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南寺院实践调查报告

2021-03-03 来源:年旅网
海南寺院实践调查报告

一、洗太夫人庙(一)现状概况

洗太庙位于海口市得胜沙路77号。很早以前得胜沙一带就设有洗夫人神位,清咸丰四年(1854年)在洗夫人神位处建起了洗夫人庙(即洗太庙)又名“外沙婆祖庙”

有的则称宁济庙,柔惠庙,慈佑庙,俗称“梁沙婆庙”。

2003年6月3日政府拨款及群众集资25万元,在得胜沙路重修洗太庙。新建的洗太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洗太夫人像端坐于二楼后堂,手执宝剑,英姿飒爽。一楼有洗夫人的两幅画像,两旁有对联写到“顺德显赫佑庶民”,“正心英灵扶赤子”。其造型大方,用料精良,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屋顶为重檐式,金碧辉煌。

二天后庙 现状概况

海口西天庙位于中山路87号,小巷口临街处,有副对联,上联是“圣德配天慈航浦渡”,下联是“母仪称后福泽万民”。

天后庙始建于元代,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庙中焚香缭绕,烛火明亮。不断有善男信女燃香点烛拜敬女性神像,其供奉的祖位是妈祖(天后娘娘)。海口中山路天后宫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历数百年而未衰。观音山及望诸神佛于后宫,清雍正十年,募捐建大门三间,乾隆十一年又再募捐建官前铺尾十间,岁收租银,以供香火。海口天后宫(又称“天后庙”)今存堂尾二栋相连,东厢一栋

二目,原前庭和后寝室,观音山已改作他用,总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庙宇古老,建筑材料上乘,工艺精湛,虽有部分破损,但原貌保存较好,大体不变,是海口市老城区6座古庙宇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对研究海口市的民族源流,地理变化,宗教信仰等,有其主要科学价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在古建筑,历史学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这样一座极具保护价值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天后庙的管理员告诉我们:1944年3月,美机轰炸日军,一颗炮弹落在中山路1-5号的房子里,妈祖庙正殿受到一些破坏。现在东湖,西湖牌坊前的两个石兽就是妈祖庙中的原物。当年被扔进了东湖。后修建东湖是捞上来的,位于两湖之间。

2000年11月27日在海口市商贸企业改制过程中,天后宫被当作直管公房抵口扣职工安置费的一部分,作价90万元出售给了原中山路华侨商场的31名职工,并办理了过户手续。现如今天后宫前宫已扩建成了3见临街商铺,正殿被隔为3个大仓库。前庭和正殿内放着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商品,紧挨着正殿的顶梁屋瓦。货舱内阴暗,潮湿正殿的雕梁画栋已破损斑驳。正殿屋脊上有“咸丰十年”的字样。屋顶四边有红绿色雕画的精美图案,屋顶上生长着几棵野草在风中飘摇。

三、西天庙 现状概况

西天庙位于海口市新华区义兴街75号,是祭祀明代海南名士王佐所建。海口市人民政府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1993年和1997年两次先后拨专款170万元,对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天庙

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西天庙恢复原来的风貌,使这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得以有效保护。

西天庙占地面积共有1193米,原有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有前堂、中堂、后堂三幢庙宇,前堂与中堂之间系天井,中堂与后堂之间中有拜亭,亭两侧为东西厢房,前堂。天井。中堂东西两侧有长廊直通至厢房,侧门入拜亭,西天庙是一座历史人物的纪念性建筑物。王佐的神像小供奉在神台上,四周用玻璃罩保护,手中轻摇纸扇,嘴巴略微张开,有一丝诡秘的神情,似乎欲言又止,神台前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置着祭品。庙庭广阔,是每年王佐诞期演琼剧之场所。整个庙字系砖木结构,丁字斗拱(单式斗拱),头门有石刻“西天庙”凸字横匾,系出自清代琼籍探花一著名书法家张岳的手笔。室内画栋雕梁,工艺精湛,斗拱和墙壁上,有成套的木刻和故事绘画,故事人物栩栩如生,为我省保存至今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物。它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西天庙历史悠久,据该庙现存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刻立的《重修西天庙碑》

记载,西天庙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后屡毁屡建,不下十次。仅清代,先后在乾隆三十年、四十年、嘉庆十四年,光绪二十八年共有四次重大维修,都是在原基础上逐步扩大和添建。目前的西天庙基本上保留着清代的建筑风格,1985年海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琼台福地 现状概况

在海口的历史文化中,琼台福地可以说是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它伴随着这

片土地走过了1000多年,记录了宋元明清数个朝代的沧桑。

琼台福地位于府城文庄路28号的关帝巷内。巷口立有琼台福地牌坊,是1991年复修琼台福地坊,该坊为金石质古木兰式。

走进狭窄的关帝巷几分钟时间就走到抱耳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头台阶,石阶两旁石栏上浮刻着海南历代名人像,有为空则直,不附权贵,力矫时弊的“南包公”海瑞;有大荒之年,饥民遍野,减税安民的陈天然;有为洁身自好,毅然弃官回乡教学的谢室;“晚年退归,家无担石粮储”,简单一笔,为世人展示了一个两袖清风的唐青;还有学富五车的七大家丘浚;诗书画皆通的道教五世祖白玉蟾;“银声铿锵,银声永不变”的音乐家汪浩然;有“戏中王”之称的琼剧名演员黄银彩;还有才华横溢的两位女诗人邱夫人与冯银.?。沿石壁缓缓前行,如同一次文化巡礼,唐宋元明清各代名人包罗其中。

走完台阶,福地轩就在眼前,福地轩属单檐歇山式的建筑,共三间,轩门两柱上各有一条石塑巨龙,门庭东边有琼山知县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书写的“琼台”两个大篆字碑,据说是1999年复建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已断为三节,后修复立于此。

福地轩后为琼台阁,为三层重檐歇山式建筑,也是三间,四周环栏。最后是关帝庙,庙殿上的关公及其两旁的关平,周仓,塑像雕刻的栩栩如生,都是用整块进口菠萝蜜木材雕成。关帝庙山墙正中,嵌着一块青山石雕成的吐水神龙,雄伟壮观。抱珥山武庙也称西关帝庙,弘治初海南卫官兵创建;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知县谢继科建武庙大门牌坊,称为“圣旨坊”。武庙在清代乾隆年间被台风洗礼,就此废弃。后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巡道张介祺顺其民意重修武庙。民国期间武庙曾作警察官邸和小学校,后被摧毁。1999年重

建后的关帝庙香火缭绕,高大的烛台上蜡烛“流泪”,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关帝庙左侧配殿里,供奉着天后圣母像,里面供奉的是天后圣母、火雷娘娘、子孙娘娘。原圣母祠创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是琼台福地五大建筑之一。在上世纪中叶被毁。琼台福地旧址修复后,关帝巷、文庄路、福地街三方群众集资用香樟木雕天后圣母、火雷娘娘、子孙娘娘、泥塑千里眼、顺风耳等五位神像,于公元2001年即庚辰年十一月初七开光过“火山”,供奉于此,为新建圣母祠。琼台福地保存了古建筑风格,仿古装修,坐落整齐,结构对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五、关圣庙 现状概括

关圣庙位于盐灶西路口博义村,建于清朝。1994年重建。庙内立有三国关羽神位塑像,庙内占地500平方米左右。庙宇雕梁画柱,门口有两石狮,庙顶雕刻着两只飞龙,庙内悬几块匾牌,进门上方匾写着“志在千秋”。前堂写着“气壮山河”。“义贯乾坤”等字。关圣庙平时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居民常到这里打扑克、看报、下棋,在此从事娱乐活动。

六、其他庙宇

除了上述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几座庙宇外,还有一些较受人们欢迎的庙宇,简述如下:

(一)、三圣宫、马皇康皇庙

三圣官是为纪念明代皇妃三圣娘娘而建的。在海口较为普遍,其中影响较大

的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忠介路北面50米,宗伯里13号对面,此处的三圣宫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原址明清时多次重建,香火不绝。现有建筑为1992年新建,为仿古建筑。宫内立有宗伯坊修三圣宫的两块捐资者万古流芳石碑。宫内后帷内塑有三圣娘娘神位像。神案前摆放套架。国基桌。八仙桌。宫宇雕花刻栋,金碧辉煌。门口书写“宫端鼎立,庙字焕文采”的门联。每逢农历正月十二日,远近临里居民都进官祀拜三圣娘娘,烧香敬烛,求神祈福。

另一处位于马鞍街,从马鞍街向西步入达士巷,沿巷道北侧先后有三圣宫。马皇庙和康皇庙三座威严的庙宇,三座庙宇之间紧密相连,蔚为壮观,形成一个罕见的庙宇群落。

三圣宫临达士巷北侧开有一个院门,庙宇门前墙上写着“福、禄、寿、喜”四个斗大的隶体汉字。院内正对庙门有一石牌坊,牌坊上撰写着一副对联“庭上桢祥迎百福,阶前瑞气纳三多”。从正门进入,三圣宫殿内,大庭木柱上书写着一副“三星霞光照仁里,圣恩浩荡慰子孙”的楹联。庙庭北侧有两块捐资修庙的流芳百世石碑。从碑文得知,该庙原建于明清,历来香火鼎盛,后毁废,于1994年重建三圣宫。

(二)、玉皇三清宫

玉皇三清宫位于北胜街与红城湖交叉路口。玉皇三清宫的前身为天庆观,亦称玉皇庙。三清是道教的尊神。原规模很大,占地面积为336平方米,现已毁坏,仅存三尊大型石雕像。2004年5月重建三清宫,将1999年出土文物,分别是府城地区出土的一宋二明的价值较高的石雕文物三清石雕像供奉于宫内。三清之尊神分别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主管天上三仙界:玉清、上清、太清三界,故名三清。石雕像每尊高2.1米,重约3吨,是海南少有的大型石雕

艺术珍品,现为琼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海口庙宇的特点及其原因:

1、海口庙宇独具特色,即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外国宗教派别未得到重视与广泛传播。

据了解,海口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有三千多人,而海口市至今没有一座清真寺,许多穆斯林每逢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纪念日和“主麻日”,只能聚集到海口市解放西路一个简陋。临时场所,举行宗教仪式。

而基督教堂,海口也只有一所而已。据<海南省志宗教志〉记载:基督教海口堂位于海口市盐灶路东段,成立于清朝光绪11年(1885年),主堂建筑面积206.44平方米,两翼走廊连成一体,右前侧建造3层作为吊持铜钟和活动使用。其构造庞大,具有西方建筑色彩,是全岛较大的一间福音堂。海府地区、附近县、乡、村的基督教徒都汇集到海口福音堂参加宗教活动,教徒人数当时多达500多人。

海南解放后海口福音堂址由海南区军政委员会接管使用。1983年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原海口福音堂址归还基督教海口堂使用。2001年10月,在原址拆旧建新,2003年新教堂竣工使用。

3。海口庙宇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且发展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形成旅游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