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背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二、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推进式设计,形成清晰的教学层次,让学生的学习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向前推进,形成一个递进式知识结构,达到品味诗词主旨的目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其中真意。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人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继战国时期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之后,数以千计的杰出诗人以及众多的民间无名氏作者,如繁星丽天,数不胜数。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似百卉争妍,美不胜收,汇成了一座璀璨的宝库。这些诗作内容之丰富深刻,形式之多种多样,风格之竞艳斗奇,语言之精粹奇警,抒情之真挚动人,堪称我国古代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品味其中的五首诗歌。 (二)阅读古诗词的过程、方法: 1.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2.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3.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4.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三)指导朗读五首诗词:
1.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
2.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简介古诗朗读停顿的两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小结: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我们现在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 3.教师范读五首诗词,或放录音。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注意读准字音。 车马喧(xuān) 东篱(lí) 见(jiàn)南山 润如酥(sū) 塞(sài)土 燕脂(yānzhi) 凝夜紫(zǐ) 提携(xié)
4.括名朗读五首诗词,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正确停顿方面作具体指导。
诗有平仄、缓急、轻重与节奏,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四)研读《饮酒》
1、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
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作者简介:作者陶渊明,古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4、读——节奏、重音、情感。 ①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②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③齐读,读出感情。
(1)这首诗为什么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诵读,讨论解决)
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大体相同而略有变化,偶句押韵,因而读来有缓有急,和谐悦耳。 (2)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①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②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③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5、悟(讨论)
(1)讲析: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2)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
人生态度。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看”“望”?为什么? 明确:不能改。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8)《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6、写
下面是一同学习作: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
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7、说
(1)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请同学说故事)
(2)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及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3)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8、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五)研读《次北固山下》
1、情景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2、作者简介: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3、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①这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②《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③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3)分析名句
A、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
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B、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六)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饮酒》诗。
2.诵读余下的4首诗词。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本课其余四首古诗词。 (二)研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朗读诗歌: 3.诗歌分析:
这首诗描写了京城长安小雨中的早春美景。第一句写春雨,一个“酥”字,写出了春雨的滑润,极为传神。第二句紧承,逼真地写出早春的特点:皇都的街道经过一场小雨,滑润得像洒了一层酥油,被雨水滋润,刚萌发的小草,远望一片嫩绿,近看却又没有了;最后两句用“最是”“绝胜”两词,在对比中把早春的景色渲染得更加优美:这是一年中春色最好的时光,远远超过晚春时京城柳色如烟的景色,带给人欣喜和柔美的生命意识。
作者写景抒情,均能匠心独运,体察细微,句琢意炼。特别是诗的一二句形容早春的优美景色,细致、准确、鲜明、形象,可谓摄住了早春之魂。 4.诗歌鉴赏:
同是春景,诗人却进行比较,评出高低,显然他喜爱早春,当是因为早春是盼望了一冬的春的消息的最先透露者,早春是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有力证明,早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诗人观察细致,表达新巧,语言自然,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背诵全诗。
(三)研读《雁门太守行》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有什么含义?
讨论明确: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2)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讨论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向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起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片大片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讨论明确: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贴。这是李贺诗歌创作的特色。 6.朗读背诵:
(四)研读《天净沙·秋思》 l、导人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
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4.感知课文。
学生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研读与赏析:
(1)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伤之感,特别是在苍茫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讨论后明确: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3)让学生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讨论后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中,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6.齐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7.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总结:让学生归结五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饮酒》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恬静舒适生活的赞赏,反映出诗人洁身自好的生活志向。《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说成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博大的胸襟也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雁门太守行》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 2.背诵五首古诗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