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例

2023-10-27 来源:年旅网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1

关键词: 困难群体 指导 帮助

。因此,如何指导和帮助这类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困难群体主要有:大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差、专业冷门、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形象不佳和性别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和固化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并结合就业工作实际,现阶段大学生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概括为:①自身方面的影响,包括:自理能力差等;②高校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性不足、高校的部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③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响,包括: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不佳、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工作针对性不足等;④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包括:有的单位招人除了性别、相貌等要求外,还对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甚至生源地等都有要求。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和帮助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基本业务素质。

高等学校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育人为本。应该因地制宜地调整其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更新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更新教材,同时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创新授课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与家长联动,以保证大学生有良好基本业务素质,减少因为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低所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心理质询中心,但对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谈及甚少,基本上属于出了问题才去寻求解决,而这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学生入校后就要有所侧重地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

对出现问题的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3.3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项工作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点。与之相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也应该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爱护学生,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备就业指导学科本身和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并鼓励就业指导人员继续深造,考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证书,以求能够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数和能力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高校在提高现有职业指导人员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引进工作,以求能够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相适应相协调,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更加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

3.4职业指导课全程化开展。

职业指导课程要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主要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职业兴趣测量、专场讲座等工作,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习专业知识做准备;三年级主要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正确地评价自己;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主要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开展某些岗前技能培训,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和查阅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等,注重个性化指导”。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素质,使他们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全程化的指导工作,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减少毕业时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

3.5专兼结合高校职业指导全员化开展。

目前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靠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传统模式中,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公布就业信息,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就业技能指导,由于专职人员有限,难以详细地照顾到每一个点上的工作,而学校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就业的指导关系到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因此,高校应该拓宽思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让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来。同时因为专业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解说行业发展趋势和引导学生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介绍给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更加信服,对学生的触动也最明显。通过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开展以求将工作做实做细,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并为已存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3.6细致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个体指导和帮助。

加强对大学生的调研。高校要深入实际,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和愿望,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以力求能将已就业困难却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进行个体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建立大学生困难群体的个人信息档案。。这些内容会为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线索。

第二,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转变实施方案、培训方案、推荐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方案和个案职业取向,等等。对他们进行跟踪统计,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

第三,扶持大学生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就业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最具有创业的潜在优势。高校可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为困难群体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占23.2%,其次就是学校的就业公告栏,占20.2%,两者合计达到43.4%,再次为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达到16.3%,而政府招聘会、报纸、人才市场和亲戚朋友等就业信息渠道都在9%左右,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依赖从高校的就业信息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无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要有效地传递给每个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便利、快速的信息服务,让大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参考文献:

[1]孙春玲,程达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45-50.

[2]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四川大学,2007.

[3]李琳琳.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5-246.

[4]严秋菊.高校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6-208.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培养模式 就业指导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辟就业指导新途径,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总量供大于求;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的地区差异大;就业的满意率低。

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仅接近全世界平均水平,还不算高,从长期来看,不应该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由于大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化能力,从而在短期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目前,国家的某些制度和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如不同经济成分的就业单位在身份、工资待遇上差别较大。大学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工资收入相对较高,拥有所谓“干部身份”,享受住房、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到非国有经济部门,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不仅收入较低,身份、档案无着落,而且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另外,我国在户口管理还实行“农业”与“非农业”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城乡之间由于户籍问题而导致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城镇福利普遍要比农村好得多。由此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业,不愿到农村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还在于高校本身的教育观和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滞后于市场需求,在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需求方向,致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正比,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很多,社会的需求却已饱和,而有些用人单位急需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很少。此外,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就业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状态,实效性不高。再从个体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素质较低。当前,用人单位很希望求职者有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优势。有些毕业生在求职中注重攀比而忽略了个人条件和能力,希望毕业首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致使希望落空。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上具有更好的任职资格和能力做准备的。我国高校要注重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可让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帮助学生收集用人单位资料,了解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举办各种规模就业市场活动。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坦然走向职业社会。

(二)进行职业目标导向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有成百上千种,往往很难确定哪种职业最适合自己。因此,可将众多的职业归为数量有限的职业群,然后从这些职业群中去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群,并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他认为人可分为六大类: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环境也可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高校可根据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人格类型测试和择业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职业目标。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企业在人才招聘上,更重视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习得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性技能,而对学历等因素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做到因材施教,使培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聘请大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项目主管等到校为学生授课,分析各种技术、知识的发展趋势,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使大学生所学知识、技术与市场保持同步,与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进而推荐实习,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四)注重职场形象塑造

为提高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成功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求职技巧训练。要注意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表达、人际关系、工作责任心等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按用人部门的选人标准去塑造学生,以保证他们在与用人单位初次见面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他们的受聘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消除求职过程中的退缩行为和消极态度。还可通过模拟应聘面试方式,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如采用公务员、教员、各类企业的录用考试等模拟考试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参与各种就业考试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要多方通力合作。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开展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实际出发择业,以积极的态度就业,从而在促进学生就业中体现高等教育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1.

[2]窦宁.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价值取向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综合性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外,最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盲目、好高骛远。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就业目标定位和选择,还对其就业心态和就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特点及变化,并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给予正确地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笔者对所在学校及周边高校的学生从求职目的、行业、地域、薪资待遇等几个方面开展问卷调研工作,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如下:

(1)求职目的方面:大学生的求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针对“求职目的”的调研结果显示:23.2%的大学生选择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30.79%的大学生选择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36.12%的大学生选择为了个人生存发展,而仍有9.89%的大学生没有就业目的,认为就业与否无所谓。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把工作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没有充分考虑将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更好的结合。同时,仍有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态度消极等待,毫无目的、得过且过。

(2)求职地域方面:针对大学生的理想就业地域选择,有60.15%的大学生选择回原籍工作,尤其原籍在京津地区、浙江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均不愿到外地工作。33.32%的大学生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仅有6.53%的大学生愿意到西部等偏远地方工作。大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反应出当前大学生缺乏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稳定、离家近的工作,可以得到家人的帮助和支援。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能获得较多的工作资源、机会,拥有较完善的区域保障体系,很少有人愿意选择偏远、艰苦地区就业,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求职行业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32.13%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机关事业单位,33.56%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27.67%的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6.64%的大学生选择民营企业。社会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导向让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社会地位、名气,而忽略实现个人价值。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喜欢相对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状态。选择国企、外企,看重较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很少有学生喜欢去民营企业来锻炼自己,从基层开始学习、成长。

(4)求职薪资方面:对大学生的理想薪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理想薪资待遇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占22.36%,4000-5000元的大学生占43.16%,3000-4000元的大学生占27.97%,2000-3000元的大学生占6.51%。当代大学生普遍为“90后”,平时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导致他们对于金钱物质的认识、渴望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开销越来越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回报率随之增高。同时,社会的房贷、医疗、物价水平很高,对大学生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导致他们过分追求高薪的就业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多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单位性质、区域”、“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更加看重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渴望高工资收入;愿意回家或者到沿海、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资企业是大学生首选的就业单位。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1.从政府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调控机器。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渠道、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制定、落实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文件,对于企业给予一定的大学生招聘计划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能够招聘更多的大学生。同时,要建立企业的就业公平教育和监督机制,不再发生性别、学源、地域歧视等不公正的就业现象,保证企业招聘流程规范、透明、公平。要深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全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力度。

2.从高校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高校要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拓视野,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农村教科文卫事业等就业新方向,倡导毕业生到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广大小微企业就业,拓展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渠道。要通过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等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想教育工作的引领。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

3.从企业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企业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与高校通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日益增加。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应当与高校联手,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从学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多处着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并将企业的技术人才推广到学校,举办专业技能讲座、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企业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完善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劳动保障机制,给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对大学生就业给予给多的支持。

4.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加强其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合理定位,确定理性的就业目标,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视角,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传统的就业观早已不能满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进步的发展需要,必须要拥有创业精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教育.2014(2):124

[2]王少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3):290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业现状拓展途径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职业特性,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用人取向的有机统一。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与现状

(一)综合素质能力较差

目前不少企业都减少了岗位招聘量,且不再单纯看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涉猎更多的知识,培养社会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虽然大学教育中包括实习环节的教育,但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来说,大学生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不能够直接上岗工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且社会实践经验的欠缺成为目前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弱点和无法改变的现状。

(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的地域观念仍没有明显改变,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既要好地方,又要好单位,既要好待遇,又要专业对口”的“四保一族”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三、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途径

(一)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全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一名合格的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为,专业能力42.39%,综合素质55.61%。因此,在HR眼里,要找到一个好工作,综合素质显然要比专业能力更重要。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就业目标和职业人生规划。平时要多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寒暑假期间参与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当然,在提升素养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应先充分了解所学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自己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然后再考虑怎么去做,否则很可能背道而驰。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偏重理论教育,轻实操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长期建立高校与企业友好合作的关系,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更进一步的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我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学院,近年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勇做改革?“排头兵”:先后与用友公司、宁夏永昌会计师事务所、宁夏汇丰集团等十几家知名公司进行深度合作,采取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的?“双导师”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内容;建立面向岗位胜任能力模块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融入企业冠名和订单培养;按企业运作模式竞争选拔班委,设置“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其他同学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使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

(三)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将来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石,更是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方面。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在学校范围内组织鼓励大学生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团,如心理社、文学社、手工社、篮球社、探路者协会等,通过成立不同的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还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我院会计系的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义工联合会等,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还为他们今后能够尽早的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创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教育刻不容缓。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跨越,更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国学联 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

[3]肖云 杜毅 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高教探索

[4]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3)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全面素质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41-01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靠国民经济的拉动和促进拓展就业空间,而且需要国家行政引导、扶持,高校提升培养能力,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也需要企事业单位承担起社会责任,吸纳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系统问题。

既然是系统问题,我们就用系统的方法进行一下剖析:

表面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就是工作岗位少,希望得到岗位的人多,导致供大于求、竞争加剧。但是究其根源却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超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既总量失衡,高等教育结构已经亟待调整既结构失衡,高等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既质量失衡。造成上述失衡的原因,首先,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加之靠教育拉动内需的隐性要求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转向大众型;其次,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毕业生质量下降;还有,就是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缺乏与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进行竞争的能力;最后,很多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存在所谓“眼高手低”的现象,加剧了就业的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

。其二,如何改革培养模式,使得大学毕业生不仅有不逊于在职人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凭借更开放的视角和更先进的理论知识使自身的岗位能力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三,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轻松步入适合自己的就业之旅。

一、深入进行调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招生计划

高校每年的招生计划,都应该以当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前提,不能为了5年一度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而自毁50年乃至上百年的教育基业,不能为了上专业而上专业,对于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专业一定要在下一年的招生计划中予以削减调整,同时要具有教育的前瞻性,合理预测未来3-5年人才需求的情况,把招生计划做成滚动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年都根据上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微调,有效解决招生计划相对稳定性和社会需求的现实波动性之间的矛盾。

二、完善培养方案,搭建公共理论和实践背景平台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以此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的广度。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考虑就业、深造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好课程的大类平台。按照理工、农、医、商、法、文等学科大类构建基础教学课程,打通学生专业转换的渠道。

高校毕业生求职壁垒之一就是工作经验问题,可以在合适的专业实行3+1的教学模式,既3年的在校理论培养加1年的校外实习实践。诚然,高校培养学生不可完全职业化,但也不能一味强调学术性、知识型,而忽略实践和创新。尤其是在基本完成专业学习阶段之后,学校的毕业环节应该既有学术研究型的,又有工程实践型的,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理工类学生,他们基本无法像文商类学生那样通过单位实习来完成自己的论文,毕业环节常常太学术,缺乏工程实践类因素。因此3+1模式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好办法。高校不妨尝试通过毕业趋向志愿的填报,分类指导毕业生最后的论文环节。允许理工类学生在有资质的企业、研究所的课题中完成自己的论文,或者在暑期创建专门的企业实习环节。如此,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那些不打算深造倾向于就业的学生在职业教育方面的部分需求。

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

很多高校学生都有着老师虽多,但是遇到重大决策却无人求教的困扰。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课程教学无法实行个性化指导,因此在学生后阶段学习中,学校有必要通过类似“导师制“的方法,每名教师负责提供几名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并针对就业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引导学生理性就业,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不自信,意志上的不坚决,就业态度上的不主动,避免自我认识的不现实,就业观念的不解放。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克服浮躁的心理,脚踏实地的开拓自己的职业生涯。

五、重视素质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学有所长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那就是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全过程的素质教育,包括学生未入学的招生计划设计――到初入校门的军训与校史学习――在校期间的各学年培养方案的实施――学校毕业实习的各环节――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的开展――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的沟通和辅助等一系列过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也应该是全体教师的职责,高校的每一名授业教师、每一名教辅人员、每一名工勤人员身上都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之内,更存在于全体高校员工的言谈举止当中。同时,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也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是高校各级党政领导要着力做好的工作,同时也是全社会要共同为之努力的。最后,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要多样,高校是学子们的象牙塔,校园文化的繁荣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剪影。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方方面面,出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则应多多进行实际的调研,制定和完善就业政策,提供一定的体制保障。在经济发展中,促进地区间、城乡间的良性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后,作为学生本人要注重真才实学,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克服在就业中的盲从性,客观合理地做好自我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余永英.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思考.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3)

2.新华网教育频道.高等教育矛盾转移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2006.6.19

3.安俊学,闫明,王振.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必要性操作要点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20-01

1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未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高校必须为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将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考核范围内,让该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并且保证每学期课程安排在38课时左右。但就目前在各大高校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基本情况来看,各大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均停留在基本的形势分析和就业指导政策上,并且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以讲座为主,专业课程的讲解和课程内容比较单一,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无法真正认清就业实况的因素。

1.2 不够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

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体系,就业指导课程要求其教学内容和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和全面,但现阶段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发展尚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教学内容和体系都缺乏规范的指导。特别是针对毕业生来讲,教学课程片面的停留在初步的就业形势分析和政策的讲解,并未针对当下的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

1.3 薄弱的师资力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门学科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就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该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众多问题,一方面,教师人员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所以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达到预期效果。

2 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应措施

2.1 打造优质的师资力量

教师决定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具备专业性的教师队伍成为了高校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关键工作。一方面需保证教师人员的充足,可直接聘请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便于更好的指导毕业生就业,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进修或学习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期对学生做业务培训。。

2.2 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教学内容丰富且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各大高校需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专业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就业实践。

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或开展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职场生涯的轨迹,切实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习,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程度,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认识的重要手段。

2.3 注重实践教学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忧患意识,在就业指导中学校可直接邀请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给学生讲述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以及面试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或者直接邀请往届毕业生返校给学生讲述自身求职的经历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加毕业生的现场招聘,让学生感受求职的艰辛从而强化他们的执业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除此之外,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还需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性的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就业指导课程还需有意识的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以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逐渐由就业转为创业的发展模式。

3 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系统性工程,要想保证大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切身利益,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7-2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