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篇《长恨》皆感伤--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正

2022-08-25 来源:年旅网
2020年第36卷第2期(总第170期)

()JOURNALOFNORTH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6 No.2 2020

()Sum.170

()文章编号:1673-1646202002-0080-05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正

*

一篇《长恨》皆感伤

徐贺安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长恨歌》主题的讨论大致可分为“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四种说法。 摘 要: 学界关于白居易《

本文在文史互证的基础上,对上述说法逐条辩驳,进一步指出其不成立的理由。《长恨歌》是收录在白居易自己编的“感伤诗”中,结合白居易的其它感伤诗篇可知,白居易的《长恨歌》与其它感伤诗篇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对“变”的感伤。所以,对“感伤”主题的回归才是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应有之义。

;感伤;生离死别长恨歌》 关键词: 白居易;《

:/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issn.1673-1646.2020.02.013j

’ExaminationoftheThemeofBaiJuisy

TheSonfEverlastinorrowgogS(,,,)DeartmentofChineseFudanUniversitShanhai200433Chinapyg

XUHe􀆳an

:’AbstractTherehadbeenmanisutesaboutthethemeofBaiJuisTheSonverlastinydpygofEgSorrow.Itwasnottruetodistinuishbetween“lovetheoralleordoublesubecttheorandgy”“gy”“jy”“”,multilethemetheor.Onthebasisofmutualevidenceofliteratureandhistorthisarticlearuesthepyyg

”’thethemeof“sentimentalitwastheproermeaninfthethemeofBaiJuisTheSonverlastinypgoygofEg,CombinedwithothersentimentaloemsitcouldbefoundthatTheSonverlastinorrowandotherpgofEgS,,”sentimentaloemshadthecommoncharacteristicsthatwasthesentimentalitf“chaneThereturntopyog

,aabovefourarumentsonebnendfurtherconcludesthattheabovefourstatementsaremostlgyoy

”unfounded.TheSonverlastinorrowwasincludedinthe“SentimentalPoetreditedbaiJui.yyBygofEgSSorrow.

:;;KeordsBaiJuiTheSonverlastinorrow;sentimentalitartforeveryypgofEgSyw

[]5”“‘直露和尖锐。针对此,胡可先教授又提出:风

‘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

[]466‘”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张中宇先生:“《又提出“婉讽说”长恨歌》是一首婉转的政治诗

……只是不像《秦中吟》等专意于政治的讽谕诗那样

长恨歌》主题的争论层出不 学界对于白居易《

]1、杜晓穷,学界多位学者都有所总结,如陈尚君[

]]21037-1045、3勤[胡可先[等。“综其要者有‘爱情说’

“情’应指风流生活或男女之情”决不会是继承《诗,也决不会具有婉讽的意经》中的‘风人之情’

[]469”味。其仍主张爱情说。那么,《长恨歌》的主题

是微讽还是爱情?本文通过对感伤诗的逐篇剖析,以期对《长恨歌》主题作出切实的理解。

*

收稿日期:2019-11-08

,男,博士生,从事专业:唐代文学。 作者简介:徐贺安(1990-)

(总第170期)

一篇《长恨》皆感伤(徐贺安)

81

1 “

感伤说”其它说法辨析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学界除了有“感伤说”之外,还有“讽喻说”“爱情说”“双重或多重主题说”和“婉讽说”四种说法,下面笔者将逐一进行辩析。

1.1 讽喻说之不足

首先讨论“讽喻说”。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特色,学界一般将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为“讽喻说”的最有力证据:“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

乱阶,垂于将来也。”[6]238对于这句话,首先,关键看

这个“意”是谁提出的。是白居易的还是陈鸿的?该文字出现在《长恨歌传》里,是王质夫让陈鸿作传、白居易作诗,很明显是陈鸿的意图。可知,以上证据都是王质夫、陈鸿转述的,并不是出自白居易自己的意图。其次,近人陈寅恪先生指出:《长恨歌》“与《长恨

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7]45恨歌》与《长恨歌传》不可分离?有什么证据。但是为什么?陈寅恪《长

先生只是作一假设,并未进行逻辑证明,当代学者对此也有辨证,认为陈先生的假设并不可靠。[8

]再次,最近胡可先、文艳蓉在《论已经考证出《长恨歌》本身是有序的<长恨歌:“>的序与传》中……既死之后,恩爱已绝,今来求我,流泪谓使者曰:

久却于人世为配偶,以此为长恨耳。”[8]恩爱又生91这篇序言讲

,不

的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就排除了《长恨歌传》是《长恨歌》序的可能性。复次,白居易讽喻诗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惟歌生民病,但使天子知”,可见白居易是想让天子知道百姓的疾苦,而《长恨歌》中的李隆基显然是被同情的对象。从结构的角度讲,白居易的讽喻诗有其主旨即“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但白居易在《长恨歌》最后的结意却是“长恨”,并没有明显地指出唐玄宗的无道。这与《新乐府》中的《李夫人》“尤物惑人忘不得”显然是不同的。基于此学界张中宇先生提出“婉讽说”,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是委婉地讽谏。张先生进一步指出

经一篇》中的风诗《长恨》有风情,被汉儒夸大其政治意义”中的“风情”指风之情,“‘风,就是’也逐渐《诗被赋予婉转以‘讽(谏劝)’的含义”[9]148一词在其所引材料中竟然未出现一次”

。,但是风之情并不“‘风情’

等同于“风情”。“风情”无论其出现次数,还是内涵定“义都与讽喻主题无关。婉讽说”都不足以作为白居易基于以上四点可知《,“长恨歌》的主题讽喻说。”

1.2 爱情说之不足

胡可先先生认为:“白居易笔下的‘风情’一词应

指文人诗酒妓乐的风流生活,他对这种生活方式颇为自得,常在诗中反复表现出对年长而风情少的慨

叹和遗憾‘更接近作者原意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而决不会是继承’应指风流生活或男女之情中的‘风情’一词《诗经,指男女之情

,则

》中的‘风

人之情’,也决不会具有婉讽的意味。”[1]69文人雅事、诗酒风流本没有错,但是值得推敲的

“风情”指是,歌妓就一定有爱情吗?这种推导逻辑是:风情→歌妓诗酒之乐爱情两者并不能划等号→爱情。歌姬和文人之间的感情与。

在封建社会,官僚士大夫狎妓、表达男女之情更多是一种娱乐消遣,并不是所有的风情都不是爱

情,这种狎妓行为只能理解为一种文士“风流”。狎妓娱乐与爱情、婚姻都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所

以,风情并不等同于爱情,只能说一种文士风流,甚至可以说是少年风流。况且,爱情也不是白居易

创作诗歌一大主题。白居易将“讽喻”“闲适”“感伤”三大类情感作为诗题,这才是白居易诗歌创作

的主题范围。我们探究《长恨歌》也应在这三种主题中寻绎诗人情感世界的层次属性“爱情说。

”混淆了诗料与诗题。“有风情,错判了封建社会”并代表以风情为主题,“存在”与“核心”两者的范围是不同的。所以,白居易《长恨歌》之爱情说也不成立。

1.3 双重主题说之不足

再看“双重主题说”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证明这种说法不成立。首先,从《白氏长庆集》编纂

的角度上说,白居易将其诗集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如果存在双重主题,为什么白

居易会将诗集分为四部分?白居易为什么会把《长恨歌》归入到“感伤诗”中?《长恨歌》的整体意蕴为何与“感伤诗”多数相近?这些都是《长恨歌》为“感伤”主题的佐证。“双重主题说”是糅合“讽喻”与“爱情”的,但并不符合白居易编纂文集的初衷。其次,从白居易的价值判断上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

指出:“人之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喻’者,意激而言

质《”,“宜人之不爱也”[6]965。可见,作为“感伤诗”的

的长恨歌。“讽喻》与讽喻诗在白居易心中是处于不同地位”与“感伤”“讽喻”与“爱情”两大主题,怎

82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

么能放在一起?再次,从“双重主题”的概念本身上“说,主题本来就是一个的,不可能有双重,“主”与说双’”和本身就是矛盾的“讽谕说’的机械相加并不是。正如周相录先生所说《歌》的真正主

:“爱情题。”[10]57-58所以,双重主题说只是调和了讽喻说与爱情说,但并未对《长恨歌》进行有效的诠释。

1.4 多重主题说之不足

先,我们应该考虑“多重主题说”

《,长恨歌其实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是多重主题还是悲剧主

。首题。有学者认为:“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

治悲剧相时代悲剧。”[11]44剧、时代之悲剧总归一点是。“爱情之悲剧悲剧”,只能归为、政治之悲

“悲剧

说”

,不能认为是多重主题。其次,多重主题只是概念的外延而不是概念的内涵。笔者认为“多重主题说”是“感伤说”引申出来的,只能说是“感伤”主题说引申出的三个层面,如果将《长恨歌》主题归为三个层面那么怎称得上主题?外延怎么等同于内涵?第三,持“多重主题说”的研究者多是立足于读者角度,而非作者角度。从读者的角度,多重主题只是诗歌呈现的历史画面与读者的想象画面,而《长恨歌》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是“感伤”,正因为有了悲剧事件的呈现才会有感伤的主题。

所以,持“多重主题说”的学者混淆了诗歌内容与主旨的关系、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这种说法也不成立。

2 从“

感伤诗”论《长恨歌》主题“众所周知,《长恨歌》有总结感伤诗:”“门类中的事物牵于外。对于是收录到,情理动于内“感伤诗”《的性质白氏长庆集,随感遇而形于

,白居易

》中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6]964可知,感伤诗

是诗人因具体的感触而产生的人生感悟。外界事物

与内在情理构成了感伤诗的主题。但是,“感伤”门

类中都有哪些涉及到情理的事情呢?白居易“感伤诗”有没有统一的情理呢?生老病死是诗人感伤的主要原因,诗人的感伤情绪多源于生活中的不幸。这在白居易“感伤”诗中多有反映,体现在诗人对时间流逝之感伤、对空间迁移之感伤、对时空对比之感伤三个方面。

2.1 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白居易对时间的感伤体现在对生老病死两个方

面:第一,诗人对年老的感伤。《曲江早秋》是早秋时

节白居易游览曲江所写的诗歌:“秋波红蓼水,夕照

青芜岸。独信马蹄行,曲江池四畔。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方喜炎燠销,复嗟时节换。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人寿七十稀,七十新过半。且当对酒

笑,勿起临风叹。”[6]167这首诗写作者游曲江时的所思

所想,“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这一句写夏去秋

来,时节变化,所以诗人在“方喜炎燠销”的同时又感

叹“复嗟时节换”,一年的时光又过去大半。诗人进一步感伤自己:“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

,可以发现全诗的情感变化很明显,从游览曲江寻找乐趣,到感伤时节变幻,再到感伤自己青春不再,最后又以“且当对酒笑”结尾,表现超脱之感。这些感伤年老的诗篇还有如《叹老三首》《白发》等40首诗。第二,诗人对死者的感伤。白居易的《金銮子晬日》写的就无比沉痛:“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生来始周岁,学坐未能言。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从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使我归山计,

应迟十五年。”[6]173金銮子是诗人女儿的名字,诗人40岁才有一女,肯定无比怜爱,但是才过周岁就夭

折了,诗人心情无比沉痛。白居易在结尾又以乐景写哀景,想象金銮子如果没有夭折的话,十五年后还要给她安排婚假,但是这些都已成为泡影。白居易哀悼

死者的诗还有《伤杨弘贞》《和元九悼往》《挽歌词》等18首。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人生的生老

死别的感伤既持久又沉痛,最后又能以闲适达观化解排遣。

2.2 诗人对空间转换的感伤

离别是诗人经常书写的文学题材,白居易对空间转换的感伤,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诗人送别兄弟,抒发感伤之情。如《送兄弟回雪夜》

一诗将送别完兄弟的寂寞场景写的很生动:“寂寞满炉灰,飘零阶上雪”“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

发”[6]187的媒介,。心如死灰但是还心系兄弟在诗人笔下,雪与灰成为了抒发寂寞之情

,满头白发映衬

外面大雪。更有意思的是,诗最后有“回念入坐忘,

转忧作禅悦”[6]187送别亲人的诗歌有,1诗人试图将这种感伤消解1首。

第二,诗人描写与元稹的。这种分别场景。白居易有一首诗的诗名就很长:“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

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6]175这首诗题记录了白

居易的一个生活场景:白居易梦见元稹,等到醒来

后,元稹的书信也寄到了,无限感伤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诗。所以,白居易的感伤诗也是他珍贵友

(总第170期)

一篇《长恨》皆感伤(徐贺安)

83

情的美好记忆。白居易寄元稹的感伤诗有,白居易与其他15首之多,也可见两人的深情厚谊。第三朋友分别,如《留别》一诗并未写出具体的人名,但

是诗意却很隽永悠长:“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衾。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况与有情别,别随情浅

深。”[6]181秋天到来,诗人送客远游,即使是没有感情的事物也会长吟感伤,更何况诗人这样的有情之人呢?诗人想留下客人,但是客人远游心已定,诗人与客同走,但是心有他念。在这样的僵持中,前事不可追,后事不可念,怎不让人感伤?诗人将送客的纠结、无奈、两难的场景写得非常传神。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送别诗约有己远离乡关,思乡之情。2诗人在旅途中抒发离愁4首。

第四,诗人描写自,在送友人过程中展现别绪。例如:《初出蓝田路

作》:“浔阳仅四千,始行七十里。”[6]198异地,有四千里之多,这种空间的转换势必影响诗

。诗人贬谪到人的心情。从朝中官吏到外任官,空间的改变意味着政治地位的下降,诗人的内心势必形成情绪落差,这样的诗歌有17首。第五,描写独居寂寞、幽独情怀,表达孤独寂寞、离群之苦。在白居易感伤诗中《性新栽竹,经常可以看到一种难耐寂寞的感情格调,种竹百余茎》:“佐邑意不适。如。

”[6]168

诗人身处偏僻的盩厔县城,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

,只得以种竹为伴。在不同生活。白居易都有抒发心灵寂寞的诗篇如在朝廷禁中有《禁中秋宿》

,在江州有《司马厅独宿》等,这些诗篇有 32首之多。

.3诗人对古今时空落差的感伤

诗人以古今对比的形式表达感伤情绪,并将这种感伤情绪上升为一种抽象的富有哲理性、普适性的思想。第一,借岁月飘忽、花物凋零抒发时空之变。诗人通过春秋时序变幻,抒发感伤情绪,如《客路感秋寄明凖上人》《题赠定光上人》

,通过学佛摆脱对时节变幻的感伤。尤其是《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

朝云无觅处。”[6]244了时间的不固定,“诗人借此表达生活中的遗憾与怅

几多时”“无觅处”这两句诗写出惘。这种以时间为主表达哲理的诗篇约有借空间的变迁写今昔之不同。12首。第二,诗人如《司马

宅》:“萧条司马宅,门巷无人过”[6]206昔对比写今昔不同《感秋怀微之》:“昔为烟霄侣。这类诗歌情感表达很复杂。第三,借今

,如

[6]204,这是白居易被贬以后的感伤作,今作泥涂吏”以今昔不同感叹漂泊品,渗透了诗人的人生思考。《寄王质夫》:“旧游疑

是梦,往事思如昨。”[6]210不仅时空发生变化,诗人

与王质夫身份都发生了变化,白居易内心的情绪也

非常复杂。《琵琶引》以琵琶女的经历写了生离死别

的感慨:“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

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6]242这种人世之不

幸遭遇最难解释。在白居易的“感伤诗”中这样的诗

歌约有以上分析只是相对而言14首。

,其实白居易对古今时空的感伤,很多都是混合而成的。从小的方面讲,诗人或是感伤地或是感伤时。从大的方面讲,诗人都是在时空转变的境遇下产生的感伤。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发现,白居易的“感伤诗”具有统一的主题,这就是对“变”的感伤。具体讲,就是对时间之流逝、空间之兴废、时空对比的感伤。既有诗人对亲朋的深情与友谊,也有诗人对大自然的同情与怜悯,还有诗人对生命存在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感伤诗”是白居易诗集中一个独特的门类,在这个大的门类下有诸多小的门类,在以变为主的感伤格调主导下有不同方面的感伤。

作为“

感伤诗”的《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如何表达主题呢?诗歌前

半段写杨贵妃承恩时的娇贵、穿着的华丽:“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承欢侍宴无闲暇,春

从春游夜专夜”

,以春之明媚写杨贵妃之明艳。安史之乱爆发后:“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

死”

,唐明皇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之后唐明皇由蜀地归京,白居易以秋景描写唐明皇失去佳人与江

山的寂寞:“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诗人以秋之凄冷写唐明皇心之孤寂。之后唐玄宗通过道士与杨贵妃见了一面,但最后还是“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诗人以无可挽回的长恨表达人生的遗憾与无奈。可见,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表达感

伤情绪,白居易以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对比,写时间的流逝;以唐玄宗归来,写空间上的物是人非;以唐玄宗的求仙问道,写人生遗憾的不可挽回。可以说,《长恨歌》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感伤诗”

。这首诗与白居易整个“感伤诗”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只不过描写的历史事件较特殊罢了。

还有两条内证与《长恨歌》有联系,即“感伤诗”中的《江南遇天宝乐叟》与《曲江感秋二首》序。《江

南遇天宝乐叟》借天宝乐师之口,写天宝遗事:“多在华清随至尊。是时天下太平久,年年十月坐朝

3284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

元”,写天宝繁华。“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

翠繁。冬雪飘飖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写杨贵妃承宠。“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从此

漂沦落南土,万人死尽一身存”

,写安禄山派兵打到陕西,明皇入蜀,贵妃被赐自尽。既有天宝繁华

的铺陈,又有杨贵妃美艳的夸饰,还有人死国破的离乱。这些都可以与《长恨歌》相参证。

白居易在《曲江感秋二首》序里写道:“今游曲江,正值秋日,风物不改,人事屡变,况予中否后遇,昔壮今衰,慨然感怀,复有此作。”[6]224可见,白居易这篇诗序道尽“感伤诗”中的“情理”

,即人事迁变、生离死别、昔盛今衰的变化,而《长恨歌》正代表了这种变化。

可见,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与整个“感伤诗”密切相关的。白居易将《长恨歌》归入到“感伤诗”中是有“体例”之分的,白居易以其写作惯性,思维上注重对“变”的总结,情感上注重对“感伤”的体悟,编纂中注重对诗歌类型的归纳,最终将《长恨歌》归入到“感伤诗”,《长恨歌》也成为最典型的“感伤诗”。所以,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既不是爱情故事,也

不是“表层意蕴”与“深层意蕴”[12]98-119并行的诗歌,更不是感伤时代的诗歌,而是借“情节服从于主题”[13]344的“只是讲故事而没有考虑去歌诵男女主

角的什么爱情”[13]347-348

的诗歌。诗人是要表达“人寿

有限的意识以及对超越它“是集的永《白氏长庆集恒生命的》祈

求”[14]304。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统感伤诗,从魏晋以来”之大成的感伤诗“人的自觉。“”感伤到晚唐以后绮丽的诗”也连接着文学传

风。魏晋时期的文艺作品呈现出了一种“人的自

觉”,具体体现在“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与留

恋”[15]92爱、对盛世的留恋。《长恨歌》。里有对爱情的渴望所以,《长恨歌》对、“对生活的热感伤”主题

的执着也是尊重人生命本体的表现。在安史之乱后

感伤情绪弥漫整个大历时期[16]8-10伤”诗是大历诗风的延续,但是又不仅仅是感伤失

,白居易的“感落,还有对生离死别“变”象的书写。在贞元、元和以后,唐代士人从苦难的沉沦中清醒过来,走出情绪的雾霾,反思盛世的短暂,白居易的《长恨歌》正是这种感伤情绪的诗意凝结。

4 结 论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应为“感伤”

,是对人事的今昔之变即生离死别的感伤。“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都是对感伤主题的引申,多是感伤主题的外延,不能构成《长恨歌》的主题。对“变”的感伤,才是《长恨歌》的深层意蕴,才是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陈尚君.六十年来国内《长恨歌》研究述要[][2]识,杜晓勤198.3(隋唐五代文学研究7):117-122.J.文史知

(下)[M].北京:北京出版

[社,3]羊列荣2001:.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M].4]中国出版社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胡可先,文艳蓉.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2006.[[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张中宇():J].

恨歌》的主题.“一篇长恨有风情2008166-71.[]”考辨————哲学社会科学版兼及白居易《长,[[6]2顾学颉0022,点校148-1J.北京大学学报()():.5白居易集1.

[M].北京:中华书局,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19新知

99.[三联书店,8]胡可先2001.[9]战线,张中宇2,(3):14.00文艳蓉4-《81长恨歌(5):.论《长恨歌》的序与传[J].社会科学

849.》9主题研究综论-95.[J].文学遗产,2005

[10

]周相录.》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

]蹇长春1994():的多层次性.《长恨歌2[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主题平议一兼论57-61.《长恨歌(》悲剧意蕴,[()社会科学版)[12]1周相录9966.:《4长恨歌4-53.

》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3]黄永年.文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03.14][寅日,]译川合康三.上海:.终南山的变容[1987.上海古籍出版社M,2]0.刘维治,张剑,蒋[1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07·.

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6]2009.

2蒋寅007.

.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