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析国内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1-05-28 来源:年旅网


分类号 编号

烟 台 大 学 文 经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试析国内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申请学位: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2012年5月8日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试析国内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姓 名:

导 师:

2012年5月8日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院(系):中文与法律系 姓名 学号 毕业届别 专业 毕业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学历 试析国内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职称 所学专业 具体要求(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要内容: 关注各大论坛社区,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探寻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寻找应对策略。 基本要求: 根据网络暴力的现状和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且推导出应对策略。 主要参考资料: 熊澄宇.信息社会[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宋珏.韩国网络实名制兴废记.南方周末,2012-01-12. 进度安排: 2011年12月: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及选题; 2011年3月上旬:准备资料,提交论文提纲 2012年3月下旬:完成并提交初稿 2012年4月:进行论文修改; 2012年5月上旬:上交定稿。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院(系)意见: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2

[摘 要]:互联网是当今全球化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传播达到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广度、深度,网络俨然形成了一个虚拟社会。网络不仅成为公民信息交流的平台,甚至迸发出令人生畏的力量。然而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网络暴力现在已经成为危害网络环境、乃至危害现实生活的一大毒瘤。但是迄今为止,网络暴力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这个言论自由得到极大解放的网络时代,如何控制网络暴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本文旨在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通过这些成因推导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暴力 匿名性 网络实名制

虚拟

目 录

引 言 ................................................................ 1 一、网络暴力的现状 ................................................................................................................................ 1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 2

(一)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假面舞会” .......................................................................... 2 (二)网络环境使网民“本我”过度膨胀 ............................................................................... 3 (三)网民素质良莠不齐 ............................................................................................................... 3 (四)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 .......................................................................................................... 4 三、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 4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 4 (二)完善法律体制 ........................................................................................................................ 5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 6 (四)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 .......................................................................................................... 6 结 语 ...................................................................................................................................................... 6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引 言

我国互联网行业起步较晚,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难免要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我国的互联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不过也正因为起步较晚,所以我国互联网行业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对象,比如美国、韩国、日本,这都是在互联网方面比较先进的国家,我们向他们学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他们的失败之处,比如韩国推行了数年又废除的网络实名制法案。

我国目前在网络暴力方面的研究上,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完善法律体制,二是提高网民道德素质。这两个方向我们都可以向国外学习,尤其是互联网方面的法律,国外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体系,并且还在不断改进中。道德方面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国外的网络环境相比较,我国并非毫无优势。国外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导致有很多民间黑客高手,这些黑客有些独来独往,有些则团队行动,艺高胆大,为国外的网络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大多数黑客的破坏性不是很大,对社会危害较小。除了黑客高手之外,涉及到网络暴力经常会有两类代表性人群。我们在上网时经常会在论坛、贴吧等地方,见到一些网民一言不合便要开贴骂战,稍不如意便大肆辱骂,但多数情况是他们只逞口舌之快,顶多搞坏当事人的心情,其他方面还没有什么更大的恶迹;还有少数网民,他们躲在ID后面匿名中伤、诽谤现实中的一些人,这种帖子一旦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就会对当事人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将这种人称为网络毒瘤都毫不为过。因此我选择网络暴力作为自己论文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或几种确实可行的、可以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方法。

一、网络暴力的现状

互联网是当今全球化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传播达到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广度、深度,互联网对公共生活、私人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俨然形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接触到了庞大的超乎想象的信息量,知识爆炸、思想日新月异,短短的数年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眼界已大为不同。

互联网在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公民话语表达的理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有人将其当做了公共生活民主化的有力武器。网络不仅成为公民信息交流的平台,甚至迸发出了令人生畏的力量。互联网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和言语自由,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都有莫大的好处。然而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从07年的“最毒后妈”事件、“铜须门”事件,到08年的“崔真实自杀”事件、“网络暴力第一案(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再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事件,网络暴力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精神侵害到生命侵害,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口水战”“人肉搜索”,网络正成为几乎不受限制的

1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舆论工具,冲动、盲目、偏激和缺乏理智,其暴力性、非理性所引发的一系列危害都展现到了公众的面前。

毫不夸张的说,网络暴力现在已经成为危害网络环境、乃至危害现实生活的一大毒瘤。但是至今为止,网络暴力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大部分专家认为,网络暴力就是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的非理性的、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为或言论侵扰,致使其权利受损的行为。由此我认为,网络暴力本质其实就是现实中的社会暴力行为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的延伸,与现实中暴力的不同就是将施暴途径改成了互联网。

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百姓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言论自由得到极大解放的网络时代,如何控制网络暴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很多,如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人数众多、良莠不齐,现实社会存在很多不公现象,网络环境缺少道德约束、法律规范等等。

(一)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假面舞会”

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模式相比,互联网所带来的交流模式具有很强的匿名性。每个网民只需要很少的花费就可以拥有大量的网络ID,每一枚ID都犹如一张精巧的面具,可以完美地掩盖住使用者的本来面目。在精巧的面具后面,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张面具的名声臭了,没关系,再换一张,然后又能以一张崭新的面孔混迹于网络之中。网络暴力就犹如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网民在网络ID这张精巧面具的遮掩下聚集在网络世界中的贴吧、论坛中。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怎样的身份,戴上了面具,你就能在这场舞会里随心所欲地做一些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情。

在“姜岩自杀事件”中,当姜岩自杀的真相首次被披露的时候,第一批关注到这件事的网民感到愤愤不平,因而在网络上跟帖声讨以及大量转发。当事情在各大BBS流传开来的时候,事件便已渐渐失控了,很多网友在激愤之下做出了不理智的事情,比如在网上公布王菲一家人以及王菲出轨对象的个人隐私,包括电话住址等,还有人通过电话对王家人进行声讨、辱骂,更有甚者在王家家门口用油漆写上了“无良王家,逼死贤妻”“杀人偿命”等字样,对王家人的名誉、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网络暴力这场假面舞会已经到达高潮,并会一直持续到参加舞会的人失去热情和兴趣。当曲终人散,一腔热血平息之后,网民们或是摘下面具,就此偃旗息鼓一段时间,或是被另一场舞会所吸引,再度参与其中。而受害者面对已经冷场的舞会以及被随意丢弃的面具,只能默默的舔舐伤口。

2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二)网络环境使网民“本我”过度膨胀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在人格上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①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网民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在自由国度里的安全感,因此网民展现出自己的本我,并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由于缺少道德和法律的限制,网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不会受到惩罚。

“互联网的出现,为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任何社团在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宣泄情绪等创造了条件,哪怕这些观点和主流意识大相径庭,也会受到足够的宽容。”②匿名性、缺乏道德法律约束这些先天条件,使网络世界成为了网民们展现“本我”的温床,这其中便包括网民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在现实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本我就会受到压抑,因此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很多负面感情。不论在互联网出现以前通过什么渠道发泄这些感情,在互联网出现并逐渐普及以后,网络世界变成了发泄的绝佳渠道。感情受到压抑就需要发泄这是人之常情,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现实中如此网络中也是如此。当这种发泄行为超越了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所能承受的底线,就会演变为网络暴力。

由于网络世界的先天条件,使网民的“本我”极度膨胀,从而做出很多现实中想做却又因为道德、法律等因素制约不敢做的事情。就拿“姜岩”事件来说,诸如对王菲一家人及东方恩纳施以语言暴力以及公布其个人隐私这种事情,换成互联网以外的任何一种媒体,恐怕都没人敢这么做,因为就目前来看,除了互联网没有任何一种公共空间可以让人们毫无顾忌地释放自己的“本我”。

(三)网民素质良莠不齐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不存在“门槛”高低问题,这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只需要每月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不限时间地自由使用网络。然而互联网无门槛的特性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够毫无阻碍地汇聚一堂,很多平时可能毫无交集的人也能聚在一个论坛互相交流。这种情况固然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屏障,但同时为暴力事件埋下了种子。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喜欢和一个满嘴脏话、素质低下的人交流,自然会避免与这种人接触,这种人也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挤。但是在虚拟空间里,很多事情不是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0月17日。 ②

熊澄宇:《信息社会》,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避开就能避开的。拿论坛和贴吧来说,如果有人发一个很低俗的帖子,除非版主或吧主出面删除帖子,否则它就会一直存在那里,时刻刺激你的眼球。再拿微博来说,当有人评论了你的心情时,不管你想看还是不想看,它都会一直挂在你那条心情下面,若是侮辱性的言论,只怕会将心情搅得很坏。然而更糟糕的是,这条评论不仅你看得到,任何访问你微博的人都可以看到。互联网固然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壁障,但同时也使那些素质低下的人有了一展“威风”的机会。

(四)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社会没有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们做事都随心所欲,世界不知道要混乱到什么样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将某种想法付诸实践时,都会先考虑下这样做会不会对自己造成名誉影响,会不会让周围的人瞧不起自己,这是因为有道德在约束着人们。再比如我们见到了一样非常好的东西,想拥有它,这种时候大多数人会通过合法手段通过购买的途径去拥有它,而非强取豪夺,这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法律的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对大多数人都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所以社会才得以安定。

然而长期以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针对网络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的道德和法律体系一直处于真空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而导致网民的行为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当网民们做出一些现实生活中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后,却丝毫没有遭到惩罚,网民们更加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网络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合理的、不用背负道德负担和法律责任,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拿近几年的几个典型网络暴力来看, 不论是在“姜岩事件”中公布王家人个人隐私的发帖人,打电话骚扰、恐吓当事人的网民,还有在王家门口涂写“杀人偿命”等字眼的人,还是“最毒后妈事件”中那个造谣的第一发帖人,都没有受到丝毫的法律制裁,更不要提那些受从众心理影响而参与其中并推波助澜的大多数网民了。这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的结果,进一步造成了网络中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力下降,助长了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的气焰。

三、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暴力的一大成因便是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如果让网民们无所遁形,每个人的ID都必须与个人身份相对应,那么就可以从根源上大幅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这种想法很多人都有,从道理上来说也讲得通,但事实上是否要推行这种制度还有待商榷。不可否认网络实名制对于网络暴力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并且,推行网络实名制还会带来很大的隐患,有可能会造成网民个人隐私的泄漏。

4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韩国早在2005年就通过了推行网络实名制的法案,在当时这一法案得到了80%的公民的认可,其中包括很多长时间上网的年轻网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网络实名制抑制网络暴力的效果并不显著。实施实名制后两个月,韩国网络振兴院和信息通信部联合进行调查,发现实施实名制之后,恶意网帖仅仅减少了2.2%。到2010年4月,首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称,该制度实施后,诽谤跟帖数量从13.9%减少到12.2%,减少了仅1.7个百分点,和没有实行无甚区别。终于,2011年12月29日,负责管理电信业的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KCC)提出计划,表示将从2012年起逐步废除已经实施了4年多的互联网实名制。这件事情表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韩国也承认了,网络实名制推行失败。

韩国推行网络实名制最终以失败收场,为很多国家敲响了警钟。很多人分析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三点我比较赞同:

一是因为“法不责众”,网络暴力不是单个人或少数人施行的暴力,每起暴力事件至少有上万人参与,造成了执法困难;

二是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韩国开始推行网络实名制后没多长时间,就有黑客开发了一种名叫“身份证伪造器”的软件,这种软件能伪造出通过身份验证机制的韩国身份证号,从而可以用伪造的身份在互联网上进行注册;

三是因为网民隐私严重泄漏,2011年7月,韩国发生了空前的信息外泄案件,韩国SK通讯旗下的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被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韩国总人口约5000万),泄露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生日、电话、住址、邮箱、密码和身份证号码,极为详尽。这些信息,不仅可以被商家利用来进行电话营销、发送广告邮件等,更可以侵入私人邮箱,盗用他人账号,窃取信息,挖人隐私,带来史无前例的安全危机。③

从韩国的例子来看,推行网络实名制确实困难重重,但有此前车之鉴,我们可以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拿出切实可行的能够遏制网络暴力的网络实名制办法。

(二)完善法律体制

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也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我国目前虽然已有很多规范网络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法律法规体系也初具规模,但不论是立法力度、效力等级还是可操作性上,都远远不够。像我国目前已经出台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法规,滞后性很强,力度很弱,针对性较差。因此我认为,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互联网方面的基本法,以此为基础,针对现阶段网络传播的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在今后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订。由于互联网是个日新月异的环境,我认为相关法律必须与之保持同步才能起到法律应有的作用。

宋珏:《韩国网络实名制兴废记》,《南方周末》,2012年1月12日。

5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此外还应加大法律力度,严格界定言论自由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并且严厉制裁恶性网络暴力事件,因而在网络环境中树立法律的威严。在完善网络法律体系的同时,还要加大互联网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广大网民“知法”。这样多管齐下,方能使网民有法可依,心中有法,才能真正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而不是和网络暴力相混淆。如果有相应的法律作依据,追究网络暴力肇事者的责任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以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体系、技术手段,根据网络ID、IP追查现实中的某个人,不是什么难题。但考虑到网络暴力事件往往参与者众多,难以穷究,因此只需严惩首恶即可,让网民们认识到网络暴力是真实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是要蹲监狱的。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历来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每个人在孩童阶段就从家长、老师等处接受道德教育,学习如何做人。社会得以安定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人们从小就接受的良好道德教育。然而人们来到网络世界,就仿佛来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现实中的价值观、道德观经常被抛之脑后。因此要想加强网民的素质,就应当唤醒网民在网络中的道德观,在网络上大力开展道德教育。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网民在网络世界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倡导文明上网,使网民认识到网络暴力的暴力本质、危害程度,唤醒网民的责任感。

(四)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

几乎所有网络暴力事件都始于网络论坛,网络论坛是网络言论的集中地,大部分网民都喜欢在那儿发表见解。如果引发网络暴力的那些帖子在还没掀起风浪时就被版主、管理员封锁的话,应该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众所周知,如今多数媒体均以吸引观众眼球为第一要务,网络论坛更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的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还算有所收敛,但网络论坛却几乎不受约束。网络论坛为了追求点击率、宣传站点,在议程设置时,越隐私、越敏感的议题越会被置于醒目的位置,甚至可以夸大故事内容,将本来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事件加以炒作。这种行为虽然为网站吸引了很多人气,但也促成了很多网络暴力事件。因此我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论坛等信息集散地的监管,论坛的版主们也应加强管理各自负责的版块。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成为了促进民主、表达民意的一大力量。因此,面对网络暴力——这个网络言论自由失控的产物,我们必须予以重视,有必要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以保护网络民主,将网络言论自由导向正确的方向。

6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2011年10月17日。 [2]熊澄宇:《信息社会》,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宋珏:《韩国网络实名制兴废记》,《南方周末》,2012年1月12日。

[4]王秀平:《网络暴力成因及理性法律规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 第55卷第4期。

[5]吴春江:《网络暴力的形成及防范对策探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5月。 [6]李挺,李海瑞:《发展》,2010年4月。

[7]唐琼:《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探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1月。

7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

致 谢

四年大学阶段的学习一晃而过,毕业论文的阖笔,也意味着这段美好而有充满回忆的日子即将结束。一路走来,感谢我的老师们和所有我身边的朋友。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