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2021-01-11 来源:年旅网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原创】《蜡烛》教案设计

寺头初中:刘海燕

【原创】《蜡烛》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教学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教案设计不

能千篇一律,作为一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课题: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西蒙诺夫的《蜡烛》

教材分析: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片战地通讯,文章讲述的是

南斯拉夫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在炮火中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一位战死的苏联红军,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红烛点在战士坟前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那种超越国界的伟大母爱,明确非正义的战争必定失败的规律,从而激发起他们爱好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627622.html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查找信息的能力。 2.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战争中伟大的人性,培养学生维护正义、反对战争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感受、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超

越国界的伟大情感。

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出示有关二战视频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就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感人故事。屏幕展示并板书《蜡烛》——西蒙诺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wMDY4NzMy.html 二、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百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310037.htm 三、介绍写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芬兰、伊拉克、伪满洲国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

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式的转变,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 计划。

http://baike.baidu.com/view/5338.htm 四、了解本文体裁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更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五、预习检测:

1、注音:揣 瓦砾 地窖 城堡 腋窝 柯 2、解释词语: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颤巍巍 烧灼 瓦砾 六、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生活动: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并指导概括的方法。 七、小组合作,品味情感

1、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找出一两处,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两名同学朗读,注意情感的把握。

2、讨论一下作者抓住了哪些感人的因素进行极力渲染,从而达到如此感人的效果?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找出文中多处描写炮火的地方,分析其作用。

(2)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抓住老妇人的动作,体会作用。

(3)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抓住细节,关键词语,体会超越国界的母爱。

(4)点在坟上的蜡烛意义特殊——抓住文章蜡烛的来历,体会蜡烛的珍贵,情感的深切。

3、文中多次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文章结尾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八、内容探究

1、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老妇人的动作描写,出示以下幻灯片,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老妇人饱受 侵略之苦,她仇恨 ,渴望 渴望 ,对苏联红军满怀 。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

励, , ,安葬烈士,并把 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 般的爱。

2、文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本文借写蜡烛来赞美什么? 九、拓展延伸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先找几个同学说一说,再出示以下资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夜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之伤。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百度链接)

http://wenku.baidu.com/view/323411ec102de2bd96058804.html 十、写作训练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提示: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写作时注意人称和人物所处的情境。

十一、结束语:放音乐《祈祷》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Musicid=12073&urlid=1 师:同学们,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战争也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我们一起祈祷这个世界永远和平光明吧!

教学反思:以前一直教苏教版,第一次教授《蜡烛》这篇文章,

虽然不是很有把握,但我还是被文章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我想,这样感人的文章不止我喜欢,学生肯定也喜欢。只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提纲挈领,让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了把握,再抓住文章中恶劣的环境、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蜡烛的珍贵意义、跨越国界的情感等关键元素精讲点拨,启发引导,那这一课就一定能上好。事实证明,效果还不错。只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细节情感方面挖掘地还不到位,以后还需再逐步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