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形成的原因
作者:丁 笠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4期
社会原因
经济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网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政府有更多的资金铺设电缆、光纤。打造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人们有购买网络终端设备的能力。中国网民规模保持着快速增长之势。
政治原因。随着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党中央也加大了对政治民主进程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媒体是党的喉舌,是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主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其功能是协调舆论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达到“舆论一致”的效果。在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上,网民可以直接与主席、总理交流,能起到更好的“上传”作用,不仅打破了以往话语权掌握在精英阶层的局面,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生活方式的改变。2003年的非典无意中培养了中国人的上网习惯。在那个大家足不出户的时期,网络无疑是安全的。人们利用网络浏览新闻、购物等,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人们日后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发表建议与看法打下了基础。 技术原因
互联网这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的技术区别在于“去中心化”。“互联网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一个节点都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另外的节点,通向一个节点可以有无数路径”。(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大学出版社,第26页)互联网的这种独特技术在理论上使得每一个只要拥有技术终端的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传播的活动之中。
这些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以少部分人或组织为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以一对多”,从上到下;信息准确度高但是反馈不够及时。这个时期的舆论客体是传统媒体为公众设置的议程。网络则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于一身,传播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传播方式“以一对不定多数”:信息传播过程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反馈迅速;网络舆论客体不仅来自传统媒体,还来自网民关注的社会事件,甚至为传统媒体提供议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网民组成结构的整合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栏目都有其特定的目标群体,当上述的某一媒体报道一件事情时,其影响范围几乎就在目标群体以内。但是网民是由各阶层、各专业、各群体、各种社会背景的人员组成,当一件事情由于上万的点击率被顶到网站的首页时,就像“蝴蝶效应”一样,社会对这件事的关注程度会成几何倍数增长。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作用。新闻以及时、准确、真实、客观著称,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范畴传播信息时几乎不带任何的立场与感情色彩;但在网络中更多的是伴随情绪和对事件评价的人际传播。这种传播方式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几乎每个网民都能成为“意见领袖”。“邓玉娇案”被网络关注,与网友“屠夫”密不可分。“屠夫”不仅亲身参与到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而且在网上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热心网民会把此事转贴到熟悉的社群中,更加速了事情的扩散速度,最终形成舆论风暴,给现实社会以舆论压力,迫使现实社会作出反应。
个案演变为网络舆论客体的原因
与人们的“刻板成见”相左。“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李普曼:《公共舆论》)。当一个全新的舆论客体出现时,围绕它产生的各种舆论并不是凭空而起的,它与舆论主体对于社会的“刻板成见”密切相关,包括舆论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舆论的表层,即态度、意见或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系统则相对稳定”。(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44页)李乔明在看守所非正常死亡,由于警方给出的理由是“躲猫猫”致死,当一个舆论客体挑战了人们的价值观时,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邓玉娇案”中的三个关键词“女服务员”、“官员”、“异性服务”体现出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给公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杭州宝马车撞人事件”中富豪二代与清贫上进的大学生身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后来网络舆论方向从谴责交通肇事上升到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抗议。这些事件在最初引起网民注意就是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这种观念、情绪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在群体中快速蔓延。如果不及时引导,这种网络中的显性舆论,很有可能演变为像“贵州瓮安事件”一样的大规模群体性抗议行为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传统媒体以其客观、严谨、理性的立场深度调查报道这一新闻事件,并为网络舆论提供素材,网络又放大了传统媒体的声音,最终我们对这一新闻的认识、评价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舆论最近被学者关注的一个负面作用是“网络暴力”、“人身攻击”、“非我即敌”现象,这时传统媒体把舆论向理性方向引导的责任就更加最要。
学者闽大洪认为,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由于网络传播公开和广泛参与的特征。互联网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渠道(转自《前沿》,青年记者编辑部编辑出版,2005年版,第89~90页)。而这个通道一旦打开,不管是社会生活还是经济政治各方面的话题都会成为舆论客体,而且当人们看到了网络舆论能给现实生活带来变化后,就更热衷于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一种良性的舆论循环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