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July2020(C)
论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提升
孙
伟
(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c.2020.07.021
摘要该文从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和概念出发,分析了的1.2倍。[1]
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不足的现状和原因,继而提出提近年来,国际上很多国家发生的社会动荡、国内发生的升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途径。建议大学思想政治教一些不良事件,都掺杂着网络舆情的煽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没有硝烟的思想交锋的主战场,其舆情传播的特性削弱了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和行政府对社会不良信息的控制力,冲击了现有的社会组织管为的影响。理系统,对政府有效的社会治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极易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
“成为政治动员的新手段和街头政治的导火索”。[2]
研究舆情
OntheImprovementofCollegeStudents'AbilitytoDif原治理的具体策略,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是当前思想政治教ferentiateandAnalyzeOnlinePublicOpinions//SunWei育亟待重视的课题。
AbstractBasedonthemaincontentsandconceptsofonline
学者们在网络舆情应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控制方面已有publicopinions,thispaperanalyzesthephenomenonandcauses
较为丰富的研究。据笔者统计,2020年4月之前,在CNKI上oftheinsufficientabilityofcollegestudentstodifferentiateand以“网络舆情”和“大学生”为篇名、关键词同时进行搜索,就analyzeonlinepublicopinions,andthenproposeswaystoim-有60篇学位论文,合计425篇文章,其外还有大量的研究provetheabilityofcollegestudentstodifferentiateandanalyze成果出现在各类出版物和网络上。学者们从各个维度分析onlinepublicopinions.Itisrecommendedthatcollegeideological和研究我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预警、演化、控制、疏导andpoliticaleducatorscarryoutsystematiceducationandguidance等。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认知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成长的价toimprovetheabilityofcollegestudentstodifferentiateandana-值和意义,但其研究主体极少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即lyzeonlinepublicopinions,soastofundamentallyeliminatethe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influenceofbadonlinepublicopinionsoncollegestudents'psy-院舆情调查实验室发布的《合力构建聚民心尚理性的网络舆chologyandbehavior.
论空间》调查报告显示“:接触网络谣言比例最高的是18~29
Keywordscollegestudents;onlinepublicopinions;differentiation岁年龄段的群体,为80.3%。”[3]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大
andanalysisability
学生对有线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达到100%,所有的学生都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网络舆情辨
网络在传播信息时具有信息量大、即时发布、形式多析的客体是国际事件和国内事件的发生,尤其是与大学师样、搜索方便、传播迅速、极易扩散等特点,在当今世界已生利益相关的诸多事件,其是网络舆情的直接激发物和最经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和舆情表达平台。截至2019终指向。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群体,也是网络谣言的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主要接触者和受害者,更是抗击网络谣言的关键力量。笔者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认为,面对当前网络舆情的形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出99.1%,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
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这一命题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孙伟(1973—),男,江苏阜宁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5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思政教育
1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定义
笔者认为,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事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高校校园内发生的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利益且引起关注的校园突发性事件;二是与我国国家利益相关的国际事件,以及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相关事项。对于网络舆情辨析能力这一概念,研究者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解释。要对其作一个较为明晰的定义,必须首先从“舆情”和“网络舆情”这两个已有的基本概念出发进行探讨。
目前,学术界大多学者认为“舆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狭义上,“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4]在广义上,“舆情通常指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5]
对于网络舆情,彭知辉指出,“网络舆情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具有流言广泛传播、信息传播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倾
向等特征”。[6]
于纪航从网络舆情的社会表现视角提出“网络
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
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7]
陈新星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
不同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8]
笔者认为,就学者所论述的两个概念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是指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选择、分析、辨别能力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抵抗力。
2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缺乏及产生原因
面对繁杂的网络舆情,大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空间里用“看”来对待问题,而放弃思考、追问事件或者现象中最本质的东西。网络舆情“微主题”和相关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和凌乱化的特点,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线性化,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致使其行为失范和价值偏离。另外,网络的虚拟化交流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严格约束,导致现实组织关系的弱化,不愿意接受规则的引导和控制,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和知识面的局限,很容易作出不合理或者不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判断。[9]
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不强的原因涉及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多个方面因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影响尤为重要:2.1知识结构不全面
笔者以为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不足的原因首先是知识水平的不足,是对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论知识不足,面
46
对复杂的网络舆情,大学生不会用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进行理解和分析;其次是在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大学生盲目跟随网络舆情,不能作出符合正确理论指导下的评判,大学生在网络舆情发酵时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2.2情绪控制不成熟
青年大学生的正义感强烈,但自控能力不足,易冲动、感情用事,常常情绪化、感性化、简单化。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就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一旦该网络舆情趋向于负面评价,网络指责、网络声讨就会迅速出现。“大学生往往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同样,大学生也特别喜欢在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推波助澜”。[10]2.3获取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致使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即便搜索引擎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大学生要想准确获得正确的信息依然十分困难。在网络上,由于“把关人”工作的缺位,加之匿名传播的可能因素,在网络舆情中,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言论铺天盖地,各种诽谤性的、攻击性的语言层出不穷。大学生在面对各类网络舆情时,容易评判失当,产生价值误判和行为失范。2.4心理效应的影响
心理效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主要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了解的社会信息对个体以后的社会认知产生的较大影响。在网络舆情传播中也存在“先入为主”的规律,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总是相信第一次听到的,而对后来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二是名人效应。名人效应指的是名人的出现所表现出的被人注意、强化特征、扩大影响的效应,或大众模仿名人习惯和行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尤为典型的是,那些能对网络舆情带来负能量的“大V”们蓄意发布信息或者帮人转发信息而从中牟利,他们发布的那些虚假信息可能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某种伤害。三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个体受到社会群体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感知、认识、判断上表现出符合于群体舆论或其他人群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网民往往具有从众心理,对一些流言或谣言具有较高的认同,往往会“大胆地假设”,急切地作出判断和评价[11];四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即一个人内心所激发出的心理抗拒,是网络舆论应对与引导中常见的现象。如果在交流中过分强调己方的意见,就会引起对方心理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不适;好奇心也可以产生逆反心理,越是禁止的,人们越是好奇;过分夸张和言过其实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3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路径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使得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引导工作在个体层面实施上的难度增大。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交流个体保持同时、平等及迅速的互动,而且多数时候是主动地接受其影响,毫无知觉地被改造。面对这种现状,如果仅以“堵”或“疏”这两种手段来应对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和行为上的侵蚀和损害,还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防范需求。高校必须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主动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大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辨析能力。3.1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方法论教育
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较弱这一情况,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论知识传授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这在有关国家发展的历史评价和人物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
(1)历史分析的观点。在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关系、历史条件下考
察。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一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也没有一
件事情的发生,能超出其历史存在的条件。我们不能以当代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前人,应当正确地分析和抵制网络舆情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恶意中伤。
(2)辨证全面的观点。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问题。在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丑恶的一面;在看到事物的正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的反面。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片面、简单地去分析一个问题,才不会以极端观点来认识问题。全面的观点,就是要用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立体的思维看问题。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也都不是“直线思维”所能解决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把革命看成直线是形而上学,把革命看成曲线与直线的统一是辩证法。我们必须懂得平面,同时也必须懂得球面,要懂得平面与球面的统一,善于进行“球面思维”。
(3)发展变化的观点。当今我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地看问题,就是把问题和矛盾的解决看作一个过程,看变化、看方向、看趋势。如果静止地看问题,就会被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所吓倒,就会丧失信心,就会心生怨意,引发不良的心理反应和不当行为。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所决定的,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思政教育
3.2加强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建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了“重技轻人、重网轻纸”的现象。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绝不能丢弃。高校要利用先进技术整合多种教育模式,全方位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竭力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
3.2.1强化高校宣传阵地的理念引领功能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理念宣传、引导作用,使各种媒体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借此有效发挥各种媒体传播方式的整合效应,在校园媒体的立体式、多元化渗透中共同提升主流理念的引导力。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大、价值多元,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但一些大学生忽视甚至无视官方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强化纸质宣传品在传递主流价值理论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好引领先进理念的旗帜。3.2.2培养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舆情的选择能力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因此,要想正确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最终还需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知识、又能熟悉网络操作技术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认真、全面地学习网络舆情知识,提高网络舆情选择、整合、逻辑化、系统化的能力,掌握网络信息的传递技巧,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精心选择材料、系统分析观点,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应对网络舆情的“筛选”之责。3.2.3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思想理论的灌输功能
列宁曾指出,社会主义意识要靠灌输。灌输教育功能,历来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思想依然要依靠课堂灌输。教学中,我们必须观点鲜明、方法得当,力求在确当的情景建构中,形成系统化、逻辑化的具有说服力的思想理论体系,如此才能有效地影响大学生,筑牢大学生应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思想基础。
3.3加强大学生组织活动的理念渗透
大学生的各类组织是由不同愿景的大学生群体所组成的,在高校的教育和引导下,采取各种符合其意愿和情趣的活动方式,开展各类有益于道德提升、学业发展、能力增强的活动,而网络舆情的辨析能力也是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
47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思政教育
得以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1)大学生各级组织活动的自我教育功能。高校党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在教育、联系和团结大学生等方面的组织优势,进一步开展较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高校各级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要自觉接受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的领导,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持续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大学学生管理的基础,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要组织载体。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在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以这些不同层级、性质和组织所开展的各类理论和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让大学生获得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提升。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认知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和社情的重要方式。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学校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
发展的深层问题,远不是在课堂上听几门课、听几次演讲、看几条信息就能完全认知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引导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接触社会、分析国情、认识成就、了解困难,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益于其加深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提升。
(3)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自我提升功能。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的活动把趣味性和知识性集于一体,符合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接受信息快的特点,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评判各类信息的素养和能力,为大学生的心智成熟提供了一个成长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网络舆情辨析能力的提升。3.4加强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心理承受能力
(1)加强对负面网络舆情的分析评判工作。高校应不定期地开展负面网络舆情的时事报告会,邀请资深的专家、学者进行负面网络舆情的剖析,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增强大学生应对不良网络舆情的免疫力。
(2)建立专门应对负面网络舆情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对于不良网络舆情引发的心理问题的调控,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性指导。可以利用高校的主流媒体向学生宣传应对网络舆情的心理知识,教会大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可
48
以针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作正面积极的宣传与引导,结合各种专业组织建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卫生的相关网络机构,研究出版有关应对网络舆情心态调节知识与方法的出版物,增强大学生应对不良网络舆情的心理承受能力。
(3)建立畅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表达机制。意见表达机制不畅是大学生心态失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针对大学内部发生的事件,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权利表达,构建畅通有序的自身利益表达机制,是缓解大学生产生不良网络舆情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也使大学生在应对负面网络舆情时有一种即时的宣泄渠道。
参考文献
[1]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43256669064305382&wfr=spider&for=pc.
[2]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
2008(6):56-62.
[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力构
建聚民心尚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1114/c25408-23533368.html.[4]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特点[M].天津:天津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
习出版社,2006:6.
[6]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8(1):46-50.
[7]于纪航.创新微时代环境下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微信”在大学
生日常管理与网络舆情干预中的应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12(6):90.
[8]陈新星.“意见领袖”:高校网络舆情新抓手[J].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2012(1):35.
[9]王义全.“微时代”大学生网上诉求表达和现实行为方式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3(30):177.
[10]于江宁.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世纪桥,2010(21):41.
[11]孙卫华,张庚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
(10):35.
编辑张效瑞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