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必背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全

2023-06-12 来源:年旅网
【 导语】⽂⾔⽂的学习好⽐是另⼀门语⾔的学习,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下⾯是分享的必背⾼中⽂⾔⽂翻译⼤全。欢迎阅读参考!

1.必背⾼中⽂⾔⽂翻译  谏太宗⼗思疏  魏征〔唐代〕

  ⾂闻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望流之远,根不固⽽求⽊之长,德不厚⽽思国之理,⾂虽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将崇极天之峻,永保⽆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茂,塞源⽽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承天景命,莫不殷忧⽽道著,功成⽽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有余,今守之⽽不⾜,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体,傲物则⾻⾁为⾏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不怀仁,貌恭⽽不⼼服。怨不在⼤,可畏惟⼈;载⾈覆⾈,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吴越⼀作:胡越)

  君⼈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以⾃戒,将有作则思知⽌以安⼈,念⾼危则思谦冲⽽⾃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敬终,虑壅蔽则思虚⼼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以黜恶,恩所加则思⽆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因怒⽽滥刑。总此⼗思,弘兹九德,简能⽽任之,择善⽽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武争驰,在君⽆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亏⽆为之⼤道哉!(想谗邪⼀作:惧谗邪;弘兹⼀作:宏兹;在君⼀作:君⾂)  译⽂

  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流得远,⼀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长得⾼,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就要推崇皇权的⾼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 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流得远⼀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使命,他们没有⼀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定能竭尽诚⼼来对待⾂民。成功之后,就放纵⾃⼰的性情来傲视别⼈。竭尽诚⼼,就会使敌对的势⼒和⾃⼰联合;傲视别⼈,就会使亲⼈成为陌路之⼈。即使⽤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们),⽤威风怒⽓来吓唬(⼈们),⼈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上恭敬但在⼼⾥不服⽓。(⾂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可怕的只是百姓的⼒量;(他们像⽔⼀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能引起(⾃⼰)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知⾜来⾃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我约束,害怕骄傲⾃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三⾯留⼀⾯,担⼼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采纳⾂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邪就想到使⾃⾝端正(才能)罢黜*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时⾼兴⽽奖赏不当,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时发怒⽽滥⽤刑罚。全⾯做到这⼗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任⽤他,挑选好的意见⽽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就能完全使出他的⼒量,仁爱的⼈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国君没有⼤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松⼦与王⼦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拱⼿就能治理好天下,不⽤再说什么,天下⼈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管理职事,役使⾃⼰灵敏、明亮的⽿、眼,减损顺其⾃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道理呢!

2.必背⾼中⽂⾔⽂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于郑伯⽈:“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之壮也,犹不如⼈;今⽼矣,⽆能为也已。”公⽈:“吾不能早⽤⼦,今急⽽求⼦,是寡⼈之过也。然郑亡,⼦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盟。使杞⼦、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犯请击之。公⽈:“不可。微夫⼈之⼒不及此。因⼈之⼒⽽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左传》)  译⽂

  僖公三⼗年晋⽂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公⽆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的南⾯。

  佚之狐对郑⽂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定会撤退。”郑⽂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

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现在⽼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公说:“我没有及早重⽤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绳⼦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烦您。然⽽越过别国把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给邻国增加⼟地呢?邻国的势⼒雄厚了,您秦国的势⼒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当作东⽅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出使的⼈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座城池。然⽽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想要向西扩⼤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地亏损,它到哪⾥去夺取⼟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下!”秦伯⾮常⾼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夫⼦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公说:“不⾏!如不是秦国国君的⼒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的⼒量⽽⼜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混乱相攻取代联合⼀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3.必背⾼中⽂⾔⽂翻译  登泰⼭记  姚鼐〔清代〕

  泰⼭之阳,汶⽔西流;其阴,济⽔东流。阳⾕皆⼊汶,阴⾕皆⼊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观峰,在长城南⼗五⾥。

  余以乾隆三⼗九年⼗⼆⽉,⾃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越长城之限,⾄于泰安。是⽉丁未,与知府朱孝纯⼦颍由南麓登。四⼗五⾥,道皆砌⽯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正南⾯有三⾕。中⾕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也。余始循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遂⾄其巅。古时登⼭,循东⾕⼊,道有天门。东⾕者,古谓之天门溪⽔,余所不⾄也。今所经中岭及⼭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及既上,苍⼭负雪,明烛天南。望晚⽇照城郭,汶⽔、徂徕如画,⽽半⼭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与⼦颍坐⽇观亭,待⽇出。⼤风扬积雪击⾯。亭东⾃⾜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若摴蒱数⼗⽴者,⼭也。极天云⼀线异⾊,须臾成五采。⽇上,正⾚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此东海也。回视⽇观以西峰,或得⽇或否,绛皓驳⾊,⽽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有碧霞元君祠。皇帝⾏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观道中⽯刻,⾃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多⽯,少⼟。⽯苍⿊⾊,多平⽅,少圜。少杂树,多松,⽣⽯罅,皆平顶。冰雪,⽆瀑⽔,⽆鸟兽⾳迹。⾄⽇观数⾥内⽆树,⽽雪与⼈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

  泰⼭的南⾯,汶⽔向西流;它的北⾯,济⽔向东流。南⾯⼭⾕的⽔都流⼊汶⽔,北⾯⼭⾕的⽔都流⼊济⽔。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是古长城。处的⽇观峰,在古长城南⾯⼗五⾥。

  我在乾隆三⼗九年⼗⼆⽉,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西北⾯的⼭⾕,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丁未⽇,我同知府朱孝纯字⼦颍的从南⾯的⼭脚上⼭。四⼗五⾥长的路上,都是⽯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正南⾯有三个⼭⾕。(其中)中⾕的⽔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我起初沿着中间的⼭⾕进⼭,⾛了⼀⼩半段,越过中岭,⼜沿着西⾯的⼭⾕⾛,就到了⼭顶。古时候登泰⼭,是沿着东⾯的⼭⾕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我没有到过那⾥。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顶,有⼭崖像门槛⼀样横在路上的,⼈们都叫它天门。⼀路上⼤雾弥漫、冰冻溜滑,⽯阶⼏乎⽆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顶,只见青⼭上覆盖着⽩雪,(雪)光照亮了南⾯的天空。远望⼣阳映照着泰安城,汶⽔、徂徕⼭就像是⼀幅美丽的⼭⽔画,停留在半⼭腰处的云雾,⼜像是⼀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天是⽉底,五更的时候,我和⼦颍坐在⽇观亭⾥,等待⽇出。这时⼤风扬起的积雪扑⾯打来。⽇观亭东⾯从脚底往下⼀⽚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个⽩⾊的像骰⼦似的东西,那是⼭峰。天边的云彩形成⼀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会⼉⼜变成五颜六⾊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样,下⾯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说,这是东海。回头看⽇观峰以西的⼭峰,有的被⽇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颜⾊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

  ⽇观亭西⾯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这⼀天,(还)观看了路上的⽯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的⽯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上⽯头多,泥⼟少。⼭⽯都呈青⿊⾊,⼤多是平的、⽅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长在⽯头的缝隙⾥,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兽的声⾳和踪迹。⽇观峰附近⼏⾥以内没有树⽊,积雪厚得同⼈的膝盖⼀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4.必背⾼中⽂⾔⽂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宋代〕

  某启:昨⽇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久,⽽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主,议法度⽽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不为拒谏。⾄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习于苟且⾮⼀⽇,⼠⼤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特朝廷⼠⼤夫⽽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后动,是⽽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今⽇当⼀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已,则⾮某之所敢知。

  ⽆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  译⽂

  鄙⼈王安⽯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法⼤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辩护。后来⼜考虑到蒙您⼀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来兴办好事,⾰除弊端,这不是惹是⽣⾮;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论,责难*佞⼩⼈,这不是拒听意见。⾄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天(的事)了。⼠⼤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的)⼒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这样⼀来)那么那些⼈⼜为什么不(对我)⼤吵⼤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怨恨的缘故就改变⾃⼰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番⼤事业,使这些⽼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内⼼不胜仰慕⾄极!

5.必背⾼中⽂⾔⽂翻译  庖丁解⽜  庄周〔先秦〕

  庖丁为⽂惠君解⽜,⼿之所触,肩之所倚,⾜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騞然,莫不中⾳。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之会。

  ⽂惠君⽈:“嘻,善哉!技盖⾄此乎?”

  庖丁释⼑对⽈:“⾂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之解⽜之时,所见⽆⾮⽜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也。⽅今之时,⾂以神遇⽽不以⽬视,官知⽌⽽神欲⾏。依乎天理,批⼤郤,导⼤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况⼤軱乎!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今⾂之⼑⼗九年矣,所解数千⽜矣,⽽⼑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刃者⽆厚;以⽆厚⼊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九年⽽⼑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为迟。动⼑甚微,謋然已解,如⼟委地。提⼑⽽⽴,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藏之。”  ⽂惠君⽈:“善哉!吾闻庖丁之⾔,得养⽣焉。”  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接触的地⽅,肩膀倚靠的地⽅,脚踩的地⽅,膝盖顶的地⽅,哗哗作响,进⼑时豁豁地,没有不合⾳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合乎(尧时)《经⾸》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的)技术怎么竟会⾼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的时候,眼⾥看到的是⼀只完整的⽜;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了。现在,我凭精神和⽜接触,⽽不⽤眼睛去看,感官停⽌了⽽精神在活动。依照⽜的⽣理上的天然结构,砍⼊⽜体筋⾻相接的缝隙,顺着⾻节间的空处进⼑,依照⽜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和筋⾻结合的地⽅,尚且不曾拿⼑碰到过,更何况⼤⾻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把⼑,是⽤⼑割断筋⾁割坏的(就像我们⽤⼑割绳⼦⼀样);技术⼀般的厨师每⽉就得更换⼀把⼑,是砍断⾻头⽽将⼑砍坏的。如今,我的⼑⽤了⼗九年,所宰的⽜有⼏千头了,但⼑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上磨好的⼀样。那⽜的⾻节有间隙,⽽⼑刃很薄;⽤很薄的⼑刃插⼊有空隙的⾻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九年来,⼑刃还像刚从磨⼑⽯上磨出来的⼀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交错聚结的地⽅,我看到那⾥很难下⼑,就⼩⼼翼翼地提⾼警惕,视⼒集中到⼀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来⾮常轻,豁啦⼀声,⽜的⾻和⾁⼀下⼦就解开了,就像泥⼟散落在地上⼀样。我提着⼑站⽴起来,为此举⽬四望,为此悠然⾃得,⼼满意⾜,然后把⼑擦抹⼲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的道理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