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故里-沂蒙精神的发源地
红嫂故里: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发源地:
红嫂故里景区暨沂蒙影视城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马牧池乡是著名的红嫂之乡,这里有用乳汁救伤员、被评为全国“双百”英模人物、红嫂原型明德英故居;有创办“战地托儿所”养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有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姐妹们为部队架起的“火线桥”旧址;有千万个推磨、碾米、烙煎饼,做军鞋、缝军衣拥军支前的姐妹们的先进事迹。这里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百姓集体英雄主义纪念地;是沂蒙精神发源地。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战邮会纪念馆、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北海银行旧址、火线桥旧址、战地托儿所旧址、战时总医院旧址、战时兵工厂旧址、战地供销社旧址等红色遗迹30余处,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马牧池乡地处沂蒙区的核心地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党政机关的大本营,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生活过。原**省委书记高克亭曾说过:“**的抗战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的中心在**”,**就是指我们今天的马牧池乡。“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均出自该乡。马牧池乡红色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在该乡拍摄的 42 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生动真实的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形象,完美诠释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央视一套及各省市电台热播后,马牧池享誉齐**,“沂蒙精神”誉满神州。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沂蒙影视拍摄基地这一红色资源整合全乡旅游产业,寓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互动参与之中,寓革命遗址保护于开发管理利用之中,寓革命传统文化于**绿水之中,取得了良好实效,在红嫂故里马牧池乡发展红色旅游可谓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举。
沂蒙精神: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
沂蒙,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来临沂视察时曾为其题字“事在人为,后来居上”。
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就成为沂蒙精神的内涵。
沂蒙红嫂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
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马牧池乡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时,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鬼子来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人。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驻进王换于家,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精心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沂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2010年,红嫂故里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景区投资修建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将红嫂们的事迹通过图片、文字、映像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许多革命后代都前来瞻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