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思想家 革命家 文学家
1930—1980年代“现代文学六大家”说 鲁、郭、茅、巴、老、曹
1944年“文学大师”说(海归派) 鲁 沈 巴 金 郁 张爱玲 穆旦
2001年“人气最旺作家”说 王安忆 贾平凹 余华 王朔 池莉 莫言 余秋雨
2004 2005 “畅销书排行榜”说 郭敬明 韩寒 张悦然 小饭 李傻傻 春树 李寻欢
第一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现代化十人世纪
文学革命变革
1、诗界革命 梁启超 黄遵宪
2、小说革命 梁启超
2、话剧的萌芽
4、文学观念的的变化 王国维
第二节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宣言五四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 第二篇陈《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周作人《人的文学》
如何看待横学派
1、其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客观上会阻碍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进程
2、鲁迅对其批判实质上是站在中心批判边缘
3、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批判西方文明之危机,希望从传统中获得救治危机的药石,有利于防止全盘西化,拿来主义。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峰,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待用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拯救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
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创造社
1921年7月日本东京,郭沫若 张资平 郁达夫 田汉 =====
在上海创造《创造》季刊,《创造》周刊 《创造日》《创造月刊》
1925年前后分界,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湖畔诗社
1922年3月杭州 应修人 汪静之 冯雪峰 潘默华
浅草沉钟社
浅草社1922年上海 林如稷 陈翔鹤 陈炜谟 冯至《浅草》
南国社 田汉
语丝社 1924年11月 鲁迅 周作人等人
莽原 未名社
新月社
1923年 徐志摩 陈源 胡适 梁实秋 北京
1924年3月 成立新月社
徐志摩创办《晨报副刊。诗刊》
新歌律诗
星社 1922年8月 苏州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生平
原名周樟寿 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
鲁迅的思想
1、 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 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 问题的形成来源
(3) 行动方式:文化批判
2、 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3、 “中间物”意识
第五节
《野草》
1924—1926年 中国新文书第一部白话文诗集,胡适的《尝试集》,胡适“适之体”:即事感兴,即景生情。周作人,《小河》,被胡适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沈尹默《三弦》《日夜》。康白情“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人”(朱自清),《草儿》《窗外》。小诗代表诗人:冰心 “繁星体”,汪静之《蕙的风》。闻一多关于新诗“三美”理论集中在他的1926年5月发表的《新的格律》一文。“三美”绘画美、音乐美(格律诗理论的核心)、建筑美(有音乐美诞生出来的)
《女神》的艺术成就
1、 重塑现代理想人格
特点:彻底的叛逆精神和讨伐意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个人英雄主义。
2、 题材的现代开放意识
善于开拓,翻新中国古典神话传说;开拓工农题材;大量引入异域题材。
3、 抒情的强劲和放纵
诗歌表现:折射式 逆射式
4、 运用大量陌生而新奇的比喻 从近取譬到远取譬
5、 形式的开放自由
郭沫若早期戏剧
“三不从”系列:《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解放后才出) 《聂嫈》(受五四运动影响而创作) 《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问题小说
文研会成立之后所倡导主要探讨人生和社会问题,诸如下层人民的命运,妇女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由,人生的目的和道路等问题。这是五四启蒙精神和知识青年对人生的思考相结合的产物,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作家有冰心,王统照,罗家伦等。
冰心的《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
乡土小说
是指20年代中期,一批新作家在”文学为人生”的主张和鲁迅小说的影响下,所创作的反应农村生活的小说,乡土文学主要针对小说内容而言的,从事这方面创作的作家主要有王鲁彦,彭家煌,徐玉诺,许杰等,语丝社的许钦文,冯炳文等及未名社的台静农等。
许杰的《赌徒吉顺》,黄鲁彦的《黄金》
浪漫抒情小说
1、 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
2、 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
3、 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
郁达夫小说
1、 强烈的主观抒情
2、 大胆的自我暴露
3、 “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
“零余者”的特点
A、“心头多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B、“袋里无钱”,时常失业,贫困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们
C、“于事无补”,有正义感,愤世嫉俗,但软弱无力
D、自卑颓唐,忧郁内向,敏感孤傲,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态,有着放荡愤世嫉俗的二重心理 《春风沉醉的晚上》
“五四”新小说的现代化特征
1、 现代小说以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丰富性取代了古代小说的单纯性,浅露行。A、注重表》现生活的原色调,以贴近生活的描写,真实的感受人生。B、否定载道娱乐的基本主题,以张扬个性解放,启迪蒙昧人生为基本原则。
2、 新小说突破了古代小说通过人的外部关系表现人的艺术结构,以人的性格和心灵为表现人的对象,用现代的性格小说取代古代的情节小说。
3、 小说改变古代小说程式化的就表现形式,用更适合现代人审美特征的新语言,新方法,新技巧,确立新的小说的艺术形式。
周作人文学艺术成就
1、 文学理论a、人道主义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b、美文艺术性,爱默生,欧文,1921年《美文》幽默雍容,漂亮缜密。
2、 散文,三类:杂文,小品散文,书牍札记。以文学做文章。A、“掐肉见血”式的思想锐利,以率性而谈又戏谑讥讽为特征。B、平和冲淡式。C、家常絮语式《乌篷船》,《苍蝇》,《故乡的野菜》,《虱子》
3、 诗 《故去的革命》 《小河》
4、 译介 a、有英文转译欧美小说,侧重压迫民族《红星佚史》
爱美剧
是译音,即“业余戏剧”,是五四时期早期话剧的名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文明戏的缺点,克服了文明戏市民文化和商业化趋势,在艺术讲究完整的剧情和戏剧性较强的突出,演出主张严格遵守剧本的排练顺序。产生了社会戏剧团体和培养专门人才,一些作家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式样,开拓了中国人的审美领域,也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爱美剧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形成了一股热潮。
话剧的界定
1928年洪深提议,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田汉《获虎之夜》,洪深《赵阎王》。
左联成立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大会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并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通过了“左联”的行动纲领,和理论纲领,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在党的领导
下由理论领导发展为组织领导。
现代诗派
1、 得名于《现代杂志》。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的委托,创办了纯文艺刊物《现代》,致力于广泛介绍文学的世界新潮并偏重于现代主义创作理论的倡导,同时发表大量诗作。代表人物“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等
2、 是个主张。 其一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感受。。。。。”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新人迭出,题材广泛;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流派丰富,分野明晰、
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柔石《二月》 丁玲《韦护》 《莎菲女士的日记》 叶紫《丰收》
鲁迅 张天翼 老舍 钱钟书---讽刺家
东北作家群
指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品家。著名的有萧红,萧军,骆宾基等。他们的作品,有着深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也活跃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人民抗战事迹和古老的东北土地的痛苦蜕变。
萧红《呼兰河传》,冯文丙《竹林的故事》
新感觉派(第二代海归)
活跃在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实主义流派,受到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施蛰存《将军的头》《梅雨之夕》 《春阳》
京派与新感觉派的不同
1、 京派注重道德与文化上的健康与纯正;新派注重都市文明市风的机械文明。
2、 京派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式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新派则在“十里洋场”的糜烂罪恶中寻觅十色的美,这种东方“恶之花”的寻踪,使小说艺术体式和表现手法在贴近畸形都市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中,发生了别开生面的解体
3、 京派将知识分子与乡下人合为一体,厌恶城市文明和美化乡村文明是他们共同的“文化审视心理”;新派,则是“都市之子”,对大都会五光十色生活的厌倦更加深了他们的依恋性
社会剖析小说
以矛盾为首开创的运用一定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的一类小说,其创作方
法为依靠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分析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较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作为左翼文学的主流产生过深远影响。代表作者《子夜》等。
《蚀》三部曲 《幻灭》 《动摇》 《追求》
矛盾小说
两大形象的塑造
1、 民族资本家系列 《子夜》中吴荪甫为代表
2、 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和谐均匀东方女性,经历欧风美雨新女性
巴金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抗战三部曲》------《火》《第四病室》 《寒夜》
巴金创作两大题材
“世纪的良心”的《随想录》是巴金“以散文形式在自己文学道路上竖起的一座丰碑”
《家》的现实主义成就
1、 通过封建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集中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高公馆的没落崩溃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的一个缩影。a、《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首先是通过高老太爷这个人物的刻画来体现,写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阶级的专制,腐朽,虚伪的精神状态。B、《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还表现在作品着力描写了封建阶级的残酷性。
2、 通过描写高公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成长,揭示封建专制家庭的并然崩溃。高觉慧,高家最富现代意识的叛逆者。
《寒夜》
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
《寒夜》和《家》的比较
1、 艺术氛围:由热烈到冷峻,前者可以说是悲痛,乃至悲愤;而后者则是悲哀乃至悲凉。
2、 主题题材:对革命斗争的呼唤到对旧社会的批判。前者是父与子的冲突,后者是外在社会压力下造成的家庭内部分裂。
3、 刻画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入内心世界。悲剧事件,那些动人的情节----病态的灵魂
4、 人物的形象:由充实的人生的抒写转向灰色的人生充实的人生----灰色的人生
5、 写作的方法:由直而露到隐而曲。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 老派市民
2、 新派市民
3、 理想市民
4、 城市贫民
《四世同堂》分《惶惑》 《偷生》老舍创作的总体特色:京味与幽默
边城之美
1、 人性的理想、
2、 唤起民族的血性
3、 边城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饥荒》三部分
1、 对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
湘西题材两种人生形式:a、现实的人生形式。《柏子》《萧萧》《丈夫》《会明》等小说以独特的视觉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B、理想的人生形式。在《边城》《龙朱》《日下小景》等小说中,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界。
2、 对都市丑陋人性的描绘:都市题材小说
《绅士的太太》《两性的关系》《人骏图》着意于表现都市上流社会的病态,反映都市上流社会人生的道德堕落,人性扭曲和生命的衰颓。《日出》---陈白露 《原野》---仇虎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者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2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到23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的问题
1、 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毛泽东首先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文艺与阶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政治作为文艺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平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而无产阶级的文艺则是为人民的”必须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同心同德和敌人斗争。同时,他对指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是辩证的,即不但政治影响文艺,文艺也反过来给以伟大的影响政治,同时反驳了把政治性和真实性相对立的观点,指出无产阶级文艺的真实性与政治应该能够一致。
2、 文艺与群众的关系
包括文艺必须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首先,《讲话》总结了新文学脱离群众的弱点,并进而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服务的口号,这个口号要求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观察与描写生活,努力表现工农兵的生活斗争。其次,《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大众的途径----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3、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讲话》阐明了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首先,肯定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应产物。革命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应的产物。肯定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技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其次,又指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在文艺月生活关系上,既反对了唯心论,又与机械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4、 作家思想改造与创作的关系
《讲话》在总结无产阶级运动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作家思想改造是保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关键问题,并具体指出了思想改造的正确途径是: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与战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可以进入创作过程。经过长时间的痛苦的磨难,彻底解决立场问题,和感情问题,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有真正的为工农兵的文艺。
5、 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讲话》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训练,古代的和国外的文艺作品是“流”,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所以我们绝不可能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代替自己的创作,这是科学的阐释了源与流的关系。
6、 关于文艺批判的标准问题
标准两个: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式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目标是:政治和艺术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额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7、 关于文艺界统一战线政策问题
《讲话》制定了文艺界统一战线的政策并阐释了正确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的意义。
七月诗派
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他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方然,牛汗等
九叶诗派
出现于40年代的国统区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借鉴西方的现实主义手法,继承五四新诗的艺术传统,抒写中国社会现实,审视自我生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穆旦,袁可嘉,唐祈,郑敏,杜运燮,杭约赫,王辛笛,陈敬容,1981年出版的诗合集《九叶集》而得名。
九叶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和贡献
1、 既与民族的人民的苦难和斗争紧密相连,又有超出常规经验和常规语言的创造,他的存在为常规的存在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人为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所作的努力。
2、 推出了自己的诗歌大师-----穆旦,穆旦的诗歌把时代的复杂与不和谐的想象连同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和悲剧性最大限度的暴露和表现出来,使其诗作有了及其动荡紧张的20世纪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的特征,从而使他的诗超越了时代,获得当代读者的认同。他的诗作标志着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度。
3、 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把现代主义强烈的反抗精神与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察和对人命运的关怀结合在一起,从而超越了二三十年代象征派现代派的“纯诗”传统,为新文学开拓了一条现代主义诗歌的大道。他们的诗中既有与西方现代派相同的人性意识和人的价值观念,也有强烈的民族情怀。
4、 在整个40年代,当大众化成为诗坛主要潮流时,九叶派起了一种矫正与弥补的作用,他们虽然重视的是高层追求,但是更重视的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意识的探求。
5、 在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上,他既不抛弃传统,也不排除异己,他们通过对艺术的有效整合,成功的挖掘中国新诗的艺术潜力,不断将诗歌艺术推向深奥微妙和新奇的领域,使诗有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和更高的综合性。获得了较高的诗歌美学品格和文化品味。对后代的朦胧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艾青诗歌意象
1、 雪与雾。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诗作中。象征中国人民受着寒冷的侵袭和黑暗的笼罩,但是雪会融化,雾会消散,苦难是暂时的
2、 土地和旷野。首先,对祖国大地母亲的爱。其次,对祖国命运的忧患意识。土地上的苦难和贫困。
3、 黎明和太阳。苦难暂时,光明战胜黑暗。对光明理想的追求。
4、 生和死。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写照。超越死亡获得新生
艾青诗主导性精神意识
1、 叛逆意识。对旧家庭,旧思想,旧制度,旧世界以及一切丑恶事物的叛逆。
2、 苦难意识。本身苦难,中国民众苦难
3、 平民意识。对中国民众的关注。
4、 战斗意识。
穆旦诗歌的三个主题和艺术创新
三个主题: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残缺的我
艺术创新:戏剧张力的构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