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研究

2023-03-13 来源:年旅网
实践分享

193在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研究

■曹凯悦

曹晓媛李新琪赵健宇

要:*总书记曾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全国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实践和各类研究关注的热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都是我国贯彻与重视的教育方针。本文主要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为切入点,通过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当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及看法,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认知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

对于“劳动教育”的关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有相关研究在进行探讨了。*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赖宿舍”、“玩通宵”、肆意挥霍等现象体现出好逸恶劳的不尊重劳动之风。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劳动教育理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添力。

2.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进而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摒除大学生好逸恶劳的不正之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两种方式调查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研究中在设备、交通、操作流程等方面具备充足的优势。

三、调查数据分析——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一)问卷调查回馈概述

本次研究问卷调查投放对象主要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在校本科生。调查中男女生比例大致为6:4,调查对象专业较为分散。经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了解程度较低。学生普遍接受劳动教育的频次较低、内容单一简单,主要以日常劳动为主。

(二)问卷数据分析

本调查问卷主要从考查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接受劳动教育的阶段情况以及对劳动关注度进行设置。根据问卷调查反馈,该校学生普遍认为对劳动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较深层的概念却并不一定深刻人心。研究认为学生对劳教的认知层面主要体现在体力、脑力、思想与知行结合四个层面上。调查显示该校学生整体对于劳动类型与劳动教育的意义理解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认为对劳动教育认知的深刻程度与被调查者接受劳动教育的次数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访谈调查了该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劳动教育的频次(0,1,2,3及以上)以及问卷问题中选择“工会拨出经费指导工人在生产中学习新技术”选项(表示对劳动教育认知程度较为深刻)。访谈中控制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频次与选择该选项分别各20样本。利用EViews令“接受劳教频次”为X,“选择选项作为Y”,将Y回归后得出下表。通过F检验发现P值<0.05,则X与Y存在较高显著性,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频次越高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X(e)VariableC0.290749Coefficient-0.6079300.042254Std.Error6.880976t-Statistic47.347830.345218-1.7610010.0205Prob.F-statistic0.2203Prob(F-statistic)0.020474四、对提高大学劳动教育的建议(一)开设劳动教育的科目和课程

高校可以开设劳动教育的科目和课程,将劳动课程设定为一门必修课,其中包括理论和实践,占一定学分。另将劳动课程的评分与学生综合测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开设一系列“劳动+”课程,例如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教育学等。

(二)建立劳动教育考核制度,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劳动考核制度的保证,所以我们也要完善劳动教育考核制度。例如,在高校内部应设立相应的劳动教育管理和评估部门,对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绩效等方面。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时要确保教师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的过程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一是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以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二是加强授课老师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自身素质;三是明确教师分工,将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并严格监督实施制订的计划圆满完成,以保证高质量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薛羚伟,何涛,金明媚,蒋达锋,周佳赟.轻工类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J].智库时代,2019(43):135-136.

[2]高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建构[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78-84.

[3]钱云,季爱民.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研究[J].黑河学刊,2019(05):118-120.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