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妙趣横生
作者:刘美兰 罗小林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9期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字词教学往往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拿手好戏,各种方法,不同策略,精彩纷呈。而到高年级,词语教学容易被教师疏忽和轻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现象比比皆是。小学高段词语教学如何精心设计,教出妙趣横生?以下两段特级教师的词语教学能给我们启示。
[片段一]妙在词语教学设计成课堂教学的主线(《生命的林子》潘文彬)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生命的林子》,这课的生字新词都会写了吗?那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好不好?请大家拿出本子,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你们可要注意听好! (报词语: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大屏幕出示这6个词语)
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校对一下,如果有错误,就请你在本子上订正一遍,注意把字写正确。
(生校对,订正)
师: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这6个词语都是4个字的词语,而且它们都是描写法门寺的。 生:我发现有很多高僧聚集在法门寺里。
生:我发现法门寺名气很大,每天从早到晚有许多烧香拜佛的人来到这里。 生:我觉得法门寺名气太大,能人太多,在这里想成名是很难的。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用心体会这名满天下的法门寺。 (生齐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同学们,在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僧侣如云的唐代,这名满天下的法门寺是许多僧侣心驰神往的地方。然而,身居法门寺的玄奘却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可是,后来他又决意留下来。此时此刻,假如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生:你为什么要走?又为什么要留下来呢? 生:是谁让你改变了主意的?
生:法门寺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寺院,也是许多僧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你既然身在这名满天下的寺庙,为什么想走呢?
生:你走的意义是什么?留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师:看来,大家都很关注玄奘走与留的问题,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板书:走、留,并在这两个字的旁边画上“?”)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生命的林子》,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放飞你们的思想。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师巡视指导) …………
[赏析]特级教师潘文彬很巧妙地以词语设计教学主线,构筑话题组织教学。整堂课,学生因词而动,生情而悟,缘情会文,融情于心。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潘老师组织学生听写几个词语,且每个词语只报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听。文中的词语很多,他精心选择了这六个词语听写,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写、会读而已,而是提供一条让他们走进文本、走近玄奘的路。接着,潘老师用一句“你能发现什么”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教师循循引导下,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逐渐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了法门寺高僧聚集、名气太大、能人太多、成名很难等信息。在学生感受这六个词语张力的基础上,潘老师话锋一转:“同学们,在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僧侣如云的唐代,这名满天下的法门寺是许多僧侣心驰神往的地方。然而,身居法门寺的玄奘却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可是,后来他又决意留下来。此时此刻,假如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这一问开启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索之旅,引发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他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学生在迫切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进入与文本广泛而自由的对话中。这样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鲜的,他们会兴致勃勃地从字里行间捕捉自己所关心的信息。后来,全文教学以词语为主线,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词语一遍一遍地反复诵读化为绕梁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令听者惊叹不已。
[片段二]趣在词语教学构筑成理解课文的抓手(《两小儿辩日》王崧舟)”
师:我们先来听写两个词语,我只报两遍,注意听清楚——车盖、盘盂。写好请举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谁能用手来比画一下车盖的样子和盘盂的样子?(生在下面比画)
师:再听写两个词语,我也只报两遍。(师报词语:沧沧凉凉、探汤。生写词语,师指导书写“沧”)
师:写好了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词语。假如从这两个词语中选一个来形容秋天,选一个来形容夏天,你会怎么选?
生:我会用“沧沧凉凉”来形容秋天,用“探汤”来形容夏天。 师:为什么?
生:因为秋天使人感到苍凉和凄凉。“探汤”表示天气炎热。
师: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四个词语。(生读)注意看,王老师在车盖、盘盂这两词语间画了一条线,在沧沧凉凉、探汤之间也画一条线。打开课文,听老师读,我一边读,你一边思考,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两条线究竟有什么名堂?(师读课文) 生:我知道车盖和盘盂有关联,有关系,它们都是圆的。 生:都是用来形容太阳的。 师:真好,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这是一个小孩把日出的太阳比作车盖,把中午的太阳比作盘盂。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那沧沧凉凉、探汤之间的一条线有什么名堂?
生:“沧沧凉凉”是说早上的太阳刚出来,是很凉快的。到了中午的时候,太阳的温度就变得很热 ,烫手起来。 生:而且意思相反。
师:真是最大发现啊,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
师:很好!注意看,(将板书中的车盖与沧沧凉凉用一个大括号连接)现在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个括号,把它们看作一组;(在板书中的盘盂与探汤之间也用一个大括号连接)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了一个括号,把它们也看成一组。想一想,其中又有什么名堂? (有生举手)
师:不着急,自由朗读课文,静心思考,琢磨琢磨这样来分组的名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
[赏析]《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深奥难懂。特级教师王崧舟非常准确而敏锐地抓住了其中两组关键词语: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通过学生对这些词语之间关系的探讨,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这一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第一,用听写的方式感知语言。课堂听写词语,这样的手段很家常,显然王老师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上课就听写两组词语:车盖、盘盂和沧沧凉凉、探汤, 不仅是让学生再现知识,亲身感知词语,而且是以这四个轴心词为抓手,为进一步的学习理解打好基础。第二,用比画、选择的方式认知语言。听写之后,王老师没有生硬地进行词语解释,而是让学生用动作比画车盖、盘盂。学生比画出形状,比画见大小。继而让学生在沧沧凉凉、探汤这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来形容秋天,一个词语来形容夏天,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来认知语言。学生学得轻松自在,也为后面对两小儿论点、论据的理解作好了铺垫。第三,用发现、调换的方式剖析语言。王老师的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他用两条线把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连接起来,让学生思考究竟有什么发现。再调换词语,把车盖与沧沧凉凉用大括号连接,盘盂与探汤之间也用大括号连接,问学生又有什么名堂。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表面是在探究词语的关系,其实理解了词语就理解了两小儿的论点与论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可谓一石二鸟!(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盱江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