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之佛寺

2024-05-21 来源:年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之佛寺

作者:田玉娥

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对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的佛寺作了相关探讨,把佛寺所在区域分为宫城中心区,洛水以北、洛水以南里坊区。同时分析了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的历史沿革、分布规律以及几座寺院的迁移变化。 [关键词]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13-03 隋唐两代实行三教并奖政策,即儒、释、道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更为甚者。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佛教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佛寺的规模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探讨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的区域划分、历史沿革、分布特点。 一、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的区域划分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隋唐东都洛阳城包括三个独立空间的城区,可以说是三城并列,以洛水为天然分界,水北有两城,即位于城区西北隅的宫城、皇城、东城及含嘉仓城等,居城东北隅的洛水以北里坊区。水南有一城,即洛水以南里坊区。① (一)宫城中心区

宫城中心区是指宫城、皇城、东城及含嘉仓城等区域。隋时宫城中心区的宗教活动在乾阳殿西南有二道场、二玄坛,属于宫内宗教活动区。据《大业杂记辑校》记载,景运门内道右“命妇朝堂、惠日、法云二道场、通真、玉清二玄坛,接西马坊。入显福门,北行三十步,有玄靖门,门内有玄靖殿,周以宣廊,即宫内别供养经像之处”。由此可知宫内的宗教活动区位于宫城中轴线以西区域。

1986 年,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建设中发掘出武则天时期明堂遗址,八边形殿基仅存夯土台基,中心有一圆形大柱坑。该柱坑应是武则天明堂高大中心柱遗迹。1977~197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唐城队对天堂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在距明堂遗址50余米处发掘基址为圆形高台式建筑,夯土筑成,周围残存有用青石铺砌的包边石基。圆形建筑台基上残存有内、外两周柱基石,均以中心坑为圆心排列。内圈一周15个,外圈一周23个,柱基石间距皆为4米。在圆形建筑台基西南部柱基之间,清理出各种形状的柱洞。中心坑位于台基中心,平底,夯土筑成。坑周壁均以大型特制青石块砌成,表面石缝整齐严密,坑底中部有一块八边形夯土,其中央有三块长方形青石拼成的柱础石,础石中心有一圆洞。在一个柱洞上部填土中,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出一件造像题记,上面刻有52 个字:“维大唐神龙元年岁次己巳四月庚戍朔八日己奉为皇帝皇后敬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用此功德滋助皇帝皇后圣化无穷永究供养。”?譺?訛

1999 年,在发掘外郭城定鼎门大街过程中,揭露出街西宁人坊东坊墙及坊内建筑基址,出土6件佛造像。?譻?訛

这些考古发掘资料为丰富对隋唐东都洛阳城佛寺的了解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洛水以北里坊区

洛水以北里坊区是指宫城中心区以东的里坊区。隋代洛水以北里坊区仅见道光里有元寿寺,盛唐佛寺数量较多,集中分布于上东门街南北两侧里坊内,街南积善坊有福先寺,毓材坊有大云寺,景行坊有华严寺,归义坊有太平寺,教业坊有天女尼寺(后迁至洛南观德坊),德懋坊佛寺等。在洛水以北里坊其他区域的佛寺,道光坊有昭成寺,殖业坊有卫国寺,兴艺坊有麟趾尼寺。

(三)洛水以南里坊区

洛水以南里坊区是指在洛河以南的里坊区,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区域,包括佛寺、道观、祆祠、庙宇等。

隋代洛水以南里坊区佛寺数量较少,仅在陶化里有修行寺,淳风里有圆行寺。在惠训里有翻经道场,“其道场有婆罗门僧及身毒僧十余人,新翻诸经”。④盛唐佛寺数量大大增加,12座寺院集中分布于定鼎门街、建春门街两侧里坊内。定鼎门街两侧两列坊内,原有8座寺院,后太原寺迁入洛北积德坊内,剩余7座。建春门街南市附近有5座寺院。中晚唐时期,佛寺数量比盛唐时期大大减少。

1992~1993 年,在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发掘出白居易故居遗址,清理出残石经幢,其中一件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 等内容,另一残片仅存两面,有“唐大和九年……心陀罗尼”等字样。⑤

二、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的历史沿革

由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的数量也不同。 (一)隋代佛寺

文献所载隋代洛阳里坊内佛寺较少。洛北有一座元寿寺,洛南有两座寺院,分别为修行寺和圆行寺,另有一翻经馆,亦称翻经道场。⑥此外,在宫城景运门道右还有慧日、法云两座内道场,显福门北的志静殿中供有佛像(见表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唐代佛寺

据统计,唐洛阳城(包括里坊)内有佛寺20座(见表2)。

在隋唐东都洛阳城内,数量众多的住宅还是普通民居,其主人为城市平民,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不被社会所重视,他们的宗教活动缺乏文献记载,我们很难看到关于其宗教活动的文字描述,但在考古发掘中却会有所发现。2004 年夏季,工作人员在洛南恭安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清理了该坊内十字街东南隅两处相邻的院落遗址,发掘总面积约900平方米。其中西侧一处院落遗址形制布局较为清楚,院内有围墙、堂屋、东厢房、道路等,在该院落中发现了一些佛像残片。⑦ 三、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分布 (一)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佛寺分布规律

洛水以北区,寺院大多位于上东门街南北两侧里坊内,有6座佛寺,街南有福先寺、大云寺、华严寺及太平寺,街北有天女尼寺、德懋坊佛寺。其中,天女尼寺迁入洛南观德坊,改名为景福寺,余5座寺院。在徽安门街东侧道光坊、安喜门街东侧殖业坊,分别有昭成寺、卫国寺,加上兴艺坊内的麟趾寺,洛北里坊共计8座寺院。

洛水以南区,寺院主要集中在定鼎门街、建春门街两侧里坊内,共计12座。属于皇家寺院的有敬爱寺、圣善寺、福先寺等。定鼎门大街两侧两列里坊内,有8座寺院,街东有荷泽寺、天宫寺、奉国寺、崇化寺、街西有龙兴寺、安国寺、福先寺、太原寺。其中,位于教义坊的太原寺后迁入北积德坊,余7座寺院。建春门街南市附近有5座寺院,位于街道南北两侧。街南有圣善寺、修行寺、长寿寺、永穆寺,街北仅有敬爱寺1座。

里坊区内除寺院本身外,还有寺院的附属设施及田产,与寺院并不在同一里坊。如荷泽寺在宜人坊,荷泽寺经坊在嘉善坊;福先寺在洛北积德坊,福先寺水碾却在洛南的延福坊;长寿寺在嘉善坊,长寿寺果园在履行道坊(见表3)。 (二)隋唐时期东都洛阳佛寺的迁移变化

下文以三座寺院的迁移变化为例,探讨隋唐时期东都洛阳佛寺的迁移变化情况。 一是教义坊太原寺,即积德坊福先寺。《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教义坊”条:“唐有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悽感,乃徙于积德坊。”《唐会要》卷48《寺》:“福先寺,游艺坊。武太后扬氏宅,上元二年立为太原寺。垂拱三年二月,改为魏国寺。天授二年,改为福先寺。”福先寺遗址位于洛阳塔湾西部台地上,1944年以前曾在西南部台地上出土过残损的石刻佛像。1982年,洛阳市文物普查队曾在塔湾村发现石虎一件(高147厘米)。⑧这些出土文物暗示这里曾是一座寺院遗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教业坊天女尼寺,即观德坊景福寺。《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观德坊”条:“景福寺,本唐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业坊徙景福尼寺于此,会昌中废。”同书“赐福坊”条:“观德坊景福尼寺于此,会昌中废。”同书:“赐福坊”条:“本教业坊之南半坊之……天女尼寺,唐贞观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会昌中废,后唐同光二年重建。”《唐会要》卷48《寺》:“天女寺,敦(误,应为教)业坊。贞观九年,置于景福寺,武太后改为天女寺。”与该寺院有关的实物资料,有藏于龙门石窟研究院的唐天宝八载东京圣善寺僧虚心、景福寺尼净意等早经胫,藏于关林庙西长廊的唐元和八年天女寺尼胜藏律师中。据考证,景福寺名一直到开元、天宝时期还在继续使用,非武后改为天女寺。景福寺改称天女寺应在开元、天宝之后约代宗时期。⑨

三是洛南宣风坊安国寺,即洛北东城内安国寺。《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宣风坊”条:“安国寺,旧在水南宣风坊,本隋杨文思宅,后赏赐反子盖,唐为钟楚客宅。楚客流岭南,为节愍太子宅。太子升储,神龙三年建为崇因尼寺,复改卫国寺。景云元年改安寺。会昌中废,后复葺之,改为僧居。诸院牡丹特盛。今徙东城承福门内,为祝厘之所,内有八思巴帝师殿。”《唐会要》卷48《寺》:“安国寺,宣教坊。本节太子宅。神龙二年,立为崇恩寺,后改为卫国寺。景云元年十二月六日,改为安国寺。”与《河南志》所载立寺时间略有差异。 综上可以看出,唐代里坊区内的佛寺数量比隋代有所增加,分布更加广泛,舍宅为寺的现象有所反映,如景福寺、太原寺、天宫寺、奉国寺、安国寺等。 四、结语

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的佛寺按区域可以分为宫城中心区、洛水以北、洛水以南里坊区,其中宫城中心区的佛寺和两个里坊区相比较,数量较少;隋代佛寺与唐代比较,数量少,范围小。佛寺的分布规律为洛水以北区有6座佛寺,大多位于上东门街南北两侧里坊内;洛水以南里坊区有寺院12座,主要集中在定鼎门街、建春门街两侧里坊内;里坊区内除寺院本身外,还有寺院的附属设施及田产。此外,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寺院有迁移和变化。

隋唐东都洛阳城的佛寺分布与发展变化,既同洛阳作为隋唐时代各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又与佛教文化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寺院成了城市中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