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依据 1、权属调查依据
(1)1998年8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1998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
(4)2007年8月10日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国家标准
(5)《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6)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的若干规定》
(7)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
2、数据建库标准
(1)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2)TD/T1015-200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3)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3、测绘参考标准
(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JJ8-99《城市测量规范》;
(4)GB/T20257.1-200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简称《地形图图式》)。
4、检查验收依据
(1)国土资源部2007年11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2)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检查与验收》; (3)其他有关文件。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采用全数字化野外测图作为划分村坊的基础图件; 3、进行权属调查和现场勘丈工作,勘丈所有界址边长和相邻地物边长,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等资料;
3、利用现代测绘手段与传统勘丈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以RTK—GPS测量方法和全站仪进行宗地定位测量边长。
4、录入权属调查资料,通过已测绘的图件,形成村庄地籍图;
5、建立村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6、在村庄地籍管理软件中,完成地籍图、村坊图和宗地图的编辑以及坐标册的生成、打印输出;
7、利用村庄地籍软件进行地籍数据的入库、面积计算统计汇总工作,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发证的前期调查工作。
2
编写工作方案、技术设计书 宣传发动、业务培训 发送申请书和指界通知 加密控制测量 收取并审查权源材料 界址点测量 制 作 地 籍 图 现场调查、确定界址 界址边勘丈、绘制宗地草图 填写地籍调查表、签字盖章 地籍图形编辑 调查资料整理与数据输入 村庄地籍调查技术流程图 成果验收 村庄地籍调查流程图
8、控制网布设
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范围为全市辖区范围。
各测区在开阔地区优先利用JSCORS用网络RTK直接施测图根点,施测时独立观测两次,两次观测坐标较差中误差在±3cm以内,取中数作为最终成果。使用测区内及周围的D、E级GPS点的WGS-84成果和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计算转换参数,采用四参数转换模型,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小于2.0cm。。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也可以采用动态GPS-RTK方法。
各测区也在D级GPS控制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E级GPS控制网或一、二级GPS网。采用全站仪按常规导线测量方法,布设一、二级导线或进一步加密一、二级图根导线,图根导线一般按附(闭)合导线网形式布设。
9、控制点选点、埋石
(1)点位选择符合技术设计要求,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3
(2)点位的基础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有利于安全作业。 (3)点位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º。
(4)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塔、微波站等),其距离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小于50m。
(5)点位附近没有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避开大面积水域。 (6)点名取自然地理名称,控制点的编号为乡镇开头:大写字母顺序号。测区内没有同名、同号的点。
9-1、埋石如下:
(1)地面上的点只埋设柱石,柱石长度60cm以上,标石高出地面3cm以下。固定地物上的点,采用镶嵌法埋设,用冲击钻在建筑物面打孔,嵌入水泥浆和标芯。
(2)埋石点,均应按要求绘制点之记,注明到达点位的主要道路。
9-2、点之记的绘制
注记点名、点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参照物的栓距,用皮尺量或全仗义测至厘米。
点之记采用CASS编辑成电子数据。
10、外业观测
外业观测使用经法定单位检验合格的GPS接收机,接收机的标称精度高于10mm+2ppm。采用静态作业模式观测。
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观测技术规定
表1
作业 方法 静态 卫星等级 高度角 E级 ≥15º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4 任一有效每点观测观测时间 平均设站(min) 次数 ≥15 ≥1.6 时段长度(min) ≥40 数据采集间隔 15s 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6 (2)观测前先进行星历预报。预报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等内容。根据卫星的可见预报,编制观测调度作业计划。
4
(3)作业组应严格按调度表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作业组长同意,组员不得擅自更改计划。
(4)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杜绝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手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5)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每日观测结束后,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6)观测记录要求
① 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量取天线高,在观测手簿上记录观测员姓名、观测日期、天气、测站名、测站号、时段号、天线高、开关机时间等。
关机后再量取一次天线高作校核,两次量天线高互差不得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记录在手簿中。若互差超限,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簿备注栏中。天线高的量取方法符合《GPS规范》附录G的要求。
测量手簿在现场按作业顺序完成记录。
② 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记录手簿应符合《GPS规范》附录H的规定。
11、基线处理
使用的随机软件进行基线处理和条件检算,所有基线解算类型为双差固定解,比率应≧3.0,参考变量≦5.0,RMS≦1.0,环闭合差、重复基线差应满足下表: 等级 限差类型 同步环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限差 同步环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 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限差Wx.y.z 异步环全长闭合差限差W 重复基线较差 E级 ≦6.0ppm ≦10.0ppm ≦2nσ ≦23nσ ≦22σ
262a(b.d.10),式中:σ—标准差,mm;d—固定误差,10mm; 注:σ=
b—比例误差,10mm;d—相邻点间距离,km。
作业中及时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对同步环、异步环、复测基线进行闭合差检核。满足限差要求后,按照E级GPS控制设计网图人工选择独立基
5
线边组成闭合图形,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查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
12、平差计算
平差计算采用武汉大学研制的“GPS网数据处理软件系统(PowerAdj4.0)”软件进行,以三维基线向量及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提供各控制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
VVV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改正数(x、y、z)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式的
VVV要求:x、y、z≦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
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在高邮市地籍坐标系下以三点为起算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在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
dVdVdV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x、y、z)符合下
dVdVdV式要求:x、y、z≦2σ。
约束点的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平差结果输出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平差后最弱点相对于已知点点位中误差≤±5cm,最弱边边长相对误差应小于1/45000。
地籍测量包括一、二级导线(或GPS)测量,一、二级图根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
13、一、二级导线(或GPS)测量
13-1、网的布设
以D、E级GPS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布设满足本调查区所需的一、二级导线网。一级导线(或GPS)点的布设根据已知点的分布情况,布设成结点网或附合导线。在一级导线不能满足地籍测绘的要求时布设二级导线。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一、二级导线控制点采用GPS方法;当采用GPS方法时应组成路线或网。
6
一、二级GPS控制测量所使用的设备同E等GPS测量,主要技术要求与E等GPS测量要求一致,观测、基线解算的技术要求按相应等级要求执行。GPS点之间有一个以上方向通视。
13-2、选点、埋石
一级导线(或GPS)点选在展望良好,利于长久保存和便于发展下一级控制的地方。当用GPS技术定位时,点位满足GPS的点位要求。点位选好后,在实地点位附近用红色油漆书写点号及相关距离,以方便利用。
一级导线(或GPS)点均设置永久性标志:埋设一、二级水泥标石,其规格为12cm(顶面宽)×20cm(下底宽)×60cm(高);在水泥铺装路面上用冲击钻钻孔,注水泥沙浆,嵌入10cm(长)×12mm(直径)螺杆作为标志(螺杆中央切割十字作为标志中心),点四周地表刻边长为20cm的方框;当遇沥青铺装路面时,将点选在路边土质面上,埋设水泥标石。
13-3 、一、二级导线编号
一级导线(或GPS)点的点号,各单位分别流水编号,编号前加各单位调查区编码(A、B、C、D、E、F)和导线级符(Ⅰ、Ⅱ),避免漏号;例:A单位一级导线点为AⅠ1、AⅠ2………,B单位二级导线点BⅡ1、BⅡ2……。
一、二级导线点制作点之记,点之记的式样由肇东市国土局统一提供,略图中标注不少于2条栓距(距离量至厘米),略图中有方位作用的地名。
13-4、 一、二级导线的观测
一、二级导线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时,各项限差按4.3.1条的要求执行。 外业观测记录使用全站仪电子手簿进行,各项观测限差按要求预置于全站仪内。采用经鉴定合格的测量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一、二级导线使用的全站仪经鉴定合格。
13-5、一、二级GPS观测
观测时,考虑点位观测接收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向量长度等诸因素的影响,延长同步观测时间。
正确量取和记录天线高,测前、测后各量取一次,取平均值为天线高,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mm,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观测结束后,GPS基线向量的计算及检核按以下要求进行:
GPS观测数据用正规的基线处理软件进行GPS数据分析、计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
7
经检验合格后利用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合格的平差软件进行平差。
14、一、二级图根测量
14-1、图根布设
图根控制网以E级GPS点和一、二级导线(或GPS)为起算点进行布设;图根控制采用测距导线。图根导线的附合次数不超过两次。
14-2、选点与埋石
图根点密度满足界址点及地籍要素的测绘,点位的选定有利于数据采集。图根点一般采用木桩或钢钉、铁钉、十字刻痕(水泥地面上)作为标志。按要求为每幅1:500比例尺的地籍图不少于3个永久性控制点,当永久性控制点的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在一级图根点上增设永久性控制点;增设的永久性控制点保证与另一永久性控制点通视。图幅不满幅时根据面积大小视情况而定,至少埋设互相通视的两个点,图幅面积小于1/3幅时不设永久性控制点。
14-3、图根点编号
图根点的编号,各标段分别流水编号方法,编号前加单位调查区编码(A、B、C、D、E、F)和图根级别符(T、J),编号不得重号,避免漏号;如A单位调查区一级图根点:AT1、AT2……,B单位调查区二级图根点:BJ1、BJ2……。
14-4、观测与计算
一、二级图根测量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时,各项限差按4.3.3条的要求执行。 外业观测记录使用全站仪电子手簿进行,各项观测限差按要求预置于全站仪内。采用经鉴定合格的测量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一、二级图根可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方法观测,组成路线或网;使用的GPS接受仪器经鉴定合格。采用经鉴定合格的平差软件进行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
15、地籍细部测量
15-1、一般要求
村庄地籍调查区内实施1∶500地籍测绘,地籍测绘是对宗地界址、建筑物、构筑物地籍要素使用全站仪外业全解析法采集坐标数据进行的地籍图测绘。采编后的地籍数据同步进行入库处理。
15-2、地籍图的内容
8
农村1∶500地籍图上表示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和街坊线、各等级控制点(包括Ⅰ、Ⅱ级导线点、图根点)、地籍号、宗地号、界址点、界址线、宗地面积、地类号、门牌号、村组名称和宗地内能完整注记的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名称,必要的建、构筑物等。
15-3、数学要素
在地籍图上表示的数学要素包括:坐标系、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控制点点位及其注记、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分幅结合表、分幅编号、图名及图幅整饰等内容。
15-4、地籍要素
(1)地籍图图面表示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地籍图符号按《二次调查规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式》的规定执行。
(2)图上界址点的位置在规定精度内与宗地草图和实地状况相符。界址线严格位于相应界址点位中心连线上;界址边长短于图上0.3mm时,只表示一个点;界址边长小于图上0.8mm时,不绘界址边;界址边长大于图上0.3mm,小于图上0.8mm时,界址点符号圆圈重叠部分不绘。地籍图上解析界址点点号注出,点位较密且连号时跳注。各类单线地物与界址线重合时,只绘界址线;界址线从围墙一侧通过时,围墙绘出。调查区范围界线,图上明确标注。
(3)街坊界线以街道、河流中线划分,线型线划用红色村界表示。行政界线与街道线、街坊线重合时,只绘行政界线。
(4)各类注记压盖建筑物边线,但不得影响图面判读,注记不下时,注记在宗地外适当位置,用指位线表示其所属宗地;当大面积特别密集的小宗地,依次省略其面积、门牌号、地类号,但宗地号须保留。连续小宗地的门牌号可跳注,易于判读。
(5)永久性房屋逐幢表示,标注层数和材料性质,以墙基角为准进行测绘;一幢楼房的不同层次分割表示,无法准确分割的按形状概略分割表示;落地阳台(指建房时同时建成的)、有支撑的雨蓬划入宗地内的表示,未划入宗地的不表示。室外楼梯表示。一楼有阳台的,作为房屋的一部分表示。
(6)河流、湖泊、水库、水塘在岸边线位置绘水涯线,有加固岸的用相应符号表示。水系上桥梁、水闸、流向应表示并注记水系名称。
(7)村庄内部的耕地、园地、林地、道路、坑塘等用地类界封闭其范围,并标注地类号,宗地内部面积超过图上1平方厘米的水塘、草坪、花圃与假
9
山应表示。
(8)道路、街巷实测表示;较大宗地内部的主要内部道路、通道、实地超过三级的阶梯表示;正规公用厕所要表示。
15-5、地籍图测绘方法
采用全野外解析法同时采集地籍、地形要素,满足地籍图要求。各类要素施测后,在地籍图编辑时,对各类要素按地籍图式要求取舍表示。
数据采集利用附带内存的2秒或5秒全站仪,以图根点以上精度的控制点为起算点,测绘其地籍、地形要素的位置、形状等,采用内业数字化计算机辅助成图,编制地籍图和宗地图。各要素测量中的符号的取位、方向、大小等均严格按《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图式》的相关规定。
街坊外围的界址点和街坊内部明显的界址点(一类界址点)在二级图根导线及以上的控制点上直接施测,距离不超过150m;街坊内部界址点(二类界址点)大部分在二级图根导线及以上的控制点上直接施测。
无法施测附合导线的地方,采用支导线法施测界址点和地物点,水平角半测回,垂直角半测回,测距2次读数(两次读数差小于10mm),总长不超过100m,图根点至界址点不超过3条边。
界址点观测水平角半测回,定向边宜长于测定边,定向边检测,边长与坐标反算边长之差不大于30mm,多于3个方向应归零,归零差不大于24″,用全站仪可直接测量坐标。斜距应作加、乘常数改正和倾斜改正;边长、坐标计算至0.01m。重要地物点坐标的采集按二级界址点的要求执行。
个别无法直接施测的界址点和地物点,根据已测出坐标的界址点或地物点,通过钢尺量取栓距,采用距离交会,内外分点法,直角法等几何方法求坐标;从3条边支导线施测的界址点(或地物点),对界址点一般不超过一个发展层次,对地物点一般不超过二个发展层次;依据图根点,对界址点和地物点一般不超过三个发展层次。
16、数据建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
10
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
17、数据入库技术路线和方法
利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软件,对肇东市的村庄地籍数据库进行数据建库。数据建库共分为数据预处理、数据建库及成果制作三个阶段,
17-1、数据预处理
数据由ArcGIS平台,同时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并结合城镇数据库标准完成数据结构的建立。
17-2、数据处理
首先将经过内业预处理的村庄地籍数据以及通过外业采集来的地形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入库,对于地类对照关系上存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这部分数据需要重新进行外业调查上图;
17-3、调查表建库
将经检查合格的地籍调查相关信息录入建库系统,更新地籍调查数据库。根据权属调查资料以村坊为单位逐宗输入宗地信息(包括主表、宗地四至表、指界表、界址标示表、共用宗面积分摊表等),扫描权源材料及相关资料入库等。信息录入完整、准确。录入后,需充分利用系统的检校功能,消除录入数据的逻辑错误,修正地籍勘丈数据互校中发现的问题,并经第二人校对,确保系统内属性数据与实地状况的一致性。
18 、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库检查,主要针对入库的数据进行空间和属性的检查,排除数据逻辑上的错误,并人工进行数据的整理工作,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数据的完整性和图属数据的一致性。
18-1、图形检查
图形检查主要包括面状要素相离检查、面状要素重叠检查、面状要素缝隙检查、线状要素封闭检查、线状要素跨越行政区划检查、点状要素冗余点检查、拓扑检查和接边检查。
18-2、属性检查
由于工作人员对业务理解的局限性或工作的疏忽导致录入一些错误的属性
11
数据,属性数据的规范检查主要包括字段非空检查、字段唯一性检查、字段值范围检查和枚举字段检查。
19、村坊图编辑输出
村坊图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界线、宗地编号、界址线、地形要素、权利人名称、组名、指北针、村结合图、图例等等。村坊图名称为“肇东市××镇××村坊图”,村坊图名称下面注记编码“县代码(6位)+乡镇(3位)+村坊(3位)+宗地(7位)”;图内右上角绘制指北针,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绘制村坊结合图(本村坊采用斜线表示)和图例(按图内空间合理安排);图廓外左下角注记业主单位名称、成图时间、坐标系统,右下角注记编制单位名称、调查员、勘丈员和检查员,正下方注记比例尺。
20、宗地图编辑输出
宗地图的大小采用A4幅面,面积较大的宗地采用A3幅面。宗地图的内容包括本宗地的宗地号、地类号、权利人名称、宗地面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不足部分用零补足)、界址点及其编号、界址线、界址边长(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所在村坊号、邻宗地的宗地号和权利人名称、宗地内建筑物、比例尺、指北针;绘图员、审核员的姓名、绘图日期等。宗地号、地类号与宗地面积标注在宗地内并以分式形式表示,分子为宗地号,分母为地类号,右侧为宗地面积。
21、宗地图结合图
宗地结合图以村坊为单位,比例尺选择以清晰表达宗地相互关系为标准,采用A1幅面纸张输出宗地图。
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宗地编号、界址线、地形要素、权利人名称、组名、指北针、图例等等。
宗地结合图名称为“肇东市××镇××村××村坊宗地结合图”,图廓外左下角注记业主单位名称、成图时间、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右下角注记编制单位名称、调查员、勘丈员和检查员,正下方注记比例尺。
22、村坊结合图
村坊结合图采用A1幅面以镇为单位输出。
12
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地形要素、村名、指北针、图例等等。 村坊结合图名称为“肇东市××镇村坊结合图”,图廓外左下角注记业主单位名称、成图时间、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右下角注记编制单位名称、调查员、勘丈员和检查员,正下方注记比例尺。
23、汇总统计
面积量算按软件要求分别计算宗地、虚宗、街坊、调查区的面积然后对每个街坊内的宗地、虚宗之和与街坊面积检核。通过检核后进行宗地面积汇总和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
24、面积计算要求
控制面积与解析法计算的面积(或平差后的被控面积)和的较差△S在凑整误差影响限差内,即△S≦0.06 (m2)其中值为被控制面积个数,△S取到0.1 m2
25、统计与汇总方法
25-1、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宗地面积计算
在界址点拓扑关系建立以后,进行宗地和虚拟宗地面积的计算,并且根据街坊外围界址点拓扑关系进行街坊面积计算和宗地面积平差。
25-2、村庄土地分类面积统计
在完成全部街坊的面积计算确定以街坊为单位的面积计算正确无误的基础上,进行城区土地分类面积统计。
25-3、各种表格的输出
各类面积计算、汇总、统计正确无误后,输出以街坊为单位的界址点坐标册,以街坊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及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