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人文思考
2021-07-03
来源:年旅网
<<<Digital 网络传播的人文思考 ◎陈峻俊 【摘要】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传播媒介,网络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因此大大延伸了人类可触及的领域。本文以一些网络文化 的传播现象,分析了网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利与弊. 拟通过人文角度的论证,唤起对建立网络时代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视,从而对其中出 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理性的判断,对于网络的健康发展,提高传播效果,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网络文化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网络传播思考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 潮头共进的新闻业在2l世纪也将 种生活方式,如银行业务、工作、教学、 过:“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 有一个更加自由的传播空间。面对 购物、纳税、聊天、玩游戏、电子会议、 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90年 这个“思想的自由市场”.我们该如 点播电影、医疗诊断等等。人们自由 代中前期,只有22个国家接入了互联 何认识它呢? 选择和“广捕”新闻信息,足不出户而 网,而到了1999年底,217个国家和 知天下事,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所有 一地区已经上网。全球互联网人口20oO 、电脑构筑的“理想国”:创 造新的文明 这一切都是由“0.1”组成的或长或短 年2.5亿,到了2011年达到2()亿。[ ] 的网络数据来完成.纤细的无形的网 有关资料显示。从推出到累积1000万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口头新闻、 络帮助人类织就了一座乌托邦式的 个用户的时间.电话用了30年.录相 手抄新闻、印刷新闻、电子新闻阶段 “理想国” 机9年,因特网仅3年。 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普 1.网络的优势。 技术的进步与经济成本的降 及将把人际传播、集团传播、大众传播 信息多元化。信息的多元主要表 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纪 包容在一个多功能的通信网络中。人 现为在网络中流送的信息既是有序 将是电脑网络的天下,同时.与网络 们坐在家里可从事各种工作,实施各 的,又是无序的。有序即合目的性、有 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发现,事件本身有 网友,求得理解和宽容,有则改之,无 发此类信息,就连江浙一带的警务 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待事件的态 则加勉.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微博也“煽风点火”。最终导致全国 度。态度好,很快可以赢得网友的谅解 4.从技巧人手,借官媒之口,实 各地上演炎黄子孙“疯狂抢盐”的闹 宽容,态度不好,会“火上浇油”,进一 现传统媒体与网媒良性互动。虽然 剧。国家安全部门、舆论机关发现这 步激发网友“打破砂锅璺到底”的斗 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抢 一情况后,及时通过中央电视台、人 志。四Jl J会理县处理“悬浮照”案例就 占了受众的“半壁江山”。但是与网 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第一 很具有代表性。“悬浮照”出现在网上 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官方形 时间发布辟谣新闻及专题节目.各地 以后,会理县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承 象”、“权威声音”仍然在受众中享有 主流媒体也积极跟进。很快,关于“海 认了照片是PS的.并把原照与悬浮照 较高口碑。由于网络上虚假信息鱼 盐污染”的谣言就烟消云散。在这起 都公布出来,进一步解释PS的原因, 龙混杂。社会公众往往无法鉴别,导 海盐辟谣事件中.舆论主管部门就巧 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态度坚决 致传统媒体在权威发布、公开避谣 妙运用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权威形象. 地对PS当事人进行问责处理。结果, 等方面仍然发挥着网络媒体不可替 从网络媒体造谣,到传统媒体辟谣. 会理县的真诚态度赢得了网友的理 代的作用。日本“3・11”大地震核泄 再到网络媒体辟谣,实现了网络媒体 解、宽容。在微博的“蝴蝶效应”的威慑 漏后,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微博上 与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最终把谣 下,我们任何一个传播主体,不论出现 出现了海盐受核污染食用危害身体 言击得粉碎。 了任何消息,唯有“态度诚恳”地解释 的“谣言”微博。在蝴蝶效应的推波 (桂全宝: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真相、还原真相,依靠“真心诚意”打动 助澜下,一时间全国各地都疯狂转 研究生;徐晶:襄阳广播电视台) 55 l tal Strateaw >>> 秩序,指任何新闻信息必须经过一定 的传通渠道向一定的受众传递。无序 即无目的性、无秩序,它是指获取信息 的方式和信息存在的方式是无序的。 有序与无序使网络中的信息呈现出五 彩缤纷的多元共存,为受众提供了自 由驰骋与选择的天地。 时效性强。叔本华说:“新闻是世 纪史的秒时之争。”21世纪这句话将 具有现实意义。地球上任何地方最近 发生的新闻,只需通过互联网,便可在 白改为彩色版嘲。网络的发展,也使报 纸、电视纷纷上网,开拓网络市场,获 得生存机会。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 联播》不仅有网上播出,还开办了中 国网络电视台。许多电视台还将特定 节目在网上进行了直播。网络的优势 朽》中为传播人的生存状态所描述的 一个新名词——意象形态。他认为意 象形态是人生活在幻想(镜中的自我) 世界中的状态,它使现实成为无人光 顾的大陆.而意象显而易见地成为传 播人的“现实”。传播人身处电脑包围 与统治的意象世界中,不出门便可获 得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它们 却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政治态度、审 美趣味,直至我们读什么书,地毯用什 么颜色。表象的大量复制与快速传输 形成了网络文化的巨大诱惑力,它形 也日渐明显,似乎只要“触网”,便找到 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理想国”的搁浅:网络异 化与文明的尴尬 任何事物总是利与弊共存的,网 络也不例外。技术与工具占据统治地 位后,人类终有一天会要求精神寻根 与灵魂复归.这无疑也将为电脑拟造 的“理想国”鸣响警钟,到那时,这座建 造在数字上的模拟王国会如同凯文・ 几秒(分)后传向世界各地。网络新闻 的声像图文并茂且全天24小时服务, 将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快的信息。 模糊传、受方界限。网络可以改变 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的被动状态。正 成了一道坚固的保护屏,将人类与现 实隔离开来。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 学》中将这种意象世界定义为“拟态环 境”,借以说明人们生活在舆论所创造 的非现实的表象环境中。而当人类生 活在一个由电脑制造舆论的场所时, 如美国《时代周刊》撰搞人尔默・德威 特所说:“通过电脑联机网络,凡拥有 一科斯特纳的《未来水世界》中的寻陆 船.在丧失精神绿洲的bits汪洋里痛 苦的挣扎。 电子传播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 台信息处理机和一台调制解调器的 便会产生双重“拟态环境”。一是由电 脑本身作为存在符号给人类提供了舆 论的场所.即“拟态生活空间”.传播人 人。都可以成为发行人。[21网络时代的 来临.使传、受两方的双向性传播恢复 了,传者即受者,受者即传者。 长河里.无疑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飘浮在数字之上。终日面对的是毫无 感情的机器,购物、交流、上班、学习、 信息库的存储、检索优势。互联网 络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 库,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进人互 联网络.他就可以随时在各个网络上的 但有史以来,却没有任何一次人类的 文明能像网络文明,把人类逼上了如 此多的十字路口,且将一步步地消解 掉人类的文明。 旅游等都可以通过这来完成,传播人 不需要朋友,电脑代替了他们的位置, 面对冷冰冰的机器.自己的热情也在 信息数据里通过检索得到所需新闻、照 片、学术报告等各种类型的信息。 2.传播形式由“广”到“窄”。 网络时代的一大特征,便是由“广 播”向“窄播”的转变。随着时代发展, 意像形态的影响。控制论的创始 耗尽,但是操作习惯与电脑“提问式” 的圈套使传播人麻木地欣赏着这种 处境。二是由电脑传播的信息组成的 “拟态信息环境”。使传播人生活在由 这些信息符合组成的虚拟空问里。 “意象形态’、“拟态环境”使人类离周 围的现实越来越远。当传播人在电脑 网络上“博弈”将来,并获得成就和归 人.数学家N・维纳提出了一个乌托邦 式的设想——传播人。这首先是一个 没有内在性也没有躯体的存在,传播 人生存在一个没有秘密的、四面透风 的透明的“理想国”。人机合一,机器 化的表象,使传播人成为电脑的仆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不 针对特定受众群的报纸、广播和有线 电视服务则是窄播的例子,所迎合的 是特定的较小人群的口味,在网络时 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 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 端个人化。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 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更小 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 传播由“广”向“窄”的改变,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高速公路在 美国的开通,为在“理想国”中谋得一 立锥之地,报纸等传统媒介纷纷改头 换面.以网络发展最为迅速的美国为 例,《华尔街日报》一改百多年来的严 肃面孔,推出周末版“标准模式”,《纽 约时报》大块头地增加生活版面,把黑 l 56 <<< Dizital Stra 属感时,现实与幻像的分界线已变得 奔忙于光缆的亢奋状态.“主题”与 及删 厢品趸易义 继出台J,各项 模糊不清。人的社会性已经式微,生 活已变成一场宏大无比的狂欢,人人 都参与其中,而这种狂欢并不带给人 们欢乐,它只是向大家发出严正警告, 警告他们无处藏身,每个人都受到别 人的钳制。由于网络上充斥着成千上 万的噪声与非统一的意象符合,“因此 网络社会远不是更加清楚,更有教养, 更有自我意识的机会,它相反更复杂, 甚至是混沌状态” 权力滥用造成的信息失控。网络 时代新闻的传播是信息存在的一种基 本形式,除各大新闻媒介在网络上设 立的电子新闻版外.个人也可通过网 络输送自己生产的新闻信息,而新闻 作为一种话语的存在,本身包含六个 因素,这六个因素分别具有各自的功 能:语境(指称功能)、信息(美学功 能)、发话者(意动功能)、受话者(情感 功能)、接触(交际功能)、代码(元语言 功能)。 以真实性为前提,信息的指称功 能应占新闻话语的支配地位,但由于 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使发 话者的情感功能占去了首要支配位 置.是新闻中出现大量干扰真相的噪 音,从而使新闻真实程度大打折扣。 西方新闻界流行一句话“好的新闻就 “权威”已被解构和延宕,在人的主体 性高度张扬时,技术理性也在喧嚣尘 上的呐喊,人对机器的过度使用.一 方面证明了“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 们完全是人”,另一方面却难免过犹 不及而显出饕餮之徒的本色,落得个 自食其恶果的结局。 没有政府管制的互联网已造成了 某种混乱,互联网的成功之处恰恰就 在于这种混乱。“信息的混乱使网上 犯罪率提高,并且导致许多问题的出 现,如泄霹机密、境外文化侵略、谣言 惑众、个人无隐私等,人的精神处于自 虚与截除自我的边缘,人类的文明也 面临着机器至上的尴尬境地。 唐吉诃德曾在几个世纪前骑着他 的瘦马,与三四十架风车进行了一场 捍卫信仰与尊严的战斗;几个世纪后, 当传播人骑着电脑也在漫无目的搜寻 自己的格言与自尊时.狭隘的胃口使其 逐渐丧失了辨别力,他们已将整个的 “思维货栈连同一切的锁匙交给了电脑 主管,”而“只有严寒的一月才能冻出这 样结实的生活格局来。”(弥尔顿语),只 不过“电脑时代”成为了“严寒的一月” 的隐喻。生活本身成为了对数不清的 琐事的搜寻,漫无目的地成为了人类对 精神的追求,这是一个无主题思想的聚 法规。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机 器的可怕性依赖也会越来越大,现代 化与“反现代化”的冲突,正是一种发 自人性深处的无法消除的矛盾。网络 刚刚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有人提出网 络让人迷失了方向,让人类丧失了自 己的精神家园,倡导人的精神家园的 回归。其实除了倡导回归,我们还应 倡导在网上建立一种新型的整个人 类可以共享的环保精神家园:有秩序、 信息丰富、抵制污染、控制噪音、交流 畅通,这样我们就既住在时代里,也不 必整天为忙着找家而四处流浪了。正 如我们指出网络时代传播的异化现 象,并不是否定它的存在价值,“当前 的文明形式.尽管它激起人们这样那 样的不满和悲伤,但仍然是比以前曾 经存在过的文明形式更好。”所以,北 广的朱光烈先生提出了以“文化就是 力量”来重建精神崇拜和新人性的文 化范式,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新人出现, 强调文化的整合弥补“知识就是力量” (技术理性至上)导致的科学与人文的 分裂.文化范式作为新人文主义并不 排斥科学的人性意义,使人类在2l世 纪与电脑的交流中保持人的本性。正 如黑格尔所说:“击伤的是你的手、医 是没有新闻的新闻”.意指一种拼凑 起来的对作用并不看重的毫无意义 的混合物。麦克卢汉曾说道:“我们的 延伸会使人们陷入麻木的境地。”“信 息的真实已被麻木的意识流所替 代。”“思想的自由开放市场成了假象 会。也许有那么一天,当人类突然发现 网络带给他们的并非都是“黄金”同时 也在吞蚀着他们的尊严与受伤的心灵 时.人类或会象“迈达斯”一样,请求神 灵收回这个“恩赐之物”。 伤的也是你的手”.它提醒我们在推进 现代化的同时,必须理性地对待“反现 代化”的思想,自觉地设法克服或消解 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否则,当“克隆人” 之类的孽种纷纷出笼时,我们人类就 只好眼睁睁地瞧着被自己的异化之物 的策源地。”弥尔顿在300年前断定 的.真理与谬论会在“思想的自由市 场上捉对较量,且真理不会败给谬 误.”但当这个“自由市场”真正横在 我们面前时.伟人的观点也显出了岁 三、结语:文明的曙光 伴随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几乎 所有的国家都认识到促进发展与进 行管理应该并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 所毁灭了。_引‘2岁 注释: 『11《联合国称截至2011年全球 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破20亿》,中新网, 月磨蚀的痕迹。当传播人生活在21 世纪硅制房间操作键盘和上窜下跳 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总的来说.国家 的政策是鼓励和促进这项工作.但同 2011年1月27日 f21竹内郁郎著,张国良译:《大众 的鼠标。而无须面对生活的现实时, 真理与谬误本身已不存在衡量与判 断的标准了。没有了真实的参照,辨 伪已失去意义。信息处于一种无主题 思想、无舆论引导、无游戏规则而来 时进行规范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2000年9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 办法》正式实施,2005年颁布了《互 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9 和2010年,国家针对网络视听内容 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3】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商务印书馆.1996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 57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