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无所谓姓氏,西周封建,诸侯后裔多因国取姓,此人道所由始,姓氏所自起也。溯于氏之始,源出于姬姓。《元和姓纂》二“虞”称:“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单为于氏。”邘国故址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后又有《通志·氏族略二》云:“《后魏·官氏志》有万钮于氏,改为于氏。始自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魏徙代,改为万钮于氏。后魏孝文帝时复为于氏。”虽有分支历经变更,但仍源自姬姓。姬姓之初,得自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称:“《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姑、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阳与苍林同为姬姓’。是则十四人为十二姓,其文甚明。唯姬姓再称青阳与苍林,盖《国语》文误,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阳当为玄嚣,是帝嚳祖本与黄帝同姬姓。”
族谱之滥觞,昉于《周礼》,所谓“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是也。然时代久远,虽有“史”之名,不见谱之实。自太史公修《史记》,取三代谱牒旧闻,效周谱,作世表,叙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而族谱之名始见于魏,立九品,尊世胄,凡官,必稽谱牒,取士族任之。晋宋因之,始尚姓。其后贾氏、王氏谱学始出焉。隋唐之际,门户森严。名门望族自视甚高,目下无尘;禁婚之族,誉满天下。至五代谱学废绝。赵宋之世,贫富贵贱易变,修谱之俗风靡宇内,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均曾主持家谱之修纂。降至明清,几无无谱之
族,亦无无谱之家矣。然世移事异,六十年前一切戛然而止,至八十年代修撰史志之风大炽,重纂家谱热潮亦应运而起也。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彰一代之淑慝,谱以别一族之亲疏。古之家乘族谱,上治祖禰,下治子孙,旁治昆弟,所以敬宗收族者也。时移代迁,今则敦本睦族而已矣。族而无谱,则生殁存亡,历久无以知其时也;田庐丘墓,历久无以知其地也;学业仕进,历久无以知其进退也;枝叶纷繁,历久无以知其分合也。盖木有本而枝纠错,端本则齐;水有源而流澌分,溯源则合。人之有宗,大小尊卑异其等,亲疏远近订其宜,莫不详悉于谱乘。谱牒所系敦睦之义不綦重哉!谱可不辑乎哉!然历代信史传世昭彰,独氏族之源流,多失传而忘其所自者。非其上世不传,亦非以子孙散远,而留心于敦本睦族者少,时移世异使其然也。
夫修谱欲明本支之所自,尊尊、亲亲、长长、幼幼,此人道之大原也。《礼》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禰者为小宗。”一谱编成,各房各支世系井然,令同族之人展谱即宛如济济一堂,同根共祖之谊则深挚醇厚。谱之作也,难于开创,亦难于继述。然莫为之於前,后此何据;莫为之於后,前此奚传?古人有言:三世不修谱为不孝。然时世潮流无可违也,唯迟至今日始续其事,故深以为憾耳。若早谋其事,或有长者堪顾问咨询。今旧谱已失,新谱待修。一无依凭,筚路蓝缕。仰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我等后世不肖子孙不得不勉为其难耳!
我定国堂于氏,仅存徐州东南之潘塘程庄于姓家族及皖北宿州褚栏西南与石板村相连之于寨家族。程庄久已无程姓者,仅知信廷之母韩氏外家为本庄程姓。今程庄因市政扩建夷为平地,庄上族人均迁至惠民小区,坟
茔迁至曹山村西之拖龙山公墓矣。于寨虽无变迁,也因旧谱遗失,耆旧无存,碑碣毁坏,无从厘清世系源流,仅知自于寨西北之杨庄镇迁来。数年前杨庄尚有一于姓老太在世,今则无一于姓者,唯存于家路口、于家盐店诸地名及于氏祠堂旧址而已。于寨村中神庙遗址处尚存一方乾隆五十八年庙碑,长年被族人用以揉制陶泥,字迹早已漫漶不清,仅馀“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三十(公元1794年1月31日)立”及“尹桃募化四方”数字而已。而村西南又有银杏古树一株,高大挺拔,数人方可合抱者,树下有康熙十七年岁次戊午闰三月庚戌日(公元1678年5月1日)所立《天齐庙施地碑记》,字迹已被凿毁,略可辨识而已。村东另有未凿内膛的石香炉一尊,刻有明永乐年号。鉴于此,可知于寨历史之悠久也。或云明永乐年间于寨原名白田村,后改称刘潭村。乡里因于寨族人多以制陶为业,或称之山后窑或南窑。据长者传言,我定国堂于氏系由河南商丘迁来,今姑存之,聊备一说耳。前辈曾修旧谱,久已遗失不存,仅知班次字派为“振培(永)鸿廷、超世德祥、承先启后、克进伦常”十六字。据程庄于氏家族长辈享年寿数推算,今传行辈字派中,振字辈当有生于清道光(公元1821至1850)年间者,而修谱制定字派断乎不会拖至无字派可用之际,可知上次修谱当在道光之前。据旧碑志所载,振字辈以上,尚知有堂、兴、保三世。于寨东及西南有两处祖茔,或称村东祖茔系本村于姓之祖,西南者排列五世不知名字之祖茔,乃迁往程庄于姓之祖。据此推算,我定国堂于氏迁来程庄、于寨两地至迟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至1795),距今已二三百年矣。或传两地始祖原系同胞兄弟,至程庄者为兄,于寨者为弟。今于寨尚存培字辈长者四人,程庄则无一存者,而程庄晚辈小子已至承字辈,而于寨方至祥
字辈。可证其言不虚也。
往昔世系虽难厘清,所幸者我于氏家族堂号尚存,不难探明我定国堂于氏先祖之渊源。《史记》、《汉书》均载西汉于定国公事迹,然《史》简略而《汉》详赡。定国公,字曼倩,西汉东海郡郯人也。刘向《说苑》卷五《贵德》第二十三则称,定国公,“东海下邳人也”。宣帝甘露年间(公元前53—公元前50年)代黄霸任丞相,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固辞丞相职归第。上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数岁后,七十馀薨,谥曰“安侯”。其父于公为县狱吏,公正廉明,曾为东海孝妇雪冤。东海孝妇者,窦娥冤故事之原型也。我定国堂之名号即源于此。不避名讳者,彰明光大之意也。
今修新谱,振字辈列祖以前远而难稽者,概从其略,非敢略也,恐有所诬也;其后近而可考者,必审其详,非故详也,恐或有遗也。前次修谱至今,将历二百年,经十世,子姓繁衍,瓜瓞绵绵,苟不及今为之叙列,或久而将忘,视族人如路人者岂鲜哉!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亲近则服尽,服尽则情尽,情尽则必忘,此自然之势也。今亟为之序明世系,使家藏一帙,庶使子姓散处四方之远、相生异世之后者,咸知同根同源,分自一祖之身,而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上尊其祖,五世之前者,可知其泽之所自。下睦其族,五世之后者,可衍其泽于不穷。此心此意不绝,虽千百世流传可也,岂止五世而已哉!谱稿已成,披览之下,见其源流本末,井然有序,寔有以昭同祖同父、水源木本之谊者矣。然而遗憾者,因人力有限,在谱族人之生平事迹难详,唯列其名字、标注存亡而已。身为于氏子孙,有幸与修新谱,赞修谱诸宗亲其志之笃、力之勤,意之诚,而无愧于敦本
睦族之大义也;复叹时世变迁,后世或无继述者矣。故为后世子孙新撰字派二十四字:“俊彦景贤、勤谨安尚、铭传炳耀、忠敬熙光、薪纪存范,文荣家昌”是也。是为序。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副教授于盛廷 於己丑年乙丑月甲申日(公元二零零九年四月十日)
于定国公事迹
《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言文对照)
黄丞相霸者,淮阳人也。„„黄黄丞相名霸,是淮阳人。„„黄丞相死后,丞相卒,以御史大夫于定国代。于丞相用御史大夫于定国代替他任丞相。于丞相已已有廷尉传,在《张廷尉》语中。于丞有廷尉传,在《张廷尉》传的记载中。于丞相去,御史大夫韦玄成代。„„于丞相相离任,御史大夫韦玄成继任。„„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
《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言文对照)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于定国,字曼倩,是东海郡郯县人。他的父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亲于公担任过县里的司法官,郡的审判官。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立犯法的人经过于公处理都没有遗恨。郡中的生祠,号曰于公祠。 百姓在他还在世时就为他建造了祭祀祠堂,称为于公祠。 请求告老还乡而免职,韦玄成就成为丞相了。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东海有个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奉养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婆母很恭敬,婆母让她改嫁,她终究不肯。“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婆母曾对邻人说:“孝顺媳妇侍奉我很勤苦,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可怜她无儿守寡。我老了,长期拖累年轻人,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怎么办呢?”后来婆母上吊自杀了,婆母的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女儿告官说:“这个娘们杀了我母亲。”官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申说自己没杀害婆母。官吏严刑逼供,孝妇被屈打成招,自诬服罪。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案卷报到府衙,于公认为这个媳妇奉养婆母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十余年,因孝敬闻名远近,一定不会杀婆母。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於府太守不听,于公尽力争辩,不能成功,就抱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 着案件卷宗在府中痛哭,借口有病辞官离职。而太守竟乱加罪名杀了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结果郡中大旱三年。后任太守来到,算卦找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原因,于公说:“孝妇不该判死罪,前任太守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硬判她死刑,祸根可能就在这件事上吧?”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熟。于是太守杀牛亲自去祭祀孝妇的坟冢,表白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其冤情于墓前,天马上降大雨,这年获得大丰收。郡中的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定国少年时跟父亲学法律,父亲去世后,定为狱吏,郡决曹,补廷尉史,以选与御国也担任过狱吏,郡审判官,递补为廷尉文史中丞从事治反者狱,以材高举侍御职秘书,被推选为御史中丞属员审理反叛者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崩,昌邑王徵案件,因材能突出被推荐为侍御史,升任御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后王废,史中丞。赶上昭帝驾崩,昌邑王刘徵即位,宣帝立,大将军光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肆行淫乱,定国公曾上书劝谏。后来昌邑王谏昌邑王者皆超迁。定国由是为光禄大被废黜,宣帝继位,大将军霍光统管各尚书夫,平尚书事,甚见任用。数年,迁水事务,奏请让群臣中劝谏过昌邑王的都升官。衡都尉,超为廷尉。 定国由此升任光禄大夫,兼理尚书事务,很受重用。过了几年,升任水衡都尉,不久又破格提升为廷尉。 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定国于是聘请老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持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书,面朝北敬执弟子礼节。他为人谦逊恭敬,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尤其看重知识分子,即使是地位卑贱步行来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拜访他的,定国都以礼相待,感激敬重的礼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仪很周全,学士们都称赞他。他处理疑难案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件公平执法,特别同情弱势的鳏寡之人,对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食嫌疑犯则从轻发落,而且极其审慎地处理。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朝廷称赞他说:“张释之当廷尉,天下没有受明。为廷尉十八岁,迁御史大夫。 冤枉的人;于定国当廷尉,百姓都不怕被冤 枉。定国喝酒到好几石也不会胡来,冬天请他处理案件,喝过酒反而更加精明。当廷尉十八年,后升任御史大夫。” 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甘露年间,取代黄霸任丞相,封西平侯。三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年,宣帝驾崩,元帝继位,因为定国是任职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的老臣,很敬重他。当时陈万年当御史大夫,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后贡禹代和于定国同时在位八年,议论从无违拗。后为御史大夫,数处驳议,定国明习政事,来贡禹接任御史大夫,多次反驳争议,但定率常丞相议可。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国明白熟习朝政事务,素常皇帝都是肯定定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国的意见。然而自从元帝登位,关东连年遭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受灾害,流民纷纷逃往入关。言官上书追究诏,条责以职事,曰: 大臣的责任。元帝于是几次在上朝的日子召见丞相、御史入朝接受诏令,根据一条条职责指责他们失职,说: “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凶恶官吏抓不到强盗,怕承担责任,就随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便诬陷好人,以致有无辜被处死的。有时发敢复告,以故寖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生抢劫案件,官吏不紧急追捕强盗反而关押理,连上书者交於阙廷。二千石选举不被抢劫的人家,所以以后遭难者也不敢再报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案了,因此盗贼的祸害越来越广。百姓多遭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关东冤屈,地方官吏不予处理,接连上书朝廷告流民饥寒疾疫,已诏吏转漕,虚仓廪开状的聚集在宫门口。年薪二千石的地方官吏府臧相振救,赐寒者衣,至春犹恐不赡。选拔不实在,因此在位的多不称职。百姓的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庄稼遭灾,官吏不肯救灾,反而催收租税,条状,陈朕过失。”定国上书谢罪。 因此百姓更加困苦。关东的流民饥寒交迫、疾病流行,已经下诏令官吏运粮救灾,把仓库里的粮食全拿出来赈灾,给受寒的人衣服,这样到春天还怕粮食不够。现在丞相和御史想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把你们的意见逐条报告给我,指出我有哪些过失。”定国上书谢罪。 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永光元年,春天下霜,夏天寒冷,太阳色青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丛东方来者,而无光。皇上又下诏逐条指责说:“有位从东言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方回朝的郎官说,东方灾情已经到父子相弃言邪?将从东方来者加赠者也?何以的地步了。是丞相、御史的办事人员隐瞒不错谬至是?欲知其实。方今年岁未可预报告呢,还是从东方回来的郎官夸大其词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呢?为什么错谬到这个地步呢?我需要知道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真实情况。而今年成不可预知,假如有水旱对,毋有所讳。”定国惶恐,上书自劾,灾害,那忧虑不会小。各位有可以预防没有归侯印,乞骸骨。 发生的灾祸,拯救那些已经发生灾祸的办法不?各人都回答真话,不要有所顾忌。”定国惶恐不安,上书自责,归还侯爷大印,请求告老还乡。 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皇上回答说:“先生辅佐我,不敢懈怠休息,万方之事,大录于君。能毋过者,其唯各方面的事情都由你总管。能没有过错的,圣人。方今承周秦之敝,俗化陵夷,民大概只有圣人。当今上承周秦王朝的凋敝局寡礼谊,阴阳不调,灾咎之发,不为一面,民俗风化衰颓,百姓不知礼义,阴阳不端而作,自圣人推类以记,不敢专也,调,灾害的发生,不是因为一方面原因出现况於非圣者乎!日夜惟思所以,未能尽的。从圣人推断分类的记载看,都不敢专定明。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于某事,何况对于并非圣人的人呢!我日夜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思索其原因,不能完全明白。经书说:‘各方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永执纲纪,面有罪过,罪责都在我身上。’先生虽然担任务悉聪明,强食慎疾。”定国遂称笃,职务,何必独自承担责任呢?你还是努力督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察郡国的郡守、国相及众官员,不称职的不罢就第。数岁,七十余薨,谥曰安侯。 要让他们长期祸害百姓。永远坚守纲纪务必 用尽聪明智慧,努力加餐,注意防病。”定国于是借口病势沉重,坚持辞官。皇上就赐给他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官回家。几年后,活到七十多岁去世,追封为安侯。 子永嗣。少时,耆酒多过失,年且儿子于永继承爵位。于永少年时,嗜酒多犯三十,乃折节修行,以父任为侍中中郎过错,年龄将近三十,才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将、长水校尉。定国死,居丧如礼,孝因为父亲的福荫任侍中中郎将、长水校尉。行闻。由是以列侯为散骑光禄勋,至御定国死,于永办丧事守孝都按礼仪办,孝行史大夫。尚馆陶公主施。施者,宣帝长闻名天下。由此以列侯的身分担任了光禄勋,女,成帝姑也,贤有行,永以选尚焉。后来官至御史大夫。又娶了馆陶公主刘施,上方欲相之,会永薨。子恬嗣。恬不肖,刘施是宣帝的大女儿,成帝的姑妈,很贤惠薄于行。 有德行。于永是被挑选上做的驸马。皇上正要拜于永为丞相,正巧于永去世了。他的儿子于恬继承爵位。于恬不学好,品行不佳。 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当初定国之父于公的庄园门坏了,父老乡亲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正准备修建,于公对他们说:“稍微把大门建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得高大一些,要容得下驷马高盖车。我处理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案件多积阴德,未曾冤枉过谁,子孙一定会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有显贵发达的。”到定国做丞相,于永任御史大夫,都被封侯流传后世了。
《说苑》卷五《贵德》第二十五则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人。他的父亲人也。其父号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称为于公,是县里的监狱长,负责处理案件的官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吏,他断案公平合法,从没有被冤枉的人。郡中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违犯法律的人,经于公审判,都不敢隐瞒罪行。海郡中为于公立生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郡中为于公建立了一座生前祭祀的祠堂,命 名叫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东海有个孝妇,没有孩子,年轻守寡,奉养她的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婆婆很勤谨。她婆婆想让她改嫁,她终究不肯。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她婆婆告诉邻居说:“媳妇奉养我很勤谨,我哀无子守寡,日久我老,累丁壮,奈何?”怜她无儿守寡,时间久了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妇杀我怎么办呢?”后来婆母上吊自杀了,婆母的女儿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毒告官说:“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吏逮捕了孝治,孝妇自诬服。 妇,孝妇说明没有杀害婆婆。官吏用毒刑拷打她孝妇被逼承认了杀婆母的罪名。 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案卷报到府衙,于公认为奉养婆婆十年以孝敬闻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名,这女子不会杀害婆婆。太守不听,几次争辩争不能得,於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也不行。于是于公以生病为由辞去官位。太守到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底杀了孝妇。郡中大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后任太守到任,占卜寻求大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孝妇不该死,前任太守硬是杀了她,祸根应当在此。”於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在这一点上。”于是杀牛祭祀孝妇坟冢前,太守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以下官员都亲自到场。天马上降下大雨,当年大此益敬重于公。 丰收,郡中的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于公建造房舍,对工匠们说:“为我建座高大的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门,我治理案件不曾有被冤枉的人,我的后代一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定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大门容得过高车盖的驷西平侯。 马大车。”到了他的儿子,果然封为西平侯。 另外晋代干宝《搜神记》也有类似记载。
于氏堂联选:
一、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于公)
功高架国,泰代出贤臣(于谦) 二、德卜门高(于定国),威隆节钺(于禁)
妙迭瀛洲(于志宁),勤劳土木(于谦)
于氏堂号:
于氏祠堂堂号或称“驷马堂”,或称“大驷堂”。此外尚有称笃本堂、 笃叙堂、河南堂、祀先堂、星聚堂、惇裕堂者。 定国堂于氏派语:
振培(永)鸿廷、超世德祥、承先启后、克进伦常
(定国堂新字派暂拟稿)俊彦景贤、勤谨安尚、铭传炳耀、忠敬熙光、
薪纪存范,文荣家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