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23-10-19 来源:年旅网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 张家发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 人民性 气势 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1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从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壮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了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的色彩。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是杜甫创作思想的转型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才确立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安史之乱剧烈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和人民共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曾备任命为左拾遗,却屡次遭贬斥,但也因而获得深入人民的生活机会,他一方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下了“三吏”、

2

“三别”,《羌村》、《春望》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晚年的杜甫过着“漂泊西南”的生活,但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多年,竟写下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诗中更多带有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并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例如,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主张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儒家也谈到民为贵,但有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面,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群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来勉励朋友,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杜甫的诗歌洋溢着丰富的人民性的内容。从他的作品和生活实践来看:

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个特征。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的诗不仅广泛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

3

痛楚。在这里,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儿童尽东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的矛盾关系。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这样的宏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可见杜甫的胸怀是宽广的,精神是乐观的。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他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只能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寻求减缓人民灾难的办法,反对人民的“造反”。这体现了他的阶级局限。

2、对祖国的热爱,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二个特征。

杜甫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始终关怀着国家的命运,思想蕴含是随着局势的转变而转变的,在安史之乱时期,他梦想和渴望的是周公和诸葛亮式的军事人物;老年时也体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的宽广胸怀。

3、讽刺性是杜甫诗歌的第三个特征。

4

杜甫的讽刺面极广,早在困守长安时期,他就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在这方面,《兵车行》是有其代表性的。

除了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饱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杜甫的诗歌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

法,这就是形成了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杜甫的许多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铁案如山的罪证。

2、寓主观于客观。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在杜甫的叙

5

事诗中尤为突出。例如在《石壕吏》中有这样一句:“吏呼——何怒,妇啼——何苦!”除了微微透露作者的爱憎之外,便都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使主客相汇,情景互融。

3、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寓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如他的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诗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

4、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新婚别》中:新婚竟成了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和精神面貌的。所以我们读起来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5、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生活,采用俗语,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 化。例如《新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风格。他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

6

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乍一看好像很抽象,其实仍很具体,他用“涕泪满衣裳”来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若狂。后四句虽然属于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丰富的形象性。在叙事诗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诗中,则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杜甫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因此在他的某些叙事兼抒情的诗中往往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绝非偶然,而是用尽他毕生的心血换来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虚心的学习。他向古人学习,也向时代的人学习,向作家学习,也向民歌学习,所以他说“不薄今天爱古人”,“轻益多师是汝师”。虚心的学习,使杜甫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做到像元稹所说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但是他也不是无批判的学习,所以又说“别裁伪体采风雅”,而在肯定“清词丽句必为邻”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滑进形式主义的泥坑。

第二是苦心的写作。尽管杜甫称赞他的诗友李白是“敏捷诗千首”但却不讳言自己写诗的“苦用心”。为了诗语“惊人”,他的苦用心竟达到这样的程度:“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

第三是细心的探讨。盛唐诗人很多,谈论诗的却少。杜甫与之相反,他好论诗,而且细心。他

7

对李白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对严武说“吟诗好细论”等。

四、杜甫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杜甫诗歌是我国最可贵的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上。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办法,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由此可见,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的。用不用古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因为实质上是无异于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这一影响,一直贯穿到清末诗人的创作中。

高度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这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爱国诗人陆游、文天祥等就深受杜甫的影响。

现实是复杂的,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诗在杜甫手中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他用诗写传记,写游记,写自传,写奏仪,写书札,写寓言,写诗文评,总之,凡是别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这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只以七律而论,杜甫之前,大都是用来歌功颂德或唱和应酬的,但他却用来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成了讽刺武器。

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了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就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我们不能不为在祖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自豪。尤其提及现实主义的时候,人们怎能不为杜甫的诗词所津津乐道。

8

参考文献:

(1)《唐宋散文》 张清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杜甫选集》 聂石憔、邓魁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3)《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 1979

(4)《全汉文》 严可均 中华书局 1958

(5)《文选》 萧统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全梁文》第56卷 严可均 中华书局 1958

(7)《全唐文》 董诰 中华书局 1983

(8)《诗品集注》 曹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9)《南齐书》 萧子显 中华书局 1972

(10)《明皇杂录》 郑处诲 中华书局 1994

(11)《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周建忠 郭新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2)《为什么尊杜甫为“诗圣”》 陈昌渠

9

(13)《顾随全集》第三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