会计教学的实习环节效果不佳。这一点也可通过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证(如表3):

从中可以看出,认为实习效果很好或较好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总体的31.82%,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39.93%,认为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28.25%。调查结果显示的状态虽然不是很差,但还是说明实习环节存在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作为调查对象的是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比较先进的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该专业发展的顶级水平。如果将全国所有会计专业教育均纳入考察范围,笔者相信,这一水平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实际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给的矛盾

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从高等学校得到他们需要且能很快胜任岗位的人才,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现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高等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和提升,也是专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所完成的专业教育到底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理论教育和实务技能训练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要完全达到各种企业和组织的会计人才需求标准是很困难的

因为企业及其组织的类型和性质千差万别,各自的会计事项和财务规范以及组织目标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业会计而言,尽管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行业差别仍然存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要想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高校会计教育,特别是我国专业教育仍然继续着素质教育的历程

不仅开展专业教学,还为学生的未来提升和全面适应社会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论是具体的财务管理、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会计专业,还是审计、注册会计专门化专业,都在素质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时间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专业方向教育受到冲击。

(三)笔者认为,虽然会计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绝不应该仅就会计技能而开展教学,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业开拓能力的提高。表4显示的学生选择基本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从表4的选择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完全统一,个人期望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方的个别需求,高校教育还是要根据基本的目标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必须面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与原则、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统化程度的飞跃性提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网络资源的投入、应用范围及其水平不断提高,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生成、财务信息传递等业务的处理介质、作业程序及关键控制环节与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导致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多方面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要求组织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必须跟上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在知识结构、实务技能等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信息技术和应变能力。据调查,某公司由于建设ERP系统,导致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部分管理人员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分析得知,造成会计人员被大量分离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由于系统的引入,计算机智能化系统部分代替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对会计来说,会计凭证录入、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经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统自动完成,对一般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某公司实施ERP系统后,会计岗位人员数量下降到原来的40%,一半以上的会计人员不得不离开会计岗位。

(二)现有会计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无法达到智能化系统要求的程度

据我们了解,现在有部分高校会计教育增设了信息系统课程,少数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育水平还很高,对会计软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开了教学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育还没有进行满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有的仅仅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连基本的实践环节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状况,如何能够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呢?

高中语文提分笔记范文2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质”与“量”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似乎已经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什么关系了,课外阅读已然成为一种必修课了,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这几年,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让人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把握好阅读质量就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了,对此,我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上面做了一系列关于语文课外阅读“质”与“量”的研究,取得让人比较满意的成果。

。看看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扩展推荐书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不错啊,可是,这么多,让我们学生怎么读啊?需要读到一个什么程度啊?笔者研究了最近几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研究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在课外阅读上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进行了积极的实验,连续几次考试中我们班级学生表现特别好,取得初步成效。现在学生的阅读没有形成习惯,他们天天做题第一,读背第二,阅读排在最后,就是说学习累了看看书就当作休息调节一下,这样的课外阅读对“质”的考量结果可想而知。。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课外阅读体现自主自由,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需要阅读的书目,而且自己去看去读,然后自己去体会,去写读书笔记,再然后就是自己去交流,和有同样阅读兴趣的同学去共同探讨,也可以去辩论,最后自己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去把握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阅读取向,而是适当参加他们的活动,对他们的一些偏离进行修正,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的思想火花,让他们自己学会用特别的眼光去看世界,自己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并且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参与课外阅读,阅读效果也就更好。

给学生明确的指导 课外阅读书目里面许多名著内涵意蕴十分深刻,学生读起来很是吃力,学生要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刻内涵难度很大。这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必须站出来,给学生明确的指导,给他们指明研读的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我们可以广泛搜集一些相关资料给学生以参考,也可以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等,也可以平等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去挖掘作品内涵。

在课内课外做好沟通 语文课内阅读的篇目相对于课外的篇目而言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向课外进行渗透。。

。我们说高中学生如果能够注意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人格魅力的话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但是,学生如果要尽量做到这一点,势必就要牺牲一部分时间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那么怎样做才能够课内课外的效率兼顾呢?这是大家都特别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增加阅读量 老实说,在规定的阅读书目中能够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篇目不是很多,那么,我们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去读,认真去读。我们可以通过歌曲,影片等等声光电手段让学生去走近作品。

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来增加阅读量 在课外阅读书目中学生比较自然地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去读,选择浅显易懂的作品去读,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还有那些他们没有选择的作品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担起指导和引导的责任了。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领悟人生哲理的高度,从体味生活酸甜苦辣的角度去选择阅读书目,使学生被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打动,自然而然去探索,去阅读。我们还要去选择大部头书籍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去仔细研读,而不必让他们去读全篇,浪费时间而且也没有什么效果。

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来增加阅读量 。同学们纷纷借阅,然后再互相交换,我几年的图书积蓄就很好地“发扬光大”了。我们还可以在班级里面进行读书摘抄展示活动来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每个学生每天都把自己读书的成果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看,还要相互之间开展竞争,比一比,在竞争中让他们互相鞭策,互相激励。这样,他们在和谐的课外阅读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增加了阅读量。

建立评价机制来增加阅读量 每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不一样,深度也不一样,那么我们在给部分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的时候,其他学生也必须对参加检测的学生阅读的书籍深入研究才能够进行评价。这样,在互相评价讨论以后,学生对阅读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等方面都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距离课外阅读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高中语文提分笔记范文3

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语文高考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列入考试范围。

高中小说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小说课外阅读有效开展尤为重要。

一、高中小说课外阅读现状

一年来,我们通过对高二学生名著阅读现状的追踪问卷调查,主要有如下表现。

1、阅读目的

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读,为数极少的学生能够自觉阅读名著。

2、阅读时间过少

大多数同学是利用课堂时间来阅读名著,除此之外的时间少。

3、阅读的方法简单

大多数学生都是采用跳读式,只记下大致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

4、影响学生阅读名著的因素

高二学生普遍认为看名著是有必要的,但是学业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名著”。虽然高考考试迫在眉睫,但是,到高三再突击就可以,没有必要这么早就开始阅读。

二、高中小说课外阅读指导途径

1、制定名著阅读计划

小说课外拓展阅读从内容看,仍然是阅读教学,但从形式看应属于语文实践活动领域,在实践中,可借鉴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

阅读计划安排: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必读书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必读书目:茅盾的《子夜》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营建课外阅读氛围

①教师引领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出来与同学们传阅交流。并由几位同学专门管理,同时借鉴“图书馆”管理制度,规定借阅期限,让学生在“书非借不能读也”中开展课外阅读。

②举办“阅读交流会”。引导学生体味名著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师应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通过名著导读课或者是赏析课介绍故事梗概,讲述人物命运,赏读精彩片段,分析文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原著。

让同学们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吟诵名著精彩片断,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让心灵直接对话。教师要善于点拨答疑,巧于设问激励,同学们在获得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锤炼,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境界得到提升。

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在欣赏他人的同时自我激励,学习借鉴其他同学长处,增强阅读鉴赏能力。在这种氛围中,每位同学都竭尽所能,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自主性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课外阅读的有效落实。

3、拓展阅读指导

①根据学情,对小说课外阅读任务进行分层次,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不同的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做好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作笔记,应成为高中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意志。

③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原著。鲁迅曾指出,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法以及那些所谓“速读”、“精读”式的“二贩子阅读方法”是有害无益的。对文学名著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这里应注意不能要求学生只读“名著导读”和青少年版本的名著简缩本。要求学生以节选的课文为基点,向整本名著作扩展,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来加强对局部的理解。立足课内,带动课外,从课内有力地向课外拓展辐射。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与文本充分对话,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自主分析感悟能力,自主欣赏评价能力,自主吸收迁移能力。

④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的指导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⑴顺蔓摸瓜法

示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人物庞杂、事件琐细。阅读时如果以几次大的战役、有名的计谋、三大阵营的关键人物为主线带动整部小说,则能做到要点明晰。

以人物为主线示例如下:

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

刘备:性格特点———宽仁爱民、知人善任、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

主要故事情节———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摔阿斗、白帝城托孤等。

关羽:性格特点———“义绝”形象,忠义、勇武、高傲、刚愎自用。

主要故事情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

张飞:性格特点———粗豪爽直、勇猛、粗中有细。

主要故事情节———怒鞭督邮、断喝长坂桥、智取瓦口隘。

Ⅱ、诸葛亮:性格特点———“智绝”形象,竭忠尽智、小心谨慎、鞠躬尽瘁。

主要故事情节———定三分隆中对策、博望坡出奇制胜、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取陈仓、失街亭、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Ⅲ、曹操:性格特点———“奸绝”形象,奸诈狠毒、胆智超人、有雄才大略。

主要故事情节———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误杀吕伯奢一家、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等。

⑵纲举目张法

示例——《复活》精彩情节

Ⅰ犯下罪孽 Ⅱ绝望堕落 Ⅲ荒诞庭审 Ⅳ定罪流放 Ⅴ请求宽恕

Ⅵ罪恶上层Ⅶ走向决裂 Ⅷ收获真爱 Ⅹ灵魂复活

4、创新小说课外阅读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小说拓展阅读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创新评价方法,确保课外阅读顺利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设置“五分钟说名著”环节,学生复述情节并谈自己的个性化的鉴赏感悟,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专门开设小说拓展阅读成果展示课,让学生推选出活动主持人,开展精彩片段朗读、读书报告、观点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评价目的的方面,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变为强调促进发展,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确保每一位同学阅读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提高。

在评价过程方面,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强调过程,评价应侧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阅读良好习惯及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

三、讨论与思考

高中语文提分笔记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 写作 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29-02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堂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

一、理论背景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指导着我们课堂的方向,以及我们设计教学的方向。

(二)新课标的高考卷中,语言应用20分左右,默写6分,科技文、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一共占64分,作文60分。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重头戏。

从以上理论与数据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必须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生命,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会写作,就谈不上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按“三步法”的结构来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开展。

1.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展示

课前环节用得好,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期待度与兴趣度的。在课前这个环节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到“课前三分钟――一周一主题”。。。教会学生从名人经历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名言警句”设计的标题有“学会聆听”(让学生在哲理中领会道理)。 然后六到七人组成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每天上课前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轮流演讲。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效果虽然不能在考试中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它锻炼了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也给他们课后积极阅读、健康阅读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范围。

2.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用学生的精彩来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思想性与文学性上都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可是阅读是多元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新课标也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倡导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文精神。所以,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针对五副秋景的画面写自己的感悟;上文言文《赤壁赋》时,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描绘课文夜游赤壁的画面;上诗歌《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分段鉴赏诗歌,写感想与体会,等等。而且,让每位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写作的这些感悟、体会等欣赏作品,通过小组评比推荐上台展示。这样,学生既可以用心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又能在写作上得到训练。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这些精彩作品也可为课堂增色。例如,笔者上《春江花月夜》时,发现有学生是这么写对这首诗歌的初读的感受的:“当我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被瞬间带入到另一种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摄人心魄。宇宙无穷延伸,永无止境;岁月流逝不断,如不竭江水。而我细微如蚁,时间和空间变幻着,各种情感包围着我,此时,我感受到宇宙之无穷,又感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节课,课堂浓浓的诗意是学生的文采、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育,所以应该“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在教学中,要在语言上下苦工夫,以语言为基点,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所以,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强调反复诵读,要求学生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与感受,在心灵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语言的境界,最后,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才能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实现内化积累,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3.课后训练――倡导自由写作,积极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刘国正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中也提到:“语文要想学好,还必须从课堂以外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所以,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板块,去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1)美文感悟。要求每个学生一个星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段或者是诗歌。这些文段要求是一些能触动你的心灵的文字,或者能给你美的享受的文字。把它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感悟或者是点评。。”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多阅读那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学会欣赏好的文章。

(2)随笔与周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学生总是说试卷中的作文题不好,不但不好,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周记这一形式可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心灵触动,就有感而发,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只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深度,有新意,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练笔中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才会愿意创作作品。

这一做法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释放,能极大地去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

(3)办班刊。创办班级刊物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找到释放的出口,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创办班级刊物时,取一个有意思的刊名,配上精美的插图,编好后印上几本,在班上传阅,给隔壁班级传阅,给自己的老师传阅,相互交流,活跃写作氛围,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至于文集,做法相似,文集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是考场中灵感一来挥手写下的文章,可以是自己几经斟酌,精心构思的作文,也可以是生活学习中有感而发抒写的性情之笔,等等。期末,每个人有这么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作文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交流会。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养成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列好书目,布置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去读。比如在上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去读《论语》,然后写读书笔记。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在班里搞了一个“我读《论语》”的读书交流会。。

(5)定时上好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购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以及文学名著等读物,建立好班级的图书角,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高中语文提分笔记范文5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特色 经典文化 人文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13-02

以人为本,品味情调,领略精神,激扬情怀。

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班集体中,既要有学生严谨的学习、刻苦的钻研,更要有学生对宇宙自然人生深入的领悟;要有融洽和谐的氛围,须要有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作为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适合班级的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以学校德育工作为指导,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特色班级文化――经典阅读特色班级,努力创建上进和谐的班集体,逐渐形成班级文化浓郁的人文风貌。

经典阅读特色班级创建的目的是什么呢?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努力形成一种主题鲜明、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级文化,促进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园地、发展的沃土、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开启人生的起点。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成长的烦恼……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校园以外色彩斑斓的世界,渴望追求真善美,而阅读就是广阔的,它能展开最微乃至最大的大千世界,包含着人类几千年文明、文化的泱泱大气和浓缩精华,散发着璀璨的光彩;经典阅读,蕴含着作家大量的智慧与创造,对成长期的学生而言,它是精神的营养,是美的熏陶,美的净化,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一、提供学生成长沃土,创建班级特色文化

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要有“美”的仪表风范、美的心灵,品行端正,善于思考,乐观上进,须热爱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注重对文化经典的解读和领悟。

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情美。。

大浪淘沙。在人类浩瀚的书海中,作家作品何其之多。而在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不少思想内容贫乏,艺术粗糙,格调低下的作品与文化精品混杂,致使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学生从社会获得的书籍可以有很多,但“不良刊物”也会乘虚而入。我们在学生的书包可发现教材之外的漫画书、言情小说等,良莠不齐,学校与家庭均为之担忧。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经典,了解经典,已是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当务之急。

二、灵魂对话情感共鸣,熏陶净化感染教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创建特色班级文化,通过文化经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实现育人的目的,将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善、美滋润心田。

下面是我在班级中推行经典文化阅读,创建特色班级文化实践的一些做法:

1.

首先,按照教育部推荐,我先向学生列出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

《论语》、《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喊》(鲁迅)、《女神》(郭沫若)、《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围城》(钱钟书)、《谈美书简》(朱光潜)、《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歌德谈话录》(艾克曼)、《巴黎圣母院》(雨果)、《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诗选》(普希金)、《老人与海》(海明威)、《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作随笔。

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不乏中外文学的佳作精品。。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指出: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要从历史、社会背景的角度要找社会的根源。这样,宝黛悲剧不仅有自身爱情的意义,而且更有历史时代的意义。对照时下的言情通俗小说,前者更具有崇高的感人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审美意义。通过让学生学会感知作品形象,鉴别、选择优秀作品,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其内心感情,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并逐渐学会选择自己的精神食粮。

2.学生阅读讲坛:每周课外阅读随笔优秀作品交流

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文化,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博览群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心灵逐渐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班级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借助经典,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收效明显。读《简・爱》时,指导学生明白女主人公精神的可爱可贵之处,她的个性的独立与精神的追求;读《红与黑》时,指导学生了解作品除了反映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史”外,更是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广阔画卷;而读《欧也妮・葛朗台》时,我们也等于在阅读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上升发迹和贵族阶段衰亡没落的历史的“人间喜剧”。

设立“学生阅读讲坛”,每周都有课外阅读随笔优秀作品交流活动。一学年下来,先后有学生高纪君主讲的“《红楼梦》之林黛玉”、周梓健主讲的“三国讲坛”、湛炳发主讲的“《水浒传》之话说宋江”、湛晓彬主讲的“赫思嘉和简爱”等,学生反响很好。活动形式多样,思想火花碰撞,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净化、感染、教育。

3.阅读材料

⑴教育部推荐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见上文)

⑵具体阅读篇目、讨论问题及其德育意义(例举)

附学生读书笔记摘抄:

赫思嘉和简・爱(摘抄)

湛晓彬

赫思嘉和简・爱这两位女性文学形象,我更喜欢简・爱。简・爱是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简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她遭受众多不幸,却没有绝望,没有自我摧毁,没有在侮辱中沉沦,取而代之的是,她从所有不幸中换来了无限的信心,拥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拥有了一种可战胜内心的人格力量。在爱情的面前,坚贞不渝,她对罗契斯特的爱是简单的、单纯的,丝毫不夹杂些私心杂念,功利色彩。当简得知罗契斯特在火灾中不幸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生活能力,家财尽毁后,毅然回到他的身边。这让我敬佩,她的精神人格值得我学习,所以我喜欢简・爱。

⑶校本阅读资料:《故事与时评》、班级自编的多期班刊等;

⑷班级宣传栏及标语:“我读书,我进步,我快乐!”,“阅读经典,观照人生”。

“我读,故我在”等,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精神作用很大。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我和学生一起领悟经典,感受和领悟作家的智慧和创造,关照人生,去采撷人类精神的奇葩,去享受人类文化的满径花香,去收获璀璨夺目的“宝石”,去获得人生的大智慧,雕琢心灵的天使,收获了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发展的快乐。经典文化,是灯,照亮前方的路,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携经典同行,书香满径;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创建文明的和谐校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