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分子热运动
1.关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C.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D.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答案】AB
【解析】A.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在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A正确;B.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B正确。CD.分子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距离较近时,表现为斥力,距离较远时表现为引力;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液体分子排列相对紧密,分子之间距离小,表现为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固体的分子排列规则且紧密,分子之间距离小,表现为斥力。故CD错误。故选AB。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打开香水瓶盖后,满屋充满香水味 B.把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水都变甜了 C.寒冷的冬季,漫天飞舞的雪花
D.衣箱里的樟脑块不断变小,箱内充满樟脑味 【答案】C
A.【解析】打开香水瓶盖后,满屋充满香水味,是气体分子的扩散,属于分子的运动,故A项不符合题意; B.把糖放入水中后,慢慢变小,最后不见,发生了溶解现象,使整杯水变甜,是糖分子的扩散,属于分子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漫天飞舞的雪花,是物体在做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符合题意;D.衣箱里的樟脑块不断变小,箱内充满樟脑味,是固体分子的扩散,属于分子的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下面对于分子运动论的理解错误的是 A.物体是由大量的微小分子组成的
B.扩散现象是微观上大量分子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 C.阳光下可以看到漂动的灰尘是分子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答案】C
【解析】A、一切物体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故A正确;B、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C、阳光下看到漂动的灰尘,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错误;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故选C.
4.如图所示,图甲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乙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丙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丁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有重力 【答案】A
【解析】当把一侧的肥皂液膜碰破后,另一侧的肥皂液分子间的引力作用,致使肥皂液的面积减小,将棉线拉了过去。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插。气溶胶是指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核心尺寸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则下列情况与气溶胶的运动相同的是( ) A.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冬天的雾霾重重 D.刮风时尘士飞扬 【答案】C
【解析】贴题意,气溶胶是指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核心尺寸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不同于分子扩散:A.墨水在水中散开的现象叫布朗运动,表明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表明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雾霾的形成是近地面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水汽及凝结或凝华成雾霾,与气溶胶类似,故C符合题意;D.刮风时尘土飞扬是沙土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一段时间后,在其中一个铅柱的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A
A.【解析】分子的运动直接用人眼是无法观察到的,所以尘土飞扬不是分子运动,而是尘土的颗粒在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B.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被电解后分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能说明分子是可分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气体的体积能被压缩,且有较大变化,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较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两个铅柱被紧压一段时间后,在其中一个下面吊一重物,也不能把它们分开,是由于分子间有相互吸引的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7.如图为液体扩散的演示实验装置(甲、乙、丙、丁为实验中的四种状态), 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先在筒中装一半清水然后用长颈漏斗加入硫酸铜溶液 B.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搅拌 C.常温下从图甲到图丙大约需要 20 天 D.该实验证明了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B
【解析】A.硫酸铜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如果容器底部是水,上方是硫酸铜溶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硫酸铜溶液会迅速向下运动,所以为了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容器底部的液体应该是硫酸铜溶液,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做实验时,应该静放,不能搅拌,故B错误,符合题意;C.随着时间的增加,扩散现象越明显,时间越久,硫酸铜溶液和水的界限越模糊,所以从甲到乙大约需要10天,从甲到丙大约需要20天,从甲到丁大约需要30天,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该实验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隙,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下列现象中与分子热运动无关的是( ) A.梅花飘香
B.大风吹过操场灰尘飞扬 C.水加糖变甜 D.鸭蛋腌制后变咸 【答案】B
【解析】A.梅花飘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分子的热运动,故A项不符合题意;B.大风吹过操场灰尘飞扬,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C.水加糖变甜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分子的热运动,故C项不符合题意; D.是盐分子通过扩散运动进入蛋中的结果,能说明分子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是分子的热运动,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B.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C.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D.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C
【解析】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正确;B.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这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C.破碎的玻璃,碎玻璃之间的距离已经大于分子的距离,更谈不上分子间的作用力,故C错误;D.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故选C。
10.在下列现象中,能体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柳絮飘舞 B.荷花飘香 C.落叶纷飞 D.雪花飞扬
【答案】B
【解析】荷花飘香,是气体分子的运动,故B选项符合题意;柳絮飘舞、落叶纷飞、雪花飞扬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CD选项不符合题意.
11.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过程与“冰溜子”的形成过程相同 B.盐使冰的熔点升高 C.霜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D.盐水混合物变咸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A.【解析】“冰溜子”是房顶上的雪熔化成水后在屋檐凝固成的冰挂,而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项错误;B.往冰里撒盐,降低冰的熔点(凝固点),故B项错误;C.霜是气态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体的冰粒,属于凝华,放出热量,故C项错误;D.盐和水混合后变咸,属于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项正确。故选D。 12.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B.将水倒入细沙中,水渗了进去,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雾霾中PM 2.5颗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墨水滴入水中发生扩散,我们看到的不是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答案】D
【解析】A.破镜不能重圆,这是因为镜破处分子间的距离都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分子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微乎其微,故A错误;B.将水倒入细沙中,水渗进去是水进入沙子颗粒之间的空隙不是水分子进入沙子分子之间的空隙,故B错误;C.雾霾中PM 2.5颗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的运动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D.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时,看到的是由分子组成的水的运动,水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故D正确。
13.取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柱,使它们紧密接触并压紧后,居然可以在它们下面吊起一盏台灯而不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往盛有一半水的氧化长玻璃管中注满酒精,封闭管口,反复翻转几次,发甲丙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如图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碳>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两瓶中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处在______;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你认为_______图放置最不合理。
【答案】引力 分子间有空隙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状态 乙
【解析】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两个铅块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块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挂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减小,表明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彼此进入对方,即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碳>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两瓶中气体都变成红棕色,这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根据题意知道,图甲中,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图乙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由于重力的作用,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所以不能完全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不合理;图丙中,瓶子水平放置,抽开隔板,气体可以自由运动,互相进入对方,能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与甲相比,仍不够典型。综上所述,最合理的是甲图,最不合理的是乙图。 14.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如图实验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实验,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
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 (3)如图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______(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答案】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间有引力 甲
【解析】(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了分子间有空隙。
(2)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3)如图实验,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发生扩散现象。如果时间足够长,硫酸铜溶液会充满整个量筒。所以其中甲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15.课堂上,杨老师将断成两段的均匀圆柱形铅块A、B的两端面磨平。将磨平的端面相对,用力压紧,两段铅块合在了一起,就像没有断开过一样。接着杨老师按如图甲所示的方式把合在一起的铅块竖直悬挂于铁架台上,然后在铅块下面悬吊了多个钩码,两铅块仍未分离。面对出乎意料的现象,同学们议论纷纷。
(1)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同桌的小李、小赵同学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你的看法是________。 (2)在如图甲所示的状态下,取下钩码,为了粗略地测出A、B两个铅块之间的分子作用力的大小,小李、小赵同学找来了以下器材:
A.刻度尺 B.停表 C.弹簧测力计 D.温度计 E.量筒 F.小桶 G.细沙
①他们应该选择的器材是其中的________。(填器材的字母代号) ②他们的实验操作过程是_____________。
③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出A与B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大小是Fx=________。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F,G 把小桶F挂在铅块B上,向小桶中加沙子,直到铅块A与铅块B刚好分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铅块B、小桶以及小桶中沙子的总质量m,根据公式G,mg计算总重力G mg
【解析】 (1)将断成两段的均匀圆柱形铅块A、B的两端面磨平,将磨平的端面相对,用力压紧,两段铅块
合在了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2)①要测量A、B两个铅块之间的分子作用力的大小,由实验可知下方铅块B和所挂钩码的重力平衡,故只要求出铅块B和所挂钩码的总重力G,即可求得A、B间的分子作用力,由于钩码的重力不是连续变化的,可以用桶和细沙代替钩码,所以应该选择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小桶和细沙。
②把小桶挂在铅块B上,向小桶中加沙子,直到铅块A与铅块B刚好分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铅块B、小桶以及小桶中沙子的总质量m,根据公式G=mg 计算总重力G。 ③根据平衡力可知,A与B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大小为Fx=G=mg。
故答案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F、G;把小桶F挂在铅块B上,向小桶中加沙子,直到铅块A与铅块B刚好分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铅块B、小桶以及小桶中沙子的总质量m,根据公式G=mg计算总重力G;m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