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
2020-06-07
来源:年旅网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第27卷第14期 总第134期 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 张圯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析高 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三三”模式,旨在通过有效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党员更好地服务同学、树立榜样、浓厚学风。同 时促进大学生党员道德、技能、实践等素质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l一5918.2014.14-015 *总书记2014年1月20日党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了重要 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 [文章编号】1671—5918(2014)14—0028—02 [本刊网址]hap://www.hbxb.net 有不同的具体标准。循序渐进教育才有更有成效。对于学生 党员来说,在讲党员标准的时候最好多一些实际、微观、看得见 的东西,例如学业、工作、社会实践、团结等方面。 (四)党员信念不够明确 作为青年学生,大学生党员思想活跃,他们正处于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但由于受社会阅历浅、入党 时间不长、政治理论功底不深、缺乏党性锻炼等因素的影响,因 此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发生波动,最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 而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大学生党员 中,有些人过分地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把物质利益看得 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这“三 个必然要求”高度概括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 深远历史意义。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切实 情况,通过创新学生党员的培养模式,解决以前存在的突出问 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培养质量。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党员发展感性决策 一、根据调查,目前高校基层组织在发展党员时,辅导员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只要辅导员极力向党组织推荐,通常情况下就 不会有什么障碍。这样一种机制和体制下,辅导员在党员发展 高于一切,趋利求实惠的特点非常突出。同时,集体主义意识 弱化,以自我为中心,把狭隘的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驱动力。 导致学生群体认为党员觉悟不高,相对自我。缺乏明确的价值 观和理想信念。 二、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走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的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 问题上,往往会容易出现感性决策。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 辅导员的视野有限,不可能了解到所有情况;其二是个人性格, 会更加认可自己偏爱的办事风格同学。个别同学也会用表里 不一来迷惑老师的视线,用奉承讨好来干扰老师的判断。极容 易造成辅导员的感性决策。 (二)学生党员认可度低 要求。首先是要解决党员培养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其次是要多 听取普通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就是要营造和谐稳定的高校 局面。因此,新的培养教育模式应该朝着这些方向构建。 (二)用党员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大学生党员应该是同龄人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 思想品德水平、理想追求和学业成绩。然而根据在同学中的走 访了解到,他们在同学中的认可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在发展过 程中没有和普通同学充分沟通交流,发展后这部分同学由于心 理还处在青年这个特殊的年龄层,个性特点十分明显:一方面 他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另一方面,成长于体制转型和各种价 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生活阅历的单纯、锻炼机会的缺乏与 教育培养模式不能太死板,要有一些喜闻乐见,大家都能 够喜欢参与的形式。形式丰富多彩了,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乐趣 大家更容易接受,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培养目的。 (三)朝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向前进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存在诸多的具体问题与不 足,在设计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的之前,要调研了解目前存在 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通过内容更新、形式改变、制度 价值环境的复杂,导致他们在一些问题上认知和行为相悖离、 价值目标取向发生扭曲,特别是对党的认识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和提高,党性观念还需要继续加强,入党动机还需要不断净化。 以至于导致大学生党员在同学群中认可度低的现象。 (三)党员标准宏观模糊 共产党员的标准,我们往往习惯于拿比较宏观的概念来教 设置等方式弥补这些缺陷。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就是不断完 善和提升的过程。 三、构建“一三三”教育培养新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党员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 况,探索构建“一三三”教育培养新模式,具体做法就是入党积 极分子入党前要求通过“一三三”主题入党预审答辩。主题答 育同学。比如爱国、追求理想、奉献等,一切好的用语几乎都可 以用上。但是切合实际就很少有衡量的标准。特别对于青年 人教育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 收稿日期:2014—06—05 辩并非党员发展的规定程序,但是作为党员发展程序的补充是 很有必要的,它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党员发展中存在 的具体问题。具体模式如下: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度党建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J201310B)。 作者简介:张圯姣(1982一),女,四川都江堰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8 第27卷第14期总第134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1.27。NO.14(Gen.NO.134) Aug.(1ast half)2014 2014年8月(下) (一)答辩对象 (三)答辩程序 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通过前期综合考察后、在被确定为 近期发展对象前,均应通过入党预审答辩。入党积极分子在通 过入党预审答辩及民主测评后,方能按照组织程序确定为近期 发展对象。 (二)答辩主题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入党预审答辩主题为“一三三”(“一名 党员一面旗帜”、“三个体现”、“三自精神”)。答辩者须围绕以 1.自我陈述。自我陈述包括三个部分:“三个体现”回答为 入党做了什么准备;“三自精神”回答入党后准备怎么做、“一 名党员一面旗帜”回答入党后的终身追求是什么。2.党内知识 考查。答辩人将现场回答党内基本知识的相关问题。3.答辩 委员会提问。答辩委员围绕“331”提问,由答辩人当场作答。 4.答辩委员会表决。答辩委员会结合答辩者的实际情况进行 上主题进行自我陈述并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 “三个体现”即体现觉悟、体现奉献、体现水平。体现觉悟 指是否具有更高更远的理想目标;体现奉献指是否具有服务人 民的精神境界;体现水平指是否具有综合素质的榜样示范。这 要说明你入党前做了什么准备。 “三自精神”即自我认同、自我警示、自我发展。自我认同 指是否能清晰认识自己的党员身份以及应该具备的党性修养、 评议表决。5.群众代表测评。群众代表结合答辩者的实际情 况进行投票表决。6.答辩委员会点评。答辩委员会就答辩者 的实际表现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7、宣读答辩决议。向参加 答辩的同学和参与的同学宣布结果。 (四)答辩委员的组成及表决方式 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党务工作负责同志、支部委员及专业教 师组成。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者答辩情况及日常表现进行评 议投票,投票通过率应在3/5以上;群众代表根据答辩者答辩 责任意识;自我警示指是否能立足自我批评,常思一言一行是 否符合党员的标准;自我发展指是否能与时俱进、具有积极有 为的精神面貌。主要说明人党后将怎样做。 名党员一面旗帜”指是否能高标准、严要求,以党员角 色不断鞭策自我走向完善、并引领群众不断走向进步。逐步树 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说明自己的最终目标。 “一情况及日常表现进行无记名投票,投票通过率应在3/5以上; 答辩委员会及群众代表投票双通过率在3/5以上,则建议支部 将该同学列为近期发展对象、提交总支进行审查考核;如答辩 委员会及群众代表投票某一方面投票未达到3/5,则建议支部 继续对该同学进行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亚伟.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徐琦.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J].理论界,2008(2). [3]阮显忠.全面认识和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上接第23页) 3.促使大学生更愿意参与电脑活动的主观原因有:大学生 参加体育锻炼的整体兴趣不高、体育消费能力不足。客观原因 趣和体育能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3.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赛,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 部门,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进一步加大学校场馆的 有: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仍不符合终身体育的需要,锻炼场地器 建设和开放力度。 材、设施的缺乏,无体育锻炼氛围,无专人指导等。此外学习任 4.从课余时间入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 务繁重也是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 以健康运动的方式疏导学生的各种压力。 (二)建议 1.进一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丰富高校体育内容。 5.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活动、 体育活动及健康生活的关系。 2.在《全民健身纲要》的指导下,学校应在培养学生体育兴 参考文献: [1]王鹏.当代中国青年的“网络新一代”特征[N].北京日报,2014—04—21(4). [2]饶凤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5):5—12. [3]南卡头,谢田琼,覃荣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6):148—149. [4]李建辉,刘伟,罗清扬.从体质测试数据分析藏羌汉族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基于阿坝师专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研究[J]. 电子测试,20l3(11):123—125. [5]王同一.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探析[J].洛阳教育学报,2010(2):27—29. [6]李建辉,刘伟,覃荣周.高校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分析——基于阿坝师专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J].阿坝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19—119. [7]覃荣周,刘剑钊,余宗贤.<反射疗法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111—114.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