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第一章学习要点:1、语言的社会功能2、语言的思维功能
3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1、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语言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民族重要特征之一。
2、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4
语言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信息的传递。
语言之外,人们可以借助文字、数学符号、信号灯、旗语、电报代码等等传递相应的信息。其中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是第二性的,是在语言之后才产生的,而旗语、电报代码等信息传递的形式,大多是语言或文字的再编码,是后起的,离开语言和文字无法独立存在,而且这些传递信息的方式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传递的信息量也有一定的局限。试想想:在没有发明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之前,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
5
3、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是人类特有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掌握语言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有,其他的动物,不管是会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还是接近人类的猩猩,都是没有的。所以,在人类所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
6
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1、视觉手段:雄性驯鹿的犄角,雄性狮子的长鬃毛、变色龙。2、听觉手段:不同动物的鸣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蝙蝠的超声波。
3、化学手段:动物通过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影响或控制其他动物的行为。狮子在自己的领地的边界撒尿,就是通过化学的手段传递自己的信息。4、触觉手段:蜜蜂、蚂蚁
7
5、电的手段:有一种鱼,叫电鳗,可以释放很强的电流,甚至可以可以达到600伏。还有鳄鱼、鲶鱼等,也可以通过体表的电感器在个体之间传递信息。
6、行为手段:运用各种不同的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意思,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例如长颈鹿在发生危险时,会用猛烈的惊跑来向同伴传达警报;蜜蜂在发现蜜源以后,就会用特别的“舞蹈”方式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等等。
8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社会功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即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1、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的意义是可以相互交换信息,维持彼此的联系。
1
沟通
9
人际互动包含两个内容:
1、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图等
2、这些对受话者产生一些影响,受话者对此做出回应,有信息反馈。比如:甲:快到时间了,小王肯定不会来了。乙:还有五分钟,他一定会来的。
10
第二节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2、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人们运用大脑认识现实世界的成果。
3、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不管用本族语还是外族,人在思维的时候必须运用一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11
4、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得用语言进行思维。这是不是说,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思维?那也不是,因为依靠其他的行为方式也能表达一些清楚的意思,如鞠躬、敬礼之类的行为可以表示感谢或敬意。最突出的是聋哑人,他不会语言,但无疑能进行思维,并用手势表达相关的意思。
不同民族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不等于他们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
12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传统观点: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成果的传递表达也离不开语言。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的活动。
语言和思维并不对等,不能混为一谈。思维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没有民族性,而语言却具有民族性特点。
13
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 B. de Condillac 为代表,他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思维先于语言:代表人物是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的语言准备期,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
14
我国语言学家伍铁平在《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中从语言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角度系统论证了“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观点。
2
原始人有了思维以后,有声语言作为最合适的交际工具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德国心理学家冯德、前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等认为有一个“手的语言”的阶段,这个阶段持续了100-150万年。
人类把简单的声音转化为音节分明、有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的语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以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客观的。
15
语言决定思维: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
16
思维决定语言:代表为前苏联学者L.Vygotsky 。他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类婴幼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都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
有人把手势、体态、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无声而有形的现象称为副语言,副语言伴随话语而发生又对话语产生影响,有某种意义,但这种意义又不为一般的词汇、语法或语音所承载。在系统的有声语言形成前,副语言起着和语言相类似的交际作用。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经由手势等副语言反映的。
17
也有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本性不同。人的思维是一种本能,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就不学而会,和其他感觉一样。
语言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物质外壳是大脑,大脑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客观事物的信息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思维的结果也不是语言,是简单观念构成的复杂观念,或观念的其他构造物。
聋哑人没有语言能力,但有思维能力也说明语言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1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罗劲和日本筑波大学计算机系的应小萍的研究成果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结合来自直观的脑功能图谱证据与其它的跨领域证据(如来自行为实验和脑损伤研究的证据),指出如果某种特定的思维过程(比如简单的算术运算或者三段论推理)在本质上是“语言的”,那么,在进行这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中负责语言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反之,如果某种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空间的”,则大脑中负责空间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其中。
19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与思维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孩子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简单的组合规则。这就是说,小孩子已不仅仅注意词与事物的联系,而且已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随着从双词句到实词句,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就逐步摆脱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影响而愈来愈注意语言本身的事实。
20
3
儿童语言的习得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个:
1、先天论: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人物。认为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主张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简称LAD),这种装置能够使儿童尽快地选择词和句子,而不管这种词是以哪种语言听到、说出和理解的。儿童语言的习得有临界期,临界期的时间和儿童成长过程中大脑左右分工的时间是一致的。
儿童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存在体现了语言能力既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础,也反映语言的社会属性。
21
2、行为主义: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是动物和人类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语言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也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逐渐形成的,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
22
3、认知论: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他们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语言发展只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关,而这种智力又是通过直接的、具体的经验而发展。
23
4、功能论:代表人物为韩礼德,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学习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含义,他认为儿童的语言体系是一个意义体系,而意义体系可藉由成人的声音来表达。他将帮助儿童做事的语言功能归为七类:①工具功能,指儿童使用语言去获得所需要的东西,或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愿望;②调节功能,指儿童使用语言要求别人来为他做事,通过语言来调节、控制别人的行为;③相互作用功能,指儿童使用语言与周围的人交往;④表达个人功能,指儿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独特性,或藉以发现自己;⑤启发功能,指儿童用语言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弄懂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藉以认识客观世界;⑥想象功能,指儿童用语言创造自己的世界,或创设一个假想的世界;⑦表达功能,指儿童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讯息。
24
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对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他们不会语言,但无疑能进行思维,并用手势表达相关的意思。但由于聋哑人不会语言,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比较抽象的意思无法得到准确的表达。
聋哑人的思维跟语音语言没有关系,聋哑人的思维载体有别于有正常听力的人,其发展过程为“形象思维--手语思维--文字思维”三个阶段。
2526
没有语言也是可以思维的,聋哑人时刻都在进行思维,这是因为:第一,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他们的大脑也分左右两半球,各有专门的分工。他们主要是因为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才学不会语言,一旦恢复或获得了听觉,聋哑人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说话。
其次,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聋哑人得不到语言的交际工具,就发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从视觉、触觉等去接收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
27
当然,不会说话对聋哑人的思维会有影响,他们在学习掌握一些抽象词语和一些语法规则
4
,相对来说就要困难一些。
28
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有的,其依托于共同的生理基础—大脑,而且思维能力不能离开社会环境。
每个社会环境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语言也是如此。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是思维的有效工具,所以使用不同语言的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各自的差异。
29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