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0-07-29 来源:年旅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请同学们浏览一下即可)

第一部分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

基本线索:帝国主义侵华—中国社会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基本结论: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通过一系列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其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全面侵略 (1)主要侵略战争及条约

鸦片战争(1840)——《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中法战争(1883)——《中法新约》 中日甲午战争(1894)——《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 (2)《马关条约》的影响

1

割去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含钓鱼岛)和澎湖列岛,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2亿两白银,加上其他费用,共计23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用中国巨额赔款扩充军备,很快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行列。 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二、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2)中国没有成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目的和归宿。 三、 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件和人物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1885年,老将冯子材率部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2.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

2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帝国主义不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4. 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编成《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他翻译了《天演论》,引用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两个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其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是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失败在于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二、洋务运动

1.指导思想:最早表述的是冯桂芬,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主要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其中最重要的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局。(2)建立新式海陆军。在海军方面,建立了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

(1)历史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

甲午海战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失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戊戌变法运动 1.代表人物和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谭词同、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2.宣传工作

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及其实质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4.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失败原因和教训

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其本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包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主要著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炳麟)、《革命军》(邹容)、《警世钟》和《猛回头》(陈天华)

重要的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由孙中山任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

4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十六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民族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但没有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3.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大论战,主要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2.由于革命时机已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联合行动,于1911年10月10日,举行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其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地位;其二,它制定的各项政策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统治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袁世凯窃国

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为制约袁世凯,孙中山提出了三个条件: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临时约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913年孙中山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蔡锷等发起护国运动;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发动和依靠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6

第二部分 翻天覆地三十年(1919-1949)

基本线索: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基本结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斗争才能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9-1927)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的。其最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促进马克思在中国传播,促进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三大事件: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3.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标志是他发表的三部著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4.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物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为毛泽东等。再次,是一部分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吴玉章、林柏渠等。其中,李大钊、陈独秀为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7

主要表现在:第一,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方向。第二,开始采取其他阶级没有采取过的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3.实行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在民主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主义的纲领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27-1937)

本章考试重点历年均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中,故应放在概论中学习,这里可注意几个知识点。 1.八七会议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八七会议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情况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

3.在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屡次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共产国际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全党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主要的原因) 4.遵义会议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

8

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讲授《实践论》和《矛盾论》,论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中关于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放在《概论》部分复习。可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再次,强行推行奴化教育。

2.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4. 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发动的战争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战争。

5.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收回台湾以及澎湖列岛。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6.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1945-1949) 1.解放战争发展过程就是共产党获得人心、国民党失去人心的过程

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赴重庆谈判、推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进行土地改革(发出《五四指示》、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内战;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疯狂掠夺人民,将全国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 2.七届二中全会

3.中国革命胜利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与《概论》重复。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