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传说以不同的英雄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讲述了英雄们为民除害立功的事迹。主要有赫剌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等。 3、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骑士文学反映了大量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显示出较强的反教会色彩。骑士文学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为基本内容。以法国的骑士文学成就最高,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4骑士抒情诗。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中心主题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破晓歌最为有名。 5骑士叙事诗。
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其中心在法国北部,内容是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以及他们为了护教而征讨异教徒的故事。分为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 6、英雄史诗。
中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从作品形成的时间和内容来看,大《罗兰之歌》《列那狐传奇》《玫瑰传奇》
致可分为前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7、罗兰之歌(法)
《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爱国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爱国思想在罗兰形象上得到集中体现。情节单纯集中,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保留了民间创作粗犷自然的风格,并且成功地运用了重叠和对比等创作手法。
8、术语解释:文人史诗。
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开始创立了欧洲第一部“文人史诗”。文人史诗不同于民间史诗,它更多的注入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埃涅阿斯纪》中体现了作者敬神、爱国的思想。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对后世的文人史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术语解释:奥林波斯神系。
① 相传奥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 ② 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 ③ 希腊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8、谣曲
以描写生活的悲剧或历史题材为主,不少作品塑造下层人民喜爱的英雄,具有平民意识。最有名的:英国《罗宾汉谣曲》 2、术语解释:文艺复兴
① 文艺复兴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② 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③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3、术语解释: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
① 用人权反对神权。②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③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④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人文主义是人本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结合。其局限性是: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腐败、愚弄而不反对宗教本身。 人文主义还迈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第一步—肉体解放。 9、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是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原望的文学。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10、《列那狐传奇》(法)
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市民阶级的二重性:一方面它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熊、等大动物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残害象征贫苦人民的麻雀、乌鸦、鸡、兔等小动物,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斗争。诗中运用喜剧手法,通过动物的形象歌颂了市民阶级的机智讽刺和嘲弄了贵族、僧侣等统治阶级,格调幽默诙谐。 3、术语解释: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了喻人,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6、术语解释: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人物性格突出,或笃信天命,或玩世不恭,或忍辱求生。它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欧洲近代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无名氏《小癞子》。
7、术语解释: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是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都在大学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术语解释:七星诗社
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由7人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更新。杜倍雷执笔的《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诗社提出的关于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提倡诗歌改革的主张,为法国文学的革新作出了贡献。诗人龙沙是七星诗社的中心人物,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爱情诗。 17、术语解释: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① 在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亨利四世》中作者塑造了个最成功的喜剧形象:福斯塔夫,他是个封建没落骑士的典型。 ② 作品通过人物生活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8、术语解释: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美学原则,就是要求戏剧创作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创作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5、术语解释:古典主义。
① 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② 基本特征:⑴ 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⑵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⑶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5、湖畔派(名词解释)
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而且都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都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成就最高的是。,其 6、术语解释:三一律。
“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创作规范。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 耶拿派(名词解释)
耶拿派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19世纪他们在《雅典娜神殿》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2、(理解)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后期流行的,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其特征是: ① 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 ② 强调客观性。③ 突出的科学性。 3、术语解释:正剧。
① 18世纪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② 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③ 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 ④ 主要作品有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4、术语解释:哲理小说。
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主要作品有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儿》。 宪章派文学(术语解释)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和林顿。 2、术语解释:巴洛克文学。
① 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②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③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6、术语解释:感伤主义文学。
① 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
② 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 ③ 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④ 在哥尔斯密斯的小说《威克菲牧师传》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感伤主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7、哥特式小说: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充满神秘、怪诞、刺激。 湖畔派(名词解释)
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而且都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都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成就最高的是。,其
9、术语解释:拜伦式英雄。
① 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② 他们都是侠骨柔情的硬汉,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 16、术语解释:美丑对照原则。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大自然中美丑是并存的。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 8、术语解释: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一批有才华的贵族青年,他们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和国内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庸俗的上流社会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不能与这个社会决裂。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聪明的头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又缺乏勇气和坚持工作的毅力。他们自视清高,不甘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但又脱离人民。他们不满意他人,也不满意自己,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① 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② 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③ 别尔托夫(赫尔岑《谁之罪》) ④ 罗亭(屠格涅夫《罗亭》)
⑤ 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9、术语解释:自然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的领袖是果戈理。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10、术语解释:小人物。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显赫“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25、术语解释:冰山原则。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意蕴深刻的象征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又一个方面。他运用象征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像和情感,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31、(理解)“社会问题剧”
作品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32、(理解)追溯手法。
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于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它交代出来。 2、术语解释: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 3、术语解释: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荒诞派戏剧有以下特征:⑴ 荒诞、抽象的主题。⑵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⑶ 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有品特、阿尔比、贝克特。 4、(理解)新小说。
新小说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 5、术语解释: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① 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② “反英雄”式的人物;③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④ 寓言性。 6、(理解)“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派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他们用怪癖的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7、(理解)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
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 10、术语解释:境遇剧。
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给人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之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 9、(理解)全景文学。
60年代初期“战壕真实”的写法开始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即既写前沿阵地血肉搏斗的激烈场面,也写高级指挥人员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运筹帷幄,力求反映战争或战役的全貌,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概括,表现出当代人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认识。这样的作品人物众多,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士兵,情节发生的地点忽而是前线,忽而是后方,因此多用复式结构,多层次,多线索,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历史画面,被称为“全景文学”或“全景小说”。 6、(理解)表现主义。
①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②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 ③ 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7、(理解)意识流小说。
①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
②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③ 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8、超现实主义。
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艾吕雅 9、达达主义。
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 10、术语解释: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狂飙突击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一大群德国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大喊大叫,崇尚天才和叛逆;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 12、术语解释:魏玛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史称“魏玛古典主义时期”,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在艺术上,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晚年席勒和歌德。 8、术语解释:东方叙事诗。
①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②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40、术语解释:复调结构。
① 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 ② 小说的全面对话性。
这两个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 19、术语解释: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辩证法。 8、(理解)战壕真实派。
20世纪60年代前后,苏联文学在战争题材的创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小说大都描写普通士兵、下层军官在战场上的遭遇和真实的感受,描写范围较小。这种作品时间跨度不长,但对战地环境、战争气氛描写得非常逼真,因此作者又被称为“战壕真实派”。这派作家十分强调描写的真实性,尽力克服粉饰现实的倾向,突出战争的残酷,描写无谓的牺牲和人的求生本能等。 26、(理解)硬汉子性格。
坚韧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他们不怕失败,视死如归。 硬汉子形象系列: ① 《印第安营地》(一位产妇的丈夫);② 《打不败的人》(斗牛士曼努埃尔);③ 《五万元》(拳击手杰克); ④ 《弗朗西斯·马康贝短暂的幸福》(弗朗西斯·马康贝);⑤ 《丧钟为谁而鸣》(乔丹); ⑥ 《老人与海》(桑提亚哥);⑦ 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尼克·亚当斯) 3、术语解释:悬诗
“悬诗”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阿拉伯人每年要举行赛诗会,获胜的诗将用金水抄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悬挂在脖子上,人们将之称为“悬诗”。 4、(理解)柔巴依
“柔巴依”意为四行诗,是一种波斯传统的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与中国近体诗中的四言绝句相似。内容主要严肃地探讨了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了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5、(理解)俳句
俳句初时称俳谐,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形体。它强调集中表现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和感受,因此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7、(理解)《古兰经》
伊斯兰教最基本的法典《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成文的第一名散文巨著。它包含了历史、文学、风俗、教义等丰富的内容,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它使阿拉伯人有了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文化,也限制了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8、(理解)“物语”
“物语”是日本文学的一种体裁,物,实在的意思;语,是绘声绘色地讲。望文生义,即话说事物的意思,可解释为故事或杂谈。 8、(识记)“三部曲” 《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是埃及第一广泛反映一个时代伟大风貌的现实主义作品。 3、术语解释:“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流派,在艺术上主张按照事物原样子进行写作,在思想上反对旧道德、旧观念的写实主义。它的产生对日本近代文学有一定影响。 4、术语解释:“唯美主义(派)”
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流派,作品以描写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为目的,是一种表现在官能享乐中寻求精神满足的文学。以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为代表。 5、术语解释:“白桦派”
白桦派由一些近代日本作家创办的同名刊物《白桦》而得名。白桦派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主要代表作家是志贺直哉。 6、术语解释:新思潮派
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菊池宽和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而得名。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罗生门》是他早期代表作。 2、(理解)旅美派
又称为叙美派,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3、(理解)埃及现代派
是一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是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
2、古希腊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 ①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道;从阿喀琉斯的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夸张,表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 ③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价值:自文艺复兴时期始,历代西方资产阶级都将它奉为古代文学的典范,各自从中汲取有益部分。在一代又一代西方资产阶级的重视和提倡下,古希腊文学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地域,渗透到全部欧洲文学之中。 3、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①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② 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 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阿那克瑞翁:创造了“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长征记》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诗学》
③ 第三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 田园诗(又称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 7、(理解)《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埃涅阿斯纪》在某些方面与“荷马史诗”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与《荷马史诗》相比,更像是一首民族史诗,有着成熟的思想和更沉重的历史感。尤其是比之于荷马史诗乐观勇武的艺术风格,则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忧郁基调,是第一部“文人史诗”。史诗中的主人公除了勇猛坚韧的性格外,更具备了敬神、爱国、为了民族的利益压抑克制个人感情的优秀品质。作者为埃涅阿斯身上寄托了一个民族英雄、理想君主的美好愿望。 6、(掌握)希腊神话的特征:
①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
从神祗形象的造型看,多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样样具备,世俗化的色彩极浓。与凡人的区别仅在于神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所以,希腊神话可以说是“人话”。 ② 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 ③ 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是它的土壤”。 7、(简)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也是它的土壤。 ① 希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大多以神话为题材。
② 希腊文学中没一部完整的神话。散见于希腊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因此希腊的文学作品保留了希腊神话。 ③ 希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2、(简)荷马史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
① 两部史诗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人在自然及神斗争的过程中,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因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这种新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及一夫一妻制。 ② 艺术价值:
⑴ 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对于两个10年中所发生的事,分别只表现了其中51天和40天中的内容。
⑵ 人物塑造上,希腊主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集年轻、美貌、勇敢、钟情、义气、凶狠、善良于一身,性格是立体多元的。
⑶ 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来喻人。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 4、(掌握)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 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对封建贵族和僧侣上层的恶德败行加以嘲讽,并积极传播人性、人权、现世幸福、科学知识和国家统一等新的思想观念。 ② 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
③ 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④ 独特的民族风格开始形成。打破了必须用拉丁文写作陈观,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口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人文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 8、(掌握)《十日谈》的内容和艺术。
《十日谈》讲述某城7个年轻女子和3个男青年,为了逃避1348年流行的瘟疫,来到郊外的乡间别墅,用轮流讲故事的形式消磨时光。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历史事件、西方寓言、传说和东方的民间故事,有的来自意大利的现实生活。全书贯穿着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宣扬“幸福在人间”,以及要求祖国统一的人主主义思想。
《十日谈》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它第一次用现实主义手法,广泛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较早地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还运用了讽刺、幽默与对比等手法,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文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十日谈》采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精炼生动,俏皮通俗,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9、(掌握)《巨人传》的人物、主题和特色。 人物:《巨人传》塑造了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其子庞大固埃两个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巨人形象。他们
接受了新的人文主义的教育,从此他们聪明起来,成为文化巨人。
主题:通过塑造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两个巨人形象,赞美了从宗教的束缚中走出来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和人的力量,寄托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特色:《巨人传》在讽刺艺术上颇有成就和特色。继承了法国中世纪的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等民间文学的传统,嬉笑怒骂,尖锐泼辣。《巨人传》还运用了夸张手法。 11、(理解)《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
《堂·吉诃德》写的是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采用流浪汉小说形式。 12、(掌握)堂·吉诃德的形象。
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骑士幻想的人文主义者,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
① 一方面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脱离实际,终日耽于幻想,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切实感受。把维护主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而且见义勇为为主持正义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有时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别人。表现了明显的精神胜利法,这时,他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梦想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疯子。
② 另一方面,当不涉及骑士道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等,都有深刻见解。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③ 堂·吉诃德的形象,既反映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这一人物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而承受种种艰难困苦,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传大精神的化身,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13、(掌握)《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① 《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它创造了一种新型小说,既模仿骑士传奇的题材和体裁,利用骑士小说的训诫性宣传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又吸取了流浪汉小说环境描写的长处,使主人公的游侠触及下层社会生活。摈弃了骑士小说的梦幻成分,一改流浪汉小说主人公的悲观消极形象,发展了英雄史诗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斗争精神。既注意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又不因循守旧,对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综合革新,把欧洲长篇小说推到了近代小说的边缘。
② 作品的另一成就是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
这两个人物形象不是单面的,而是多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以往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始终如一的,《堂·吉诃德》在这方面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
③ 作品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以主仆游历为线索,经常插入一些独立的小故事,使作品能更广泛地反映现实。
④ 在艺术手法上,作品巧妙运用讽刺艺术,采用了对比、幽默、嘲讽、夸张等手法。形成了特有的幽默讽刺风格。 ⑤ 《堂·吉诃德》的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有其独特的风格。
它形式多样,有时庄重,有时诙谐,有时含蓄,有时明快,一扫骑士小说惯用的华而不实的绮丽文风。它采用了西班牙人民通用的口语,特别是出自桑丘口中的那些民谚俚语,体现了西班牙的民族风格。 19、(掌握)分析哈姆莱特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到德国威登保大学读书,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民主意识与人性光辉。但回国后却一连遭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莱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理想破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在深刻的精神危机中,开始对生命的意义提出疑问。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莱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0、(掌握)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忧郁和延宕是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① 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忧郁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② 哈姆莱特的延宕除了担心在奸王祷告之际复仇会使奸王的灵魂进入天堂外,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哈姆莱特就必须超越复仇,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作出全盘考虑。哈姆莱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终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21、(掌握)《哈姆莱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思想价值: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莱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① 情节生动丰富,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哈姆莱特》中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后两人的复仇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复仇行动,更衬托出了哈姆莱特复仇的社会意义。
②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哈姆莱特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剧作还写出同一人物前后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轨迹。如哈姆莱特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③ 莎士比亚擅长用内心独白的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6次之多,每次都推动剧情发展,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键作用。 ④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剧本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同时又是诗
与散文的巧妙结合。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贴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
12、(掌握)《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① 《伪君子》在艺术上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情节单纯集中,自始自终都是为了表现答尔丢夫的虚伪与欺骗;时间:24小时之内;地点在奥尔贡家,而且只有一个布景,就是奥尔贡的客厅,人物上场下场,幕换而景不换。 ② 全剧结构严整紧凑。
主要人物虽然到第三幕才出场,但通过开幕人物的议论收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有一举数得之效:既提出了喜剧的基本冲突,又表现了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基本性格,还为剧情的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 该剧还有机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喜剧手法异常丰富。
如打耳光、隔墙偷听、桌下藏人,这是民间闹剧的因素。奥尔贡的专横,大密斯的反抗和被赶出家门,这是风俗喜剧的因素;奥尔贡几乎家败人亡,这又是悲剧因素。这种独具风格的喜剧手法,使作品即有滑稽戏谑的的情趣,又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 ④ 剧中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答尔丢夫的语言矫揉造作,长篇大论的玩弄教义,符合他伪善的性格。
道丽娜的语言犀利、明快、生动、朴素,显示出她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 9、(理解)阿巴贡的形象。
莫里哀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巴贡这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守财奴形象。他爱财胜过一切,金钱是他的命根子。他把搜刮来的钱埋在地下,在生活上吝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金钱的贪欲泯灭了他的良心,父子之情、天伦之乐全都淹没在金钱至上的冷酷之中。阿巴贡成了“守财奴”、“吝啬鬼”的代名词。 10、(掌握)《伪君子》的主题。
《伪君子》通过对心如蛇蝎的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揭露和鞭挞,矛头直指教会,突出地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与危害性,表达了对宗教教义和宗教上层人物的怀疑,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4、(识记)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 ①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主人公:罗狄克、施曼娜。
《熙德》表现了理性战胜感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但没有恪守“三一律”。 ② 让·拉辛(悲剧家):代表作《安德洛玛克》取材于希腊悲剧。人物: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的寡妻)、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③ 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最大成就是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全面系统得阐述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获得“古典主义立法者”的称号。 ④ 拉封丹《寓言诗》:通过动物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动物影射现实社会中各阶层的人。 7、(识记)莫里哀创作分期及各时代代表作品。
① 第一阶段:创作奠基时期,主要是滑稽剧和情节喜剧。 《冒失鬼》《情敌》
② 第二阶段:古典主义喜剧开创时期,主要是社会问题剧。 《可笑的女才子》(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太太学堂》(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③ 第三阶段:全盛时期,也是他与教会和封建势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伪君子》(揭露宗教骗子);《恨世者》(讽刺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 《吝啬鬼》(又译《悭吝人》,嘲笑资产阶级贪婪、吝啬和虚荣。) 《乔治·唐丹》:揭露了没落腐朽堕落的内幕和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态。 ④ 第四阶段:创作晚期,轻松幽默的滑稽剧和芭蕾舞剧。 《醉心贵族的小市民》;《无病呻吟》;《史嘉本的诡计》(最富人民性的剧本之一) 8、(理解)《吝啬鬼》的取材与主题。 取材:《吝啬鬼》取材于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一罐黄金》 主题:作品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本性。 11、(掌握)答尔丢夫的形象。
答尔丢夫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① 首先,作品刻画了他表里不一的伪善性格。将自己装扮成“把全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 如: “一顿饭吃两只竹鸡、半只羊腿、一离开饭桌就睡觉”;看到道丽娜袒胸露背时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的女婿,一边又向奥尔贡的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一半已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他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② 其次,莫里哀还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 一看见欧米尔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样一个障碍”。当他的罪行面临败露时,他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致使奥尔贡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并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赠给答尔丢夫。至此,伪君子的罪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③ 最后,莫里哀抽丝剥茧似地揭露了答尔丢夫伪善的危害。
答尔丢夫恶行败露后,串通官府,把奥尔贡一家赶出大门,还到宫廷告发奥尔贡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企图置恩人于死地。并声称:“现在王爷的利益是我的头等重要责任。”这种行为昭示了这种伪善不是孤立的个人,伪善的社会孕育了这类伪善的人。 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 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贪食贪睡贪财贪色是他的本性,上帝是他的工具,虚伪是他的手腕。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2、(掌握)18世纪文学的特征。
在18世纪,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文学成就最高。欧洲各国启蒙文学共同的特征是: ① 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② 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 ③ 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5、(识记)英国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① 笛福(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② 斯威夫特(激进的民主派,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格列佛游记》(儿童幻想剧小说)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③ 理查生(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克拉丽莎》(书信体小说)
④ 菲尔丁(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8、(识记)法国启蒙主义文学。 ①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书信体哲理小说,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主人公:郁斯贝克和黎加。 ②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老实人》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黄金国。 ③ 狄德罗:三部哲理小说 《修女》(揭露教会罪行的书信体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哲理小说);《宿命论者雅克》 ④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出“返归自然”的理论。 《民约论》(又名《社会契约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许多国家的“福音书” 《爱弥尔》(哲理小说):法国第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小说。 《忏悔录》:晚年自传体小说 《新爱洛绮斯》:文学代表作。书信体哲理小说;主人公:尤丽、圣·普乐 ⑤ 博马舍(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 ⑥ 勒萨日:《吉尔·布拉斯》《瘸腿魔鬼》(承袭流浪小说) 9、(识记)德国民族文学。
① 莱辛(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主要贡献: 美学理论:《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探讨诗与画的界限。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戏剧创作:《明娜·封·巴尔赫姆》(喜剧代表作);《萨拉·萨姆逊》(第一部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莉娅·迦洛蒂》(悲) ② 席勒(剧本始终贯穿反暴政、争自由的主题) 《强盗》:“歌颂一个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主人公:卡尔) 《阴谋与爱情》: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恩格斯);主人公:斐迪南,露易丝 《堂·卡洛斯》:狂飙突击向古典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席勒式” 晚年与歌德合作共迎来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等剧本。 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通信》):探讨用审美来改造社会。 《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首次提出并区分两种基本创作方法。 11、(掌握)席勒的《阴谋与爱情》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作者通过斐迪南与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第三等级的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和冲突,剧本勇敢的把德国的黑暗现实搬上了历史舞台。席勒以超人的胆量揭露了庸俗鄙陋的黑暗现实,令人敬佩。作者公开站在平民一边,维护平民的尊严,谴责达官贵人。 15、(理解)《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维特是时代的觉醒者和庸俗环境的反抗者。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也正因此注定形成了他性格的软弱性,总是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缺乏战斗性。他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从根本上看,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正因为此,它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自杀。 16、(掌握)《浮士德》的取材、创作过程和主题内容。 取材:《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创作过程: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进行了全面改造,一方面强调了浮士德形象的特点,另一方面改变
了原故事中的悲剧结局,赋予浮士德传说以全新的意义。 主题内容:《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①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着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五幕悲剧:
② 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非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
③ 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20、(掌握)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腐朽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21、(掌握)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梅非斯特在诗剧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是生自学成才中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者典型,是情欲的化身,“恶”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象征、寓意型的形象。他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观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于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他忠实地完成了天帝赋予他的使命:鞭笞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
梅非斯特在诗剧中的调侃、讥笑,不可否认构成了对社会邪恶的批判,虽然他主观上是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站在魔鬼邪恶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现实中的邪恶的。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嘲讽就格外辛辣,他的批判就更切中要害,产生了以毒攻毒的奇妙效果。同浮士德一样,在梅非斯特身上,也同样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法思想。 22、(掌握)《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① 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
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自学成才,交织出一副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使《浮士德》既成为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② 在人物塑造上,用辩证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也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作品还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人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③ 在表现手法上,歌德根据内容需要进行选择,作品形式多样化。
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使作品丰富多彩,班斓多姿。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1、(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 强烈的主观色彩。浪漫主义作家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想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想的美好。
③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想象比较丰富、感情比较真挚、表达比较自由、语言比较朴素自然。
④ 注重艺术效果。这种效果体现为: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超凡性等等。 2、(识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① 耶拿派(名词解释)
耶拿派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19世纪他们在《雅典娜神殿》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② 海德堡浪漫派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浪漫派。功绩主要在于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③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早期) 《德国—一一个冬天的童话》(政治抒情长诗) (晚期) 10、(识记)拜伦的主要创作成就。 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成熟的形象。 《该隐》(诗剧):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11、(理解)《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暴政、反侵略) 第一章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的主要兴趣仍是景色和冒险。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感。
第四章中他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最为明朗有力,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艺术特色:
① 其一是浓厚的抒情性。全诗抒情成分占了大部分篇幅。
② 其二是绚丽多彩的风景描写。壮美的自然风光同丑恶的现实社会构成鲜明比照,寄寓了诗人的爱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力的鼓舞。 12、(掌握)唐·璜形象。
唐·璜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的。他英俊、骄傲、胆大,心灵和性格上没有特别出众的品质。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也不忧郁。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精神。他不是位浪漫主义的英雄,事实上他只是个普通的贵族青年。他那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跟海蒂的恋爱反映出拜伦追求纯真爱的思想。 13、(掌握)《唐·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它通过主人公唐·璜几乎遍及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并以一种嘲讽的批判姿态,对广泛涉及的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正统教义、生活习惯、统治阶级头面人物以及英国社会施以最深刻的评论。其响亮的声调,既体现了作者对普遍人性的把握,又热切地把自由精神传达给了世界。它是一部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史诗。 艺术特色:
① 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 ② 另一艺术特点是插话,即在在叙事过程中不时有意识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
③ 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也是《唐·璜》显著特色之一,它将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的事件,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多姿多彩又浑然一体。
④ 《唐·璜》在格律创新、诗歌语言等方面有了极大的创新,它是英国诗史上运用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的诗篇。 18、(掌握)《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
① 首先表现为想像丰富,抒情浓烈。情节曲折离奇,环境不同寻常,人物奇特夸张。
② 其次表现为对照原则的充分利用。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对照的意义。 19、(掌握)《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思想内容:
《悲惨世界》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作品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小说还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通过对沙威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揭露了法律暴虐、残忍的本质。小说中还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 艺术成就:
① 小说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小说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等,都写得比较真实。另一方面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鲜明,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有不同寻常的品质行为,如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② 小说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
作者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出现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③ 小说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它的政论性。
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⑤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20、(掌握)《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对待死敌沙威,也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10、(掌握)“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马哈福兹以恢宏的气势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记述了这个非凡的时代,生动描写了埃及商人艾哈迈德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以他们一家三代生活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各类重要历史事件及整个时代概貌。
在艺术风格上,三部曲总体而言没有集中描述气势博大的历史事件,缺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情节发展缓慢,事件描叙琐碎,作品风格凝滞,而实际上则讲求严整的结构安排,追求缜密的细节描写,着意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擅长传达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笔精细,出神入化。三部曲的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作者基本忠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人物多用白描,注重环境烘托,注重人物心理描写,较多地运用对比、比照等结构方法,同时也积极借鉴了其它文学派别的写作手法。 7、(掌握)《雪国》的艺术特色。
① 《雪国》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东西结合,自成一格。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的现代派方法结合起来。
② 《雪国》在人物描写上的特点是重视感觉,刻画细微。作者虽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可是却很重视表现人物的主观感觉,表现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
③ 《雪国》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是自由灵活,活而不乱。长篇小说近似于若干“短篇”连缀,其中第一个“短篇”已经写出一个可以独立存的世界,其后的“短篇”乃是对于第一个“短篇”的不断补充和丰富。 ④ 《雪国》在文章风格上的特点是既美且悲,抒情味浓。 2、(掌握)黑非洲文学的主要成就。
黑非洲文学是一种成功的文学,有希望的文学。它形象地展示了黑非洲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黑非洲人民的心声和愿望。黑非洲人民尽管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 3、(识记)川端康成的主要代表作品。 《雪国》《伊豆的舞女》《千鹤》 4、(理解)岛村形象。
岛村游手好闲,有时写一些有关舞蹈方面的文章来捞个文人的虚名。除此之外的所长,就只有游山逛水嫖女人了。思想感情充满虚无的色彩和感伤的情调。 5、(理解)驹子形象。
驹子作为一艺妓,既不是积极反抗者的形象,也不是庸俗的堕落者的形象,而是有一定进取心的艺妓形象。 6、(掌握)川端康成创作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的作品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作为背景,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作为衬托,使自然的景色和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他的作品又常常以美貌的青年女性为中心,以她们对爱情和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主题。他又是擅长表现悲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感情,结局往往具有悲剧色彩。这是由于他认为美与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所以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 7、(掌握)何利的形象。 何利是印度贫苦农民的典型。
① 他身上有许多农民的优秀品质,善良、勤劳、宽容。他的善良忠厚表现着农民特有的质朴。如对妻子丹妮娅怀着真挚的情感,由衷地赞美丹妮娅的美;收留可怜的裘妮娅。
② 他又有农民的贪心和自私,同时何利性格中还有懦弱、愚昧、不觉醒等特点。如为了得到奶牛,他曾想欺骗牧人薄拉;处于自私的打算,他对有钱人大献殷勤等等。但这并不会减低何利形象的价值,反而使何利形象显得更为亲切可信。
何利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印度第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过后,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民依然黑暗,而印度长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也麻痹了许多农民的头脑,使他们对统治阶级俯首帖耳、惟命是从。何利就是这个特定时代的农民典型。 4、(掌握)现代东方文学的特征。
首先,反帝反封建倾向成为各国文学的共同主题。 其次,无产阶级文学是现代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一些主要国家产生了有组织的文学社团,开展有组织的文学运动。 最后,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主。 5、(识记)普列姆昌德(现代印度)各个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
深刻地揭露社会上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反映农民低下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半斤小麦》。 优秀短篇《沙伦塔夫人》:歌颂民族主义精神,女主人公沙伦塔。 出版了15部长篇小说,被誉为“长篇小说之王”: 成名作《服务院》:标志着普列姆昌德长篇小说的成熟,女主人公苏曼。 《仁爱道院》:描绘出一幅濒于崩溃的封建主义社会的画面,揭示了农村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博爱新村。 《戈丹》:是作者最优秀的也是印地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丹”意译为“献牛”或“牺牲”。 6、(理解)《戈丹》的思想内容。
小说通过主人公何利的命运,使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当是农村的悲惨世界:
① 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下,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婆罗门、祭司联手起来结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罗网,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冷酷无情、贪得无厌地盘剥、掠夺、欺凌、侮辱着农民。
② 不合理的种性制度,也始终折磨着低种性的尤其是被认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③ 作者深刻地指出,殖民主义者与农民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农民日益贫苦的社会根源。 13、(掌握)《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有着高超的艺术特色:
① 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缺乏整体的结构、框架。
② 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以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表达起来都比较灵活、自由。
③ 小说中出色的幽默和讽刺艺术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讽刺传统,又吸引了英国18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插科逗趣,荒诞奇妙,猫态猫语等。
④ 语言既平白、通俗,有生活气息,又充分借鉴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幽默讽刺等特色。 15、(理解)《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首先,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以达到合而为一的理想境界;其次,表现诗人虽强烈追求却难以达到合而为一境界的痛苦。第三,体现诗人经过不懈追求,达到合而为一理想境界的欢乐。
艺术特色:诗集充满哲理,但抒情意味很浓。诗中泰戈尔对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春天、雨季纯然一幅幅清晰的画面。直述胸臆时,似水中月,云中影,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给人以朦胧之感。想象奇特,韵律幽雅,将哲学思想融合化在优美的诗行之中,神秘而不枯燥。 16、(掌握)《戈拉》的艺术特色。 泰戈尔的优秀长篇小说《戈拉》,在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特色:
① 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这些论辩性的对话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倾向及内心世界。 ②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正面人物之间;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均互为映衬,互为对比。如苏查丽达与洛丽塔、戈拉与毕诺耶。在层层对比中,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③ 小说具有优美的抒情格调,在写景、状物、叙事、摹人中,往往伴随着作者强烈的抒情,动人心弦。 10、(理解)苦沙弥的形象和典型意义。
苦沙弥是近代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在其代表作《我是猫》中塑造的一个,日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苦沙弥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他对现实不满,厌恶资本家,尤其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苦沙弥的弱点表现在他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十分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
苦沙弥的懦弱、无能正是日本近代社会的产物。一方面,他们接受了比较新式的教育;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近代教育还无力全面、健康地培养他们。他们即针砭时弊,不满现状,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力把握时代的潮流,同时丧失了人生目标,是一群无所适从的弱者,给人一种凄凉、惨淡、无望的印象。 25、(掌握)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① 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
② 他的品格和气质都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③ 他愤世嫉俗,鄙视上流社会的道德习尚,却又无力摆脱社会惯例。他希望改变现状,但贵族的生活方式使他毫无能力,无所作为。
④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26、(掌握)达吉亚娜的形象。
达吉亚娜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贵族妇女形象。她温柔敦厚,感情丰富,质朴纯真。她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生活在俄国民间传说和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她不满于外省地主的平庸生活,受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独立,要求个性解放。她珍视爱情,把奥涅金看成贵族青年中的佼佼者,丝毫没有上流社会小姐们的矫情作态。但她同奥涅金一样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她也未能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 28、(掌握)《双城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影射英国现实,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现实意义十分明显。《双城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双城记》反对暴力革命,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有所歪曲。《双城记》宣扬了用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整个社会的改良主义思想。 艺术成就:
① 首先是情节结构复杂严谨,这是《双城记》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小说以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纽带,把冤案、爱情和复仇三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故事,与故事发生的两个城市扭结起来,繁而有序,多而不乱。构思既精巧缜密,又富于戏剧性,浪漫色彩浓厚,可谓匠心独具。 ② 第二是大量运用对照手法。
如侯爵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苦难生活的对照;得代石太太的复仇与卡尔登的自我牺牲的对照都十分鲜明。 ③ 第三是广泛运用象征手法。
第一部中描写巴黎街头摔破一个大酒桶,红色的酒满街流淌,象征流血的革命即将爆发;第二部中写梅尼特住宅周围回响着越来越急迫的脚步声和暴风雨声,这象征着远在伦敦的梅尼特幸福平静的小家庭将躲不过革命风暴的袭击。 38、(掌握)《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① 《死魂灵》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 鲁迅先把果戈理的讽刺称做“含泪的微笑”,指出其意义在于“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对资产阶级人物的讽刺,同时又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又说“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所以果戈理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读者脸上,也就成为健康。”
② 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作者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如对梭巴开维支的描写就突出了一样粗笨的家具;在泼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生动地说明了农奴制度,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③ 广泛运用了抒情手法。
有对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于人物出场的评价。如把祖国比喻成飞奔的三驾马车,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正义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23、《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特色:
① 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于一体。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抒情性插笔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 ② 音乐性、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独到的艺术特色。 16、举例说明“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
① 荒诞下的细节真实。如《变形记》中除了“人变甲虫”这一荒诞事件外,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音容笑貌,心理逻辑,都符合人类现实生活的特征; ② 怪诞:《变形记》一个人可能遇到的偶然事件无非是暴病、创伤、逮捕„„总之不可能是变形,可主人公格里高尔偏偏变成了甲虫。
③ 象征: “城堡”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地洞》所展现的惊悸不安的心理,正是世纪末中小资产阶级心态的象征。
④ 浓烈的自传色彩:卡夫卡的世界中,总是晃动着一个孤独的身影,甚至许多作品主人公的姓名都是从作者姓名上面“K”下来的。从很多主人公身上,都可以读出“卡夫卡”来。 6、(理解)《神曲》的艺术成就。
① 梦幻与写实的交融。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幻游三界的经历,有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之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新文化的发展趋势。
② 工整与协调的结构。长诗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作品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如地狱色调阴暗,浓淡不均,自然景象仅作为刑场的陪衬;炼狱色调柔和爽目,自然景色明朗可观;天堂色调绚烂明丽。
③ 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森林、狮、豹、狼被称为《神曲》的四大象征;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象征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 作品的结构也是象征的,“3”的含义(3部、33篇、3韵句)意味着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④ 运用意大利语写成,采用意大利的民歌形式,打破正统的拉丁文写法,使《神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 15、(理解)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在对待诗中一些人物的态度上常常是矛盾的。
① 他一方面同情保罗的弗兰采斯卡的恋情,但又按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里受罚; ② 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但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③ 书中在普尼腓斯八世当政时宣布他一定要人地狱,但又对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
这些都说明,但丁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的桎梏。所以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24、(掌握)《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真诚的作品,是他“幻想的宠儿”。
① 它真实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但作品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② 作品的诗体韵律别具一格,采用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节,既有利于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又体现了一种自然清丽的风格。(注:后人把这种诗节称为“奥涅金诗节”)
③ 作品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相互对比和对照。如奥涅金冷漠的现实主义与连斯基热烈的浪漫主义形成鲜明对照,两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又构成两条互相对照的情节线索。诗人借助这种性格对比和情节的对照,把两位男女主人公刻画地栩栩如生。
④ 大量运用抒情插笔,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抒情插笔与情节、人物水乳交融,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掌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① 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对现实的描绘,把当代现实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节描写的真实性。在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 ② 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现实主义作家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③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主张将人物性格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加以刻画,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人物的思想、发生的事件、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环境,都力求达到典型。 13、(理解)小说题意“红”与“黑”的含义。
① 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红色的将军服和黑色的教士僧袍,即于连选择的两条道路; ② 有人认为“红”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象征着教会,象征着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即于连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的接替期间
③ 也有人认为“红”象征着爱情、荣誉、幸福、英勇,“黑”象征着阴谋、野心、罪恶、伪善,即这是一种交织着热情与阴谋的小说。 14、(理解)《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百余年来,《红与黑》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并多次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屡演不衰。主人公于连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 15、(掌握)《红与黑》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红与黑》囊括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它描绘了贵族和教会统治下法国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七月革命前紧张的阶级关系,真实地描写了贵族阶级坐卧不安、草木皆兵的精神状态和政治气氛。作者用犀利的笔锋,把贵族、教会的丑恶,把社会的内幕剥开,从而反映了复辟王朝必然垮台的历史进程。《红与黑》对反动教会的揭露和批判,最为深刻有力。《红与黑》对复辟派中的大资产阶级贪婪、虚伪的揭露,也比较深刻。 于连的形象:
于连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多层次特征,是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于连出生于平民家庭,才情横溢,受启蒙学派著作的影响,使他对这个等级社会,对有权有势的贵族十分不满,强烈要求打破现状,谋求出路。但他很快领悟到:要想发财,就得投靠教会。为了讨好教士的欢心和取得社会上的好评,把《新约全书》背得烂熟。为了实现其野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彻底的伪君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看风使舵,是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入狱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行不在于开枪,而在于要突破等级制度。于连的悲剧概括了王政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控索与失败,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于连的生活道路,给人们展示的并不是一幅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瑰丽画卷,而只是一页复辟时期青年人个人奋斗惨遭失败的痛苦记录,具有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于连这个形象自问世以来,以他真实而复杂的性格,炽热的感情,充沛的精力,坚强的意志力量,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
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①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中,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就是于连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环境。反之,于连的言行,也给他生活的社会和其他人物留下巨大的影响,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图画。
② 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注重从人的内心世界入手表现时代精神,显示出反映生自学成才的内倾性,也表现出心理分析的高超技巧。
如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等互相冲突的心理细腻地表现出来,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 ③ 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作品以政治为经,以恋爱为纬,表现于连的个人奋斗史和复辟时期的政治气候,经纬分明,条理清晰,情节集中,没有枝蔓。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④ 小说中人物个性十分鲜明。
同是爱着于连的贵族女性,德·瑞那夫人温柔善良,心地纯洁,对于连的爱是真情显示,是“心坎里的爱情”;而玛特儿小姐思想开放浪漫,又极端高傲自信,有时咄咄逼人,是“头脑里的爱情”。这些都表现出她们鲜明的个性。 ④ 小说叙事简洁明快,切入角度新颖别致,语言清丽流畅。 18、(理解)《人间喜剧》的内容和思想。
《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又是一部资产阶级罪恶的发迹史,二者是有机地连在一起,构成了法国社会的生动画面。它是一部巴黎和外省生活的讽刺的喜剧,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错误的喜剧。《人间喜剧》作为一部社会风俗史,它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特别是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金关系”。 19、(理解)老葛朗台形象:狡猾的投机商、暴发户、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20、(掌握)《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成就。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读者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人间喜剧》作为一部社会风俗史,它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特别是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金关系”,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小说中真正主角是在资产阶级社会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权力——金权。《人间喜剧》是贵族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作者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描写了贵族的必然灭亡。《人间喜剧》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社会道德风气的腐败,使许多本来还比较纯洁的青年也走上了邪路。《人间喜剧》的发表至今已一百余年,但里面所表现的现实和所塑造的人物,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方面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前所未有的地步。 21、(掌握)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高老头是古老的宗法贵族社会转变到金融资产阶级社会这一转变时期的产物。就经济状况说,他是资产阶级暴发户,就道德观念说,他又有浓厚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家族观念。他爱钱,但更爱女儿。他的超乎寻常的“父爱”的片面发展,变成了使他这位不幸的父亲丧命的痴情。高老头的“父爱”并不是实际生活的艺术反映,而是作者的臆想和夸张。 11、(掌握)19世纪英、法、俄三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比较。 相同点:(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异同点: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第二,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地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第三,具有温和的
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明显。第四,女性文学的异军突起。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作为主要内容;第二,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第三,独特的形象系列,产生了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系列,孤苦无告而又愚昧麻木的小人物系列。第四,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