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
首先说教材,《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知识,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已经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为了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5、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周末,接着出示东东的周末并引导学生观察两小组的收集情况,并提出疑惑,“哪组收集的多啊?”学生很容易说出二组收集的多。对于哪一组表现得好,学生会产生分歧,为了公平学生会提“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并引出课题《平均数》(板书)。
设计意图:这是引导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先让学生自己算一算第一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有的同学会想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每人十三个,也会有同学想到先合后分的方法,进行列式(14+12+11+15)÷4=52÷4=13
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也有利于别人的学习。
学生也会相应总结出平均数=总数÷份数。接着进行疑问:“这里13就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吗?”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只是反应这一组的总体成绩,最后总结出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再让学生用刚才的两种方法计算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求第二组的平均数用计算的方法比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简便,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移多补少的方法适合数据较少的数,并列出算式(14+10+12+11+13)÷5=60÷5=12。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组的表现好。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我会出示小刚和东东回家路线图,让学生自己进行提问和回答,并对学生提出的谁走的快一些进行重点讲解。
设计意图 :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加深平均数意义的掌握。
最后,出示冬冬想下水游泳图片,如果你是冬冬的好朋友你会让他下水吗? 对,不会,即使她的身高高于最深处,我们也不能下水,太危险了。在以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下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通过指导,知识就可以升华。) 四、总结提升
让学生用自己话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及反思,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 7、说板书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直观形象,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