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游惠山记文言文翻译

2022-01-29 来源:年旅网
游惠山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 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翻译: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不幸又有着与东坡和半山一样的嗜好。每当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气里,面对纷乱庞杂的事务时,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杂剧等令人心意畅快的书,又已经再熟悉不过而不想读了,再说大病初愈之人,能有多少精神和眼力去认真勤勉地长久握着一部书?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他说书和世俗的说法很不一样,听了令人心脾健旺,精神大增。所以,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

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经典赏析:

惠山,邑中名胜,自古名人骚客多所趋集。略检元人王仁甫纂《无锡县志》,及明成化年间邵宝手定《惠山记》,于惠山之题咏可谓洋洋大观矣,其中不乏顾况、李绅、陆羽、倪瓒、沈周等名动一时的人物。若去游锡惠名胜景区时稍加留意,历代碑刻即是见证。

到了明万历年间,“公安三袁”的横空出世,直比宋代“三苏”,其势亦如钱江之潮,荡涤了当时“摹拟涂泽”的沉疴文风,令世人耳目为之一新。三袁之中,又以袁中郎宏道影响为最大,成就亦最高,他的“真心说”与李贽所倡“童心说”一脉相承。

自然,若有机缘,“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中郎断不会对惠山视若无睹的,惠山集万千宠爱,亦不能单单遗了中郎。万历二十二年十月,中郎赴京候吏部选。十二月,出任吴县县令。当时是怎样的一个世道呢?《明史·本纪第二十》是这样记述的:“各省灾伤,山东、河南、徐、淮尤甚;盗贼四起,朝廷诏令不行。”虽然,他在翌年三月上任后的不满两年间,“听断敏决,公庭鲜事”,但中郎对于那个“豪杰不乐为用”的时代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况且与生俱来的书生意气,率性不群,注定了他不可能长久地戮力仕途,江湖山泽方是他安放心灵的居所。所以,中郎赴任后不久即感叹“甚烦苦,殊不如田舍翁饮酒下棋之乐也”,亦确非矫情之辞。

万历二十五年,中郎在两次“乞归”后,终于辞去吴县县令,这一年他三十岁。中郎辞官后曾寄居无锡友人家,《游惠山记》当是他第一次游惠山后有感而发的山水小品佳构。其时“天气稍暖”,应是初春光景,每日杜门养病的中郎“举身如坐热炉”,读书亦厌,听邻人朱叟说书亦厌,“性本爱丘山”,终于是耐不住山水的召唤,呼小舟携儿俱行。“茶铛为热,已至山下”,想来友人寓所离惠山颇近,

且有河道相通。实在描摹惠山景物虽止淡淡两句——“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但中郎与惠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让他连宿了两夜,可见中郎对之是如何的一见倾心。这般的倾心方能生出这般的感叹:“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中郎关于惠山的记游还有一篇,多述惠山泉烹茶事。自唐陆羽评定惠山泉为天下第二后,历来文人雅士僧侣贵胄多以此泉点茶为乐事。中郎多次莅惠山,必然得其真趣,以致“时瓶坛盏未能斯须去身”。他的朋友曾问他辞官后有什么打算,中郎说:“愿得惠山为汤沐······余辈披缁衣老焉。”我以为,二泉旁是应该将中郎这篇刻碑的。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

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世人认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