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稳固的边缘:老挝华人社会的认同研究

2023-10-03 来源:年旅网


稳固的边缘:老挝华人社会的认同研究

摘 要

在生机勃勃的东南亚研究领域里,老挝研究鲜有成果。这些是由老挝内陆的地理环境、极不便利的交通、落后的经济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影响所造成的。而关于老挝华人社会的研究,也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发达的华人社会研究的对比下受到冷遇。即便有学者意于研究,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陈旧等原因影响而进展缓慢。在本研究中,为填补老挝华人社会认同研究领域的空白,笔者亲历老挝调查,与当地华人进行访谈,搜集资料。在了解老挝华人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老挝华人的认同意识。

在研究中,笔者将老挝华人社会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其特性加以概括为:壮大完善时期(从20世纪初——50年代初)、 平缓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1975年)、 发展停滞和萎缩时期(1975年——1986年)和复苏发展时期(1986年——至今)。并对华人社会进行解构分析:探讨华人社会的生物性、地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组合因素及对认同的影响,对华人社会的衣、食、住、语言等表象及信仰、价值取向、社会关系等内在因素进行描写论述,并与老挝社会进行同类比较。讨论华人社会所受到的来自老挝的同化因素的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华人的认同意识。最后,分析得出老挝华人社会所具有的“根植”和“中线”的特性,并由此形成了在老挝和中国之间的“稳固的边缘”。

关键词:老挝 华人社会 认同

1

A Stable Frontier: a Study of

Identity in the Chinese Society in Laos

ABSTRACT

In the burgeoning field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here is still little research on Laos. This is a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country’s landlocked position, the inconvenience of communications and its underdeveloped economy, and has led to the neglect of the study of Lao Chinese society in favour of the more widely researched fields of countries like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ail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teresting topic of research has also been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or age of available material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society in Laos. I visited Laos to interview local Chinese and collect materials and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Lao Chinese I have made a discussion of Lao Chinese identity. In this research I divide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Laos into four discrete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period of strong growth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1950’s; the perio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from the 1950’s to 1975; the period of stagnation and shrinkage from 1975 to 1986; the period of rebirth from 1986 until the present. As well as this I have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Lao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biological, geographical, societ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n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outer expressions of Chinese society, such as their clothing, food, language use, dwellings, and its inner expressions such as religious beliefs, values, and social relations,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rest of Lao society. Based on this and on the pressure to assimilate from Laos I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identity of Lao Chinese. Finally I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distinctive “roots” and “boundaries” of the Lao Chinese society, which has made it a “stable frontier” between China and Laos.

KEYWORDS: Laos;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Identity

2

目 录

1 绪论…………………………………………………………………………5

1.1 选题的学术意义……………………………………………………………5 1.2 老挝华人研究的回顾………………………………………………………5 1.3 认同理论及研究方法………………………………………………………6

2“老挝华人”的界定………………………………………………………8

2.1 老挝华人的定义……………………………………………………………8 2.2 老挝华人的成分……………………………………………………………8

2.2.1 和族……………………………………………………………………………………8 2.2.2 少数民族华人…………………………………………………………………………9 2.2.3 新华侨…………………………………………………………………………………10

3 老挝华人社会的历史和变迁…………………………………………11

3.1 老挝社会概况及特性………………………………………………………11

3.1.1 政局……………………………………………………………………………………11 3.1.2 地理……………………………………………………………………………………11 3.1.3 经济……………………………………………………………………………………12 3.1.4 信仰……………………………………………………………………………………12

3.2 老挝华人社会的四个分期…………………………………………………13

3.2.1 壮大完善时期( 从20世纪初——50年代初)……………………………………14 3.2.2 平缓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1975年 )…………………………………15 3.2.3 发展停滞和萎缩时期(1975年——1986年)………………………………………16 3.2.4 复苏发展时期(1986年——至今)…………………………………………………18

4 老挝华人社会现状………………………………………………………20

4.1 人口的分析…………………………………………………………………20 4.2 老挝华人社会的组合因素及其对同化的影响……………………………21

4.2.1 生物性…………………………………………………………………………………21 4.2.2 地理性…………………………………………………………………………………22 4.2.3 社会性…………………………………………………………………………………23 4.2.4 文化性…………………………………………………………………………………24

3

5老挝华人的社会认同…………………………………………………28

5.1 同化因素的压力…………………………………………………………28 5.2 关于入籍问题……………………………………………………………29 5.3 华人社会的表象研究……………………………………………………30

5.3.1 衣………………………………………………………………………………………30 5.3.2 食………………………………………………………………………………………30 5.3.3 住………………………………………………………………………………………30 5.3.4 语言……………………………………………………………………………………31

5.4 华人社会的内在研究………………………………………………………31 5.4.1 信仰……………………………………………………………………………………31 5.4.2 价值取向………………………………………………………………………………32

5.4.3 社会关系………………………………………………………………………………33

5.5 华人认同的分析……………………………………………………………34 5.5.1 国家认同…………………………………………………………………34

5.5.2 等级认同………………………………………………………………………………35 5.5.3 种族认同………………………………………………………………………………36 5.5.4 文化认同………………………………………………………………………………36

6 结论……………………………………………………………………37

注释…………………………………………………………………………40

参考文献………………………………………………………………………41 致 谢…………………………………………………………………………43

4

1 绪论

1.1 选题的学术意义

至今为止,国内外对老挝华人的研究,由于老挝落后的经济、极不便利的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比较低潮的状态,鲜有专著。对老挝关注较多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老挝的经济、对外国家关系、文教等方面。而涉及老挝的著作大多是将老挝作为东南亚国家,或印支三国中的一员来看待,其研究也大多是对老挝的情况做概略性的描述。又由于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相比,老挝华人社会从人数到规模都比较小,所以关于老挝华人的研究则更为稀少,多是从华人移民社会研究,或东南亚华人的角度对老挝华人研究有所涉及。现今,国内关于老挝华人的研究多是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总的来说,关于老挝华人的研究存在着资料陈旧、匮乏的情况,现今国内外对于老挝华人的研究也仅局限在表面,包括有老挝华人社会概况、经济状况等概括性的研究,对于老挝华人社会内部,老挝华人族群都没有涉及深入的研究。而老挝华人社会的认同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老挝社会的实地调查,了解老挝华人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并予以分析,探讨华人社会从形成至今所产生的变迁与认同。其研究意义在于:

一、对老挝华人族群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民族学调查,包括经济、社会地位、教育、信仰、婚姻状况、风俗等方面,为老挝华人研究补充民族学材料;二、探讨华人社会内部结构,为老挝华人社会的民族学研究提供实证个案;三、研究华人社会的变迁及认同,阐释华人社会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其中的过程及意义;四、关于华人社会的认同问题研究,从民族学的角度分析老挝华人社会与老挝及中国的关系;五、为东南亚华人研究补充了民族学实证个案;六、可为政府的侨务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老挝华人研究的回顾

1895—1912年是中国对海外移民研究的兴起时期。1随着华人社会在海外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全世界对于华人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增加。而中国对华人的研究范围也从最初对中国周边国家研究扩展到全世界,其研究对象由最初的华工、商贩,扩展到宗族、族群、华人社会,研究的内容与角度也由单纯的经济转向了开放,多面的研究,如国家关系、社会结构、文化调试等等,研究的成果也在不断的扩展充实中。

在对海外华人的研究过程中,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与中国和东南亚毗邻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人口之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各民族 5

共融相通的文化习俗,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和平协作的政治关系,国家间发展共赢的开放经济局势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国内外学者在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领域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这热闹非凡、硕果累累的东南亚华人研究领域里,老挝华人的研究成果可谓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迄今为止,笔者所了解到的关于老挝华人研究的专著只有两本,一本是华侨志编纂委员会1962年所编的《寮国华侨志》,另一本是蔡天于1988年受邀于海外华人青少年丛书编撰委员会所撰写的《寮国华侨概况》,由正中书局出版。两本书均属于台湾出版的海外华侨研究系列之一。蔡天的《寮国华侨概况》一书,是在作者侨居老挝二十年的生活积累上所著述而成的,资料详尽全面,是研究老挝华人社会的珍贵资料。但这一系列丛书的出版是以“为提高海外华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及对中华民国在复兴基地之深切认识,与各国侨情之了解……提供海外青少年阅读。”的政治目的为出发点,所以使得《寮国华侨概况》在论述的深度和观点上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于老挝华人社会的文章多见于《东南亚纵横》、《八桂侨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华侨华人研究期刊。其中,范宏贵的《老挝华侨华人剪影》是作者亲临老挝,在对老挝华人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搜集材料所写成的;郝跃骏的《老挝华人现状及社团组织》、乔文的《老挝的华侨华人》、郭保刚的《老挝华侨概述》、傅曦和张俞的《老挝华人华侨的过去与现状》等,则注重于对老挝的历史和现状做概略性的描述;许梅的《老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庄国土的《略论二战以来老挝华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许梅和郑可敏的《战后老挝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等,以政治变革为主线探讨老挝华人社会的变革;戴小峰的《全球化经济时代下的老挝华人经济》以经济为主题论述老挝华人社会的经济状况;陶红的《老挝的华文教育》则介绍了老挝的华文教育情况。英文文章有佛罗伦斯·罗斯提的《老挝华人——伴随着和平回归印度支那的老挝华人社会的重生》,论述了老挝华人社会的特性和认同问题。

综观以上成果,尚无老挝华人认同的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算是一次新的尝试。

1.3 认同理论及研究方法

认同(Identity),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群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需要、目的和利益,彼此容易产生相同的认知倾向和价值取向,并能自觉的保持这种一致性。2其中,还分为成员受到群体的吸引而产生的自觉认同和害怕受到集体冷遇而产生的被动认同两种情况。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处于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老挝华人的认同意识,就是在其历史和现状的各因素共同影响下以及与老挝、中国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

华人身份的认同意识在实际意义上属于一个文化上的定义,无法将其特性一一列出而逐项比较,最后得出谁是或谁不是的结果。对于是否具有华人特性,存在的是一个“度”的差别,既有一些人所具有的华人特性多一些,而有一些人则少一些。并且,这 6

个用以比较的“度”本身也并非静止的。但王赓武认为从两个方面依然还是可以较准确的对华人身份进行确认的:一是国籍的认同,二是历史的认同。

正由于受到华人身份辨识问题复杂性的影响,华人人口的统计对于研究者们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例如,在菲律宾和泰国这样的国家,人口调查的数字就颇易使人误解,主要是因为几百年来,这些国家的华人比任何地方都更成功地被同化了。人们不能简单地依靠官方的统计数字。”4事实上,大多数华人人口的公布,都注明了“估计”二字。

就老挝的国情而言,老挝华人的人口一直处于无法正式统计或统计不精确的情况。同时,由于“中国人”和“华人”两个概念的模糊,使得老挝官方和民间在人口统计的计算上也存在差距。在老挝政府的判定标准里使用的是政治的概念,中国人(Chinese)就是拥有中国国籍,持有中国护照的人,或已经申请华侨证,有老挝身份证,但是国籍为中国的人。这致使了老挝官方的华人人数的统计,单以国籍一栏所写为依据。而在民间的估计数字里使用的是血缘及文化的概念,华人(Ethnic Chinese )的定义就是具有中国血统,或认同中华文化的人。其中包括了已入老挝籍的,持有华侨证的和国籍为中国的人。因此,在民间的统计里,就将老挝政府的“中国人”的统计范围扩大了。所以在相关老挝研究的文章里提及的老挝华人人口,和老挝政府所统计的中国人在老人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至今为止,老挝华人华侨的人口一直是一个估计的数字。

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采用文献利用法,从文献中了解调查点的背景资料,如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民族概况、风俗文化有大体上的掌握,对老挝华人社会的历史有全面的了解。通过田野调查法,对老挝华人社会进行参与观察、与当地华人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材料。再结合比较法,将华人社会进行解构,与老挝社会的相关层面做比较,得出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做华人社会得认同分析。

本研究将采取立体的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对老挝华人族群的认同问题进行研究。整体的比较分析是:以整体观的眼光了解老挝华人社会的发展历史,并将老挝华人社会放置于老挝社会背景中来研究,通过对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教育、信仰、婚姻、风俗等方面的现状的考察与分析,阐释出华人与老挝、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局部的比较分析是:将华人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看待,将华人社会以不同的组合因素作为比较面来独立分析,并解释其与同化之间的关系。横向比较分析是:将华人社会的衣食住行等表现和价值取向等内在层面与老挝的现状做比较,得出华人族群的被同化程度。纵向比较分析是:以时间轴为主线,将老挝华人社会分期论述,得出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结合以上说述的对老挝华人社会各层面的剖析,就可以得出一个对该社会较为全面的认识,最后综合论述出老挝华人社会的认同意识。

3

7

2“老挝华人”的界定

2.1 老挝华人的定义

华人(Ethnic Chinese),是对居住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国人(Chinese)的称呼,对他们通常的称谓还有海外华人(Overseas Chinese)、华侨华人(Ethnic group)、华族( Ethnic Chinese )、华裔(Chinese Descent)或港澳台同胞(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等。在本文探讨认同问题之前,应对“华人”,“老挝华人”的定义及其理解有清晰的认识。

常用的华侨、华人和华裔这三个词语在定义上有区别联系,它们时常出现在研究专著或是新闻报道中,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候则连用。 将这三者互相替换运用或是模糊的将它们用一个词语统称起来,都是不准确的:

华侨 是指中国在海外定居谋生并保持中国籍侨民的总称。195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放弃血统主义国籍法,反对双重国籍,凡仍保持中国国籍的侨民称为华侨,而对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则称为华人或外籍华人。台湾当局依然沿用血统主义国籍法,承认双重国籍,故所称华侨的范围包括华人与华裔在内。5

华人 一指具有中国血统者的泛称。二指外籍华人或华族。英文为Ethnic Chinese。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华侨丧失或放弃中国国籍,并取得外国国籍后,即改变身份为华人。6

华裔 则是指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国籍的子女。

“华人”一词因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泛称,所以,被应用得最为广泛。本文所讨论的“老挝华人”就是将“具有中国血统”这一特性作为界定的大前提,将侨居老挝的华侨、已加入老挝国籍的华人,及移民三代之内,或者是三代之外仍然认同中国文化的华裔都包括在内。

2.2 老挝华人的成分

除了对定义的阐释之外,笔者还要对老挝社会中一些特殊的群体进行探讨研究,对老挝华人的成分进行区分。

2.2.1 和族

在老挝的华人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和族(音为Haw或Hor)。关于和族的族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刘永福所带领的黑旗军的后裔,一说是信仰穆斯林的云南籍回人。

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境内清政府对两广地区的太平军余

8

部和各天地会地方武装清剿时期。由此,致使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及平民南迁进入越南北部。这个时间段与历史记载中的老挝在1887年被和族和白泰所入侵的时间吻合。但是,关于和族是黑旗军后裔这一说法仍存在疑点:

首先,根据笔者的调查,华人在老挝,被统称“秦”(音Jin),意为中国人。但老挝人称呼来自两广(广东、广西)的华人为“杰”(音Jeg),称呼来自云南的华人为“和”(音Hor),这一点是不容混淆的。和族,就是老挝人对来自云南的中国人的别称。

其次,当时原籍迁移群体的组成大致有六部分,他们分别是:两广天地会武装、太平天国余部、刘永福回国招募的兵勇和入越的黑旗军家属、冯子材裁汰的部分兵勇、随李扬才叛乱入越的民众和其他入越谋生的散客。7他们的原籍多为广东和广西两地。

再次,由历史上回族的迁徙和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定居情况的相关资料可做推断。在《明史》记载中,已有回族商人组织马帮从云南进入缅甸、泰国经商。他们中有人在当地开铺经商,与当地女子通婚并侨居下来,但大规模的回族移民始于1874年反清失败后。他们之中有人进入老挝也是合情合理的。“他们人数众多,聚居在所在国形成了独特的穆斯林社会,在缅甸被称为‘潘泰’,在泰国被称为‘秦和’(音Chin haw,可翻译为中国和人)。”8从泰语和老挝语大量词汇相通的情况来看,再结合泰国穆斯林社会的情况可推断出,老挝的“和”的称呼也具有“中国穆斯林”的意思。

结合以上推断,老挝的和族应当是受到黑旗军南迁入越南这一时期影响而进入老挝的云南籍穆斯林。可是据调查,他们不愿意被称为和族(认为带有侮辱性),而只认为自己是信仰穆斯林的中国人。现在,他们之中仍保有穆斯林信仰的已经很少了。根据老挝政府2005年的人口调查显示,和族(Hor)共10437人,其中女性5120人,男性为5317人。而从宗教信仰划分来看,信仰穆斯林的人总共为1044人,其中女性510人,男

9

性534人。仍然持穆斯林信仰的约占全体人数的10%,已经大量减少了。在大部分西方

学者的著作里,他们更多的被称为云南人(Yunnanese)。

2.2.2 少数民族华人

有学者提出“少数民族华人”的概念,认为移居国外的少数民族应属于华人之列,反对将“华人”与“汉人”等同,也反对用“跨境(界)民族”的概念来涵盖“少数民族华人”。在判定少数民族华人的研究方面,李安山提出了“记录 ( Records) 、祖籍(Origins) 、客观认同 (Objective Chinese) 、 迁移时间 (Migration Time) 和主观认同 (Subjective Chinese) ”10这五个辨识的标准,并调查统计得出,从中国迁往老挝的少数民族华人为壮族、傣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人数为430,350人。11

但笔者认为,中国与老挝接壤,居住在中国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与老挝境内的本为同源,并世代相袭,只是被国境线所分开,所以将其视为跨境民族更为贴切。其二,从 9

中国迁往老挝的少数民族迁移时间都较为久远,大约都在十六、十七世纪,如今仍将中国视为祖籍地的几率已经很小。其三,迁移的少数民族过着自给自足的耕织生活,已经完全融入了老挝社会,成为老挝各少数民族的一份子,与老挝的华人社会没有任何的联系。在中老跨境民族的研究方面,民族学界已有了相关的成果,确认了中老两国的跨境民族并予以统计:中老两国的跨界族体,中方确定的有10个(不包括民族成份未定的克

12

木人),老挝确定的有16 个。因此,这些生活在老挝的由中国境内迁入的少数民族不属

于华人,因而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

2.2.3 新华侨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个体经营户也陆续涌入老挝,在老挝各地以经商为生。据调查所得,他们之中有些人在老挝经商已有十余年,大多数则是在2000年之后才陆续进入老挝经商的。这些中国的生意人在老挝经商,持有的是老挝政府颁发的经商护照,每年要进行申请续签。虽然他们在老挝已经居住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他们都生活在中国市场或中国城这样非常“中国”的社会里,顽固的保有原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与老挝社会接触很少,相反的与中国的联系非常密切。他们均表示,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在老挝继续经商,但是却很少人有移民的打算。他们虽然具有早期华人社会的旅居性13,但相对于已经长期定居于老挝的持有华侨证的华侨而言,他们应被成为“新华

14

侨”。

所以,这些来老挝经商的中国生意人只是暂时的居住在老挝的新华侨,以经商盈利为目的,并不属于老挝华人这个群体,亦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10

3 老挝华人社会的历史和变迁

3.1 老挝社会概况及特性

老挝地处中南半岛,总面积为二十三万六千八百平方公里,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西邻泰国,西北与缅甸接壤,东接越南,为一内陆国家。全国可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共十七个省,总人口为5621982人。15

3.1.1 政局

老挝本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在历史上屡次遭到邻国的入侵,在1698—1892年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万象王国、琅勃拉邦王国和占巴塞王国三国并存的分裂状态。16以古都琅勃拉邦为例,自公元1353年法昂王建南掌国并奠都于此后,直到十九世纪,几乎每一百年都要遭到侵略和占领。其中,邻国泰国在历史上对老挝的影响最大。 暹逻封建王朝从1779年占领老挝至1893年10月将老挝转让给法国殖民者止,共统治老挝114之久。17而之后,法国对老挝的占领也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1954年,老挝才真正独立。独立之后,老挝面对的又是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可以说,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政权的建立,老挝才算开始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但在局部地区,还发生过居住在深山的少数苗人反政府武装进行的恐怖活动,被称为老挝的“秘密战争”。

3.1.2 地理

老挝境内多高山丘陵,由北向南呈阶梯势。北部地区地势高低起伏,与中国、越南边界均有高山形成天然边界。从中部起则呈阶梯状,逐渐趋于平坦,利于农耕。湄公河是老挝的生命线,几乎贯穿全境,也是老挝与泰国的天然界河。老挝一年分为两季,旱季和雨季。旱季时气温较为凉爽,在二十一至二十五度左右,雨季则炎热多雨,气温在三十度左右。

老挝境内的交通主要依靠的是十三号公路,由北自南,贯穿了老挝的琅勃拉邦、万象、他曲、巴色等几大重要城市,路况较好。其余的通往各县城的公路则大部分为泥路,旱季时灰尘漫天,雨季则泥泞不堪。虽然美国和法国曾协商要对老挝的公路进行援助修建,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展。老挝北部地区的公路,由于中国政府的援助建设,交通情况要好一些。

3.1.3 经济

老挝经济薄弱,以农耕为基础,产粮的区域主要是湄公河的中游地区。除了稻米之

11

外,其他出产的作物主要有玉米、咖啡、棉花、烟叶等。由于雨水和灌溉的问题,稻田只能一年一耕,山地作物则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生产率极低。一般每户都有田地耕种,自给自足。但如果遇到灾害等情况则需要外进口或是国际援助。据资料显示,1988年老挝政府购买或寻求外援的粮食总共超过10万吨,1989年由于大旱,需要进口的粮食更

18

多。老挝工业落后,全国仅有发电厂、锯木厂、碾米厂、卷烟厂、小型制糖厂和小型水

泥厂等。其中,发电厂规模较大,其余的都是小规模经营。19

由于是一个内陆国家的缘故,在与周边国家进行正常边贸之前,老挝是一个闭塞的自己自足的国家,很多地区实行的是以物易物的方式。1954年独立之后,国家经济仍然依靠法国和美国的援助。每年的对外贸易也都处于入超状态。而进口货物的通道,则依靠泰国的曼谷和越南的西贡。输入的物资以盐、粮食、布匹、卷烟为主,其次为机器、日用品、医药等。20

3.1.4 信仰

在过去,老挝宪法曾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是佛教最高保护者。国内人民信仰天主教、道教、穆斯林等其他教派的占极少数。自1975年的一段时期里,受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初极左政策的影响,佛寺中的活动受到限制,五十岁以下的和尚被迫还俗,而动乱和贫困也使得民众对佛教无力供奉。21自始,佛教地位逐渐衰微。但根据2005

22

年的调查显示,老挝国内信仰佛教的人民占全国人口的66.8%,佛教信仰在老挝仍然占

主要位置。

事实上,佛教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老挝整个社会当中。老挝民风淳朴,人民亲善有礼。虔诚的信徒,可以选择出家礼佛,也可以只是经常到寺庙里供奉祈福,平日行善积德。每天清晨,都有信徒在路旁席地而跪,给和尚施舍。无论家庭贫困或富裕,每户都会在房前屋后设立一个小佛龛,定时供奉。不同的社会单位,如村落、公司或者不同的组织也会不定期有目的到寺庙里进行祈福。每逢盛大的节日,到寺庙顶礼膜拜必定是一大盛事。

寺庙在过去除了带有宗教意味之外,还是老挝重要的教育基地。寺庙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就是老师,除了教授读书识字之外,还授予弟子更多的知识和处世之道。现在,由于有了正式的学校,寺庙的这一功能已有减退。但是,进入寺庙的和尚所受到的教育也和正常的学生一样,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大学深造,获得学历。现在,对于一些贫困的家庭来说,出家依然是一个接受免费教育的选择,但更多的家庭所选择的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有家人逝世时,让儿子进入寺庙做短期的修行。

综上所述,老挝贫困的经济状况、匮乏的资源、恶劣的地理条件和落后的交通都不适合发展经贸。若以经商条件作为选择标准,老挝必定会是当时华人商贾的最后选择地。有限的条件,使得到老挝经商的华人与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相比在人数上和占 12

总人口的比例上都有很大差距。如表3.1:

23

表3.1:东南亚的华人人口和比例(1990年)

国家 文莱 缅甸 柬埔寨 印度尼西亚 老挝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泰国 越南 总数

总人口 260,482 33,300,000 5,100,000 182,000,000 3,200,000 17,763,000 67,000,000 3,016,400 55,888,050 64,412,000

华人人口 40,621 466,000 50,000 5,460,00010,000 5,261,000850,000 2,252,7004,813,000962,000

华人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16 1.4 1.0 3.0 0.4 29.6 1.3 77.7 8.6 1.5 4.69

431,939,932 20,165,321

老挝华人的人数和占所在国总人口比例的数值在各东南亚国家里是最小的,和总平均值之间也有很大差距。虽然华人社会在老挝的规模小,但这也带来了商业竞争力减弱这样的益处,让华人在经商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仍然能获得丰厚的利润。而老挝人一心向佛,对外来的人和事物都有较大的包容力。因此,老挝的华人社会仍可以生存并发展下来。

3.2 老挝华人社会的四个时期

中国的商人和航海者在东南亚的活动早在宋朝(公元960—1276年)末期已逐步展开,但直到十五世纪郑和带领船队南下之后,关于东南亚的资料才有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24据史料记载,中老两国最早的接触,始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19年间,南掌国25先后五次遣使向明朝朝贡,中老两国自始往来。但当时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与交往以海路最为兴盛,史料中关注的多为贸易发达的港口,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关于老挝的记载也仅限与官方往来的纪录,而并无民间商贾的情况。相对于其他东南亚国家而言,老挝犹如一个被忽略的角落。

虽然缺少关注和重视,但这对华人在老挝的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并没有妨碍。然而,作为老挝社会中的外来者,华人即使默默经商,不愿或不能涉足政治领域,但是仍受到由于政治问题所带来的冲击。中老两国的国家关系对老挝华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南半岛陷入了资本主义和

13

共产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争斗之中。由于老挝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处于资本主义(泰国、南越)和共产主义(中国、北越)之间,成为战略上的必争之地。而老挝本国也经历了从摆脱殖民独立,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到建立联合政府,最终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变更。在这一系列的大变革中,华人社会分别受到了来自老挝和中国的压力,也经受了由于中老关系变化带来的冲击。

笔者认为,将华人社会从有华人进入老挝并形成初具规模的社会之时开始至今进行划分,分为壮大完善、平缓发展、萎缩停滞和觉醒恢复四个时期:

3.2.1 华人社会的壮大完善时期( 从20世纪初——50年代初)

早在法国殖民老挝之前,已有华人在老挝经商,但受到老挝不利于经贸的条件影响,人数不多。更为具体的情况,尚难弄清。当时到东南亚寻求贸易发展的潮州、客家、广肇和海南籍华人更多的是选择西贡和曼谷这样的港口城市。老挝北部地区多贫瘠荒芜,由云南进入的云南籍人也很少。1893年,法国殖民老挝后,开始着手发展老挝经济。华人精干的经商能力受到了法国殖民者的重视和利用,并施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

26

策,如“允许华侨华人无偿开垦土地,免征收出入口货物税,自由出入境等”,以吸引

更多的华侨华工移民老挝,并鼓励过去从老挝移居越南及柬埔寨的华人再回到老挝发展。受到优惠条件和追求新贸易领域的吸引,大批华人从泰国、越南和柬埔寨转入老挝的中南部,主要集中在万象、他曲、沙湾那吉和巴色这四大城市。1921年,根据法国殖民当局统计,旅老华人有6710人, 其中男性为5220人,女性为1490人。27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法国殖民当局限制华侨进入印度支那地区,老挝华侨人数从 1921年的6710人降到20世纪30年代的 3000 人。28虽然遇到挫折,但这时华人在老挝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阶层。

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由此引发了中国国内的大规模移民。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爆发内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也致使了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当时害怕共产主义的平民的逃离南迁。受到以上这两次移民潮的影响,老挝华人社会逐步充实壮大,并建立起诸如学校、庙宇等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个系统化的中华理事会。29这一时期,华文学校在各地分别建立:巴色,1929年;万象,1937年;他曲,1939年;沙湾那吉,1940年;琅勃拉邦,1943年。30据官方统计,当时的老挝华人约有4万至4.5万人。31

由于移民潮的影响,更多华人的涌入,人口的壮大促使老挝华人社会产生了由规模的扩大而引发的社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老挝各地帮公所组织整合成为中华理事会,各地私塾也纷纷合并重组为华文学校,一些较大的华人聚居区如万象、沙湾那吉、巴色等建立有华人自己的寺庙。这样的变化,是华人社会内部组织功能为适应满足社会的发展所发生的必然的变化,有利于华人在老挝的生存发展,也表明了老挝华人社会的成熟与完整。

14

3.2.2 华人社会的平缓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1975年 )

经过了自20世纪初以来的半个世纪的积累和发展,老挝的华人社会已经在老挝牢牢扎根了。1954年,老挝摆脱法国的殖民独立。 华人将合作和服务的对象转为新建立的老挝政府,实现了平稳的过渡。并不断发展,逐渐把握住了老挝的经济命脉,即银行业、工业和商业。32 有资料显示,1954年老挝人口接近 200 万,其中华侨就有3万人。33 但

34

随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华人人数增长至约5万。以老挝首都万象为中心,华人的经商网络

遍布老挝各省市,并在经营范围和占有率上都居于绝对的优势。在六七十年代,万象商店约五百余家,由华人开设的占百分之九十,其余店铺为泰商、日商及老挝人所有。并且,当时全国最大的卷烟厂、碾米厂、锯木厂、酿酒厂、三合板厂、啤酒厂、味精厂、制冰厂、汽水厂、制钉厂、胶鞋厂、金行都为华人开设。 万象的寮京银行、寮商银行和永珍银行都是当地华人与泰商合资开设的。除此之外,在老挝第二大的华人商业中心巴色,华人控制着该地区90%的商业。 而华人的经商范围之广,包括了:土产、酒、木材、洋货、汽车等交通工具、汽水、制冰、舞厅、 餐馆、 咖啡馆等餐饮业、出入口、成衣、水陆运输、医药、金饰、电器、钟表等。35 并且由华人所开的店铺招牌多用汉字或老、汉两种文字。36这一时期,老挝华人在经济的发展上达到了高峰,凭借经济的实力,成为了老挝社会中具有影响力的中产阶层。

老挝独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对外侨出入境的规定。20世纪50年代后期,老挝政府开始限制华人入境,规定如果没有中华理事会的邀请证明和保证,不准华侨入境、定居。1957 年初,老挝政府颁布《外侨出入口及居留条例》,正式严格限制外侨入境。并将每

37

年每个国家对老挝的移民规定在100名之内。而那时,中国国内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

期,基本上也禁止了对外移民。因此,这时候华人对老挝的移民已基本停止,老挝华人社会已成型稳定。

1959年,老挝政府颁布实施禁止外侨经营的十二种行业的法令,开始限制华侨的经济活动。这十二种行业是:海关人员、水陆运输业、移民局职员、武器弹药业、收音机及零件业、印刷业、汽车司机、林业、柴炭业、典当业、肉鱼业、理发业。38这一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人在老挝的经济。其中,华人从事收音机及零件业和柴炭业受的影响较大。因此,一些华人选择了加入老挝籍来继续从事原来的职业。而更多的较富裕的华人则选择了与有影响力的老挝家庭的联姻来化解该法令对经济发展的阻碍。39 这样的通婚家庭利用妻子为老挝籍的身份,将家庭从事的商业活动都挂在其名义下。而根据1975年之前的老挝国籍法规定,子女的国籍均随父方。就由此形成了跨过家庭中母亲是老挝籍身份,父亲和子女都为中国籍的情形。

在此之前,虽然作为外侨,但华人在老挝经济行为的开展从没有受到由于国籍身份不同所带来的限制。1959年,这项法令的颁布,犹如一个推动器,让华人开始了对于自 15

身认同定位的思考。但有比这更重要的,就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华人选择入籍或是跨国婚姻,都只是为了从自身利益的保护出发,采取战略性的调整政策,以适应局势的变化。而事实上,他们的调整和对策最终使得法令的实施对于老挝华人社会的经济没有产生什么负面影响。而这一时期,凭借地理上相邻的优势,很多云南过来的小生意人或工匠本着临时打工的心态,仍然陆续进入老挝。

有数字统计,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华人人数达到高峰,估计有5万人(也有人估计10万人)。旅居万象市的最多,达3万人,占该市人口的30%。在老挝全部华人中,

40

约有15%加入老挝籍。老挝的华人社会依然稳步缓慢地发展着。

3.2.3 华人社会的发展停滞和萎缩时期(1975年——1986年)

1975年,是中南半岛政治格局急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共产主义力量在印支三国的蔓延巩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于1975年成立。随后,老挝人民革命党开始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制度,仿效越南政府,推行极左的经济、政治政策。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口号下,老挝当局通过对全老挝人口的调查,了解了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及个人身份,对全体人民进行了阶级划分,华人群体大多被归为“资产阶级”,成为打击的目标。41

政治形势的突变,引起了华人社会的巨大反应。许多华侨产生恐惧心理,纷纷逃往国外。特别是老挝与泰国仅隔一条湄公河,枯水季节时可以涉水横渡,有资料称,当时逃亡至泰国的华人竟有5万人之多。42 往国外逃亡的华人中,大多数为在老挝发展时间最长,资本最雄厚的华人社会中的上层阶级,以潮州、客家、广肇、海南籍为主。一般小资本的商人则由于没有什么资产,抱着侥幸心理,对政局的变化持观望态度。很多在乌多姆塞等小型城市或是县城等小地方的云南籍华人则大量涌入万象、琅勃拉邦等大城市,寻求庇佑和更多的发展空间。华人社会在大逃亡的潮流下,由1975年之前的10万

4344

人变成只剩下1万人。还有资料显示只剩下5000人(一说4327人)。

在“剥夺资本家”的旗号下,华侨华人社会受到了全面的冲击。老挝政府在经济方面颁布了十八项内外政策第七条规定,将资产分为国营、民营、私营企业。较大的企业都完全被没收,所有企业都有劳资双方共同管理,亏损由资方负责,盈利则均分,致使工厂倒闭殆尽。45虽说政策的推行不分国籍,但完全是以华人为对象。1976 年,老挝当局封闭了华侨华人的商店和工厂,强制华侨华人弃商从农。1976年和1979年,老挝政府分别施行两次货币改革,对华人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实际上是变相没收华人财产。 虽然华人经营小本生意 仍被允许, 但是税赋极重,所得盈利仅可以糊口。

此间,除了老挝本国实施的共产主义极左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外,老挝与越南所形成的“特别关系”,也使老挝跟从越南,在1979年中国和越南的战争时期加剧了与中国外交的恶化。除了停止中国的援助项目外,还发表了关于中国在边境集结军民威胁老挝安

46

全的声明。80 年代初,老挝更制订了“东方战略”,希望以“社会主义的东方前哨” 16

的地位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希望依附苏联和越南建立“印支经济一体化”,把发展同苏联的“全面合作”和同越南的“特别关系”作为“战略原则”和

47

“外交政策的基石”。这些政治政策,破坏了中国和老挝正常的外交关系,老挝的华人

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这一时期,是老挝华人社会的巨大变革期。由于政治变革的影响,老挝华人社会在人数、规模和结构上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整个老挝华人社会人口从原来的大约10万减至约1万人;原有的工商行业受到打击,只留下了一些小规模的经营虎口余生;整个社会的构成也由于原来潮州、客家籍等上层富商的逃亡,而被不断南下的云南籍华人取代。而由此冲击所产生的影响,也使留下在夹缝中生存的华人不得不刻意模糊自己的华人特性,以取得更容易的社会生活条件。

3.2.4 华人社会的复苏发展时期(1986年——至今)

老挝华人社会的复苏发展,需要借助的是老挝本国经济的恢复这一大环境以及中老两国的正常邦交作为后盾。

1986年11月中旬,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确定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实施“新经济机制”,调整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新经济机制”总目标是:打破国营经济的垄断,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容许私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参与市场自由竞争;改革分配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对外经济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外国援助。1988年,又接着颁布了“外资投资法案”,努力吸引外资的投入,并营造私营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1986 年11月和1987 年12月,中老两国副外长先后在万象和北京就双方互派大使,开展贸易和边民互市等问题进行了磋商。1988 年 6 月,两国

48

互派大使。之后,中老边界重新开放,两国经贸代表团随后进行了互访。 中老关系实

现了正常化。

有研究表明,老挝自 1986 年推进革新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伙伴逐渐增多,而中国已经成为老挝进口产品的主要来源国。49老挝国内的改革开放的成功,遂掀起了海外华人和中国商人投资老挝的热潮。一部分原本逃离老挝的华人重返老挝以求发展,更多的华人从泰国、越南以及香港、台湾进入老挝。由中国大陆进入老挝的有以云南省为主的官方代表,主要的投资范围是北部地区,以水利工程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勘探、高产作物的种植和纺织品工厂。50投资老挝的商人是以中国中北部地区的湖南、四川、广西、安徽、浙江等省为主的个体经营户,所从事的个体百货、五金、 家电、 成衣、摩托车、药材等零售批发 。并且,将个体的经营网点几乎遍布老挝全国的市镇,还有一些小商贩则专门骑车或挑担去到边缘的山区售货。

受到由来自海外华人和中国商人掀起的新经济发展浪潮的影响,老挝华人利用这一大好机遇,积极与外资合资经营,寻求拓展投资规模和领域,涉及发展的行业有木材及 17

锯木业,纺织业,橡胶业,酒店经营业,金融业,旅游业等。 来自中国、新加坡及中国

51

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资金在老挝外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老挝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给予了华人一个良好的再发展的机会。而中老两国的友好外交,更促使了新的一股来自中国的投资热。作为老挝华人,在新资金和新鲜商业血液流入的刺激下,他们适时把握并运用了这样的机会。利用作为华人在老挝这样的身份优势,寻求资金和合作伙伴,扮演了中间人这样的角色。与此同时所带来的就是老挝华人对自己华人身份特性的有意识的恢复,而为自己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18

4 老挝华人社会现状

对老挝华人的认同研究,是基于对老挝华人社会现状的认识的立场之上的。本章就先来讨论老挝华人的社会现状。

4.1 人口的分析

受到华人认同概念以及研究材料匮乏的影响,老挝华人人口一直是一个估计的数字。在目前关于老挝研究的资料里,关于华人人口的计算最为详细的当是蔡天的《寮国华侨概况》。虽然同样是初步的推算,但是他却是在细推出老挝各个重要市镇的华人人口的基础上累加得到的。于该书出版的时间(1988年),蔡天推算出当时老挝华人的总数在十五万人左右,并将各市镇中祖籍占多数的人群列出:“永珍(万象):华侨约六万五千人,以潮州籍居多,客家籍次之,以下是海南籍,广肇籍及江浙籍。銮巴拉邦:华侨约一万五千人,以潮州籍为最多,海南籍次之,云南籍亦为数不少。”52由于资料较为详细,所以由此得出的老挝华人人口数的应该准确度较高,较为可信。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间,老挝政权更替,对老挝华人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华人大量外逃,留下的华人人数大约只有1万人,并且中国大陆也截断了移民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华人人口在1988年迅速增长为十五万是不可能的。而根据范宏贵2000年在琅勃拉邦的调查所得,“1975 年以前,琅勃拉邦的华侨全是广东、海南人,后来富裕的华侨迁居美国、法国,留下来的,直到现在(2000年)只有八户了,其中广府籍二户,潮州

53

籍三户,海南籍三户。现在琅勃拉邦的华侨、华人有约3000 人 , 95 %是云南籍。”证

明了华人社会在1975年的大逃亡影响后并没有迅速恢复到以往状态。此外,该书作者为台湾人,在1975年老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已迁至台湾。他在书中所著的关于华人人口的资料所显示的应当是1975年之前华人社会在老挝发展最为鼎盛时期的情况。

由之前关于“老挝华人”的界定,可利用资料将华人在老挝的人口推算出。较新的资料统计显示,1995 年3月1日老挝的人口普查统计得出,老挝全国有4574848 人 ,贺人有8900 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 2 %。54而根据老挝政府2005年的人口调查显示,和族(Hor)共10437人,其中女性5120人,男性为5317人,仍然占总人口数的0.2%。55和人在这十年间人数增长了1537人,而在总人口的比率没有变化,属于自然增长。

又有不完全的资料显示,在1996年年底的调查里,琅勃拉邦的中华理事会统计出,在琅勃拉邦的华人有539人,其中122人持有中国国籍。巴色的中华理事会统计出,巴色的华人有大约400人,其中124人仍持有中国国籍。而沙湾那吉的中华理事会统计 19

出,沙湾那吉的华人有大约有800人,由理事会登记在册的为558人。由此看出,中华理事会的登记里,并没有完全包括当地所有的华人。而中华理事会作为一个半官方半社会的组织,并非一个当地华人的管理组织,无法对当地华人身份做精确的识别和登记。而根据2005年,老挝政府对性别及公民身份进行分类的人口统计显示,在老挝的中国公

56

民(持有老挝身份证的华侨)共1825人,其中女性为780人,男性为1045人。

由以上显示的资料,老挝华人现在的人口估计应当在3万至4万之间。

4.2 老挝华人社会的组合因素及其对认同的影响

有鉴于泰国华人同化研究中探讨的华人组合因素,并从这些属性或特征方面探讨关于泰国华人社会的同化问题。57在本文探讨的华人社会里,将关于老挝华人社会中的具有相似性的属性和特征方面提出,称为华人社会的组合因素,并以各组合因素为例,进行对认同产生的影响分析。以下将华人社会中的组合因素分四个类别讨论:一、生物性,如华人群体的性别、年龄;二、地理性,如祖籍、分布的区域;三、社会性,如职业、方言群体、社会团体;四、文化性,如教育、信仰、婚姻等。

4.2.1 生物性

4.2.1.1 性别

华人的早期移民多为小商贩,从中国的云南、广西或是越南、泰国进入老挝,男性的比例要大于女性。由1921年法国当局的人口调查结果可推算出,当时华人女性与男性的比率为1:3.5。 根据2005年的人口统计推算出, 现今,老挝华侨的女性和男性比例为1:1.34,已处正常水平。

4.2.1.2 年龄

早期华人移民多独身到老挝谋生,靠自己的力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老挝得以存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处于青壮年期,年龄在20-40岁之间,老人和小孩占极少数。现在,老挝的华人社会中较为活跃的第二代移民,年龄都大约处于40-50岁。

在华人社会里,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传统观念里的“三纲五常”决定了男性才是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主角。女性,通常被置于男性之后,从属于她的丈夫、家庭。 在一个华人家庭里,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因为经商的关系,经常与当地人打交道,接触的社会面比较广,因此所掌握的当地语言、风俗结交的当地朋友都要比女性更多更广,相对来说,会受到更多当地文化的影响。

由老挝华人社会组合因素的性别来看,男性所占比例远大于女性,这在接受老挝文化和融入老挝社会的过程中要更容易。这一点,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优 20

势,更有利于华人社会在老挝扎根。但是,相对于以后的世代来说,第一代也往往是最顽固的一代。从第二开始,由于成长的环境不的影响,而开始逐渐丧失自己的华人特性。

由年龄层的划分来看,在泰国华人同化研究中,25至34岁受同化影响最大。58这主要是依据不同年龄层所具有的社交范围和能力来判定的。25至34岁的人处于青壮年期,社交比较活跃,学习和交友的能力也比其他年龄层的人要强一些。但这些都不能绝对化,不同年龄层的人容易受到影响的程度还要结合其他社会因素考虑,如一个华人小孩自小就在当地学校上学,说当地语言、和当地小孩一同学习游戏,那么他所受到的当地文化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4.2.2 地理性

4.2.2.1 祖籍

老挝华人的来源可大致有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与老挝接壤的云南、广西,为云南籍,广西籍;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的沿海区域,如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细分为潮州籍、客家籍、海南籍、广肇籍、东莞籍、惠阳籍及江浙籍等。其中,广东、福建籍华人最初都涌向西贡、曼谷这样的港口城市,在最初停留于越南、柬埔寨或者泰国后,才进

59

入老挝。由于老挝具有地处印支半岛内陆,境内丛山峻岭,满是热带丛林这样的地理特

性,使得华人早期移民进入老挝的路线为:陆路,从云南边界翻山越岭进入;水路,途经越南、泰国,再进入老挝。华人的不同的祖籍地使得他们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路线进入老挝,而由此,也间接决定了各不同祖籍地华人在老挝的地域分别特点和流动的方向。

4.2.2.2 分布区域

华人在老挝的分布呈南北两分的特点。北部以云南籍为主,聚居在琅南塔(Luangnamtha)、丰沙里(Phongsaly)和乌多姆塞(Oudomxay),在川圹平原一带也较为活跃。其中,龙南塔和丰沙里十分靠近边界,与中国交通便利。中南部则以广东、福建、海南籍为主,主要聚居在万象(Vientiane)、他曲(Thakhek)、沙湾那吉(Savannakhet)和巴色(Pakse)这一片沿河的经济发达地带。在各大城市,各华人群体所占的比例又各有不同,如万象市,潮州籍最多,此后依次为客家籍、海南籍、云南籍。60在琅勃拉邦,最初以潮州籍最多,海南籍次之。但随着时局的变换(1975年的华人外逃),潮州和海南籍的华人都再次迁移往泰国、美国、台湾等地,北部的云南籍华人则继而南下取而代之。

关于社会组合因素中地理性对于认同的影响,其实主要以地域为划分。不同的地域环境所提供的生物、经济、文化的影响都会不同。如在城市里,居民受到的教育程度会 21

比乡村的高,接纳能力也会更强,所以华人和当地人之间的差距就会相对缩小,更容易交往,在乡村则反之。同样的道理,在平原地区受到的影响也会比山地的多。

老挝的地理特性是北部为茂密森林的山区,从中部开始至南部呈梯度递减为平原,交通相对便利。因此,分布在中南部的华人会比在北部的有更多机会接触当地老挝社会,结识的老挝朋友也会更多。而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万象、琅勃拉邦、巴色、沙湾那吉等地的要比乌多姆塞、琅南塔的要更易受老挝文化影响。

但其中也有文化中心影响的出现,如老挝北部的琅南塔,虽然经济和交通都有了发展,但由于靠近中国边界,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要相对强一些。而老挝的古都琅勃拉邦,由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并且经济多来源于当地的旅游业,所以老挝传统文化和特色就被刻意的维护与保持,这里的华人文化也被覆盖于老挝文化浓厚的氛围之下。

华人在老挝的地理分布,使得华人与老挝社会的中上层的社会精英接触和交流更多。在日渐西化的影响下,华人与当地人的文化差别会不断的缩小。

4.2.3 社会性

4.2.3.1 职业

华人在老挝所从事的职业多为经商,这既是华人之所长,也是条件之所限。老挝政府规定:凡华侨者,不得出任公务员,不得买卖房产,不得参军。所以,华人从商,并形成了这一特点。云南籍华人在北部有一部分则从事种养殖业。凭借不断积累的财富,使得老挝华人在整个老挝社会中处于中产阶级的行列。

4.2.3.2 方言群体

方言与祖籍地并不能划上等号,一些地区,如广东省,就包含了广东方言、潮州方言、客家方言等几个不同的方言群体。方言群体成为了老挝华人社会的重要基本组成单位。老挝华人社会中,各方言群体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为:潮州方言、客家方言、广东方言、海南方言、云南方言等。而在方言群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帮会组织,所代表的就是华人社会以祖籍地为背景,共同方言为纽带,所形成的认同意识。

老挝华人的职业特性和由此形成的华人在老挝社会中的中产阶级的事实,实际上超越了文化性,形成老挝华人和老挝人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东南亚一系列的排华运动中显现出来,即华人在运动中受到冲击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富有而并非文化差别。

方言群体的组合是东南亚华人社会的一大共性,是华人社会形成的基石。

4.2.3.3 社会团体

22

一般来说,社会团体是为了维系华人社会的正常运作而按照血缘、地缘、业缘等特性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团体的多寡和组织特点也要视整个华人社会的规模而论。老挝华人的人数较少,因此,在最初设立社会团体时的性质也十分单一,仅以方言群体自然划分。在法属统治时期,各大城市设立帮公所。……永珍有潮州、客家等帮公所;琅勃拉邦有潮州、海南等帮公所;巴色有潮州、客家等帮公所;素旺那曲有潮州、广肇

61

等帮公所;川圹有云南、广肇等帮公所。由方言群体组成的帮公所,实质上担任着综合

的职能。帮公所的帮长在华人社会和老挝政府之间充当了管理者和代表的角色,“除带当地政府征收华侨之拘留税,及共同评判商业牌照税之等级之外,并传播政府对华侨命令;此外是对华侨本身之事物,如排难解纷,修葺及管理公共坟场,救济难民,监督学校等。”621934年万象把各帮帮公所合并为一,取名华侨公所。1946年,帮公所制被废除,改称中华理事会。在老挝独立后,华人社团再经改组,更名为“中华会馆”,并要求老挝籍的华裔加入。万象的中华会馆成立之后,下设管理的有永珍善堂、福德庙、义山、寮都中学校董会及寮都中学。在其它大的省份以及华侨华人集中的城市,如沙湾拿吉、巴色、川圹、琅勃拉帮、乌多姆赛都有中华会馆,并对该地区华人及华人学校有相应的管理。由此,老挝的华人社团——“中华会馆”,才称为综合性的社团组织。现今,又称为“中华理事会”。

职业的内容和性质,会直接决定它所接触和涵盖的社会范围。华人多以经商为业,就需要灵活了解当地供求情况,并与当地的政府部门、警察、顾客以及与生意有利害关系的当地权贵打好关系。虽然有经商规模大小之分,但即便是一个小百货经营者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当地语言来与顾客交流。大部分华人所从事商业,就迫使华人与当地人接触,更容易受到老挝文化的影响。

由各方言群体在老挝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各方言群体中,居于交通、文化、经济发达地区的潮州、客家、广肇、海南籍华人要比居于北部地区的云南籍华人受到老挝文化的影响更多。

老挝华人的社会组织为各地中华理事会,前身是各地的方言群体帮公所,是由华人社会内部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中华理事会的性质为一综合功能的半官方组织。除了它自身的行政职能以外,其下属的华文学校、寺庙、义山等具备了教育、信仰、丧葬等一系列的社会职能。它的存在,对于华人社会管理内部、进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社会内部凝聚力等都起了维持和增强的作用。

4.2.4 文化性

4.2.4.1 教育

由20世纪30年代开始,老挝的华人社会开始不断壮大,华人人数激增,由此带来

23

了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于是,在华人集中的地方,开始出现以帮公所设立的私塾。而当时授课的内容,也仅仅为满足一般生活和文化上的需求,如认字写信、记账、打算盘并了解中国文化等。由于条件所限,大多都只设立了小学。最先设立华文学校的是巴色,有潮州帮的中华小学和客家帮的崇正小学。两所小学于1947年被合并,更名为华侨共学。万象的寮都中学规模最大,除拥有一百多间教室之外,还有大礼堂、图书馆和科

63

学馆,最鼎盛时期,在校师生达五千多人。在琅勃拉邦原有潮州帮和海南帮各设立的两

所小学。1945年,国民党九十三师进入琅勃拉邦接受日军的投降,并将当地的两大帮公所合二为一,学校也合并并更名为中正学校,设小学。在六十年代曾设立初中,但后来由于资金和师资、生源问题而停办了。1974年,改名为新华学校并沿用至今。

办学之初,各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除了学生的学费之外,还有各地华人的捐助,大致分为:一、月捐;二、货捐(进口货物价格,按百分之一或二抽取,作为教育经费);三、婚丧乐捐;四、举行游艺会,发售入场券;五、临时募捐。64现在华文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生的学费之外,就是各地校友、爱心人士的捐款还有中华理事会的补贴。

老挝华人创办的华人学校,至今保存下的共5所,分别有:万象的寮都公学、琅勃拉邦的新华学校、甘蒙省他曲华侨学校、沙湾拿吉省坎他武里市崇德学校和占巴色省巴色市华侨公学。

4.2.4.2 信仰、风俗

华人的信仰多为传统宗教,包括道教、大成佛教、祖先崇拜等,也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一般来说,华人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都具有祖先崇拜意识,有强烈的“根”的概念,并由此建立起稳固的地缘群体。所祭拜的除了祖宗灵位外,还有佛祖、观音、关公等,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本头公妈”(即潮州话中的土地公和配偶)也颇有影响力。

老挝所信仰的小乘佛教,虽与华人以往信仰的大成佛教有差别,但对于一种精神上

的依托而言,也成为华人前往祭拜的对象。

对于中国的风俗,华人依然遵从。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华人社会庆祝的中国传统节日有:新年、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65而现在,庆祝的节日已有简略,主要是新年、清明和中秋了。新年时,全体华人会休 息停业三天,中华理事会举办新年聚餐,全体 华人在一起庆祝新年。在家里,年三十则会祭

图4.1 老挝琅勃拉邦华人墓地的“百姓堂” 拜祖宗,用鸡鸭供奉,还有烧纸钱放鞭炮。初

一就要互相恭贺,给红包。也会请老挝朋友过来吃饭,一起庆祝中国的新年。还有就是举办活动,如和中国市场的中国人进行篮球联谊赛,庆祝新年。在清明时,会到坟场祭 24

拜祖先。琅勃拉邦的坟场,就在离中国市场不远的一处山坡上。坟场背倚山,面对一处平地,视野开阔,风水很好。进门处有一间大堂,题字为“百姓堂”,两边还有对联(如图4.1)。

百姓堂后就是华人的墓地,密密麻麻,大约有二百多座。墓碑的做工并不十分精细,上面有些镶嵌有相片,有些没有。墓碑上写有死者的名字,出生年月和逝世年月,还有祖籍地,都用中文(如图4.2)。

最早的一座建于1936年,式样为老挝式的佛塔。从墓碑碑文来看,祖籍地为云南红河的最多,其次是广东省的,有广东梅州、广东东莞等。

4.2.4.3 婚姻

婚姻除了繁衍后代,更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而对于婚姻的选择,则有不同的标准。在

进入老挝的第一代移民中,男女性别的比例失 图4.2 老挝琅勃拉邦的华人公墓 衡,这就使得当时的华人男子为了保持“香火”

而选择与当地女子结婚。而一些有着定居打算的华人,想到的是与当地女子结婚后所可以获得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据调查所得,第一代华人家庭中,母亲为老挝人的家庭占总数的大约2/3。

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校除了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外,还是一个塑造文化的环境。学校里的老师,除了教授知识还给学生言传身教的树立榜样。学校里的同学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上的伙伴。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知识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乃至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感情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初,正因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老挝华人社会才设立华文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对华人后裔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维系整个华人社会文化的问题。在有华文教育之前,在华人社会的文化认同中,不同方言群体均以本群体文化为中心。但第二代华人在接受华文教育之后,所接受的就是大传统下的中华文化,并操普通话交流而不是方言。在他们身上,亚群体的文化特征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明显中华特性的文化特征。而在华文学校的学校,给华人子弟之间提供了交流和促进感情的机会,对华人社会的维持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不同的信仰是造成文化差别的重要原因。例如,在穆斯林信仰较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华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才能为当地社会所接受,具有通婚、成为公民等权利。66老挝本国多信仰小乘佛教,国民性格也温善有礼。当地华人社会的信仰则以民间宗教为主,道教、佛教、祖先崇拜都包括在内。对于老挝社会来说,信 25

仰佛教所具有的很大的包容性,让他们能够接受华人社会这一外来群体。而对华人而言,对小乘佛教的信仰也很容易被接受。由信仰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性并没有很大。

华人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保留和传承。这表示,他们对中华文化以及他们的华人身份的肯定。特别是清明节的祭祖,这除了是祖先崇拜的行为外,还显示了他们对于祖先的来源地的认同,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对华人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有重大意义。

在通婚问题上,有学者提出“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 族际通婚

67

的情况越多,表明各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较小,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引发通婚的原因

通常有:一、华人社会中的性别比例失调,如第一代的华人移民社会中,男性远多于女性;二、政治上的因素影响,如老挝政府颁布的针对华侨的严格的政令,使得华人选择通婚来化解;三、受到利益的驱使,如华商通过与当地权贵家庭的联姻获得当地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利益等;四、感情上的自由恋爱结果,如华人已经完全适应当地的文化,与当地女子恋爱而结合。

给通婚造成阻碍的原因也有:一、民族意识的阻隔。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受中国的民族意识影响,通婚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泰国华人通婚研究里就得到“华人多少总觉得和当地人结婚,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尤其是把女儿嫁给外国人。”68二、宗族观念的阻隔。例如,一个华人男子娶了当地女子为妻,他还是华人,并且他的子女也会是华人。这对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但若是华人女子嫁给了当地人,那么她就会从家族世系里过继到夫家,所生的子女就成为了当地人而不是华人了。三、语言、文化的阻隔。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沟通和相处存在困难,通婚就更不可能了。四、信仰的阻隔。由于不同的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最终导致通婚存在的障碍。

但事实证明,华人与老挝人通婚的障碍非常之少。特别是华人男子基本上都比当地人富有,而且勤劳能干,是很多当地少女的理想选择对象。老挝女性的经商能力都较强,对华人的事业有很大帮助,也是华人男子选择她们的理由。据调查所得,华人第一代移民中已有2/3有族际通婚行为。

26

5 老挝华人的社会认同

5.1 同化因素的压力

华人社会在老挝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华人社会本身主动的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调整之外,还受到了老挝社会试图将其吸纳的压力影响。这种同化的压力以两种形式出现:一、以自愿为原则的自然同化;二、带有压力的强制同化。

第一种同化因素的代表是接受外侨的入籍申请。在1975年以前,老挝的法律规定,家庭中子女的国籍应跟随父方。这就使得很多通婚家庭的华人子女仍持有中国国籍。要求入籍的条件,原来为连续10年在老挝的连续居住时间,后更改为5年的居住期或者与老挝人通婚。69

在条例中,将原来“连续居住在老挝10年”的条件更改为“居住5年或与老挝人通婚”,实际上是对条件的放宽,鼓励更多外侨入籍。但最初,很多华人持有的外籍身份,并不影响经商,而且他们也没有在老挝扎根的打算。所以,这对华人入籍并没有产生什么吸引力。

第二种同化因素的代表就是通过颁布法令的形式,对一切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事物进行压制,以达到吸纳同化的目的。

在华文学校办学之初,老挝教育部的规定是:外侨学校的学生必须学习老文,从四年级起,每周必须要有四个小时的学习老挝时间。老文的老师应当聘请老挝人担任。70学校的课程均以中文为主。但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国初期所实行的极左的政策压力下,华文学校一度停办。在80年代学校复办之后,老挝教育部硬性规定,华人子弟学校不能只搞华文教育,也要搞老挝文教育,完成老挝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71而且,老挝的教育考试都以老文进行,华人子弟为了升学,只能将精力放在老文的学习上,中文的学习成为副科。

现在,华文学校的建设都要比老挝的学校好,很多老挝本地的家庭都愿意选择让子女就读华文学校。在琅勃拉邦的新华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以前,学校以教授华文为主,一天七节课,只有一节是老文的。但现在的课程都以教授老挝语为主,中文的学习被放到了下午最后一节的兴趣课,有中文或者英文的学习,由学生自己选择。全校学生中,华人学生只有十个,占学生总数的不到2%。华文学校变成了由华人开设的,提供中文学习的老文学校。

在最初的压力下,华人纷纷入籍或与老挝人通婚。在政治压力最紧张的时候,老挝华人社团被迫停止活动,华校纷纷停办,连解放后唯一存在的一家华文报纸《老华日

72

报》也在1978年2月23日被当局封闭。出现的受压制的情况还有,传统盛大的新年游 27

行被停止、城市里的中文标志被取消、华人女性被要求穿着传统的老挝筒裙等。73

在以上曾经被严令禁止的事物中,除了中华理事会和华文学校的重新运转,华人传统节日的庆祝外,其余的都没有恢复。虽然是强制的压力迫使下的同化力量,但这老挝社会试图同化华人社会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5.2 关于入籍问题

若只是以简单的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老挝华人的问题只是一个入籍问题。只要把国籍都换过来,那么就不会存在移民社会这样的问题了。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国籍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拥有了国籍,就会对所在国忠诚了吗?那么没有国籍的,就不会为国家做贡献吗?在华人入籍问题上,事情就更为复杂化了。

在1975年以前,老挝的法律规定,家庭中子女的国籍应跟随父方。要求入籍的条件,原来为连续10年在老挝的连续居住时间,后更改为5年的居住期或者与老挝人通婚。在审查资格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申请人所表现出的老挝化程度,尤其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苛刻的条件使得华人的入籍申请多以失败告终。相反,如果是华人女性与老挝人通婚,她的入籍申请则会容易得多。74由该法令带来的结果是,许多第二代华人持有的都是中国国籍。而所持的中国国籍也提醒他们,自己的华人身份。

在1975年以后,受到中老关系僵持的影响,老挝政府害怕华人入籍所带来的政权颠覆危机,对华人的入籍均予以拒绝。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老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才得以改变。虽然在法令上从来没有提出过停止申请入籍的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切都十分困难。特别是一些第二代华人,已经非常的老挝化,并且和中国没有什么联系了,但仍然要持有“外国人”的身份。一位华人说,他的申请五年前已经开始了,最近才有进展。而一般,想要顺利入籍的,都要花钱找关系。

据资料现实,现在2/3的第三、四代华人都已经拥有了老挝国籍。而在1990年11月29日颁布的获得老挝国籍的条件中,血统和出生地均为重要条件。现在,通婚家庭中

75

的小孩的国籍已不再以跟从父亲为主了,可以在父母双方中选择。随着中老两国外交的

好转,入籍问题也在得以改善。但老挝政府对于华人的接纳还是较为严格。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中老两国关系的好转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老挝与中国在经济上的往来不断增加。这一趋势的发展,使得华人在文化上增强了中国文化的认同意识,相反地,却加速了华人的入籍速度。原因有老挝政府对入籍申请条件的放宽,但更重要的是华人为把握住难得的商机和自己特殊的地位,在中老贸易中以持有老挝国籍的华人身份出现,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5.3 华人社会的表象研究

5.3.1 衣

28

老挝气候炎热,老挝人的服装以款式简洁、布料凉爽为主。男士着开领衫、宽松的长裤,女士则着传统的筒裙。而在大城市里,服饰和审美受到了西方潮流的影响,男性的服装多为衬衫西裤。女士则依然以筒裙为主要服饰,并在传统式样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新潮的时装也受到了年轻一带的欢迎。在服装的配饰上,老挝人尚金银,女士佩带金饰,男士带金表金手链等。热带的气候和入屋拖鞋的风俗,让男女老幼习惯于全年都赤脚穿拖鞋。

老挝华人现今多居住在老挝的大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平时的服饰已与老挝本地人无异,也赤脚穿拖鞋。在审美的观念上也受到老挝文化影响,从服装的款式、喜好到佩带一些金银饰品。

老挝华人的服饰与老挝服饰的趋同,一方面是华人服饰的本地化,另一方面也是老挝服饰日趋西化的结果。从穿着上,华人和老挝人的差别已经很难辨认了。

5.3.2 食

老挝食物的口味以酸、辣为主,嗜鲜、香,主食为糯米。肉类、鱼类多以烧烤配以香料烹制,蔬菜则喜生食。老挝人的饮食注重口味,很少食油腻,调味料在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老挝人的饮食都很简单,手抓糯米饭蘸辣椒酱也是美食。老挝人吃饭多习惯用手抓,使用矮桌,席地而坐,餐具多为碟子,叉子,勺子和筷子。现在一般的家庭都会有一整套的桌椅碗筷,象一般中国家庭一样用餐。

中国人对“吃”的问题很讲究,从原料、菜式、口味到餐具都有考究。但如今华人的饮食习惯更多的受到了老挝的影响。日常饮食都以老式为主,喜欢酸、辣,偶尔也会光临中式餐馆吃中餐。在万象,就有专门供应潮州菜的餐馆。一般华人家庭进餐通常会使用一整套的桌椅碗筷,但也不介意以老挝的方式进餐。华人对于中式和老式的饮食都很习惯,只是平时吃得比较多的是老式的食物罢了。现在,在老挝新开设的很多中式餐馆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在老挝做生意的中国人。

华人已经习惯了老挝式的饮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中式的饮食带有文化的意味,通常会在特别的时间和场合被准备,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或是华人特别的聚餐等。

5.3.3 住

在乡村,住房多为传统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结构简单,一楼可以用来乘凉,二楼通常都会是一个大间,再用木板隔开成小间做卧室。凡进屋都有脱鞋的习惯,席地而坐,会客时也是围坐一圈。老挝城市里的建筑,多受到法式风格的影响。房屋以水泥建成,室内结构使用木材。

华人的房屋在结构上也和当地人一样,但讲 图5.1:房子门上悬挂的“石敢当八卦镜”

29

究风水布局,光照通风。入屋也有脱鞋的习惯。相对老挝家庭来说,就是从桌椅、柜子到卧具等,家具比较齐全。有一些华人的房子正门上方会挂一个“石敢当八卦镜”以驱邪(如图5.1)。

5.3.4 语言

最初的华人社会中,不同的方言群体都会以方言进行交流,但随着各方言群体的融合,华人社会的变迁,现在已经很少华人仍然掌握方言了。在通婚的家庭中,老挝语是日常的交流用语,即便是华人父亲和子女的交流也都以老挝语进行。送小孩去华文学校学习,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很多华人父母掌握的只是方言,和学习普通话的子女之间也存在口语交流的障碍。 在调查的过程中,除了北部丰沙里地区有集中的华人聚居区操中老双语交流外,老挝其余地方的华人的普通话都是从华文学校学习到的。在一个通婚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日常交流通常都以老挝语进行。普通话比起方言和老挝语这样的交流工具,更象是可习得的文化特征。华人之间的交流,多使用老挝语。普通话的意义,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华人特性被掌握,更常用于与中国人的交流。老挝语已经成为华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语言。

但笔者在琅勃拉邦的调查显示,现在,很多的华人子女开始重视普通话的学习。新华学校已开办普通话学习班,为学员提供汉语教学,而来学习汉语的人也大多有着直接的目的:为找工作或去中国留学。

5.4 华人社会的内在研究

5.4.1 信仰

在关于信仰对文化的影响研究中,有学者将华人信仰分为穆斯林、基督徒、传统宗教信仰三类。认为不同的信仰则会将华人的自我认同趋向分为本地化、西方化、中华化三个截然不同的方向。76 传统宗教信仰,也被称为民间信仰,包括了佛、道、祖先崇拜等。虽然在华人信仰的传统宗教里也包含了佛教,但是中国的大成佛教(Mahayana)和老挝的小乘佛教(Hinayana)存在着差别。大成佛教讲求的是“普渡众生”,修行并不是为了自己,小乘佛教讲求的是“自我解脱”,修行是为了自我轮回的修炼,佛教故事“Jataca”就讲述了佛祖在转世为佛之前经历的50世的轮回修炼,终成正果。大成佛教对出家修行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顿入空门,就与尘世绝缘”。相对来说,小乘佛教的戒律要宽松得多,出家或是还俗均有自由,一生之中也可以连续几次出家。在修行期间,可以和家人联系,可以吃肉,有很多的自由。

在2005年的调查材料中,老挝国内的宗教信仰情况为,佛教占第一位,为66.8%,其他宗教占第二位,为30.9%,基督教占第三位,为1.5%。77过去曾是国教的佛教,至今在老挝社会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老挝人对佛教的信仰也 30

在改变之中。过去,作为一种成年象征和接受教育的出家行为,已逐渐失去以往的影响力。人们更愿意将虔诚的信仰融入于日常的生活中,去施舍或是到寺庙祈祷供奉,选择出家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家庭的贫困,或是有家庭成员的去世要出家为其祈祷等。

在笔者的调查中,作者认识了一位刚还俗的老挝男子。他是在十三岁那一年因为父亲去世而出家的,就是为了给父亲祈福,直到二十岁才还俗。在寺庙里接受的教育和学校的一样,也会有老师讲课,要通过考试才可以晋级。现在,他正在上大学一年级,专业是英语。而在他还俗的同时,他的哥哥就出家替代他的位子,为父亲祈福。据调查了解到,在琅勃拉邦华人社会里,第二代华人中没有出家的例子,第三代中只有一例,并只有三天。得到的解释是:“现在不是很多人(老挝人)出家了,出家都是因为家里穷才去的。就算相信也不一定非要出家不可。儿子出家三天是因为家里做法式的缘故。通常去寺庙,还有去施舍的都是老人的多,家里有老婆去寺庙供奉就可以了。”

而华人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对传统宗教的信仰。除了佛教、道教,最重要的是对祖先的祭祀。老挝华人社会中,潮州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就将潮州的“本头公”崇拜带到了老挝。本头公实际上就是土地公,由潮州话念出成为“本头公”。关于本头公的来历,还有说是当初第一个来到老挝的华人是潮州人,为了表示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就将家乡的“本头公”供奉起来。但后来有了妻女,就在本头公旁添了一个本头妈,合起来成为“本头公妈”。后来发展成为全体华人供奉的土地神,设于万象的福德庙。

华人的传统宗教信仰的保持,是华人特性保持的一个表现。并且,这与老挝的小乘佛教信仰可以和平共存。华人在保持自己信仰的同时,也接受了老挝的宗教信仰,这对于华人在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融入于老挝文化是十分有益的。

5.4.2 价值取向

对于与自然及环境的关系中,华人的取向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没有消极的接受,也没有强烈的想要去征服改变。这和华人迁移并努力融合于老挝社会的行为是相一致的。当初,无论移民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但最终就是想要以迁求变,而不会坐等。在与老挝社会的交往中,本分经营,想的是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对神权的崇拜,也是为了祈求平安、顺利。

戎抚天在关于泰国华人同化研究中引用了梁子衡的观点,认为全球华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宿命论,证明泰国华人具有相同的特质,并强调宗教的影响。78老挝华人社会则略显不同,社会组织的基石是各方言群体,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圈。而面对危机,很多华人在1975年选择了逃离老挝,没有留下,更没有对抗。老挝华人对现实有平和心态,也有积极的争取,总之,最终想要达到的就是和谐共处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与老挝人信仰佛教的心境不谋而合。

对于现实生活的追求,华人克勤克俭,做好当前的事情是为了将来的更好的发展。将时间的取向都定在将来。与老挝人散漫、享乐的的生活态度截然不同。老挝人的时间 31

取向多为当下,特别是男子,只要工作赚钱了就会和朋友一起喝酒玩耍。

华人进取的态度、坚韧的毅力都让华人在老挝社会取得了成功。直到现在,华人子女仍然受到父母严厉的要求。在采访中,华人的子女通常都会受到比一般同龄人更好的教育,并争取好的工作。一位华人子弟还考取了中国国内大学的博士,最后回老挝大学任教。

5.4.3 社会关系

有学者将社会关系网络分解研究,提出“五缘”社会网络: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亲缘,包括血亲姻亲,就是宗族亲戚关系;地缘,就是邻里乡党关系;神缘,就是宗教信仰关系;业缘,就是同学同行关系;物缘,就是以物为媒介实质是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关系。79以下将按次序,对华人社会的关系网进行分析:

5.4.3.1 亲缘的海外和本地化

华人社会建立之初,与中国都保持有联系,并汇款给亲人。这就是海外侨汇的发展和华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但随着中老两国政局的变化,华人与祖国亲人的联系就被阻断了。同时,随着一些华人的逃亡或是再移民,亲缘的关系就延展到了海外。如一位华人家庭里有十一个兄弟,有一些在美国,有一些在泰国。并且因为通婚的关系,华人开始在老挝建立起由姻亲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网。但亲缘关系网的建立仍然以父系为主。

5.4.3.2 地缘的不断稳固化

华人社会地缘关系的形式化是随着各地中华理事会的建立而形成的。刚开始,华人以各方言群体为集合,强调的是祖籍地的渊源,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方言系统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稳固的地缘关系。以区域为整体的利益集团,不仅对经济的发展有帮助,更会对华人社会的团结有促进作用。

5.4.3.3 神缘的一体化

伴随华人社会迁移的是华人的信仰。在东南亚各地,中国传统宗教寺庙的林立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老挝华人社会中,对神缘一体化的发生是在华人社会内部各方言群体华人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调查资料中,华人对具有潮州特色的“本头公妈”崇拜就是有力的证据。

5.4.3.4 业缘的整合化

华人在老挝多以经商为生,形成业缘,但作为同行,就会有竞争。华人社会用社会内部的整合来进行调整。不同方言族群所从事的职业特性是有分别的,如一些是酒店业、一些是百货批发、一些则是木材也。新来的移民也会先在同乡的帮助下,带领入 32

行,在自立门户。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华人社会虽然主要都从事商业,但又细分为很多不同的行当,联合在一起,形成大型综合的商业。

5.4.3.5 物缘的互惠化

物缘的关系是华人社会内部利益循环优化的例子。物缘的产生以华人对华文学校、永珍善堂、福德庙、义山的捐助出现,其中以对华文学校的捐助为主要。这样,在全体华人的捐助下,华人社会的教育、福利会建设得更好,最终会会馈到华人身上,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壮大又直接的推动力。

5.5 华人认同的分析

华人认同需要有一个认同的标准。王赓武主张将华人的认同分四个方面讨论:国家认同(National)、等级认同(Class)、文化认同(Culture)和种族认同(Ethnic),而分别对此四个认同起作用的是华人行为惯例中的政治标准(Political Norms)、经济标准(Economic Norms)、文化标准(Culture Norms)和体质标准(Physical Norms)。80华人在认为合乎惯例的行为中形成的标准,会对认同的四个方面施加压力,而对认同产生影响。政治标准的建构,会影响到对国家的认同,对经济标准的建构则直接影响到等级地位,对文化标准的建构会对文化的认同产生影响,而体质的标准则对种族的认同起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四方面的标准又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例如,作为中老混血的第二代移民,虽然在外表上无法辨别是老挝人还是中国人,但是,他会在头脑中不自觉的将自己定位在跨血缘的这个位置上,因此,对他接受中国和老挝双重文化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5.1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政治标准理念的形成。老挝华人的政治标准理念是如何的呢?

就整体华人而言,他们对中国国家认同感的产生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1909年3月28日,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国籍法,即《大清国籍条例》,它规定,凡是“生而父为中国人者”,或“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或“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在中国出生,都具有中国国籍。81清政府颁布的这样广义的血统国籍法,理论上应当会促进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国人的团结。但由于清朝是由满族这一单一民族所建立起来的政权,没有在文化上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概念。这时候,对于清政权的认同并不等同于中国人的认同感。许多华人仅对于自己的亚群体表示认同,如是潮州人、客家人、海南人等。

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提出了民族的概念,并由此掀起了民族主义的浪

33

潮,民族的认同才与国家认同联系起来。海外华人对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更是给予了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从这一时期开始,华人的国家认同意识增强,并在原帮公所组织基础之上,将华人社会进行整合,建立起中华理事会、华文学校等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社会组织。这时候,政治标准理念的内容,就是帮助建立起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并引以为自豪。

但随后,老挝国内局势变化,中老两国外交关系转变,老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华人外籍身份的政策。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华人不得已纷纷选择入籍并尽量掩盖自己的华人身份。政治标准理念中的作为中国人的意识不断减弱。并且,中国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将华侨划分为资产阶级,进行打击。这使得华人与中国联系,迁回中国的念头也被打消了。而作为外侨的政治身份,华人也难以得到老挝政府的信任。

因此,在一系列政治变革的影响下,华人的政治标准理念由效忠祖国转变为了对所在国的忠诚。但因为无法获得从政的机会,华人对政治只能采取旁观的态度。而华人从商的职业特点也使得华人对政治的关注不会太大。

5.5.2 等级认同

等级认同与身份的认同不同,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华人在老挝之初,就是为了贸易。这是由祖籍地地少人多,难以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等问题所带来的,最终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或是为追求更多的利益更少的竞争。 而老挝十分贫穷闭塞,有些偏远地区还存在以物易物的风俗,社会分工中贸易环节的缺失,也为华人的生存发展带来机遇。随着南下华人不断的增加,在“同乡”的帮助下,越来越多没有想过以经商为生的华人也加入到了这一行业。在整个华人社会的共同发展下,于是,经济的标准理念产生了:华人在老挝只能经商,经济上要富足。

而这一行业特征的显现,一目了然的就带来了华人对于自我等级的认同。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之初所实行的极左政策中,华人这一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等级身份比起华人的外籍身份更容易受到冲击。

5.5.3 种族认同

对于华人来说,体质标准理念的产生是由同族通婚的纯粹概念产生的。82其假定的前提是,只有同族通婚才是纯粹的后代的延续。但实际上华人社会的父系宗系制,让华人父亲与异族母亲所生的后代仍然属于华人的群体,但如果是华人母亲与异族的父亲所生的后代则被排除在外。老挝社会的情况相似,特别是父母双方离婚,儿子会归父亲一方,女儿则归母亲一方。

华人社会在移民之初,由于男女性别比例的差别,让很多华人男子必须与当地女子结合,传宗接代的任务要比种族纯洁的概念要来得更重要些。但单以老挝人和中国人的外表来比较,除了中国人的肤色比较白之外,和老挝人的并没有很大差别。在谈到通婚 34

或是同族结婚的体质差别时,几乎很难找出。但在第一代华人与老挝人通婚的例子大量产生后,后一代的通婚情况则一直出现下滑趋势,直到50年代末(对华人身份开始限制)才有增加。而华人社会内部通婚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是由一个联系密切的社会内部从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下产生的结果,体质标准理念不是先决条件。

5.5.4 文化认同

最初,老挝华人社会的认同标准更趋向于“历史”的认同。“历史”的认同强调的是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宗族起源及对亚族的忠诚,如同中国辉煌历史的一个象征,这

83

些都有助于维持华人性。华人社会建立之初,以帮公所这个自然的方言群体为单位,就

证明了当时华人对操同一方言的其他华人有同族性的认同。他们为了家庭而操劳,努力维持方言群体的利益并保持群体的特性(如用自己的方言进行交流,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等)、最后才是对整个华人社会的利益的服务。在这一时期,对于家庭、宗族、亚群体的忠诚所代表的就是华人对本身华人性的肯定与保持。

在整个老挝的华人社会中,以潮州人人数最多,在华人群体中的经济地位也较高,潮州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对整个老挝华人社会也产生了影响。在万象,福德庙里供奉的是本头翁,并“每年农历大年前25天,即本头翁故去的这天,万象的华人就举行隆重的欢庆聚会,举灯游行,并从泰国或广东请戏班演出潮州大戏,为期一周,所花费用甚大。84在琅勃拉邦的中华会馆里,供奉的也是本头公妈。琅勃拉邦的中华会馆是由原来的潮州和海南帮公所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海南人在潮州文化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对本头公妈的信仰。这将原来只为潮州人所信仰的神明扩大为几乎全华人社会的民间信仰,这样一个信仰社会层面的变化所表现出的是传统宗教的世俗化现象。85它并不是一种传统宗教观念的弱化,反之,是在宗教力量的影响下,促使老挝华人社会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和对社会外部变化所进行的调整。如在新加坡祖籍为安溪蓬莱镇的六个姓氏庙在跨境“分香”后,再从新供奉于新蓬莱寺。86这一“再社群化”现象是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的认同与整合。老挝华人社会也由此显现出了内部的认同和整合现象。特别是伴随着老挝华人共同的历史,即从最初的老挝华人社会的建立一直到现在,这一共同的记忆对于老挝华人的文化认同有着巨大的影响。

35

6 结 论

如今,老挝的华人社会已经进入了“根植”的时代。相对于以前作为老挝社会中的外来社会来说,现在的华人社会更象是老挝社会和中国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中线”,跨越两极文化,却不从属于任何一方。“根植”,是指老挝华人社会目前在老挝所处的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一、在社会关系上,老挝华人已经本地化了,绝大多数人和中国的亲属已没有联系,也不会有移居中国的打算。二、在生活方面,除了保有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外,衣食住行和语言方面已完全老挝化,在表象上已融合于老挝的文化当中。三、在经济上,华人社会在当前中老经济合作发展的形势下已逐渐复苏,并在其中担任中间人的角色,也属于稳定状况。四、在社会内部来看,从华人社会仍然具备有一套居于社会内部的系统,如中华理事会、华文学校、华人公墓、福德庙等机构,使老挝华人的社会结构状态完好。而“中线”则是指老挝华人社会已经从最初的移居社会成长为了老挝社会内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挝华人社会所表现出的是根植于中华和老挝文化之上的一种文化自我调试的结果,处于中老文化两者之间。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华人社会所处在并经历过的经济、文化、政治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东南亚中的任何国家的华人社会发展都存在差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人同化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型:1、自然同化,以泰国为代表;2、强迫同化,以印尼为代表;3、塑造新型民族,以新加坡为代表。老挝的华人社会所经历的既没有泰国同化政策那么宽松自由的环境,也没有遭受到印度尼西亚华人所受到的那么严厉的打击。对老挝华人所采取的政策应当可以描述为一种具有一定自由的限制性同化。这一特性是由老挝温善的佛教性格和中老两国曾经历的恶劣的外交关系所带来的。

而从华人社会寻求改变的主动性来说,对国家忠心的表达方式因国家的特性相异。在东南亚国家中,以泰国、柬埔寨为例,对国王忠心就代表了对国家的忠诚;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例,在穆斯林社会的国家里,对宗教的信仰才是对国家的忠诚。在老挝,对国家忠诚的标准随着政局的变换而改变,皇室的消逝、佛教的衰微、共产主义革命的出现、共产主义内部的争论等。 在政治领域里的变换里,由于身份的限制,华人与老挝的国家立场之间仿佛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华人关注政治,以此来与政治保持距离,但就因为这样长久时间的距离感的产生,使得华人社会无法完全地融入老挝社会当中。而随着80年代末,中老关系恢复正常,如潮水般涌入的寻求经济发展的中国人社会又让华人社会焕发了生机。

在这里,我将老挝华人社会形容成是一个稳固的边缘社会,这个稳固的边缘社会是在原来的华人社会基础上不断发展适应变化而形成的。“稳固”是对社会内部结构功能的完善的形容。而“边缘”则是对老挝华人社会特性的边缘化的形容。老挝的华人认同 36

中国文化,但这只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特殊性的一个界定。这样的特殊性是在他们扎根于老挝社会的前提下所显现出的。现在,在老挝社会和中国人社会中,华人社会扮演的是中间人的角色,这样的身份优势,让华人在中老两国合作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利益。这更促使了老挝华人对自己边缘人身份的认定。但由于现在还处于形势的转变期,犹如以往华人采取的入籍或通婚这样的策略性行为一样,华人社会的认同还在中国和老挝之间徘徊。老挝华人以边缘人的身份,可拥有双重认同,但象钟摆一样,会在身份的双重认同里摇摆不定。

37

注 释

王赓武. 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A]. 姚楠. 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C].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230. 2

黄平等. 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33. 3

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eds.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1. 4

王赓武. 东南亚的华人少数民族[A]. 姚楠. 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C].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194. 5

周南京.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77. 6

周南京.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67. 7

张永兵. 1865~1885年越南华侨的组成和分布探析[J].八桂侨刊,2007(4):35-36. 8

沙翎. 回族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J]. 八桂侨史,1994(3):58. 9

Steering Committee for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ed.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5 Vientiane: 2006:16. 10

李安山.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11. 11

李安山.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11. 12

周建新, 范宏贵. 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J].民族研究, 2000(5):105. 13

Wang Gungwu ‘Sojourning: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Southeast Asia’ in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ed By Anthony Reid Sydney,2001:1-14. 14

黄兴球. 老挝新华侨[J]. 八桂侨刊,2005(12): 58-60. 15

Steering Committee for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ed.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5 Vientiane,2006:18. 16

申旭. 老挝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192-223. 17

陶红. 试析老挝经济发展落后的历史根源[J].东南亚纵横,2005(9):58. 18

黎明. 老挝政治经济状况[J].东南亚纵横,1990(2):59. 19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45. 20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 :46. 21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 :36. 22

Steering Committee for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5 Vientiane:,2006:15. 23

Leo Suryadinata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Overseas or Southeast Asians?’ in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 ed by Leo Suryadinat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7 24

王赓武. 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A]. 姚楠. 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C].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227 . 25

当时老挝处于南掌国三盛泰王时期,并于明永乐三年(1404年)取得明朝承认,敕册为“老挝宣慰司”。 26

傅曦,张俞. 老挝华人华侨的过去与现状[J].八桂侨刊,2001(1):14. 27

王文元著,蔡华译. 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的关系[M]. 昆明:云南省历史研究所,

38

1

1975:12. 28

傅曦,张俞. 老挝华人华侨的过去与现状[J].八桂侨刊,2001(1):14. 29

Florence Rossetti.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 China Perspectives ,1997(9):27. 30

Lynn Pan .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Overseas [C]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71. 31

傅曦,张俞. 老挝华人华侨的过去与现状[J].八桂侨刊,2001(1):14. 32

Florence Rossetti .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 China Perspectives, 1997.(9):.27 33

傅曦,张俞. 老挝华人华侨的过去与现状[J].八桂侨刊,2001(1):14. 34

庄国土. 略论二战以来老挝华人社会地位的变化[J]. 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4(2):30. 35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57-59. 36

郭保刚. 老挝华侨概况[J].东南亚纵横,1984(3):41. 37

庄国土. 略论二战以来老挝华人社会地位的变化[J]. 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4(2):30. 38

周南京.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3. 39

Florence Rossetti.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 China Perspectives ,1997(9):27. 40

小汪. 老挝华人状况[J].东南亚纵横,1985(4):55. 41

庄国土. 略论二战以来老挝华人社会地位的变化[J]. 华人华侨历史研究, 2004(2)31. 42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4):88. 43

Florence Rossetti.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 China Perspectives,1997(9):26. 44

傅曦,张俞. 老挝华侨华人的过去与现状[J]. 八桂侨刊,2001(1):15. 45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4):37. 46

卓礼明. 冷战后老挝的对华政策[J]. 当代亚太,2000(9):19. 47

许梅. 老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J]. 东南亚研究,1999(1):32. 48

许梅. 老挝对话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J]. 东南亚研究, 1999(1):33. 49

保建云. 中国与老挝两国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J] .学术探索, 2007(3):36-41. 50

Florence Rossetti.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 China Perspectives:1997(9):28. 51

傅曦,张俞. 老挝华侨华人的过去与现状[J] .八桂侨刊,2001(1):16. 52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4):54. 53

范宏贵. 老挝华侨华人剪影 [J].八桂侨刊,2000(1):32. 54

范宏贵. 老挝华侨华人剪影[J].八桂侨刊,2000(1):32. 55

Results from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5 Steering Committee for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 Vientiane:,2006:16. 56

Results from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5 Steering Committee for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 Vientiane,2006:140 57

戎抚天. 泰国华人同化问题研究[A] .李亦园等. 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下).[C].台北:正中书局,1985:1-58. 58

戎抚天. 泰国华人同化问题研究[A] .李亦园等. 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下).[C].台北: 39

正中书局,1985:11. 59

Florence Rossetti.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 China Perspectives,1997(9):27. 60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 1988(4):54. 61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 1988(4):75. 62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 1988(4):75. 63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 1988(4):65. 64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 1988(4):66. 65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 1988(4):74. 66

曹云华.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 [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 (3):22-29. 67

曹云华. 从族际通婚看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 [J]. 东南亚研究,2001(2):4. 68

戎抚天. 泰国华人同化问题研究[A]李亦园等.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下).[C] 台北:正中书局,1985:42. 69

Florence Rossetti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China Perspectives,1997(9):31. 70

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M].台北:中正书局,1988(4):70. 71

陶红. 老挝的华文教育[J]. 东南亚纵横,2004(9):28-29. 72

傅曦,张俞. 老挝华侨华人的过去与现状[J]. 八桂侨刊,2001(1):15. 73

Florence Rossetti.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China Perspectives,1997(9):31. 74

Florence Rossetti.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China Perspectives,1997(9):31. 75

Florence Rossetti.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China Perspectives,1997(9):31-32. 76

曹云华.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1):22. 77

Steering Committee for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5 . Vientiane, 2006:15. 78

戎抚天. 泰国华人同化问题研究[A]. 李亦园等.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下).[C] 台北:正中书局,1985:29. 79

林其锬. 论文化认同与华人社会[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1):14. 80

Wang Gungwu‘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eds.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88 :11-14 . 81

高伟光中. 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承与变异[J].江西社会科学, 2005(4):150. 82

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eds.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 83

Wang Gungwu .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eds.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84

郝跃骏. 老挝华人现状及社团组织[J].东南亚,1992(1):52. 85

张禹东.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的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4(4):118.

40

86

曾玲. 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认同与整合[J].文史哲 ,2006(1):14-20.

41

参考文献

1.王赓武. 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A]. 姚楠. 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C].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6

2.曾少聪. 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周南京.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4.张永兵. 1865~1885年越南华侨的组成和分布探析[J].八桂侨刊, 2007(4) 5.沙翎. 回族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J].八桂侨史, 1994(3)

6. Steering Committee for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5 Vientiane: 2006

7.周建新,范宏贵. 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J].民族研究, 2000(5) 8.李安山.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3(3)

9.陶红. 试析老挝经济发展落后的历史根源[J].东南亚纵横. 2005(9) 10.黎明. 老挝政治经济状况[J].东南亚纵横, 1990(2) 11.蔡天. 寮国华侨概况[C].台北:中正书局, 1988

12.傅曦,张俞. 老挝华人华侨的过去与现状[J].八桂侨刊, 2001(1)

13.王文元著,蔡华译. 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的关系[M].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 1975 14. Florence Rossetti The Chinese in Laos—Rebirth of the Laotian Chinese Community as peace returns to Indochina [J] China Perspectives 1997. 9

15.庄国土. 略论二战以来老挝华人社会地位的变化[J].华人华侨历史研究, 2004(2)

16.郭保刚. 老挝华侨概况[J].东南亚纵横, 1984(3) 17.小汪. 老挝华人状况[J].东南亚纵横, 1985(4) 18.卓礼明. 冷战后老挝的对华政策[J].当代亚太, 2000(9) 19.许梅. 老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J]. 东南亚研究, 1999(1)

20.保建云. 中国与老挝两国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J].学术探索, 2007(3)

21.范宏贵. 老挝华侨华人剪影[J]. 八桂侨刊, 2000(1)

22.戎抚天. 泰国华人同化问题研究[A].李亦园等. 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下)[C].台北:正中书局, 1985

23.曹云华.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2

42

(3)

24.曹云华. 从族际通婚看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 [J].东南亚研究, 2001(2) 25.林其锬. 论文化认同与华人社会[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2(1) 26.陶红. 老挝的华文教育[J].东南亚纵横, 2004(9)

27. 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eds.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28.高伟光. 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承与变异[J].江西社会科学, 2005(4) 29.郝跃骏. 老挝华人现状及社团组织[J].东南亚, 1992(1)

30.张禹东.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的研究[J].宗教学研究, 2004(4)

31.曾玲. 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认同与整合[J].文史哲, 2006(1)

43

致谢

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父母对我的支持和理解,在此仅能以只言片语寥表感激之情。三年来,正是导师黄兴球的悉心教导和对我在老挝田野调查时提供的帮助促使了论文的完成,师恩难以言谢。最后,还要感谢Michael Churchman对论文撰写所提供的资料,以及好友屈卫丹和周羽的支持。

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