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
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借助了主流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如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也借鉴了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了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吸收了经验性、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研究方法的一些优点,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显示了积极心理学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更宽容、更灵活、更多样的方法论特点。
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 book and Classification)。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描述,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对消极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超越,同时也包括了研究方法的超越和创新。这样,积极心理学才不会成为一种狭隘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为我们超越心理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两种文化的分裂和对峙提供了整合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研究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转换是心理学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从一门受害者科学转向针对普通大众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主题包括:(1)积极的体验(positive experience),如快乐(happiness),幸福感(well-be-ing)等; (2)积极的个人特质(posi-tive trait),如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智慧(wisdom)、创造力( crea-tivity)、美德(virtues)等; (3)积极的社会环境(pos-itive community),如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文化规范(culture norms)、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effects of family on the developmentoftalent)等(4)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些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目标明确,人为地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单个方面。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
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
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 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艾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 a n d r a 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1 自我决定论 2 积极的情绪体验3积极的人格特征4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5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
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 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 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有积极的小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创造力研究的兴起可追溯到1950年Guilford的研究,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至今仍是许多创造力研究和测量的重要理论基础。许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更多地是来自培养而非与生俱来,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比较著名的有Sternberg等人依据创造性投资理论提出的发展创造性潜能的l2种策略: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关于创造性的生理激活,前人曾做过创造性个体皮肤电、心率、EEG波等方面的研究。最近有人从脑机制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发现在完成发散思维任务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者)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则只有单侧激活。由此看来,创造性是确有其特定的生理激活特点的。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
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
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
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
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中国研究者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
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
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积极心理学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变化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它研究三个主题: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积极心理学还对主观幸福感这一积极情绪进行了重点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赛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研究近况
★主观层面上积极主观体验代表研究状况 目前此方面研究在包括了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的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即是评价自身生存所作出的认知和情感的结论。Diener[2]在一篇综述中,先对气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以及与高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关作了回顾。接着对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作了回顾,并提出宏观条件与幸福感存在着联系。他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他的研究使心理学家更易于理解Democritus和Epictetus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一个可以协调外部事件和个人对这些事件的解释的性情特质是乐观主义。它包括小乐观主义(例如,)和大乐“今天晚上我会发现一个便利的停车位”观主义(例如“,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繁荣的时期”)Pe2terson[3]在一篇综述中回顾了有关这种有意的心理特质的研究。他认为乐观主义包含认知的、情感的和动机的成分。高乐观主义的人倾向于拥有更好的情绪和生理健康,更有耐性、更易于成功。但乐观主义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增强其强度?到何种程度时它开始歪曲现实?Peterson提出了以上问题。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复杂的心理问题不能从社会何文化的背景中隔离出来单独加以理解,因此,他又提出了以下问题:一个悲观主义的文化时如何影响其中社会成员的幸福感的?相反,一个乐观主义的文化是否会导致狭隘的实利主义? 在对个体如何看待现状对其更为有益的看法上,普遍的观点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状况才是健康的。然而,Taylor和她的同事[4]却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能使个体免于疾病。这个观点是在其对患有AIDS之类威胁生命的疾病的患者进行多次研究后得出的。在研究中,她们发现保持乐观的病人比面对现实的病人的症状出现更晚,活得也更久。她们分析,乐观主义积极的效果主要是在认知的水平上进行调节。一个乐观的病人更可能实行增进健康行为和获得社会支持。这个方向的研究对于通过预防和治疗来增进健康将有巨大的意义。
在另一篇综述中,Salovey和同事[5]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因此,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然而,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如,对心理和社会资源的集结和对增进健康的行为的动员。在对其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
一个有趣的现象:具有高乐观主义和希望的人实际上更可能为自己提供有关自身疾病的不利的信息,因此更好地准备去面对现实,即使他们的积极的结果猜想可能不符实际。 ★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代表研究状况
积极人格特质的存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其具体研究包括了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
Ryand和Deei[6]对自决这一特质进行了研究。自决是自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决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Ryand和Deei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在此条件下的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够积极地寻求更大地挑战。由于需要的满足于否和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Ryand和Deei还考虑了有利于满足这种需要的社会环境及其相反的社会环境。
在对成熟的防御机制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7]提出要描述积极的心理过程必须在生命全程中,或至少要在纵向研究中。因为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心理适应机制应在一生中得以展开。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三个大的成人样本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Vailliant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的生活的作用。虽然Valliant仍然使用了以病理学为中心的术语:防御,但他对成熟的功能的看法,完全考虑到创造性的、积极的解决途径,则打破了受害者心理学的模式。
智慧是所有文化中最推崇的特质。人们普遍相信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正如老年医学家Nengarten曾说过的:“你不能期望一个聋哑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智者。”美国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Hall曾努力试图研究出一个智慧随年龄变化的模型,但这个课题在那些年里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近年来,对智慧的研究又有所回升。Baltes和Stawdinger[8]报告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已经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将智慧视为在追求个体和集体的优秀过程中用来组织知识的一种认知和动机的启发性运用。他们对智慧的定义为一种有关生存的基础实用的精妙的知识系统。
心理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是病态和创造性的复杂关系。自一个世纪以前Lombrose提出这个问题以来,这两者间复杂得关系已经被反复研究过,在此问题下的一个现象是:许多最富创造性的成人是在恶逆的童年环境中长大的。Simonton[9]在一篇综述中对这种现象以及诸如创造性的本质和培育等进行了评论,对创造性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认知、人格、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探讨。例如,在对每十年一次的创造性贡献等级的测量进行详尽的分析基础上,Simoton总结指出,在一个国家力发生反对压迫政策的革命之后的一代将更富于创造性。
★群体层面上人群与社会环境关系代表研究状况
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中,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从最广阔的环境进化来讲,进化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当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青少年发展、天赋得以体现、发挥的环境因素的探讨上。
Buss[10]在一篇文章中从进化的角度对阻碍人们达到积极的精神状态的原因提出了三种看法。首先,因为人们目前所生活的环境大大地迥异于祖先们已经在生活和精神上已经很好适应的环境,所以人们在现代的环境中常会有所不适。其次,进化了的机制会造成主观压力,但因其有效而得以保留下来。例如,嫉妒是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以确保其配偶的忠实。最后,选择是富有竞争性的,会给人们带来压力。但同时,人们也拥有另一些进化了的机制,产生快乐的来源,它们是:婚姻联结、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Buss认为通过有选择地控制一些心理机制,而激活另一些心理机制,可以增加人们的快乐。
在Buss将其论据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坚实基础上之后,Massimini和Delle[11]进一步对心理进化和文化进化进行了论述。他们假设生命系统是自我组织的,并朝向复杂性发展,因此,个体是其自身进化的原因。个体不断地被包括进将限定他们自身个性的心理、文化的选择之中,并且形成了文化的未来。他们认为心理选择不仅由适应和生存的压力所驱动,而且也受体验乐观的经验的需要所驱动。只要有可能,人们选择的行为是能使他们感到充实、有能力和有创造性的行为。
Myers[12]在对有关快乐的研究的综述中,显示出了这样一个信念:如果传统价值观要跨代得以传递,那么它必须含又真理的成分。因此,他认为,促进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 此外,Myers认为另外两个要素分别是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Schwartz[13]认为文化环境的限制对人们减少心理负担是必要的。这个观点来自于他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对自主进行的分析。他相信在其文化环境中强调自主会导致一种心理上的暴虐,过度的自由会导致不满和抑郁。他发现位自主选择所必须承担责任的负担会变得很沉重,并导致不安全感和懊悔。他认为,
对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个人的选择既不是自身所希望的也不是自身所渴望的。文化的限制对于将人引向一个有意义的满意的生活是必需的。
Winner[14]对天赋进行了研究。她对天赋的定义是:天赋体现在儿童身上,这些儿童是早慧的、自我激励的,并在他们富有天赋的领域中以一种自发的方式解决方式解决问题。她的研究发现这些儿童是适应良好的,并有支持性的家庭。其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其天赋的体现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存在问题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繁荣、健康的人类社会图画,它的前途似也和这幅图画一样的光明。但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和乃至错误一样,积极心理学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心理学中精神病理学的传统所带来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存在着精神病理学研究倾向的传统,那么,如何将对人用精神病理学的术语加以概念化和治疗的传统转变为对其积极功能的研究?如何改变心理学家将注意力置于负面问题的思维定势,改变病理学基础上的治疗实践?如何使专业的精神健康科研机构将珍贵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用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上?这些问题都将是积极心理学家所面临的实际与迫切的任务。
★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所引发的问题。幸福感、快乐或幸福生活是与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在生物基础上,但真正具有意义的是生物反应的心理、社会属性。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这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有明显的表现。对于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文化就比东方社会文化更加地加以强调;而东方的社会文化就比西方更强调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念。可以说,人们怎样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那么,哪些经历、哪些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将是积极心理学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Frankl的思辨性观点所带来的问题。他认为,不能将幸福、快乐看成是终点,它们只是在对有意义的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当自我实现被当作是一个终点,一个目标时,那么自我实现是不可能达到的。”[15]这个问题已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有待积极心理学家给予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回答。 ◆简评
积极心理学从形成至今仅短短四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试图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它肯定值得我们给以仔细而又审慎的注意。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通过对主流心理学的纠正,给现存的心理学内容与形式以补充。从长远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与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问题的解决。而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的出现则是一门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论积极心理学是否遭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的命运,它必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四)主观幸福感:幸福和生活满意的研究
把幸福和生活满意的表达放在一起,叫做主观幸福感(subject5ve well—being)。对在生命全程中识别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因素感兴趣的心理学家,也已经关注自称有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的人的特别特征和有助于幸福的独特的特征、特质和情形(Myers,2000)。根据蒂勒(Diener,2000),主观幸福感:
指人们对他们生活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是情感的或认知的。当人们感受到大量的快乐和很少的不愉快的情感时,当他们从事于感兴趣的活动时,当他们感受许多的乐趣和很少的痛苦时,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时,人们便会体验到高度的主观幸福感(Diener,2000,p.34)。
主观幸福感由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感情组成(也就是情绪和情感),但每一个又有自己独立的贡献。换句话说,这些变量不是同一纬度的相反的两极,事实上,他们代表了两个独立的因素。科斯塔和麦克雷的外倾性人格纬度通常与正面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并且是正面情感和愉快的感情的预测(Siegler 8L Brummett,2000)。另一方面,负面的生活经历与人格纬度的神经质相联系,并且导致了负面的影响和情感。蒂勒(2000)发现了对这个观念的支持,即正面的情感和负面的情感在不同的生理系统中有自身的起因。
在最近的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中,正面和负面情感的独立测量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健康的自我等级是一个关键的量度标准,它与总体的死亡率相关,是功能能力、发病率、疾病康复和住院治疗的预测因素。健康的自我等级划分是在一个退休社区的851个居民中获取的。健康的自我等级的两个最有力的预测因素是正面的情感和活动水平。健康的自我等级的其余的独立的预测因素包括:负面情感、功能发挥能力和药物的使用(Benyam的,Nler,8L Leventhal,2000)。在另一项研究中,由于健康问题而有日常生活功能局限的老年人,在幸福感上有显著的下降。使用柏林老龄化研究的数据,另一项研究评估了作为幸福感预测的自然年龄和功能健康。受到健康限制的老年人通常显示了正面幸福感的缺乏,而不是
负面情感的存在。幸福感下降的预测因素或原因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功能健康(I(unzmann,Little,SL Smith,2000)。
男性和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很相似,除非发生特殊的情况。例如,患有阿尔茨海默尔氏痴呆的丈夫或妻子,照料他们的配偶在主观幸福感上,显示了性别的不同。据报告,提供照料的妻子比提供照料的丈夫经历更多的负面情感(和出现更多的沮丧的现象)。然而,当脱离照料配偶的责任时,年老的丈夫或妻子有着相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Rose—Rego,StraMss,SL Smyth,1998)。调查者推测,性别差异的发生可能是女性与男性相比,更敏感和更能意识到负面的情感。他们还指出,在照料配偶的角色中,女性与男性相比,提供了更高要求的个人照料和家务劳作。
跨文化研究也显示了较老的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其他年龄组的人一样高(Diener乙Suh,1998;1999)。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积极情感的水平和强度并没有人们经历的积极情感的频率重要(Diener,2000)。事实上,在成年人发展中,高强度的积极情感并不经常发生。并且,当它们发生时(可能在工作中得到大笔奖金或职务得到晋升),人们会很快地调节适应,所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很小。适度的愉悦情感的重复体验造就“快乐”的人。
纵向的研究显示,快乐的人倾向于维持快乐,尽管当他们年龄变大时,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快乐的人使用认知和动机的策略来确保长久的幸福;而不快乐的人很少使用这些策略。例如,有计划的老年人比没有计划的老年人有着更多的生活满意感((Prenda乙Lachman,2001)。利波米斯克(Lyubomirsky,2001)报道,快乐的个体与不快乐的个体相比,使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感知、回忆和解释事件。快乐的个体倾向于更积极的回忆,通过使用幽默或从负面事件中吸取教训的方式,不管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事件。幸福是主观的,并且是通过认知而建立的。幸福感的长期稳定性被看作是潜在的遗传成分或遗传素质的证据,这种遗传或许是快乐、积极情感和主观幸福感的部分原因(Lyubomirsky,2001)。当然,对老年人和年轻人来说,主观幸福感可能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对老年人来说,当他们的社会关系令人满意,有着良好的健康状态,宗教信仰很强时,他们在幸福感测验上的得分较高(Myer,2000)。
在整个发展中,社会支持、友谊和亲密的关系是幸福感水平较高的成年人的普遍特征。有较少的支持的人经历更多的疾病,并且死亡率较高。婚姻与较高的幸福感有着一致的联系。图10.7是一项为期24年的全国调查结果的概要,有40%的已婚成年人报告感到非常幸福,这个数字几乎是未婚成年人的两倍(Myers,2000)。
第三节l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在于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仅仅只是普普通通地活着,每 个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在于生活,在于生活幸福。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平衡的观点来研 究人、研究人类社会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从而把人摆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 位,这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意义
(一)在测量和评估方面
早期的心理测量和评估主要是围绕着各种心理问题而展开的,积极心理学则提倡心理测量和心理评估要以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为核心来开展。积极心理学运动很早就与盖洛普基金会合作,共同编制了一个关于测量积极品质的量表,名字叫做“心理健康的源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来测量个体、集体甚至一个国家全体民众心理健康程度(不是问题程度)的量表,它总共有107个条目组成,目前这一量表已成为积极心理学实证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积极一IL,理学研究的一个代表性成果)。积极一fl,理学所提出的这个量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告诉我们已在幸福的道路上走了有多远,我们已经具有了多少积极品质。而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测量和评估则总是告诉我们已在消极的道路上走了多远,我们已经具有了哪些消极品质。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描述,正如你在生活中打保龄球,当你 一击之后打倒了7个,一个人说:“真不错,打倒了7个!”而另一个人则说:“怎么还有三个没倒?”虽然都正确地描述了同一个事实,但前~种是积极的描述,显然更具有人性意义,也更能激励我们,而后一种则是消极的描述,它只会使我们心 (二)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
积极心理治疗师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的集中体现,积极心理治疗致力于人自身固有的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个体自身的内在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人,它的核心是让病人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因此,和其他模式的心理治疗相比,积极心理治疗就体现出了
较好的人性意义。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据随后的调查发现:63%的普通美国人具有焦虑和担心的情绪,害怕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54%的人担
心自己的家人或亲人成为恐怖分子的牺牲品,而在9·11之前这一担心比例只有24%。面对这种情况,积极心理学家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情感扩建理论”,通过培养个体本身的积极情感来阻止危机或减缓对人们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帮助许多人摆脱了危机所带来的阴影。 (三)在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方面
社会的发展已赋予了健康新的含义,去掉问题的人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一个健康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是一个得到了发展的人。事实上,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他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机制,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机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两套机制是相互独立起作用的,是一个系统的两个独立子系统,彼此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人心理或行为问题去掉的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体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因此,当我们把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研究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机制上时,我们其实忘记了人还有求得发展、求得自我实现的本性。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去除各种问题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特别是研究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在人一生中的发展状况,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发展主要还是靠自身所具有的积极的累积而不仅仅是靠问题的消除。因此,积极心理学在这里也表现出了很好的人性意义。但就积极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它还存在着许多尚待克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12,理学的理论之中。同样的情况还包括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其实早就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斯达克(Straek),阿杰勒(Argyle)和斯沃茨(Schwarz)等人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专辑,这一专辑的书名就叫做《主观幸福感》,其中包含有12篇极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但积极-12,理学在近期的研究中却很少讲到。不管怎样,积极心理学这种脱离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显得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
(二)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
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总是散落于各种文章之中,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联起来的红线,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现象典型地表现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积极心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只是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的补充。甚至有人认为积极心理治疗只是一种对现实歪曲理解的非理性手段,是对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简单放大。 (三)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其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以致科文(Cowen)等人称积极心理学是“纽约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图”。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女IJL童、东方人等)的幸福。 (四)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
其实,如果我们对积极心理学做一个仔细而全面的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传统心理学的主张有着很大的相似,只不过各自研究的出发点或落脚点不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二是如何预防心理问题,三是如何看待和治疗心理问题。其中后两个问题本身也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核心,因此,我们说积极心理学对传统一fl,理学是贬损有加,继承不足,这也许会影响到它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会因其尚存有许多问题而停止。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对人类心理的无知要比对它的有知要广阔得多,然而正是我们这种无知的勇敢坦白,我们才能不断寻找到社会未来进步的保证。也许有人会质疑积极心理学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空想。但我们说没有空想的预见,就不会有好的策略和目标,任何旨在改变人类命运的多数事业都势必包含有一些空想的成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真知灼见都曾被指责为空想主义。积极心理学也许有那么一点幻想或空想的成分,但事实是:产生这种积极变化的条件也恰巧具备了,它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很好地诠释当前的许多社会困惑,那我们就应该在理论上探讨它并在实践中践行它。有人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使人幸福的心理学,也许这是积极心理学的最佳定义。尽管生活中的幸福是每个人的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体验,有时可能是想象,有时又可能是感受。但我们可以说,幸福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常常是一种平淡,是一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