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文学试题答案

2022-12-09 来源:年旅网
现代文学试题答案

填空题答案

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1.十七年文学、文化大革命文学、新时期文学 2.1949年7月,北平 3.郭沫若,周扬 4. 《武训传》 5. 李希凡,蓝翎,《文史哲》 6. 胡风文艺思想7. 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8.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人情》,钱谷融9.《组织部新了的青年人》,《在悬崖上》 10. 新民歌运动 1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2. 新侨 13. 1962,广州 14. 1962,大连 15. 李建彤,《刘志丹》16.《李慧娘》,《谢瑶环》17. 姚文元 18. 1953 19. 1960 20. 现实主义 21. 《保卫延安》,《红日》,曲波22.《风云初记》,《苦菜花》 23. 《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 24.《登记》25.《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陆文夫 26.林震 27.《新结识的伙伴》,《李双双小传》 28. 《创业史》 29.《山乡巨变》 30.《不能走那条路》31. 赵树理,《“锻炼锻炼”》 32. 《三家巷》 33. 《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34. 浩然,《艳阳天》 35. 杜鹏程 ,《保卫延安》 36. 吴强,《红日》 37. 林道静38.欧阳山,周炳39. 杨子荣,浪漫主义传奇色彩 40.《在悬崖上》41.《小巷深处》,徐文霞42.《党费》43.《黎明的河边》44. 茹志鹃,小通讯员45. 清新、俊逸 46.《艳阳天》,《风雷》47.《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小川 48.《格萨尔王传》,《嘎达梅林》,《阿诗玛》,《召树屯》49.《复仇的火焰》,《杨高传》,田间 50.《甘蔗林——青纱帐》 51.《回延安》52.《天山牧歌》,《吐鲁番情歌》 53.“战士诗人”,《哨所鸡啼》 54.《到远方去》55.《西盟的早晨》 56.白桦,流沙河 57.郭沫若 58.《礁石》,国际题材诗歌59.《谁是最可爱的人》 60.《香山红叶》,《游了三个湖》 61. 196162. 激情派散文,新小品文散文,诗画派散文 63.刘白羽,魏巍 64. 杨朔,碧野65. 燕山夜话 66.吴晗,邓拓,廖沫沙 67.《妇女代表》,《刘莲英》68.《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海默 69. 郭沫若,《关汉卿》 70.《霓虹灯下的哨兵》71.《十五贯》, 72.老舍, 73.《茶馆》, 74.为曹操翻案, 75. 浪漫主义76.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文艺黑线专政论 77.《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78. 根本任务论,三突出 79.《第二次握手》 80.天安门诗歌 81.食指,赵振开 新时期文学(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 82.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83.1986,方法年 84.伤痕小说85.贺敬之,《中国的十月》 86. 1979,邓小平 87.《班主任》 88. 卢新华89.《5·19长镜头》 90.《棋王》,《爸爸爸》 91. 新写实小说 92. 刘恒、池莉93.《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94.《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95.《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 96.《蹉跎岁月》、梁晓声 97. 魏巍,徐怀中98.《乔厂长上任记》,《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 99.《人到中年》100.《减去十岁》101.《如意》 102.《受戒》,汪曾祺 103.《神鞭》,《三寸金莲》104.《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 105.《废都》106.《小城之恋》,《荒山之恋》 107.《冈第斯的诱惑》,《虚构》108.《你别无选择》,《无主题的变奏》 109. 刘绍棠 110.汪曾祺 111.《射天狼》112.李陀113.意识流 114. 李准 115. 路遥 116. 冯骥才 117. 张洁 118. 邓友梅 119. 林斤澜120.人性美 121. 陈奂生 122.陆文夫,苏州文学 123. 少共精神 124.《小草在歌唱》125.《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 126. 杨炼,周涛 127.《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崛起的诗群》 128.反意象,反修辞129. 冰糖葫芦式 130.《屋外有热流》,《绝对信号》 131.《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撒满月光的荒原》132.《牛棚小品》,《干校六记》133.《随想录》 134. 张洁,宗璞,贾平凹 135.《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136. 余秋雨 137.《心灵史》,《白鹿原》 138.鲁彦周 139. 1988,中国潮140.《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 141. 陈染,林白,徐小斌 142. 私语化143.《一个人的战争》 144.《烦恼人生》 145.《真话集》,《病中集》 判断题参考答案

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52.√ 新时期文学(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 53.√ 54.√ 55.√ 56. × 57.× 58. × 59. × 60. ×61.× 62.× 63.× 64. × 65.√ 66. × 67.√ 68.√ 69.√ 70.×71.√ 72. √ 73.√ 74. × 75.√ 76. √ 77.× 78.√ 79.× 80.×81.√ 82.× 83.√ 84. × 85.√ 86. √ 87.× 88.× 89.× 90.×91.× 92.√ 93.√ 94. √ 95.× 96. √ 97.√ 98.× 99.√ 100.√ 101.√102.√ 单项选择

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1. B 2. C 3. D 4. A 5. C 6. D 7. D 8. B 9. B 10.A11. A 12. B 13. B 14. D 15. B 16. D 17. B 18. C 19. D 20. B21. A 22. A 23. A 24. C 25.B 26. C 27. A 28. C 29. C 30. C31. B 32. C 33. B 34. A 35. B 36. C 37. A 38. C 39. D 40. B41. A 42. B 43. A 新时期文学(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 44. D 45. C 46. C 47. D 48. B 49. A 50. B51. C 52. C 53. D 54. A 55. A 56. C 57.A 58. D 59. D 60. D61. C 62. D 63. B 64. C 65.D 66. A 67.D 68. B 69. A 70. A71.B 72. A 73. B 74. B 75. C 76. C 77. C 78. C 79. A 80. A81. A 82. C 83. C 84.C 85. B 86. C 87. A 88. B 89.C 90. A91.C 92. D 93. B 94. B 95. C 97. B 98. C 99. A 100. B

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BE 4.ABD 5.BCE 6.ABD 7.ADE 8.BC 9.ABE 10.ACD11.ABDE 12.ABCD 13.ABD 14.BCDE 15.AB 16.ABC 17.ACD 18.ABE 19.ACD 20.ABC 21.BCD 22.AE 23.ABDE 24.ADE 25.ABE 26.BDE 27.ABD 28.ABC 29.AC 30.ABD 31.ABE 32.ABCE 33.ABDE34.ACDE 35.BCE 36.AB 37.BC 38.AD 39.ACDE 40.ABE 41.ABE 42.ABD 43.ACD 44.ABDE 45.ABC 46.BCD 47.ACDE 48.ACD 49.AC 50.ACE 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7月19日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代表国统区和解放区向大会

作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新的人民的文艺》,总结了国统区 和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大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总 方针,成立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

2、《三家巷》:是欧阳山的作品。透视一条胡同三个家庭的矛盾纠葛,重现了20年代省港大罢工、广州

起义在内的南国风云。是十七年重要的民主革命题材作品。

3、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

“双百”方针。其主要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以后,出现了活跃的局面。

4、山药蛋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代表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

谦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着重描写晋西北汾水流域、太行山脉一带农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5、刘世吾: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人物形象。其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他好象已看

透了一切,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显得冷漠、麻木,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官僚主义者,其精神状态引人关注。

6、林道静: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

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

7、新辞赋体:是郭小川独创的一种诗歌类型。这种诗体选用长句作基干,并吸收古代赋体抒情诗的特点,

便于表现热烈的思想感情,如《甘蔗林——青纱帐》。

2

8《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集,是为了“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

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通过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和生活情节,抒唱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如《吐鲁番情歌》。

9、凸凹体:是贺敬之独创的一种诗歌类型。它借鉴了“楼梯式”诗歌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

对仗,以及民歌中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如《十年颂歌》。

10、九叶派: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代表诗人有袁可嘉、杭约赫、辛笛、穆旦、杜运

燮等。受现代主义诗歌影响。

11、七月派: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代表诗人有鲁藜、牛汉等,后都因为“胡风反革

命集团”案件而于政治运动中沉没。

12、新边塞诗:十七年诗坛出现的一种诗歌类型。主要描写边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边疆人民大干

社会主义的热情,如闻捷、李瑛的诗歌。

13、杨朔模式:指杨朔的散文讲究艺术构思,他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

发联想和想象。注重创造诗的意境。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

14、秦牧模式:指秦牧的散文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叙述着为人鲜知的掌故、逸闻、趣谈、传说、故

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物人情,充满了奇异的、诱人的知识趣味,富于情趣性和幽默感。散文语言也流利酣畅、凝练生动。

15《三家村札记》:60年代初期,由《前线》杂志开设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由邓拓、吴晗、廖沫

沙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他们作品针砭时弊、尖锐泼辣,坚持真理、旗帜鲜明,能够有的放矢地触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与矛盾,为思想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民主的空气。

16《燕山夜话》:60年代初期,《北京日报》开辟了“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邓拓被邀请为专栏作

家,他的作品犀利明快、机智幽默,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炉,是60年代杂文难能可贵的收获。

17干预生活小说:是50年代受双百方针的鼓舞而产生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作品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

们工作中的“阴暗面”,塑造了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18、茹志鹃: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最早以《百合花》的“清新、俊逸”风格受到茅盾称赞。其作品的取材

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

19、第四种剧本:1956年春天出现的一种戏剧样式,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

结果。指那些并非公式化、概念化地反映生活,和描写工农兵之外生活的剧本的总称。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等。

20“三突出”:是“阴谋文艺”的创作理论,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

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违背文艺创作的规律,造成了文艺创作的公式化,扼杀了文艺的独创性。

21、样板戏:是“文革”期间,江清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吹捧它们是向封、资、修文艺顽强进攻的突出代表。

22、地下文学:是“文革”期间一种文学样式,它们在高压专制下,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常态的媒介运

行、传播,而是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传阅,充分表现了文学对高压淫威的英勇不屈的抗争。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等。

23《天安门诗抄》:1976年清明节时掀起的一场诗歌运动,最基本的主题是以怀念周总理来愤怒声讨“四

人帮”,具有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批判意识。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它的真实性和战斗性。代表的有《我哭豺狼叫》、《向总理请示》等。

24《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十七年文坛上由沈西蒙等人创作的“社会主义教育剧”的代表之作。该剧突破

了以往孤立、封闭地描写军队生活的局限,将战场、营房和社会联系起来,敢于描写军队内部的思想分歧和影响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从而开创了军事题材戏剧的新局面。

3

25、伤痕文学:是“文革”后第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作品主要揭露

了“文化大革命”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26、反思小说:是70年代末期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着重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主题深刻,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有《天云山传奇》等。

27、改革小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涌现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

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

28、开拓者家族:是蒋子龙笔下的人物形象系列,可分为工业干部和青年人两个类别,他们有高度的责任

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其身上的人格魅力博得了广泛的赞誉。如乔光朴等。

29、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

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有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代表作有阿城《棋王》等。

30、朦胧诗:是指起源于70年代末,以北岛、顾城、舒婷、芒克为代表的诗人创作。其源头是知青诗人

食指和“白洋淀诗派”的创作。代表刊物为北岛、芒克于1978 年自办的《今天》。这使得此诗派以全新的审美精神的诗歌倾向在诗坛上发生重大影响。其作品中较多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在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引导下,通过反传统和解构以往闪光的东西,从而发现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真正有意义的所在。代表作有《一代人》、《回答》等。

31、西部诗歌:新时期的一种诗歌类型,诗歌以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为主要的描写和

表现对象,着重探寻我国西部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弘扬西部的人文精神。主要的代表诗人有杨炼、周涛、杨牧、章德益等。

32、刘心武:80年代文学中具有贯穿性和代表性的作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早期主要创作问

题小说,后向人物心灵深处开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差异性,代表作品有《钟鼓楼》等。

33、小巷人物志系列:陆文夫笔下的作品。其作品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常以苏州小巷普通百姓的生活为

背景,展开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描写。代表作有《美食家》等。

34、陈奂生:高晓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他勤劳善良,却也愚昧、麻木,缺少主人

翁精神和意识,生产上和政治上都是“跟跟派”。作品借这个人物形象地显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新时期的社会变革给农民带来的性格和心理的变化。

35、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辞,周扬做

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报告,大会的召开推动了新时期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36、陆文婷: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中的人物形象。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她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里

病人身上,为此她甚至顾不上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和自己的身体,最后累倒在手术台旁。她是一个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形象。

37《随想录》:是巴金晚年之作,从1978年12月起,巴金开始了“随想录”的系列写作,至1986年9

月完成,共150篇,合42万字,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是巴金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是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

38、朱自冶:陆文夫小说《美食家》中的人物形象。他嗜吃如命,在旧中国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

无所长,即便是困难时期,他也只能以吃饱为最大的享受。作者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人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39、舒婷: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原名龚佩瑜、龚舒婷,著有诗集《双桅船》、《始祖鸟》等。她的诗作以

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再现了一代人复杂的心理情绪流程。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4

40、高行健:是新时期以探索戏剧而著称的作家。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

法语系。由他执笔的《绝对信号》上演后,引起广泛的关注。高行健在创作探索戏剧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张。

41、北岛:原名赵振开,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诗风沉郁、苍凉,充满战斗精神,常将抒情主人公置于选择

的境地。代表作《回答》等。

42、新写实小说:8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股小说创作潮流,它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

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它背弃和拒绝了以前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还原生活本像,表现生活“纯态事实”。其在创作方式上有意瓦解了文学的典型性,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态度来掩藏组者的主观倾向。代表作家作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

43“崛起”派诗论: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对朦胧诗进行评价的一些理论文章。主要有谢冕的《在新

的崛起面前》,赞叹一批新诗人的崛起;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认为朦胧诗代表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从形式到内容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

44、干校散文:是指在五十、六十年代因各种政治原因被打倒的作家、文人,下放到五七干校经受劳动锻

炼,\"文革\"后又重返文坛,发表的那些记述干校生活,抒发对干校生活感悟的散文作品。如杨绛的《干校六记》、丁玲的《“牛棚”小品》等。

45、丙崽:是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他的存在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和浑浑噩噩的

一面。丙崽死不了,也就表明了那些古老文化的丑陋之处是难以根除的。

46、归来诗人: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完全终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功课发表作品,

到70年代末期有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如:艾青、公刘、牛汉、绿原等。

47、“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40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①延

续50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等。②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北岛等。③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等。

48、新历史小说:8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小说样式,主要的作家、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等。新历史小

说在对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时间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49“二为”方向:第四次文代会闭幕后不久,19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代表中共中央宣布:今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发展方向,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并且确定“两为”方向是“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

50“三只报春的燕子”:指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具体指白桦的《曙光》,刘心武的

《班主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简答题

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1、第一次文代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定了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次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如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等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对文艺与生活、服务对象与描写对象等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在创作上,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突破不准暴露的禁区的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突破不准写婚姻、爱情题材禁区的邓友梅的《在悬崖上》等。

3、为农民的写作。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

5

4、A.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有始有终,头尾齐全。一般由介绍人物开头,然后展开矛盾。B.作品有连贯的情节和巧妙多变的布局。习惯于大故事套着小故事,并大量运用扣子。C.以叙述故事为枝干,以描写情景为花叶,把描写情景融化于叙述故事中。

5、柳青的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创业史》通过扩大借贷、进城买稻种、进山掮扫帚、密植水稻和统购统销五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贫下中农在共产党员梁生宝的带领下组成互助组进行生产自救,最终战胜了以姚士杰、郭世富为代表的走个人发家致富道路的富农和富裕中农,取得丰产丰收的故事。 6、A.写作是其斗争、生活的真实记录。B.创作富有幽默感,善于塑造喜剧人物形象。C.结构严谨,善于使用照应的手法,结尾含蓄,意境深远。D.语言口语化,有说书痕迹。

7、A.情节、故事内容具有传奇性,描写我一36人的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智斗匪徒的战斗经历。B.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特别是杨子荣形象的塑造。C.环境描写具有传奇色彩。D.文中穿插了许多东北地方的民间传说,无疑也为作品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8、A.小说第一次在教大规模上全景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展现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宏大军事画卷。B.作家从英雄主义的审美原则出发,塑造了周大勇等英雄形象,并第一次塑造了我党高级指挥员彭德怀的光辉形象。小说体现了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特征。 9、A.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B.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一是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性的揭示;二是小说对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方法,而是较为真实地写出了他们作为具有不同政治立场的军人的责任感、作战才能甚至作为人的良心。C.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10、是柳青《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但他同时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他的性格明显地具有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11、是梁斌在《红旗谱》中为我们塑造的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A.家族乃至阶级的仇恨,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B.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C.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12、1955年到1956年,“楼梯式”政治鼓动诗,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誉。此后进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创作了大量的叙事诗,如《将军三部曲》等。1960年以后,诗作贴近现实政治运动,写下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如《甘蔗林——青纱帐》等。“文革”期间虽受到迫害,但痛定思痛,将自己对政治形势的思考和认识,倾泻在诗歌创作中,总结了“诗人兼战士”的一生。如《团泊洼的秋天》等。

13、A.事事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B.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如《望星空》、《一个和八个》等,诗作本身显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C.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被誉为是“技术革新的能手”,创造了新辞赋体诗歌。

14、A.对国家政权的歌颂,包括它的各种符号——人民、祖国、革命时代和英雄人物。《放声歌唱》通过对自己成长历史的回顾,对党三十五年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自己对党的热爱之情。B.豪迈慷慨、激情澎湃的抒情风格,贺敬之是那个时代最成熟的政治抒情诗人。C.诗体形式上的革新,创造了凸凹体诗歌。

15、A.诗歌大多描写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族等兄弟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展示草原生活的新面貌。B.爱情诗占很大的比重,诗歌具有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C.诗歌往往有人物、情节、环境、画面等叙事性文学因素和纪实性的特点。D.善于捕捉富有乡土色彩和生活情趣的情景、场面。

16、A.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区别于那一时代的颂歌格调,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B.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别有一番生活情趣,而且诗歌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C.充满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风情。

6

17、谈谈十七年的新边塞诗。(答案略)

18、借助于光明、壮美、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意义的事物——旭日、灯火、大江、大海、江轮、长城、向日葵等,展开今与昔、血与火的联想和铺陈,在浮想联翩之间包容着50、60年代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思考。

19、A.格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以革命意识审视一切,如《长江三日》中的描写。B.托物言志,状物取神,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C.注意文章结构的安排,常使用艺术辩证法设计文章的波澜,如《日出》在一抑再抑之后,造成了读者的心理悬念和文章蓄势之后,最后才从容不迫地把自己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读者面前,产生了异峰突起的美感。

20、A.寓深刻的思想性于丰富的知识性中。B.他的散文叙述社为人鲜知的掌故、逸闻、趣谈、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物人情,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各门各类的知识在他的笔下得到广泛的普及性的传播,散文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C.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21、A.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B.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之嫌。C.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气,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 22、A.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B.塑造了一大批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塑造,反映了作者诚挚的情感。C.出现了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历史剧。 23、1958年到1962年出现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等。历史剧的创作应遵循基本的历史事实,并加入作者合理的艺术想象。

24、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作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作横断面,在“史”与“面”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艺术结构,具有“史”与“象”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而且每一幕中都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来表现那个时代的怪异性和荒诞性。

25、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反动中,看到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画出民间众生相。

26、背景:对“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反抗,借对周恩来同志的悼念表达人民的心声。内容: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罪行的控诉,对跳梁小丑罪恶的揭露和批判;表达对革命家们的赞颂,对周恩来同志的沉痛哀悼等。意义: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推动地下文学进入可歌可泣的高潮,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悲壮的挽歌与战歌。

27、郭小川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新时代,眼光应当敏锐,唤起人们斗争。他事事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如《致大海》就是他战士心灵的一次裸露分析。 28、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她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背叛旧家庭、旧道德;第二个阶段是卢嘉川成为林道静的引领者;第三个阶段是在江华的指导下成长为无产阶级英雄战士。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

29、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表现了只有在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品风格清新、俊逸。选材不取复杂重大的斗争,只是截取一支生活的小小插曲,几个平凡、普通的人物,以小见大,别开生面,构思精巧;语言上以细腻清丽的笔触,以蕴籍温馨的诗情,拨动读者的心弦。

30、因为作品牵扯到如何看待爱情与阶级性的矛盾关系问题,所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种题材在当时来说是不被允许写作的。作品还准确地把握了少女初恋时的心态,展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矛盾,非常有分寸地处理了个人恋情与革命事业的轻重关系,但个体心灵的隐秘在那时也是犯忌的。

7

31、主要是通过“话剧加唱”的手法达到抒情的目的,这是田汉一贯的做法。《关汉卿》结合剧情安排了不少富有意境的歌唱性曲词,如《蝶双飞》,第八场朱帘秀半朗诵、半歌唱地吟出;在第十一场,朱帘秀又唱了支《沉醉东风》。这些曲词不仅是关、朱二人精神世界的剖白,也增强了戏剧的诗意和抒情性。

32、风格清新、俊逸。首先是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如《百合花》只以战争作为背景,着力揭示战士和群众的美丽心灵。其次是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菊花”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第三是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33、《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它具有那一年代的颂歌格调,但也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和生活情节,抒唱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诗中还有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这些爱情诗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即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主题仍是“生活的赞歌”。 34、山药蛋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代表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等。该流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着重描写晋西北汾水流域、太行山脉一带农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语言朴实、自然。

35、说说你对风格多样化的认识。(答案略) 新时期文学(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 36、“文革”结束后,王蒙连续性发表了一系列借鉴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的意识流小说。这些作品从情节结构改为心理结构,大量的感官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构成了新的小说形式。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所表现的主要是人的自觉意识与清醒的理性活动,基本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逻辑,与西方那种侧重写人的潜意识和非理性的直觉不同。如《春之声》。

37、A.继《班主任》之后,继续关注时代问题,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问题小说”的作品,如《爱情的位置》等。B.1981年发表中篇小说《如意》,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向人物心灵深处开掘,执着对人的关注和思考。C.其后发表了一系列立足于现实新闻题材和对世态人情的文化思考的作品,如《王府井万花筒》等。

38、A.具有鲜明的地域民俗特点,陆文夫将表现苏州小巷生活作为自觉的创作意识,他的作品是苏州小巷普通百姓人生历程的艺术概括。B.作品具有深沉而丰厚的文化意识,作者以文化观念来审视和穿越普普通通的小巷生活,揭示出这种文化的特质和文化归属。C.作品具有“糖醋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39、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在旧中国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新中国成立后,高小庭对他这样的“美食家”发起了“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朱自冶转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婚。困难时期,他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结束后,朱自冶又身价陡涨,当上了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欲望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具有深渊的社会历史意义。

40、陈奂生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他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存即吃饱肚子作为自己最高愿望,只是在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之后,他才有所变化。高晓声的作品在真实反映农民生活发生重点变化的同时,极其敏锐地表现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新时期农民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以至性格的重要问题。同时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高晓声对绘写、改造和重铸受到历史“制约”的民族灵魂的自觉追求。长期的小农经济方式和封建残余的影响造成了陈奂生们巨大的性格缺陷,这种缺陷最为集中地表现为他们的“奴性”意识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他们应该做主人的时代,他们一方面没有作成主人,另一方面没有当家作主的意识和才能。作者有力地讽刺和揭示了仍然引人注目地存在于陈奂生们思想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的心理,活画了他们的灵魂,令人深思。 41、前期深沉含蓄,擅长抒情性叙述与哲理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期以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以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的体验。近期又转而平

8

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42、创作题材始终追踪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出谌容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她是当代作家中以创作题材取胜的作家之一。《散淡的人》涉笔高级知识分子入党问题;《关于仔猪过冬的问题》谴责了形式主义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并提出了在“生产责任制”后应如何引导农民的问题;《减去十岁》是对“文革”浪费人们宝贵生命的控诉。80年代以后,中国在摆脱了“左”的影响后走向了快步发展的道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也带来了人们种种困顿不安的情绪。为此,谌容创作了《懒得离婚》。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口老年化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引人注目的两大问题,谌容又创作了《人到老年》、《死河》。显示她对小说艺术的把握能力。

43、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这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着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丑恶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有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作品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读起来平和淡泊,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画意的描绘,造成一种诗的韵味。

44、第一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雯雯系列”。第二阶段:1981年以后,走出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多的是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考察,如《本次列车终点》。第三阶段:1984年以后,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关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如《小鲍庄》等。

45、万物有灵论,如丙崽娘烧死了一只绿眼赤身大蜘蛛,冒犯神明,生下体残心呆的儿子;畏天敬神,如烂了秧,就拿丙崽祭谷神,闻惊雷,以为是上天对这瘦瘪瘪的祭品表示不满;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如认为蛇性淫,见妇女就挑逗;咒语拜物教,如咒人“背时鸟”可使人绝后;巫卜文化,如巫师指点,砍牛头以后,观牛进退,可预卜战事胜负等;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如立祠堂,修族谱等;对人的兽性摧残,如对侏儒丙崽的侮辱成为大家的乐事;好勇斗狠、集团仇杀,如鸡头寨与鸡尾寨之间的械斗“打冤”成为遗风民俗。韩少功将这种原始意识进行变形的夸张和放大,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46、是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丙崽是个只会嘟哝“爸爸爸”和“+妈妈”这两句话的白痴小孩,他的存在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和浑浑噩噩的一面。但这样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物竟然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尊称其为“丙大爷”成为指点迷津的神灵。缺少正常理性的丙崽揭示出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丙崽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意味着传统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丙崽死不了,也就表明了那些古老文化的丑陋之处是难以根除的。

47、A.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B.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C.善于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经常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一些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8、舒婷的诗歌再现了一代人复杂的心理情绪流程。A.《致橡树》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可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B.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我必须是你近旁的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一种象征,表达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主题。C.语言清新、自然。

49、顾城诗歌创作特色?

50、为什么说顾城的诗是“童话诗”?

51、解读《远和近》。(以上三题答案要点)

9

A.善于敏感地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如《远和近》。诗人对于“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B.诗歌充满历史、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寻觅是他诗歌的最终旨归。寻找的往往是梦幻、童话般的纯美的生命境界,体现了独特的人文光彩,因而被称为是“童话诗人”。C.诗歌注重意象营造,意象多取自具有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尤其是蓝色的、开阔的“海”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占有特殊的分量。 52、《陈毅市长》精心选择了十个生活小故事,采用了所谓“冰糖葫芦式”结构,十场写十件彼此独立的

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陈毅的精神世界,事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由陈毅这一主要人物贯串全剧、穿引各场,在真正的共产党人精神这一点上统一起来。这种不同于传统易卜生式剧作的结构,是作家根据内容汲取国外戏剧经验的成功创造。剧作在具体冲突的描写中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具体性和细节的丰富性有机结合,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气息赋予剧作艺术魅力。

53、是一出无场次话剧。剧作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

机地交织穿插,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迭加。该剧采用小剧场方式上演,在现代化的声光设备的支持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象化地表现于舞台上,拓展了戏剧的舞台时空,打破了“现在进行时”。同时,戏剧突破了第四堵墙,加强了剧中人与观众的直接交流。

54、A.具有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作者从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发生的根因,强调反封建的重

要意义。B.作者具有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字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品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以及社会的众生相,也真实地烛照了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

55、A.散文一体,崇尚真实,巴金的作品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作者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B.题材广泛,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多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C.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天然浑成,不拘一格。

56、A.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蒋子龙对显示工业改革有强烈的敏感性,能够深切把握到改革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生产全方位的促动。B.典型改革人物形象的着力塑造。“开拓者家族”系列。C.关注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的针砭性。如中篇小说《开拓者》就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等问题。

57、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中的人物形象。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她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里病人身上,为此她甚至顾不上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和自己的身体,最后累倒在手术台旁。她是一个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形象。

58、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显示主义深化的道路;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59、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屏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于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60、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着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丑恶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如《受戒》中对做和尚问题的看法作品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读起来平和淡泊,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画意的描绘,造成一种诗的韵味。如小英子接明海回家时的一段对话。

61、小说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女主人公徐丽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关系的阴影备受歧视,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郁郁寡欢。改革后,她重新捡起自己的专业,成为事业的强者,与此同时,也萌生出追求新的爱情生活的渴望。这种正常的人性的舒张却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闻而横遭挫折,流言蜚语不仅扼杀了她刚刚萌生的爱情,也无情地摧毁了她事业上的一切成功与努力。更可怕

10

的是,这一切都是无形的,她无从对质,也无处投诉,只得投向深井。徐丽莎的悲剧在于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机构,而是沉重的集体无意识的压迫。陆文夫通过揭露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心理惰性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视角。

62、巴金历时八年完成的融回忆、思考、议论为一炉的散文著作《随想录》,是从自身经历出发来反省文革,并由此展示出整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主题精神在50年代以后历次运动中被屡屡摧残直到消灭的遭际。巴金通过真诚的忏悔,暴露了“五四”传统被毁灭之后,知识分子丧失了自主性而成为“精神奴隶”。在巴金的影响下,一大批作家都自觉地投入到对文革历史的严肃反思,冰心、萧乾和柯灵的散文著作,成为一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精神性著作。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流通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即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的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现代化来战胜社会上的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63、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主张对朦胧诗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也对朦胧诗潮流给予热情的支持。“三个崛起”的发表,推动了朦胧诗的创作。

64、A.具有鲜明的地域民俗特点,陆文夫将表现苏州小巷生活作为自觉的创作意识,他的作品是苏州小巷普通百姓人生历程的艺术概括。B.作品具有深沉而丰厚的文化意识,作者以文化观念来审视和穿越普普通通的小巷生活,揭示出这种文化的特质和文化归属。C.作品具有“糖醋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65、从创作《班主任》开始,刘心武就将关注的重点聚集于人的内心与精神世界,尤其是对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力图唤起人们心中的良知和爱,体现了他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如《如意》。人道主义特色体现在:他肯定了人性需要的合理性,对扼杀人性的环境予以毫不留情的鞭挞,并希望唤起人们自觉意识,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去融化十年动乱在人们心中累积的坚冰。

66、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注.将工业改革贯穿于当代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宏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凸现出他的现实忧患感和对现实社会改革的迫切期盼,又展示出现实社会发展的律动,创作充满理性和激情。塑造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物形象,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所挖掘。艺术风格粗犷刚健,使作品充满了阳刚之美,而且作品政论色彩和哲理性。 67、解读《活动变人形》。(答案略) 68、简述毕飞宇的小说创作。(答案略)

69、一般来说,严格意义的“女性主义文学”包括三层涵义:创作主体为女性;主体采用的是女性视角;

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70、说说陈染小说中对母女关系的描写。(答案略)

71、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

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莫言的《丰乳肥臀》,格非的《迷舟》等。

72、简述新生代小说创作情况。(答案略)

73、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先锋”的即“前卫”

的,即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性作品,其特点就是反叛既有的一切传统。它的思想核心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74、80年代的先锋小说叙事革命肇始于马原。马原完成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换,而且把“怎么写”推到极端,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心理小说的意识流程都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叙述故事的方式。马原的小说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带来了对小说的重新认识。

75、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创作中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就是对死亡叙述的强烈兴趣。余华的死亡叙述

之所以有代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实行理性批判的一面,又有对传统人文精神极度绝望的一面。《现实一种》较为突出地显示了余华作为先锋小说家的探索姿态,他以冷静的笔触审视着理性的脆弱和荒谬。在叙述方式上,余华避免主观情感的介入;在语言运用上,余华几乎

11

从不放过任何有关死亡的想象性细节和现实性细节,以有声有色的文字来刺激读者的感官,无节制的暴力渲染流溢在作品中,影响到作品的深度与价值。 76、解读《虚构》。(答案略)

77、解读《许三观卖血记》。(答案略)

78、“新写实主义”这个称号的出现大概始于1989年第三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所谓

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79、池莉小说创作特点?(答案略) 80、方方小说创作特点?(答案略) 论述题参考答案

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作家们全心全意地赞美和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战争形态使作家们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并以此支配着文学创作,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形成两大语言系统。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而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民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2、抒发感情方面,都充满政治激情,贺更多的带有浪漫主义理想化特点,郭侧重于立足现实抒怀咏志。在阐发哲理方面,贺善于综合抒怀中重大的政治事件来阐发哲理,郭更多从眼前景物,从普通事理中发掘哲理。在表现生活方面,贺注重表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生活充满信心,郭注重从生活实际来抒发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没有廉价的理想主义。在诗歌形式方面,贺凸凹体,郭新辞赋体。

3、以柳青等为代表的陕西作家坚定地实行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决心,重视农村中先进人物的创造,重视新的价值观的灌输,更富于浪漫的理想的色彩,具有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心。小说形式上借鉴的是西方和我国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以赵树理等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则更倾向于在农村的“传统”中发掘那些有生命力的素质,推重话本、说书等“宣讲”、“说话”的“本土资源”。柳青像是一个“外来者”,赵树理像是一个“本地人”。

4、诗歌《望星空》是郭小川作为思想者苦恼的表现。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的政治抒情诗。诗歌的前、后两部分明显不统一。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思考;后半部分全力描写人民大会堂的灯火,并对前半部分的诗思提出了诘难,试图以理念进行反拨。反倒显出主观理念的人为性。

5、A.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三幕戏反映了三个旧时代,并发出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呼声。B.人物绣像展览式的描写。把人物分为三类,主要人物贯穿戏剧始终,次要人物子承父业,且生活在旧时代如鱼得水。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C.语言精湛,凝练,个性化,富于潜台词。

6、在十七年,小说题材的选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题材被认为是关系到文学方向确立的重要因素。题材被严格分类,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工农兵的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重大性质的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现代的由中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的其他事实和活动。

7、A.描写了我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小说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B.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农民英雄形象。如朱老忠,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他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英雄的历史踪迹。C.民族形式的情节结构。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各部分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以粗线条勾

12

勒人物的性格。D.语言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8、A.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B.注重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如《雪浪花》。C.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如《荔枝蜜》。

9、代表作家有赵树理、柳青、周立波、李准等,这几位作家都以农村题材小说著称于当代。前三位是长篇创作获得较多成就,后一位是短篇高手。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他首先是作为农民的代言人服务于文化程度很低的读者,他的《三里湾》、《“锻炼锻炼”》描写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事件,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柳青的《创业史》在结构上是一部史诗化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梁三老汉、梁生宝等众多人物形象;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从自然、朴素、明净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开拓出审美空间。李月辉、刘雨生等基层干部形象富有民间的人情味。李准了解传统民间艺术,《李双双小传》具有二人对戏的轻喜剧模式。李双双泼辣的性格从民间文学可以找到影子。尽管其中有歌颂农村大跃进中新人新事的主观意图,但民间的存在使其具有超越的可能。但《创业史》追求思想深刻、冲突尖锐,却不如《山乡巨变》人情的自然。

10、建国初期,文艺界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1951年在全国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与讨论,是建国后第一次高度政治化的文艺批判运动,持续达一年之久; 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的批判也是高度政治化的,其目的是对整个思想文化界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整顿,清除在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胡适学术思想的影响;对胡风的文艺思想批判使胡风等人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酿成当代一大错案。对电影《武训传》等的批判给我们留下许多启示:首先是应该正确地估价文艺界的形式和文艺队伍的思想状况,不应该将思想认识和世界观的问题上纲到政治高度。其次是应该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开展文艺争鸣,以推动文艺事业的正常发展。

11、柳青现象启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作家“深入生活”这一命题。深入生活对于创作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深入生活的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创作个体。面对生活,作家需要“入”,即深入生活,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又需要“出”,要在贴近生活时保持和生活的距离,突破那些虚假的不健全的理性思维方式,寻找新的角度、新的参照,以主体的丰富性接纳生活的丰富性,并从中获得响应的艺术表现力。这样才能有多少新思想,就有多少新生活。

12、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公开文学中最为显赫的作品,也是当时极左政治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努力的集中体现。它所选取的题材分布于中共党史的各个时期,力图勾勒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历史;其艺术样式包含了来自西方的芭蕾舞和交响乐等现代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剧京剧,但又根据政治宣传的需要作了许多符号现代人口味的形式改革;在表现方式上则以“三突出”的原则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它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传统的摧毁、压制、改造和利用在文艺领域中的典型体现。

13、A.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个性来看:杨朔属于诗人气质,他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刘白羽属于战士,他把散文当作武器;秦牧是学者,他的散文无所不谈。B.从艺术手法来看:选材上,杨朔属于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刘白羽善于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的散文丰富多采,涉笔成趣。构思上:杨朔喜欢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主要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善于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语言上:杨朔的散文语言清新委婉;刘白羽的语言刚健绚丽,气势磅礴;秦牧的语言自然亲切,讲究文采。抒情上,杨朔是一座园林;刘白羽是一团烈火;秦牧是一座花城。 14、怎样认识十七年散文创作氛围对作家的影响?(答案略) 15、反思杨朔模式。(答案略)

新时期文学(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 16、A.较多继承中国古典话本小说的艺术传统,讲究故事的情节性,如《烟壶》。B.写人状物多采用白描手法,擅长以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颇为生动传神。如《那五》中对那五的描写。C.叙述语言有浓郁的“京味”,同时又富于个性色彩,流畅细腻而又朴实生动,舒缓明朗而又幽默

13

诙谐。但亦可看出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薄弱,作品时时显示出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礼赞及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眷恋。

17、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主要描写了农村社会中传统与现实的冲突,由此来探索人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内涵,写出了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各种生动气象。贾平凹在此系列中的创作特色,在于他通过这种描绘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情,以一种清新、淳朴的笔调营造出一个特别具有诗意和美感的艺术世界。同时作者在此系列中尝试了一种拟笔记体的文体形式,有着文字简练、结构呈现散文化的特点,回荡着浓烈的古典艺术气韵,这其实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有意回归,表达出了作者对古典美学境界的追求。 18、两位作家都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描写人的感情生活。但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方面,谌容注重客观再现,张洁侧重主观表现。两位都擅长写人的悲剧命运,谌容注重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张洁侧重展示人物内心的隐秘。两位都写家庭、婚姻题材,谌容显得委婉、温情,张洁则更尖锐、痛切。要求结合具体作品分析。

19、主题思想:A.具有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作者从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发生的根因,强调反封建的重要意义。B.作者具有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字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品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以及社会的众生相,也真实地烛照了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

文本价值:A.散文一体,崇尚真实,巴金的作品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作者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B.题材广泛,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多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C.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天然浑成,不拘一格。 20、余秋雨散文的出现意味着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个体的生命体验来询问中国文化的命运。余以重温和反思历史的方式走上“文化苦旅”之途,拾缀整合已经“破碎”了的文明,并由此重构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余的散文,显示出“文化故乡”与“精神故乡”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他是一个略带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他找到了蕴籍在文明中的大感觉与大痛苦,他在整合文明“碎片”时的思想力量、理想情怀和悲剧体验,都把人们引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悲壮、辉煌的境界。这样沉重的体验使人意识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且他的创作表明,在一个不变的模式中,激情与理性都会令人疲倦,只有将关怀与生命的原创力联系在一起,才能长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21、从时间上看,探索戏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前,探索戏剧受到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观念和手法的较多的影响;1985年至1989年左右则更多体现为现实主义开放、深化,充分吸收现代派的戏剧美学。从作品与现实主义的关系看,探索性戏剧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现实主义的原则下合理地借用现代派戏剧的手法,其结果是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推动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如《屋外有热流》;一类是在主流戏剧类型之外,充分借鉴现代主义的戏剧探索,无场次,多声部组合式,小说式结构,写意戏剧等,如《野人》等。

22、A.源自其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通过对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B.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结实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C.小说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表现在人物设置、意象描写等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忧虑和文化思索。

23、A.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B.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C.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D.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E,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24、A.独特的人物群体。庄子美学中肯定丑怪之美,在于鼓励追求人格精神。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阿城笔下的人物常常都是一些相貌特异,性情孤僻,缄默寡言的“怪”人,但他们都有一种令人难以忘却的精神,他们的身上,既有道家的旷达和超脱,又有儒家的进取有为。B.人物生活的环境多是远离都市的穷乡僻壤,荒原野林,突出古朴清远的情调和寂寞虚静的氛围,与道家文化相通。C.小说通篇采用叙事,完全按照时序的先后平铺直叙,而每到高潮处,则是一片寂静。显现道家文化对无限之美的追求。D.小说语言多平实的白描,少华丽的修饰;多人物外部动作的具体细致描绘,少深入人物内心作感情世界的探微渲染,体现道家美学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天然之美。

14

25、先锋小说主要的文本特征表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消解。如马原的小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更重要地位的人,他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他不仅致力于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更创造了一种对现实新的理解。在其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通过元叙事的手法,不但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的连贯性,以及基于此基础上的现实整体性与真实性,还从根本上质疑经验的整体性,连续性与确实性,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

26、朦胧诗强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茫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建构了一个新的诗学主题。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屏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于时空转换 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27、这是韩少功的作品。小说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反映:万物有灵论,如丙崽娘烧死了一只绿眼赤身大蜘蛛,冒犯神明,生下体残心呆的儿子;畏天敬神,如烂了秧,就拿丙崽祭谷神,闻惊雷,以为是上天对这瘦瘪瘪的祭品表示不满;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如认为蛇性淫,见妇女就挑逗;咒语拜物教,如咒人“背时鸟”可使人绝后;巫卜文化,如巫师指点,砍牛头以后,观牛进退,可预卜战事胜负等;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如立祠堂,修族谱等;对人的兽性摧残,如对侏儒丙崽的侮辱成为大家的乐事;好勇斗狠、集团仇杀,如鸡头寨与鸡尾寨之间的械斗“打冤”成为遗风民俗。丙崽是个只会嘟哝“爸爸爸”和“+妈妈”这两句话的白痴小孩,他的存在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和浑浑噩噩的一面。但这样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物竟然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尊称其为“丙大爷”成为指点迷津的神灵。缺少正常理性的丙崽揭示出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丙崽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意味着传统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丙崽死不了,也就表明了那些古老文化的丑陋之处是难以根除的。

28、1985年前后形成的创作潮流。这类作品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也有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语言上,或者向着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倾移,或者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加强所要创造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心理。代表作有阿城《棋王》等。

29、①散文化的笔法,是汪曾祺小说风格的重要特征。他受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桐城派散文和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重“文气”,轻结构,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多采用淡化情节的方法,不追求故事的戏剧性,不刻意编织情节,往往选择生活中的某些碎片加以连缀,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又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陈四》中从“迎会”的胜景到陈四的“表演”;《陈泥鳅》中从救生船黑屁股,到运河上的清水潭,到“他也好义,也好利”,到从通湖桥桥洞里拖出女尸,到“径直走进陈五奶奶家”;《陈小手》中从老娘接生,到“白马陈小手”,到陈小手为“联军”团长太太接生的故事等,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章法,形成了散漫的结构,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在生活原生态的表现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作者对人物及人物的命运不加评论,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去感受、体味。②不注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舒缓平和的笔调中深情地回顾往昔,含蓄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爱和思考。汪曾祺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作品中回避矛盾的激化和对立,强调个体的内心均衡。陈泥鳅的利与义;陈四的“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等,都是人的心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因此,汪曾祺小说的意境常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

15

30、五十年代写了一些干预生活的小说,为此被划为右派,下放到新疆;新时期复出后便奉献出一批式样别致的小说。王蒙连续性发表的一系列借鉴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的意识流小说。这些作品从情节结构改为心理结构,大量的感官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构成了新的小说形式。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所表现的主要是人的自觉意识与清醒的理性活动,基本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逻辑,与西方那种侧重写人的潜意识和非理性的直觉不同。如《春之声》。

31、伤痕小说:“文革”结束后第一股小说创作潮流,作品大多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但它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代表作家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反思小说: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经验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创作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主题深刻。代表作家有王蒙(《蝴蝶》)、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绿化树》)等。改革小说: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代表作家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王润滋(《鲁班的子孙》)等。 32、余秋雨散文体现了“话语转换”的历史变动,即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他试图突围“精神和体魄”,“深邃和青春”,“学识和游戏”的矛盾。尤其是在《文化苦旅》中,较好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俯视角,以一种平等姿态的“对话者”与“交谈者”的身份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引起读者的亲近感。综观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余秋雨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当代文学从“知识分子立场”向“民间话语立场”转变的一次重要转向和转折。 33、谈谈苏童小说中的意象描写。(答案略)

34、相同之处:共同的文化氛围——江城武汉;致力于刻画凡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本相;重视细节的真实;富于“汉味”韵致。不同之处:①个性气质有明显差异。方方质朴、洒脱、带有豪爽气;池莉沉静、温柔、带有细腻。②价值取向不同。方方是用知识分子的忧患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生活和人生世事的,如《风景》。池莉直接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上表现凡俗人生,描摹活着,讴歌活着。③选材不同。方方既有表现市民生活的作品,也有相当多的表现城市知识分子生活的佳作,如《行云流水》等。池莉的小说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代表着商品经济下市民阶层对于生活的内涵、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观点的重新界定。④内涵不同。方方侧重于从理想、思辨的角度观照现实,叩问人生,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池莉则比较拘泥于现世,专注与对具体实在的人之生存状况的描绘,世俗味较浓。⑤语言不同。方方的语言老辣、诙谐、纵横挥洒、粗犷而有力度。池莉的语言轻灵含蓄,在对生活自然情趣的描绘中透出机智、幽默。 35、论述冯骥才“津味儿”小说对民族文化的挖掘。(答案略)

36、刘心武写作典型的“伤痕小说”和“问题小说”始于70年代末,他的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他的成名作《班主任》为开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连续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常常通过艺术形象提出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问题小说”。这类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写“外伤”,更重要的是写“内伤”和“治伤”,往往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自1979年发表《我爱每一片绿叶》开始,刘心武的审美视角有所调整,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关注,把写作重心转移到普通人身上,使社会问题与日常人生结合起来,创作了一批赞美人性、人情,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人情小说”,由此从“问题小说”向“写人生”小说过渡。人成为他思考和表现的核心,他更注重写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写人与人的关系,写人的心灵、人性和人情。

37、谈谈张洁创作的几个阶段。(答案略) 38、谈谈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答案略)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