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出版业的改革发展策略探讨
作者:王颖
来源:《出版广角》2014年第16期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发展和繁荣出版业成为一个大命题。对此,需要从解放思想、分类改革两个方面入手,对新时期出版业的改革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出版业;改革;分类改革 [作者简介]王颖,沈阳出版社。
为了贯彻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新闻出版业的实际,原新闻出版总署于 2003 年 12 月印发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新闻出版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改革。此后,出版业就跟随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行了分类分批的试点改革,在总结阶段性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把改革向前推进。到 2010 年年底,最后一部分改制的中央级出版社完成转企,出版业按照分类指导思想形成了公益性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格局。当前正是改革继续深化的时期,有必要探索相应的深化改革策略。 一、解放思想是深化出版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1.解放思想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思想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诺思认为,在人类社会诸种文化传统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的思想、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惯例等,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都会在社会演化中对行为人的选择集合产生重要影响。非正式约束的主要作用就是修改、补充或扩展正式规则。正式规则或其实施的变迁将导致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因为构成稳定选择理论基础的是一个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以及各种实施在内的综合因素。正式制度可能会由于政治或法律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但是长期嵌于人们心智结构内的非正式约束却很难因为法律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推动制度变迁行动者的思想不能及时更新,制度变迁可能就很难发生或推动。非正式约束在行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可能不如正式约束体现得那么明显,但却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2.解放思想是出版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解放思想是出版全行业的事情。但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因此改革者思想的解放对出版产业发展尤其重要。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指出:“解放思想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虽然进行了多年,但许多人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明确、不到位的问题,既不懂得产业化发展的规律,也不懂得与市场、产业、资本接轨,这是影响和制约新闻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这种管理思想上的路径依赖性制约了出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度。在出版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按照市场的规律和要求发展的情况下,如果管理者不能从传统直接行政管理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还是奉行“包管包办”思维,不能转化成出版产业发展主要提供服务的思维,那么出版产业发展依然会受制于管理者思想上的认识不清。 出版产业逐步走入市场,出版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还需要从业人员解放思想,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维。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为出版业打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还需要企业职工(不管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工)为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开拓思维、尽力献策。编辑人员的思想解放了,才能拓宽选题范围和创新营销方式;管理人员的思想解放了,才能提高和创新管理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分类改革是出版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手段与保障 1.转企改制与集团化是改革的前提和手段
转企改制是建设出版社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没有企业身份,就不可能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身份便无从谈起。同时,事业单位到企业身份的转变也为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奠定了基础。因为企业产权可以在市场中流通和转让,形成现代企业在市场上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前提。
集团化是出版改革的一种手段。组建出版集团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还可以降低改革中的成本。例如,规模比较小的出版社,它的生产与管理成本可能较高。组建出版集团以后,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把效益好与效益差的出版社通过组建集团“捆绑”在一起,也可以把部分改革成本在行业内消化,减轻一些出版社由于改革带来的阵痛。 2.分类改革与剥离出版企业的意识形态负担
出版业的分类改革必须得到坚持和深化,这样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两个部分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出版业分类改革后,产业和事业承担的主要功能不同,意识形态负担成为出版企业的主要问题。
(1)建设公益性的出版事业
出版事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公益性的出版体系。在未分类改革前,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在同样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下运营,这导致了以下问题:
第一,由于没有进行分类改革,事业经费投入和相关财税优惠措施是针对整个出版业的,事业与产业无法区分。出版事业部分由于意识形态功能更突出,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更强,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差,营利性较出版产业部分要差。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出版业整体上得到支持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落实到出版事业部分的经费投入与支持又很少,这就形成了需要国家大力投入经费的出版事业长期经费不足,导致部分出版社生存困难。实行分类改革后,保留事业身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出版社趋向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因此将得到国家经费投入上的更多支持。同时,国家不必再对出版产业进行经费投入,可以把节省下来的经费反哺到出版事业中,让出版事业的公益性发展定位更有保障。这样,出版事业单位不用再担心生存经营困难,可以更好地承担出版业的意识形态任务,出版更多社会效益强的出版物。
第二,出版事业单位在长期的企业化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经营性资产,按照理想型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要求,应该把这部分资产从事业出版社中剥离,形成新的出版主体。由于这部分经营性资产能够为事业出版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事业出版社必定不愿意放弃自己辛苦经营多年的资产。在目前改革的制度设计中,为了减少改革的成本与阻力,实际操作中保留了事业出版社的经营性资产,只是要求其业务与事业出版社分离,成为事业出版社的下属企业。这部分出版企业也应进一步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时机成熟时从事业出版社中彻底分离。在未来发展中,事业出版社必定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如果还保留经营性资产,会对其他转企出版社形成制度上的歧视。事实上,事业出版社可以同时从国家和市场中获益。 (2)进一步剥离出版企业的意识形态负担
现代出版业同时具有产业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两个功能不能截然分离,即使以企业身份运行也要承担一定量的意识形态任务。但是只要国家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给出版企业分配一定的意识形态生产任务,不管这种任务是否赢利,都会对出版企业形成负担。经济效益差的意识形态任务对企业形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经济效益好的意识形态任务如果是直接分配也会形成企业负担。因为在这种分配机制下,企业在市场中的自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按照产业化发展逻辑,出版企业要按市场要求运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要重视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意识形态任务依然以原来的状态存在于出版企业中,就会影响出版企业市场化的正常经营,考核不善、效率低下和市场的自生能力差等问题也将无法得到解决。这就要求必须剥离意识形态任务给出版企业带来的负担(不是否定出版企业不承担任何意识形态任务,只是在改革的制度设计中应该把意识形态任务给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补偿),这样才能解决出版企业考核等问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整个出版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3)逐步承认民营出版企业的市场地位
民营资本已经通过出版企业上市和股份制改革不断进入出版业,但是市场中现有的民营出版企业身份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随着民营出版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要引导和规范民营出版有序地进入出版产业,甚至尝试给予它们合法的出版权,解放和发展这部分新兴文化生产力。国有出版企业通过与民营出版企业合作的形式共同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实现国有与民营对接,这是规范民营出版业一种有效的改革手段。虽然出版所有制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未来发展趋势是国营、民营等多种出版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共同发展。在加强监管和形成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应该承认民营出版企业的合法市场地位,给予它们合法的出版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潘国彦,潘建农.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十大愿景[J]. 出版参考,2008 (6 ). [2]贺剑锋. 想说不容易——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J]. 出版广角,2003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