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网络暴力

2020-07-10 来源:年旅网


浅谈网络暴力

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微博、聊天工具、邮件迅速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简单、快捷、高效。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一股新兴势力的兴起,在网络的世界里大有“燎原之势”。这就是---“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到底是指什么?现今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百度这样给其下了个定义: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回。这个界定似乎太过简单,模糊,本质蕴涵于现象之中,概念来源于人们对某一类现象的本质把握。因此,我们界定网络暴力的前提即要分析“网络暴力”现象。

陈凯歌导演的新作《搜索》,讲的是以“墨镜姐不让座”为新闻热点大肆在媒体及网络上炒作,更多的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叶兰秋进行指责,攻击,甚至谩骂,最终导致当事人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故事。同样类型的网络事件诸如“陈易卖身救母”、“铜须门事件”、“后母虐童事件”等,这些事件的起因无非都是由于当事人的行为违背了道德的要求,网民运用了视频、图片、新闻推送、微博等一系列的网络推广手段来进行恶意攻击。当骂声、谴责声遍布网页时,激愤的网民往往将战场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打击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威胁到他们的生活,甚至发生以暴制暴的事件,触及法律的底线。

网络暴力离我们生活是如此之近,也许你随手转发的一条微博,不加思索的一个评论,就让你光荣地成为了实施网络暴力的一名“网络暴民”。

究其原因,首先,由于互联网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以及自由性。在论坛、BBS上注册一个用户,不必留下真名,就可以自由地发言、交流。大多数人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法不责众。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实则体现出一些人心

1

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在认知方面的不成熟。

其次,人们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良好形象,标榜道德卫士。如今的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也要小得多。这本是有助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好趋势,却常常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方向。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当他认定一些人的行为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采取一切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者,网络对网民的约束力有限,现阶段各项关于互联网的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容易滋生一些主观、片面的看法,如果当这类观点像病毒一样传播的时候,这一过程也极易被利用,成为了泄愤和谋私的工具,对身处舆论中心的当事人都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例如韩国女星崔真实于2008年10月2日不堪谣言自杀,不得不让人提高“网络暴力”警惕。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暴力”,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拨乱反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光靠道德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亮剑”强有力的法律监管措施。

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控制“网络暴力”的良药。法律是公民行为规范的基准。网络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但网络本身却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必然要受到社会法律的规范。因此,网络立法是控制网络情绪型舆论的有效保障。2003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各大网站随即公开表示坚决立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有害信息”;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地参与到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用现代法制规范网络。应该说,政府的参与和有效的网络立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新月异,现阶段的法律法规在监控“网络暴力”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越敏感的事件总是被置于越醒目的位置,抑或是

2

作者采用一些夸大事实的标题来夺人眼球,关注度的增加就容易转变成社会事件,这些都可能是滋养下一次”网络暴力“的温床。首当其充,有必要确立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网络维护者的责任心,制定相关审核标准。从源头上控制“网络暴力”的产生。其次,逐步倡导绿色上网,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与网络的自由性不仅不矛盾,甚至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性。自由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能侵害别人合法的权益。网络实名制有助于提高网民的自律性,对其行为进行督促,网络实名制是网络自由的保障手段,使网民能在合法范围内自由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最后,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形成自律意识,遵守法律,文明上网。

网络暴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焦点话题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网络的狂风暴雨。我们没有方法预见下次灾难缘起何时,但我们应该相信: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才能最终遏制“网络暴力”,降低社会危害性。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