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精练参考答案

2020-01-02 来源:年旅网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

参考答案

1.

(1)

【参考答案】D 【解析】

这句话说的是要行仁义。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2)

【参考答案】 仁义思想。

“保民而王”说的是行仁义就能行王道,而上述文字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的也是要行仁义。 2. (1)

【参考答案】B 【解析】

“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 【参考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

【参考答案】

1

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桀纣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民心,失去道义,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层出不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警示为政者要顺乎民心,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参考译文】

(2)“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3. (1)

【参考答案】C 【解析】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参考译文】 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2)

【参考答案】 (示例一)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

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4. (1)

【参考答案】B 【解析】

是看燕国的百姓而不是齐国。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

2

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2)

【参考答案】

孟子主张一切以民为贵,攻打一个国家能否胜利关键要看百姓是否能受到利益。帮助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摆脱出来就会受到百姓的欢迎,攻取就能成功,国家就能稳定。所以在孟子看来,社稷、国王都是依赖于百姓。

【参考译文】

百姓是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不重要的。 5. (1)

【参考答案】C 【解析】

这是孔子的叹息。 【参考译文】 徐子说:“孔子几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于水的是什么呢?”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洼下之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去。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它这一点罢了。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月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一会儿也就干枯了。所以名誉超过实际的,君子引为耻辱。”

(2)

【参考答案】

做学问要像有本之水,先蓄满低洼处,而后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永不停留,以求达到至善的境界。(有其他不同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流水的物性是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大道,如果不一点一滴去积累知识,培养美德,使文采表现出来,就不能通达。

6. (1)

【参考答案】C 【解析】

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

【参考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却不如人家学得好了。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2)

【参考答案】

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求学中的作用。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3

【参考译文】

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 仍然是一个废井。 7. (1)

【参考答案】B

【解析】孟子认为应以尧舜为标准。 【参考译文】 孟子说:“曲尺、圆规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标准。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子,就应尽臣子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已。不用舜侍奉尧的方法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虐自己的百姓。孔子说:‘治国之路有两条,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残虐自己的百姓太厉害,君主自身就会被杀,国家会灭亡;不太厉害,自身就会危险,国家会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他有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鉴戒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参考答案】

圣人大智大德,是人类中最理想的人格,代表着孟子对人格的最高追求,但圣人与一般人之间并不是具有不可逾越的距离(或“圣人其实是从一般人中升华出来的”),平凡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是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

【参考译文】

圣人与一般老百姓相比,是同类。只是圣人高出于他的同类。 8. (1)

【参考答案】C

【解析】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具备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这两种人的本性能通行天下。”

(2)

【参考答案】

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