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语法问题指析

2021-02-28 来源:年旅网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语法问题指析

徐连祥

【摘 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确实比前几版更加完善了.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法教学实践中仍发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词单独作谓语的问题,中性宾语的分类问题,谓词性宾语的相关问题,\\\"时地补语\\\"与\\\"时地宾语\\\"的归属问题,存现句判定标准问题以及其他零散问题.把这些问题写出来,供教材的编纂者、从教者和学习者参考,希望这套教材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完善,更好地利泽于广大的使用者.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9(042)002 【总页数】6页(P123-128)

【关键词】语法问题;句法成分;三个平面理论;系统;科学 【作 者】徐连祥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14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简称黄廖本),从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直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增订五版,面世30多年来,一直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好教、好学、效果好”注黄伯荣. 我们是怎样编写《现代汉

语》教材的[J]. 东方论坛,2009(3):67.,这的确是广大使用者的心声,也是较为客观地反映;同时,这套教材也是首批重点推荐使用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之一,自2007年以来,增订四版、增订五版,又先后被评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它的优点和成绩。特别是增订五版,比前几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比前几版更加得心应手,但同时也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对增订五版下册语法部分仍存在的问题做一下梳理和分析,希望能为教材的进一步修订、进一步完善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为了便于阐述,以下凡直接写出页码的,均属黄廖本增订五版下册,涉及以前版次另行标明。

一、动词单独作谓语的问题

第60页,“动词单独作谓语常常要在前面或后面带上别的成分(修饰补充或动态语气等成分)”的说法不妥,既然说动词单独作谓语,就意味着前后没有别的成分,如果前后还有别的成分,就不能说是动词单独作谓语。教材以第59页例(4)(9)(14)来说明,不妨实录之:

(4)[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9)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

(14)[后天],这个学校所有老师‖都到指定的医院检查身体。

以上三例中的动词“走”“看”“检查”的前后,的确都带上了别的成分,即上面括号里所指的“修饰补充成分”,然而,这时作谓语的不应该再看作是单独的“走”“看”“检查”,而应该是包括了其前后所带的“修饰补充”成分共同作谓语了,例(4)的谓语是“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例(9)的谓语是“看得眼花缭乱”,例的谓语是“都到指定的医院检查身体”,而其中的“走”“看”“检查”只不过是谓语中心而已。接下来,第60页的下面,进一步阐述动词单独作谓语的条件,其中第四个条件是“常常要加上一定的语气词或动态助词”,此即上面括号里所指

的“动态语气等成分”。细究起来,这与动词带上“修饰补充”成分的提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所带的是实词(或主要以实词构成的短语),后者所带的是虚词罢了,然而虚词也是词,有虚词共同作谓语,就不宜看作是动词单独作谓语了。陆俭明指出:“只有在下面几种语境中,这些动词才能单独作谓语:一、表示意愿。二、表示对比。三、表示祈使。四、提问。”陆先生在每项条件下面都给出例句,这里依次各录一例,附标原例序号:(7)“谁去?”“我去。”(9)“他们抽烟吗?”“小张抽,小李不抽。”(11)鲁四凤:妈,您喝。(13)现在谁看?[注]陆俭明. 现代汉语里动词作谓语问题浅议[M]∥陆俭明. 现代汉语句法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92-193. 显然,上面例句中单独作谓语的动词前后,没有任何“修饰补充或动态语气等成分”。 二、中性宾语的分类问题

第64页,中性宾语又下分十小类,并给出相应的变换式以供验证。其间存在具体例子与相对应的类别及变换式不吻合的情况。 (一)处所宾语的例子与所属类别不吻合

处所宾语的两个例子中,有一个是“坐车上”,并给出用以验证的变换式“在……坐”。问题如下:一方面,“坐”所搭配的表处所的词语(这里只谈方位短语)通常是静止的,比如:坐地上、坐地板上、坐床上、坐蒲团上等,一般不会以交通工具为搭配对象。试想,如果不是旅行,能允许随便到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上去坐吗?另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通常不说“坐……上”,或“在……坐”,而说“坐火车”“坐汽车”“坐船”“坐飞机”。在这种搭配中,“坐”已不是“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的含义,而是引申为“乘;搭”的含义[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757. ;搭配的对象,也不再是处所,而是交通工具,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证明,比如火车、轮船都有卧铺,普通列车还有站票,但仍然说“坐火

车”“坐轮船”,不会因此而改“坐”为“卧”或“站”。因此,作为处所宾语,在“坐……上”结构中,一般不应以交通工具作为方位中心,反之,“坐火车”“坐汽车”“坐船”“坐飞机”等,则不应归于“处所宾语”,而应归于“方式宾语”,正如同“寄航空”是邮寄的方式,“存活期”是存款的方式,“坐火车”“坐轮船”“坐飞机”等是旅行的方式。 (二) 时间宾语、原因宾语的例子与变换式不吻合

“时间宾语”举了“熬夜”“过中秋节”两个例子,并给出用以验证的变换式“在……里熬着”“在……时过”。问题是所举的例子无法用给出的变换式进行验证,比如“过中秋节”并不能变换成“在……时过”,我们一般不会说“在八月十五时过中秋节”,也不说“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时过”,因为这话几乎没有意义。再看另一个例子“熬夜”,这里须指出,“熬夜”并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动宾型合成词[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 ,现在我们把它临时扩展为短语“熬了一夜”,也同样不能变换成“在一夜里熬着”。“原因宾语”举了“避雨”“缩水”两个例子,给出的变换式是“因……而躲避”,其中的“缩水”也是动宾型合成词[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56. ,而非动宾短语。再来看“避雨”中的“雨”,与其看作是躲避的原因,不如看作是躲避的对象。依给出的变换式变换成“因雨而躲避”就显得很牵强;“避雨”还可以“避避雨”这种重叠形式出现,若变换成“因雨而躲避躲避”就更觉得别扭了。如果再进一步将“躲避”换成同义词“避开”,比如说“避开敌人,保护药品”,就更容易看出不是因敌人而躲避了,“敌人”只是躲避的对象而已。 三、谓词性宾语的相关问题 (一)谓词性宾语的范畴被缩小了

第65页,真谓宾动词的界定是“能带谓词和动宾、壮中等动词短语作宾语的谓宾

动词,但不能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准谓宾动词的界定是“可以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而不能带动宾、壮中等短语”。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从动语的角度看,是缩小了真谓宾动词和准谓宾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从宾语的角度看,则是缩小了谓词性宾语的范畴。先说准谓宾动词,只指出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可以做它的准谓宾语,事实上,有些谓词也应该并且能够做它的准谓宾语,如此处所举的“给以”“加以”“予以”“致以”“进行”五个例词,有四个例词都找到了谓词作宾语的例证。如:“给以帮助”“加以解决”“予以支持”“进行讨论”[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444,622,1599,681. 。次说真谓宾动词,所带的宾语,功能上只限于动词性的,结构上又限于动宾短语、壮中短语。那么,功能上看,形容词性短语能不能做它的宾语呢?结构上看,动宾、壮中短语之外,中补短语和谓词性的主谓短语能不能做它的宾语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所举出的真谓宾动词中,就以“认为”为例,比如说:“认为她很好”“认为好得很”,“认为”搭配的这两个宾语,功能上看,是形容词性的,结构上看,前者是主谓短语,后者是中补短语。 (二)动宾结构与兼语结构的冲突问题

第65页,谓宾动词中含有“抱怨”“埋怨”(名真谓宾动词)和“称赞”“赞成”(名真准谓宾动词),而第93~94页的“爱恨式”兼语句中也含有“称赞”“埋怨”这类动词。上面已经证明,真谓宾动词可以带包括主谓短语在内的谓词性短语作宾语,而“爱恨式”兼语句却也清楚地说明“前一动词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它是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于是麻烦就出现了,当“抱怨”“埋怨”“称赞”“赞成”这类动词出现在谓词性主谓短语之前的时候,是析为动宾结构呢,还是析为兼语结构呢?比如下面对包含“称赞”和“埋怨”的两个结构所做的动宾和兼语的不同切分,到底应该如何取舍呢? 称 赞 张 大 力 能 干

动 宾

称 赞 张 大 力 能 干 动 宾兼主 动 埋 怨 赵 老 憨 窝 囊 动 宾

埋 怨 赵 老 憨 窝 囊 动 宾兼主 动

四、“时地补语”与“时地宾语”的归属问题

第73页,列有“时地补语”,即“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点”的补语。我们将教材“时地补语”的例子汇集在一起,为了方便查找,前面标示原例序码,后面标示所在页码: (1)这事就出<在1949年>(73)

(2)人们都知道自己生<在何处>,却不知道死<在何方>(73) (3)两个小伙子走<向海边>(73) (1)……给她送<到火车站>(26) (4)从早上工作<到晚上>(26)

我们暂时将这类所谓“时地补语”及前面的中心语概括为:V+到(在、向)+NP格式。这里之所以提出是“时地补语”还是“时地宾语”的问题,是因为这其中的“到、在、向”在黄廖本语法体系里都是具有动、介两类语法功能的词(见第10页“动词”部分和第26、27页“介词”部分),在上面的格式里,如果它们是介词,自然与NP组成介词短语,作V 的时地补语;如果它们是动词,则先与V构成中补短语,共同作NP的动语,NP则为时地宾语。实际上,NP做时地宾语要比“到(在、向)+NP”做时地补语更为合理。

第一,“到、在、向”与NP之间可以插入动态助词“了”。比如可以说:这事就

出在了1949年;两个小伙子走向了海边;从早上工作到了晚上;给她送到了火车站。至于“生在何处”句,因为表达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哲理而不是叙述具体的事情,所以不便加“了”,但是在叙述具体的事情时是完全可以加的,如:他生在了抵抗侵略的战争年代,却死在了抗战胜利的前夜;他生在了贫苦家庭,却死在了富贵乡里。与此相类的还有:他的书落在了寝室里;她的笔放在了桌子上。我们知道,动词能后附动态助词,介词是不能的,而“是否能加动态助词”也正是教材(第73页)所强调的区分动词与介词的重要标志。

第二,如果作介词处理,NP为时地以外的名词语,都讲不通。比如当“到、在、向”用于人的五官功能动词与所关涉的对象之间时,整体析为中补结构就讲不通,我们不说:看<到鲜花>,听<到歌声>,闻<到香味>,尝<到滋味>,说<到这件事>。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只有当NP为时地名词语时,“到、在、向”等才为介词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那就等于说是时地名词语决定了前面与之搭配的是介词,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一方面,时地名词语前面除了介词,也不排斥(甚至更多的情况是)动词等其他词类与之搭配,就以“晚上”“火车站”为例,比如:过了晚上,一晚上,昨天晚上;进火车站,北京火车站,寂静的火车站。另一方面,介词既可以与时地名词语搭配,也不排斥(甚至更多的情况是)与其他名词语搭配,比如:以雷锋(为榜样),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在我(看来)。反过来说,“到、在、向”为动词,NP为时地宾语,就没有上述冲突了。 五、存现句判定标准问题

众所周知,存现句属主谓句,存现句重要的句式特点之一就是句首有处所词语作主语,而据第88页和第106页都将存现句划归于主谓句的动词谓语句来看,黄廖本也是坚持这种观点的。比如黄廖本(第88页)在讲“几种常用句式”时就特别强调:“主谓句中的动词谓语句最复杂,特点多。这里选讲其中常用的、有结构特点的几种句式”,而这几种常用句式中就包括存现句;另外,第106页主谓句与非主谓

句的句型列表中,同样将存现句划入主谓句的范畴。这里的问题是第96页存现句的例句中出现了例(11)“昨天村里死了两头牛。” 而且在此页下边还特别作了这样的说明:“前段是处所段,可以同时出现时间词语如例(11),那是时间修饰,是状语,它是存现句的可有成分,不是必有成分(指处所词语)”。我们注意到其增订四版[注]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3. 、增订三版[注]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9. 也都曾举过这个例子,因此可以断定此例并非误举,而是代表了教材这样一种观点:存现句中表处所的主语前即使出现了时间状语,仍然是存现句。这一判定存现句的标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依据是:句首出现时间状语后,改变了原主谓结构的性质,而成了状中结构,这一点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便可得到证明,就是说,当句首出现了时间词,原存现句(如“村里死了两头牛”),则转化为整个状中结构的中心语,说状中结构里的一个句法成分是存现句,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认为整个状中结构仍是存现句,则显然又违背了句型上属主谓句、句首要有处所词语做主语的大前提。 六、其他零散问题

一是第7页,“划分词类的依据”部分增加了词的“职位”“主位”“宾位”等概念。先说“职位”,出现在“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分布功能,主要是指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位”这句话里,一者有歧义,就是说它既可解作实词的语法功能,也可解作词的语法功能;二者概念孤悬,即这个概念只在此处出现过一次,此后再未提及。再说“主位”“宾位”,其源头是《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的“格”而创的所谓汉语“名代诸字”的“次”[注]马建中. 马氏文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9. ,后来,《新著国语文法》又依“次”而立“在主位”“在宾位”等实体词的“位”[注]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3. 。这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

二是第17页,有“由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的说法。由于关涉到构形形态的问题,此处应明确数量短语的重叠与词的重叠的关系,因为在前面(第8页)讲构形形态时,只谈了词的重叠,而且只举了动词、形容词重叠的例子,现在出现了数量短语的重叠,那么,数量短语的重叠与词的重叠有何联系?其间的区别何在?为什么其他结构类型的短语不能重叠而数量短语却可以重叠?与此相关的是,第47页将“[一步一步]地走”中的“一步一步”仍标作“数量短语”而未标数量短语重叠,前后也不统一。

三是第30页,有“助词‘给’紧靠动词前面,表示被动态’”的说法,但例(13)“房间我都给收拾好了。”和例(14)“我把房间都给收拾好了。”其中的 ‘给’恐不宜认为是表示被动态的,因为这两句中的“给”,语义上都是指向施事的“我”,而不是指向受事的“房间”。

四是第36页,形、动兼类的例词中出现“努力”一词,根据第12页的“形容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的标准,“努力”不能兼动词,因为“努力”不能带宾语。

五是第47页,中补短语的中心语和补语“由谓词充当”的说法欠于周严。中心语似应改为“由谓词语充当”,比如“去北京两次”是动宾短语作了中心语,“站起来三回”是中补短语作了中心语。补语的问题复杂了一点,除了谓词语,介词短语、数量短语等也能作补语。总之,补语成分单是“谓词语”还不能涵盖,或可前加“主要”二字。

六是第59页,将例(21)“拆台”标作“动宾短语”不妥,“拆台”是动词[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9. 。

七是第60页,在“句法成分”里插入“主语和话题”的内容也不太合适。这里,要讲清主语和话题的关系,就必然要涉及三个平面理论,不展开,讲不透;若展开,

此处及此前均未介绍三个平面理论的具体内容。建议放在第108页“语用分析”部分,这样,内容分布也显得整齐划一。

八是第65页,以“大家正在想象美好的感受”的“美好的感受”作为准谓宾语不妥,因为作为准谓宾语的定中短语,中心语要求是谓词,而“美好的感受”中的“感受”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的含义[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25. ,不是谓词而是名词。

九是第65页,真谓宾动词“准备”,还可以带名词语做宾语,如:准备材料;准备一桌饭菜;准备发言提纲;等等。应将其归为“名真谓宾动词”。

十是第87页,给充当主语、谓语成分的词语定性存在结构、功能混杂与定性有误的情况。“广东人”“大眼睛”“这本书”,功能上看,都属名词性短语,结构上分,都属定中短语,但这里有的标“名词短语”,有的标“定中短语”,这是定性混杂;再如“刚好八十八岁”与“净石头”都属“副+名”结构,但是,前者标作了“数量短语”,后者分别标注了词性而不是结构类型。此外,“八十八岁”是数量短语,前加副词“刚好”仍称“数量短语”亦应不妥。朱德熙以“恰好五个人”“就场长没走”为例,对前一类的解释是“数量结构和‘数·量·名’结构都具有谓词的性质”,对后一类的观点是“把‘就场长’”之类“看成动宾结构”[注]朱德熙. 说“的”[M]∥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72.,朱先生的观点值得借鉴。

十一是第88页,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后总结说:“凭句内核心词的词性来给单句或分句分类,可分为动句、形句、名句、叹句、拟声句。动句指动词谓语句和动词性非主谓句……余可类推。”问题是叹句、拟声句如何类推?因为叹句、拟声句只有非主谓句。

十二是第96页,存现句有“语义上……结构上……语用上……”的表述,这显然是

有意识地从三个平面来阐释存现句的。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朱德熙概括为“结构、语义和表达”[注]朱德熙. 语法答问.[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7.,胡裕树、范晓称为“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注]胡裕树,范晓.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1.,而教材此处三个平面的术语不统一,或用“句法、语义、语用”,或用“结构、语义、表达”,不宜两套术语混用。

十三是第106页,句型列表中出现了“感叹句”,应改为 “叹词句”。

十四是第107页,介绍三个平面理论却用“三个层面”来表述,而将“三个平面”放在脚注里附带介绍,称“也叫‘三个平面’”,亦觉不妥,理由是:其一,“三个平面”是语法学界普遍认同的语法理论术语,“三个层面”不是;其次,“三个层面”容易与平常所说的“三个层面”混淆,比如平常一件事,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有三个层面或N个层面。

十五是第127页,复句的关联短语里出现了“还是”,“还是”不是短语,是连词[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06.。

十六是第127页,确定了关联词的范围“大都是连词……有少量是副词……个别的是助词”,而第129页上表中与“不是”合用的“是”和下表中的“并非”“起先”“后来”,第134页表中的“假设”,它们依次为:动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97,95,1030,545,628.。

十七是第142页,紧缩句表中的“想想也有几分高兴”,教材析为顺承关系,我们认为应析为假设关系,具体说是相背假设关系,意为“即使想想也会有几分高兴”;“想起他也会感动”与“想想也有几分高兴”应属相同的复句关系,教材析为假设或条件关系,我们认为构成条件关系有点牵强,第131页“条件复句”里,

无论充足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无论关联词语合用还是单用,都不包含“也”;“人勤地不懒”,教材只析为假设关系,应该还可析出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 七、结 语

以上指出并分析了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语法部分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并经过反复思考、审慎斟酌的结果。关于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的优点,前面已经大略提及,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其优点尤其体现在教材编写的理念上,比如:课程定位准确;与中学教学相接轨;只提供知识底座,注意为不同教学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和教师教学留下空间,等等[注]于晓宁,迟宝东.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实践简介[J]. 语言文字应用,2012(1):封四. 。如果进一步概括,可以这样说,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宏观架构上。本文所指析的,主要是微观方面的不足。微观方面的不足,虽无碍于宏观的架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教材的系统,并从而影响到语法教学的系统与流畅。比如在教学中关于“赞成”“埋怨”这类动词后接谓词性主谓短语是析为动宾结构还是析为兼语结构的问题,就有学生提出过疑问;再如关于“V+到(在、向)+NP”格式归属于中补结构,也有学生提出像“吃到苹果”“想到妈妈”是不是中补结构?如果是,“到苹果”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该是什么结构?根据是什么?这一方面固然能说明学生对黄廖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教材在微观上仍存在某些不足。 因此,指出不足正是为了弥补不足,正是为了集中“众人智慧”[注]黄伯荣. 我们是怎样编写《现代汉语》教材的[J]. 东方论坛,2009(3):69. ,使这套教材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