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

2022-08-24 来源:年旅网
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

作者:肖紫嫣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1期

[摘

要] 高校专业课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但现实中还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在借鉴和总结现有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评估等措施来强化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96-02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的实用主义现象严重,其独特的育人优势被忽视,而“思政课的教学苦于得不到专业教学层面的支撑,日渐陷入孤岛化困境”。随着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努力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按照这一要求,专业课同样要承担起育人的功能,注重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落实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

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申报立项研究,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

(一)重视自身的言行规范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承担了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必须遵循基本的师德规范。“人师”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生鲜活的榜样。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表现出来的得体的言行举止、谈吐气质,深厚的才学积累,良好的道德修养,会吸引学生对教师产生真诚的信赖感,学生也因“亲其师”,而易“信其道”。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行,树立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时刻以饱满的激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高尚师德的践行者,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

(二)转变自身的育人观念

要转变“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育人观念,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专业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应意识到要把专业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进行自觉的思想引导,而不是牵强附会地生硬灌输。最后,必须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观,把思政教育融入所有的教学活动和点滴的师生交往中。

(三)充分挖掘思政内涵

要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注重学习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深切领会到课程内容背后的德育内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等传授给学生。从学校层面,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从而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完成。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高职专业的内容很广泛,大多数都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因此“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育可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巧妙灵活地进行。比如,模具、机械等实训环节较多的专业教学中,可以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要求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会计专业的教学可以从加强诚信教育出发,把“不做假账”的职业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空乘专业可以从友好微笑服务等文明礼仪教育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和友善”;管理专业的教学,可从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理出发,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优决策的取舍观、艰苦奋斗的创业观等的教育等。另外,专业教师还应适时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正确剖析所学专业在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二)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课程思政”的实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是生硬地说教和灌输,应当本着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针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抽象的思政内容不适应“95后”大学生的接受需要,政治性过强的内容学生没有经验体会,模式化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因此,要在语言、方式和手段上转型,用“95后”的语言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讲授中;由灌输转为对话,变“独白”为互动交流,由理论讲解转为体验式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者还要有理论功底,还要有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课程教学创新方式方法

要让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学方法必须切实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注重提升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中,促进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案例教学法

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选专业课程案例,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具体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再一次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

2.情景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剖析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并用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要求学生,使师生关系转变为主管和员工的角色状态,将教学中的项目任务变成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岗位标准去完成,并按职业标准进行评价。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对话、行为,将思政教育具体化,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负责的职业精神。

3.任务驱动法

将课程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并采取分组形式完成任务。组内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在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有所领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不仅决定了个人得失,而且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4.课堂或网络讨论法

针对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或者网络社区发起话题讨论,最后进行引导性总结。学生通过踊跃发言,充分探讨,观点碰撞,最后由教师主导话题结论方向,很多的错误思想倾向被自觉修正。

(四)结合课程体系系统设计

“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来自三个方面:(1)加强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要在专业课程的视野、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2)依托传统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要“在改进中加强”,凸显其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思想引领和方法借鉴。(3)拓展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思政内涵,根据学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三、完善专业课的教学评估体系

(一)树立正确评价导向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形成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专业性评价,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养成道德品行,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本专业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并转化为自觉发挥本专业课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行动。

(二)注重评价过程管理

认真执行关于严守课堂政治纪律的规定,进一步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采取不打招呼听课、集中观摩公开课等手段,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建立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增加对课

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考查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

(三)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在教师的评优评先中,将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评价放在首位,突出教师的实际贡献和水平,尤其是考虑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是否有突出贡献,是否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应该成为专业课教学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注重系统性、策略性,变简单灌输为科学渗透,把握“精准滴灌”式隐性教育的反复性,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完善课程体系,整合各方资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60.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3):6-7.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5]吴永锦,刘海明.论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7-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