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形与神
作者:王莹 李璐 刘瀚谦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6期
摘要:中国美术史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可深入领略传统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形与神,阐述了“中国的艺术并非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等观点。 关键词:传统绘画;形与神;哲学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41-01
中国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一、中国艺术中的形神问题
正像中国造型艺术中“不似似之”的原则:“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
二、中国艺术中的含蓄问题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路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三、中国艺术中以小见大的思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心灵的活动是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一切艺术的表现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说是对对象的表现,倒不如说提供一个引子,一个开始,让人联想起无限的江山来。小的世界可以延展,大的世界却容易黔驴技穷。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抽象资源十分丰富,苏东坡曾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画讲究三境界:
第一界:形象,似与不似。象近象,画面上荷叶、红莲、翠鸟的轮廓明晰可见,不过乍一看,却不易识别,待画者点明,方恍然大悟。
第二界:意象,不是也是,象非象,画者名之为“水乡”,但其中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都是用画者独创的符号呈现出来。
第三界:灵象,不见可见,象无象,很难从图中找到主体,但画者得之于心,运之于气,幻之于象。
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从“心相”中寻找外界的对应物,万物只是一种感受,一种符号存在于心中,绘画的目的不再是客观现实而失准求一种心理境界——意境。
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德国的诗人歌德称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说明西洋画用光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野,但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常讲“师法自然”,中国画艺术家笔下的“自然”则纯粹是“印象”式的,并不是客观现象世界的自然,固然张彦远曾言:“象物必在形似”,但正像宗炳所云:“山水以形媚道”,寓道于形,“形”是为“道”服务的,“道”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画的“技术”是为“印象”服务的,“印象”则是为“我”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中国画的创作很功利,审美的针对性较弱。
鲁迅先生早就表示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品才能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占据一席之地。“文化需要交流需要融合是指在保持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让本国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外来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学习外国文化抛弃本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有选择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将其与我国文化交流融合,并始终如一地保持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特色,才是使中國文化得以传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黄欣凤.中国画中的“意”[J].国画家,2009,(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