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方法、 技术与制度 刀耕火种(经常迁徙) 农作物 水稻、粟 水利灌溉 集体劳动 基本模式 早期农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 中业 国铁农具,牛耕(开春秋古始使用和逐渐推战国 代广阶段) 农耦犁、犁壁,耧车(改业两汉 进和普及阶段) 发魏晋展 传南北 统朝 农隋唐 曲辕犁(完善阶段) 业 两宋 明清 原始石刀、石斧、石犁 农业 “耜耕”或“石器锄耕”、粟、稻、黍、稷、懂开沟排水、除草培土、 麦、桑、麻等 沤肥和治虫等(走向定居) 铁犁牛耕、垄作法 都江堰 代田法、一年一熟 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绿肥种植 普遍育秧移栽 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多熟制 引进棉花 漕渠、白渠、龙首渠 个体劳动翻车 小农经济 筒车 引进占城稻 高转筒车 引进玉米和风力水车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
.
甘薯等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 基本特点 农业的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有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经利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济因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艰素难个新的轮回 成不①灾荒瘟疫 长利因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素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 掌握了冶铜技术 夏: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春秋至秦汉:造型轻巧,纹饰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春秋:出现人工冶铁。用木炭、皮囊鼓风冶铁。块炼铁技术出现 冶冶金战国:发明铸铁技术,比外国早1800年左右 铁技发明铸铁柔化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 早欧洲2000年左右 技术 西汉:高炉炼铁.用煤做燃料(世界最早) 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200多年 南宋:始用焦炭做燃料 炼钢技春秋晚期:有钢剑,掌握了块炼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西汉:“百炼钢”的技术兴起,出现炒钢法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
.
术 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南方创青瓷 北朝:北方创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和秘色瓷有名,出现釉下彩绘 开始大量输出国外,已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制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 瓷元代: 制瓷中心景德镇, 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业 明:斗彩和五彩瓷等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等彩瓷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大量外销 明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瓷都-----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被西方音译为China,意为“瓷” 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后来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 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世界最早) 商朝:有了织机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丝汉代: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织开辟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丝国”(“塞里斯”)称号 业 出现缂丝技术(经纬织造);开始使用提花机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进入鼎盛 丝织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有官府织造局 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中国古代手工业 经营形态 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 经营方式 生产目的 政府直供军队和夏商西周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 接经官府贵族营、集官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生活使用, 继续发展 中、大不在市场作坊生汉武以后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 流通 产 春秋战国 出现 供民间消发展 民营秦汉 发民间私费,作为商 受摧残 手工魏晋南北朝展人经营 品在市场业 概隋唐 恢复和发展 流通 民况 间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元朝 手纺织技术 工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农户个供家庭消业 家庭体生费和交纳占主导地位 手工产,作赋税,剩余明中叶后 使用花楼机业 为副业 部分出卖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清继续发展 性质和特点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领先,享誉全球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居上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①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发主导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展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特征 业时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⑥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 条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
标志——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 时间:明中后期 地区:江南地区 发展状况: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生产者成为资本家
期后中朝明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
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
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 发期清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展有朝表现: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 所前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 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
特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 点2、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 及原3、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 原因4、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 因5、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6、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地位影响 2、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
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 世界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时特原因 期 征 1、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分先商工不断扩大 秦业2、商周时鼓励商业的发展 时产3、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的期 生 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发1、秦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展度量衡,修建驰道 过秦初2、西汉政府实行“开关梁,弛程 汉步山泽之禁”的政策 时发3、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期 展 丝绸之路 4、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隋进1、国家重新统一 唐一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表现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人因此称经商的人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2、三代商业由官府控制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市场和大商人如: 范蠡(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4、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1、都城长安和洛阳等城市都成为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设了市长或市令严格管理 2、市坊分开,日中为市 3、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1、城市商业发达的(长安、洛阳、扬州) 2、农村集市(草市:六朝时出现)发展 .
时步3、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 期 发4、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展 1、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 2、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商3、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两业限制 宋 繁4、政府重视边境贸易和海外贸荣 易 5、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3、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唐末开始打破市坊空间界限和时间限制 5、唐代还出现了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1、城市商业繁荣。彻底打破 “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瓦子等。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从此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2、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 “草市”更加普遍 3、边境贸易繁荣。设榷场 4、海外贸易发达(开始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5、北宋四川益州(成都)开始发行纸币“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1、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继1、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2、重新疏浚了大运河 元续2、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3、开辟了海运 代 繁3、对外贸易发达。设有市舶司管理。泉州是元代4、在各地遍设驿站 荣 外贸最大港口,也是世界第一大港 5、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 1、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1、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帮” 密切。出现了农作物专区,依2、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 民间手工业发展 明然3、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清 繁4、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荣 5、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3、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6、中国对外贸易的萎缩 国”政策 1.商业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发4.古代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展5.历代政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缓慢,虽取得发展和繁荣,但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特的补充,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点 6.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欧洲发达,但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城市市场与农村墟集相对独立)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创造条件。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冲击较少 7、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渐趋萎缩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
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1、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2、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3、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奴并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隶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社会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 .
井田制 .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4、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5、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6、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
原因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7、瓦解 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
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
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1、形成:标志---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 2、确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
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
3、内容 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
4、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
含义: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土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地影响: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兼并影响封建统治
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 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
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含义: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经济思想和政策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1、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封建经济的核心,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统治的基础。重农还
原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维护政治稳定 因2、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还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
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均输平准)、向工商业抑者加重征税(算缗)、给告发者奖励(告缗)等经济措施等措施,抑制富商大重商农贾的势力 史抑1、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实商政 策 . .
评价含义 原因 明目的 清海禁与闭表现 关政策 影响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明清: 3、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压制民营商业发展
4、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①封建社会晚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1、消极作用 ②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农业发展也受
到限制
③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④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2、积极作用 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
展和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1、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新事物的传入 2、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本原因) 3、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客观原因) 4、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不断(直接原因) 5、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要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① 民间贸易:明初倭患日趋严重,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令明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倭患消除后,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代 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②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郑和下西洋 ①清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 “闭关锁国”,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清②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 代 ③康熙晚期,由于担心沿海居民与外国人勾结,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④乾隆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外贸 1、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 2、不利于中国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3、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4、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