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学院
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具有灿烂的文化成就,(如:四大发明)在当时,古代中国人在
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安维富老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就用这一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把我们大家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他以一个谜一样的争论难题开始,让我们有所思索,趣味性的引导我们进入科学文化的课堂。
匆忙又充实的两个月悄然而去,我也在最近将《走进科学文化》的最后一讲视频课堂看完。下周也就是五一回来之后,按照我的计划开始看下一个《科学是什么》的网络视频学习。 按照我个人的大致计划,我每周会看一讲的网络视频学习,大多在周四晚上看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个人其他事情比较多、相冲突的情况下,我也会根据安排适时调整。在下周的时候补看学习。相对于说,我个人更喜欢写和记录。所以在看视频的时候我也会拿出几张白纸适当的记录几笔,尤其是与安维富老师有共鸣的地方,虽然不那么正式、整齐,但至少有些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总体来说,我个人比较喜欢安维富老师的讲课方式。首先会列出这一讲的主要讨论内容,然后将哲学与科学相联系、科学史实与哲学理论结合,加上适时的中西方相对比,努力将一个抽象的问题讲的生动丰富。在每一讲的最后还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帮助我们理清相关问题的脉络、联系。安维富老师紧抓源头:科学是一种可检验的命题系统,是一种可推导、可论证的理论体系。科学文化是一种观念。中国传统的科学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是基于猜测、推论,具有明显的经验特征。而西方则是以逻辑推导为基础,进行大量的逻辑推理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安维富老师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科学文化成就、历史名人理论著作和科学理论等向结合,再加以简短生动的生活实例的模式,给我们分别讲述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时代的科学文化,并对时代的科学文化做了细致分析。让我们对科学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我们要坚持科学和哲学的双尺度,看待问题要将科学史和哲学史相统一。但在网络视频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直都是老师在讲解,学生认真听讲然后做笔记,我在想如果老师能提问写问题让学生回答。从学生的观点中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学生具体理解和掌握了多少,同时增加师生互动使课堂更为生动丰满。 有位在核爆炸现场的科学家描述当时的情景说:“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更多的人是惊讶”。 这个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科学主义是对的,但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能走的太远。选修课以网络视频上课的模式,这无疑也是科学发展到一定境界,我们运用其有利一面的结果。通过网络视频学习,一定程度上将比较枯燥难懂的科学、哲学理论问题变得有了趣味性,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都知道事情总是有两面性,但相比传统的老师现场授课,我觉得网络视频课程还是利大于弊。首先,采用视频授课的方式可以让广大学生更为灵活自由的安排时间、更能发挥我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网络视频学习的这一新方式,也是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具体真实写照。同时相比于传统老师讲课,我们不能面对面的向老师提问,但我们有微信、手机等电子平台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使老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当然,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不能对学生的出勤学习情况一目了然的掌握,这也许是一个小缺失。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课程学习的后台,只有老师可以登录查看学生是否有观看视频学习的记录,这样便于师生交流,也起到一
个监督作用,让不太自觉的一小撮不自觉分子也能积极主动学习。总之,我觉得网络视频课程自主学习,相比传统的师生面对面授课是利大于弊。
安维富老师在这个共六讲的网络视频课程中,讲述的不是科学史,也不是文化史,而是努力让学生去理解科学文化。他从科学文化的角度来具体阐述了科学-哲学-宗教-技术-社会的共同体,梳理并解释人类的文明发展过程:强调科学革命、哲学革命、宗教改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革命的有机统一。使我们在看视频的同时,真正与科学文化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使我们对科学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以上便是我观看网络视频学习的心得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