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文学遭遇

2020-01-11 来源:年旅网
网络文学遭遇“降温”

武翩翩

网络文学近年来一直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在收费阅读、实体出版、影视剧改编、网络游戏等领域创造着巨大的价值。但近一段时间有些业内人士观察到,这样的热度有降低的趋势。据日前在京最新“出炉”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10多年来,随着互联网用户数的不断增长,网络文学用户数一直持续攀升,而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数较2011年年底减少了4.0%。这样的逆势减少,对网络文学而言还是首次。

网络文学开始“降温”?

不久前,网络小说《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网络文学的“瓶颈”问题。他认为10年前写网络文学的人水平相对比较高,而现在网络文学的门槛越来越低,距离精品也渐行渐远。

“低门槛”对于网络文学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所有喜爱文学创作的人敞开了大门;另一方面,它也无力应对泥沙俱下的局面。由于成功的网络写手获利颇丰,成为百万富翁的也不在少数,很多“追风”的写作者趋利而至,希望从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上揩下一块。

与“新人”大量涌入相对应的,是“老人”的另寻出路。近年来,不少和天下霸唱一样的“资深”网络作家注意到行业“注水”严重的趋势,纷纷寻求转型,将精力投入到影视剧等其他领域。虽然他们并未完全远离网络写作,但“转身”本身也许就是一个信号。

据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88.8%的受访者阅读过网络小说,但只有20%的人觉得当下网络小说的整体质量好,30.7%的人直言整体质量差。“看过就忘”、“不会再看第二遍”几乎成了大多数网络小说给人的印象。

深陷“原创力不足”的泥沼

读者不满足于作品的“千文一面”,而模式化创作仍然渗透在网络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节奏乃至叙事方式之中。评论家欧阳友权指出,由于一些作者的“类型化想象”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囿于有限的知识视野,有的甚至就来源于某些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很容易陷入“枯竭焦虑”,摆脱不了自我重复的窠臼或难以为继的尴尬,导致一些类型化作家红极一时却速成速朽,虽然短期内能够赢得排行榜、赚取点击率,却少有艺术提升的空间和文学创新的潜能。最终,类型化的“槽模”变成艺术想象力的桎梏,使网络文学面临猎奇猎艳、凌空蹈虚的潜在危机。

如果网络文学的水准跟不上读者成长的步伐,就难免被读者所抛弃。评论家马季说,网络文学在中国发展已有15年时间,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用户群体,目前30至39岁用户群体的网络文学使用率最高。主流

阅读人群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成熟度需求逐渐上升,部分用户“脱网”在所难免,这为网络文学可能出现的“瓶颈”发出了预警。

在评论家看来,网络文学遭遇“降温”的主因是作品深陷“原创力不足”的泥沼。网络作家仍普遍不具备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惟点击率马首是瞻”的现象未能改善。为了防止读者流失,有部分作者甚至不惜以暴力色情吸引读者眼球。这些都是“创新能力萎缩”的体现。

“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今天的网络文学再也不是10年前的网络文学了,甚至与5年前也有了许多区别。市场化催生了网络文学的表面繁荣,也孕育了‘要艺术还是要市场’的内在矛盾。这时候,网络文学出现降温、瓶颈,抑或知名写手尝试转型,读者群开始减少,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欧阳友权谈到,近年来的网络文学有两个热点,一是类型小说异常火爆,二是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成为市场卖点。这两个热点都是网络文学经营者、创作者“市场寻租”的产物,是文学网站产业链上的一环,是商业模式的成功,而不是文学的胜利。从后者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当庞大的读者群体不满足于网络文学的类型化面孔、模式化创作方式、脸谱化人物、粗口秀叙事套路的时候,他们扭头走开是早晚的事。欧阳友权提出,网络文学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左右文学的时候,艺术创新、审美价值、人文蕴涵往往被抛到脑后,文学一旦背离自己应有的逻辑原点,不被读者抛弃,也将被时代抛弃。

“大河曲折、回环,本是自然现象。”马季观察到网络文学的种种问题,仍然对其未来发展表示出充分的乐观。他认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国家话语方式面临创新的必然选择,其价值重组所认同的实践意义远远大于文本价值,为中国文学在未来拓展新的领域、创造全新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局面。他同时呼吁,应当尽快加强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建设,网络作家也不要一味注重眼前利益,应对自己的创作作出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原载:《文艺报》2013年05月1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