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
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2. 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
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 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 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B. 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D. 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3. 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
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番茄的详细记载。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此时( )
A. 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C. 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B.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D. 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4. 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
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 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C. 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B.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D. 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5.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伴随这些外来移
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因此锐减了近95%。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 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 全球化背景下防控疫情需加强国际协作
第1页,共15页
C. 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 各国应对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各自为政
6. 如图所示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变迁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C. 城市布局和政治中心根本改变
B. 区域间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D. 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7.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犁
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 )
A. 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B. 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D. 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8. 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衣着简朴,颜色平淡,大家都差不多,这样他们就鼓励了纺织
工业成批生产;在法国,人们对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不屑一顾,衣着追求稀奇古怪、色泽鲜艳,尽可能是一人一样”法国人的这种消费观念( )
A. 提升了法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C. 使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更加狭窄
B. 强化了法国的民族主义意识 D. 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的推进
9. 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
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自然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智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这一高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
第2页,共15页
A. 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C. 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B. 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表现 D. 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10. 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
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 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C. 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B. 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D.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1. 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
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
据此可以认识到( )
A. 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C.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B. 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D. 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12. 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A.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C. 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B.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第3页,共15页
13.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一一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
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 经济水平的差距 C. 审美取向的不同
B. 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D. 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14.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
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C.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B.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D. 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天津两座城市的发展缩影。由此可见,近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 ) 15. 如表是近代上海、城市 人口 市政建设与管理 城市功能 19世纪中后期,公共场所、设施(如由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大规模上海 达百万 1880年仅城区已公园、图书馆、路灯、排水工程、电报工业制造和金融贸易综合型城电话局等)和道路管理日益完备。 街道宽平,电线连成蛛网,路灯列若繁由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发展为天津 口突破100万 1925年,城市人星。此外,现代邮政、电车和电灯公司华北地区经济中心,连接华北以及近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 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市。
A. 标志我国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促进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B. 表明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很高 D. 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
第4页,共15页
16. 图1、图2所示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浙赣铁路通车后,景德镇瓷器销往杭州的运价成
本(单位:元/担)和单程平均耗时(单位:天)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
A. 国民政府偏重江南交通建设 C. 杭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中心
B. 新式交通工具促进商业发展 D. 列强不断扩大对原料的掠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作出如下设计 主题 史实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核心 利用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A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B 阐释: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苏俄(联)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功探索……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学习主题,完成核心A和B,并选取其中一个核心进行合理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疫病暴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来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令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
第5页,共15页
吃穿。东汉永元年间,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东汉安帝元初年间,会稽大疫,政府“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患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流行病肆虐,政府开始干预控制疫情。《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强调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这是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政府干预公共卫生活动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分析英国乃至全球出现公共卫生问题的原因。
19. [中国古代、近代的交通运输]
材料一: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明清时期,为了体恤漕运旗丁,官府允许漕船在运载粮食的同时,可以附带一定数量的南方土特产,即土宜,漕运人员沿途售卖获利以支付漕船沿途所需费用,或者用其易换柴盐接济食用,并且这些土宜在河西务、张家湾等处免交课税。从明朝到清朝,官府允许漕船带运土宜的数量从60石最后增加到180石。另外,漕运人员往往还在运河沿途口岸、码头、市镇等处揽载商人货物收取运费。这样,土宜加上漕运人员夹带的私物及其揽载的商货,三者合计,漕船在运送漕粮的同时从南方带运到北方的物货数量相当可观。
——摘编自李俊丽《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材料二:中国近代铁路兴建里程表1876-1927年(单位:千米)
时间 1876 1877-1894 1895-1911 1912-1927 全国里程 15.00* 364.27 9618.10 13040.48 各时期增筑里程 — 364.27 9253.83 3422.38 平均每年兴建里程 — 20.24 544.34 213.89 注:*该段铁路于1877年被拆毁,以后年份不包括该项里程数字。
第6页,共15页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漕运的经济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美国 73.60% 73.70% 78% 79.10% 82.10% 中国 17.38% 19.39% 26.41% 36.22% 49.95% 世界 35.90% 39.10% 43% 46.70%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第7页,共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 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
精耕细作是铁犁牛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考生掌握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的表现。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可以看出美国食品法需要从州政府制定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定,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D项正确,排除A项; 制定食品法,是为了规范食品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并不一定意味着食品掺假现象严重,排除B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食品法,因此影响了跨洲性食品贸易的发展,并不是要加强对地方立法权的管控,且也违背了联邦制的原则,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等地可用作食材的大量物种传播到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C项正确;“交流速度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无从体现,排除AB项;明清
第8页,共15页
时期的物种交流是通过西方国家间接实现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中西文化的交流的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4.【答案】A
【解析】从育种、灌溉、施肥、农药到动力使用、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等,农牧业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外来移民带来的病菌导致印第安人口锐减,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密切,因此防控疫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B正确; A不是对今天的启示,排除;
防控疫情人人有责,而非发达国家单独承担的责任,排除C; D不利于疫情防控,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因此锐减了近95%”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6.【答案】D
【解析】大运河从曲线变成了直接沟通南北的直线,更有利于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
第9页,共15页
运河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开始出现”说法错误,排除B项; C项太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进步,B正确; A是在南宋,排除; C是在春秋战国,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善的历程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法国人“对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不屑一顾,衣着追求稀奇古怪、色泽鲜艳,尽可能是一人一样”,这就限制了工业品的大批量生产,从而使大量的非熟练工人无法进入工厂,工厂规模D项正确,扩大受到限制,中小企业在法国近代始终占主要地位,延缓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进程,排除AC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强化问题,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进程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A.材料无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排除; B.“中美冷战”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10页,共15页
C.根据“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这一高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行为”分析可知,新时期,大国竞争的最终方向是高新技术的竞争,因此C正确; D.材料不涉及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这一高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行为”。
本题侧重于考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以及其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新角色,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使得其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正确; 工业革命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冲击着传统家庭结构,排除B; C与题无关,排除;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A.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 B.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
C.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
D.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交通工具的变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交通工具变革的影响。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事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
第11页,共15页
A项仅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排除; B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考生掌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及其推动因素。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重农抑商政策,而中古时期的西方教权的地位突出,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方面的差异,排除A项;
材料未对中西方国家管理水平做出评判,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出中西方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商业经营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看不出种类增多;
B正确,从材料图片明显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在以前的东市和西市以外,增加了更多的商业活动的区域,能够看出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应该是更加宽松; D错误,材料看不出这一现象是由官府操纵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上海和天津的市政建设与管理适应了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要求,城市功能也向综合型城市转变,说明上海和天津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
第12页,共15页
市化影响,D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东部通商口岸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城市,城市化水平不会很高,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发展,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城市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缺乏对全国各地交通建设情况的对比,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浙赣铁路通车后,景德镇瓷器销往杭州的运费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反映了新式交通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杭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的中心,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不是原料的掠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核心: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
干预,因此A是国家干预经济;结合所学可知,从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B是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阐释:在AB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如选项A,结合所学可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分析,即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改变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如选择B,结合所学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意义分析,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故答案为:
A国家干预经济;B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改变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第13页,共15页
B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一问的核心,依据表格信息,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答;第二问的阐释,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注重稳定人心;救助范围广、形式多样;创设专门性救助机构(实
施隔离防治);以政府救助为主;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小题2】举措:政府干预建立国家防疫体系(或立法并建立卫生管理机构);开展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实行免费疫苗接种。
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近代英国政府干预公共卫生活动的主要举措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保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解决了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促进了南北经济交
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的繁荣。
【小题2】发展趋势:从洋务运动时期的起步阶段到清末的快速发展,再到民国时期的发展速度下降。
原因:晚清时期铁路建设发展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认识到铁路运输对经济的意义;政府的支持。民国时期发展速度下降是因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社会经济凋敝。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漕运、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第一问要结合明清时期漕运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漕运、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4页,共15页
【答案】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能够写出某一观点,能够运用史实予以论证,逻辑性强,20.表述清晰。 故答案为: 示例1:
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量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
示例2: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过70年代经济危机后;美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90年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推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水平;世贸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示例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
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经济危机过后,它们的城市化水平再次提高,促进了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有利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城市化
(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