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9年高考数学试卷(福建卷)评析

2021-01-26 来源:年旅网
——…—— ::: : 一、试卷评价 注考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为基础和必 1.总体评价 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技能,重点考 2009年高考数学福建卷的命题坚持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 查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能力,较为全面地考查了高中数 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学的主干知识.文科卷的6道解答题分别取材于数列、统计与概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 率、三角函数、空间几何、函数与导数、直线与圆锥曲线等, 程教学要求(数学)》为指导,以((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理科卷必考部分的5道解答题分别取材于统计与概率、空间几 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数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为 何、三角函数、直线与圆锥曲线、函数与导数等,主干知识在 依据,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试卷在结构、 文科卷中的占分比例约为88%,在理科卷中的占分比例约为 题型及其赋分比例等方面均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 79%. 命题本着“平稳过渡、适度创新”的原则,较好地处理新 (2)着眼选拔,注重能力. 课程新增内容及创新性试题的占分比例,适度地体现了新课程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考试目的和性质,坚持能力立意, 的理念,关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各种能力,《考试说明》中提到的“五个 观”的考查. 能力”和“两个意识”在试卷中都得到了体现.例如,文科第 命题立足学科本质,坚持从学科的整体意义上选材立意, 16题和理科第15题,考生需运用合情推理寻找规律,进而运用 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在充分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 所学知识予以验证,有效地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 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前提下,突出考查考生的数学能力和 际问题的能力;理科第2O题要求考生以导数为工具,通过观 数学素养,着力回避“旧题、成题”,遏制“题海战术”蔓延, 察、分析三次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寻找临界状况,并以此为 较好地发挥了高考“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功能, 出发点进行推测、论证,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独立地应用知识分 实现“让改革者受益”的诺言.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考生创造能力的号杏等.与此 命题关注高考的目的和性质,关注试题选材的合理性,试 同时,命题坚持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考虑问题,许多试题都 题背景公平,大多数试题设问科学;问题设置坚持能力立意, 强调知识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币检删考生是否具备一个 以知识为载体,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各种能力,注意发挥开 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能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有效、 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评价功能,凸显对数学本质的考查,倡导 灵活地解决问题. “多想少算”;不同专题的选考题,难度系数基本等值.命题充分 此外,试题的层次性也比较明显,试卷中既有简单题,也 关注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较好地实现了“有利于高校 有中难题和较难题,较为合理地评价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学习 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的目的. 水平,突出“淡化层次内的区分,强化层次间的区分”的评价 实测表明,文、理科平均分分别为82.09分和88.03分,难 理念,较好地体现“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的考试 度系数分别为0.55和0.59. 目的. 2.试卷特点 (3)适度创新,关注过程. (1)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创新性问题是考查考生自主地灵活应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试卷突出高中数学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充分关 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最好素材.试卷配置了适量的、没有现 牟画薮 事薮蕾 2oo9毒菇’1童妇j 23 成的解题模式可直接套用的创新性问题,要求考生根据问题背 16题)、理科第20题等题也都突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 景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地分析、检索、加工、组合,寻找问题 的考查;又设置了考查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 的实质,探求解决方案.较好地实现对考生思维过程考查的试 理科第8题、理科第18题等题取材于考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实 题,如理科第10题以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为载体,考查“方程 际,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不仅考查了考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 m[厂( )]:+ ( ) P=0的解集特征”,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 理解水平,而且以这些知识为载体,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现 模式可直接套用,需要考生经历探求方程m[厂( )] + ( ) P=0 实情景的能力,从而检测考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的解集中元素问关系的整个思维过程;理科第20题以最基本的 能力,实现对考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查. 三次函数为载体,考查直线段与曲线的交点问题,考生需仔细 观察曲线变化的趋势,动态地分析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在 3.问题与商榷 (1)个别基础题门槛过高,影响了考生对后续试题的解答及 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猜想和论证;文科第1 1题的解决需要 整卷难度. 考生经历对函数 ( )=4 +2x一2的零点所在区间进行合理的估 如理科第19(1)题本应为简单题,但它以初中平面几何“圆 算和尝试的过程;文科第l6题和理科第15题的解决,也需要 周角定理”作为解题的切入口,要求明显偏高,该题实测零分率 考生经历尝试、归纳、猜想和推证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 高达38%;文科第20题以图形的折叠作为切入口设计试题,对 创新性问题的设计都立足于中学数学,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文科学生而言起点偏高,其实测零分率为22.3%,平均分为 为基本素材,考查考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99,是历年来立体几何试题零分率最高、平均分最低的一题. 的过程. 正是由于一些基础题门槛过高,花费了考生的大量思考时间, 从而也导致了学生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试题,使得理科第20 (4)合理开放,倡导探究. 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考生学习潜 能的考查.试卷合理地设置了具有一定思维量的开放性、探索性 开放性、探究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知 题、文科第2l题、文科第22题的零分率分别高达21.5%, 24.1%.41.8%. (2)个别试题“剑走偏锋”,出乎学生意料,影响了其考试  的试题,为考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自由探索的空间, 心理.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探究能力.试卷中既有条件开放的试题,如 如理科第l6题突破常规,以集合与概率结合设计试题,打 理科第17题、理科第19题和文科第22题是“存在型”探究性 破了原来的试卷结构,题目设计也很新颖,其原意是不让“题 问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存在; 海训练”的师生获益,但它作为理科解答题的第一题,本应是 又有结论开放性问题,如理科第18题是方案设计问题,符合题 简单题,却以了解的知识点——集合的非空子集为切入点,学 设条件的方案不止一种,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方案, 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给人以“措手不及”的感觉,影响了其 只要符合题设要求即可,理科第20题是结论开放性问题,要求 考试心理;文科第19(1)题所求的虽然是特殊角,但它实质上是 考生根据题设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并给予证实;还有解法开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问题,也是目前新课程淡化的内容,其 放的试题,如理科第l7题、理科第18题、理科第19题、理科 实测零分率高达30.7%. 第20题、文科第19题、文科第21题和文科第22题等都有多 (3)个别试题设问欠合理,给一些考生的答题造成了不必要 种解法,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从不同的思考角度探索 的麻烦. 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殊途同归”,较好地杜绝试题求解的 “华山一条路”现象,给不同思维方式的考生以公平的竞争机会. 如理科第18(2)题的设问“应如何设计,才能使折线段赛道 ⅣP最长”,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讲,应指出点Ⅳ的具体位置 同时,还关注试题的呈现方式与设问方式的开放与多样,试卷 (点Ⅳ的坐标),但从解决问题而言,本题的解答不要求给出点 中既设计了直接求解、证明的问题,也设计了一些归纳、猜测、 Ⅳ的坐标.正是由于这样,一些优秀生由于考虑更周全而花了大 探究性问题等,给不同思维方式的考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5)注重本质,强调应用. 量的时间来求点Ⅳ的坐标,导致了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试题 (据不完全统计,该题在得分为1O~13分的考生中,求点Ⅳ的 (4)个别试题的题序与其难度不相吻合. 如文、理科的选择题难度基本上没有实现按从易到难的顺 试题设计立足数学的学科本质,关注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 坐标的占42%). 着力考查最基础、最本质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知识的应用包 括利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应用问题两个方面.试卷既设置了考查数学知识在学科内 序排列. 的应用试题,如文科第19题考查三角恒等变形和三角函数的图 二、实测分析 1.实测数据 象性质的简单应用,理科第9题(文科第12题)考查向量数量 积的本质特征及相关表达式的几何含义,理科第15题(文科第 2009年高考数学福建卷文、理科各题实测难度见表1~4. 24 …12一霸一 — 甄一举甄蕾一 …一 ‘ ~ 表1:2009高考数学福建卷(文科)I卷各题实测难度 \项目\题号  \ l 5 4.9O 2 5 4.0o 3 5 4-35 4 5 3.95 5 5 4.25 6 5 4.1O 7 5 4.10 8 5 3.5O 9 5 3.15 10 5 2.6O 1l 5 2.2O 12 5 l_35 I卷合计 60 42.45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系数 0.98 O.80 0.87 0.79 O.85 0.82 0.82 0.70 O.63 O.52 O_44 0-27 0.71 表2:2009高考数学福建卷(文科JⅡ卷各题实测难度 \ \、题号 项目\\ 13 4 3.61 14 4 1.11 15 4 O.88 l6 本题合计 17 4 1.48 l8 12 9.17 19 12 4 75 20 12 4.99 21 12 3.17 22 14 2.35 本题合计 74 32.59 Ⅱ卷合计 整卷合计 满分值 平均分 16 7.05 12 8.16 90 39.64 150 82.O9 难度系数 0.90 0-28 O.22 O_37 0.44 0.68 O.76 0.40 0.42 O-26 O.17 0_44 O.44 0.55 (注:第13题、第14题、第15题和第16题为样本数据,样本容量为4200,其余均为总体数据(含第二题数据);本数据不剔除缺考人数.) 表3:2009高考数学福建卷(理科)I卷各题实测难度 \\项目、\\题号  1 5 4.45 2 5 4.60 3 5 4.80 4 5 3.8O 5 5 4.6O 6 5 4.35 7 5 3-3O 8 5 3.6O 9 5 2.70 lO 5 1.90 I卷合计 50 38.1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系数 O.89 O.92 0.96 0.76 0.92 O.87 0.66 0.72 0.54 O.38 O.76 表4:2009高考数学福建卷(理科)Ⅱ卷各题实测难度 \题号 项目\\ 、1】 4 12 4 13 4 14 4 1.50 O.38 15 本题合计 16 4 0.94 OI24 17 13 8.54 0.66 18 13 6.77 O.52 19 l3 20 14 21 14 11.13 O.8O 本题合计 80 39.12 0.49 Ⅱ卷合计 整卷合计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系数 20 10.81 0.54 13 7.99 O.6l 10o 49.93 O.5O 150 88.O3 O.59 3.73 2.88 2.04 O.93 O.72 O.51 2.29 2.40 O.18 O.17 (注:第11题、第12题、第13题、第14题和第l5题为样本数据,样本容量为8 300,其余均为总体数据(舍第二题数据);本数据不剔除缺 考人数.) 2.逐题分析 文科选择题的实测难度系数为0.71,基本符合我省教学实 (1)选择题分析. 表5:文科选择题分析 、际.考生主要失分在第l0题、第11题和第12题(见表5). 人 \选项 A 1 2 3 4 5 B 1O0735 10959 1 332 13433 5238 C l 085 5277 89922 4477 87618 D 579 4286 10943 81466 5417 AB AC AD BC BD CD ABC ABD ACD BCD ABCD 合计 1 O 0 1 0 590 82438 763 3 579 4698 O 13 3 0 2 1 3 2 3 O O 1 2 1 1 l 1 O 1 0 O O 2 3 0 O O 0 O 0 O 0 0 O O O O 0 O 0 O O O O 0 0 O 0 0 O 102992 1f)2978 1O2969 102964 102974 6 7 8 9 10 1l 12 2404 5481 7 l38 9466 l3976 44 847 27590 333O 83950 8776 16508 53637 13077 31 853 12595 6088 72053 l1 815 l98O6 234l6 25093 846l8 7 397 14928 65158 15489 21 519 18350 l l O 2 2 1 1 1 1 O O 4 12 6 2 O O 7 4 6 10 O O O 0 3 1 3 l4 2 1 5 5 2 11 2 0 O 2 l 3 3 O 0 O 0 0 O 0 1 0 0 O O 0 0 O 0 0 O 0 O 0 0 O O 0 O 1 O 0 0 O 0 O O O lo2968 lO2920 102895 102943 102927 102885 102920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画 举薮蕾一[2…00…9笨藉话 25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文科选择题第3题的选项A,第4题 的选项A、C和第6题的选项A、B等形同虚设.第12题难度系 数仅0.27,而选错误答案B、C、D的考生分别占31%,24%, 18%,这一方面说明试题脱离了考生的实际,另一方面也说明 到lg( =f 一 3} s, 1)1=4> s, )I= 1>0.25,Jg(手)f:9>o.25.从而选择答案A,这是考生易犯  考生应用特殊与一般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事实上,考 的错误.理科选择题的实测难度系数为0.76,基本符合我省教学实 虑当b和c共线的特殊情况,就容易排除B、C、D三个答案. 0题(见表6). 另外,第11题,如果考生将/( )的零点分别代人g( ),可以得 际.考生主要失分在第9题和第1表6:理科选择题分析 人 \项 A  B 160649 4432 2706 11 798 3 836 17385 C 8856 4346 171 935 l6029 3447 l56 788 D 2730 6438 2155 l36512 6969 3 329 22641 4947 46530 68l85 AB AC AD 1 2 O O O l 1 O 0 O O 10 5 1 9 7 l O 1 O 1 4 l 3 4 0 1 5 O 1 BC 0 l 1 1 O 3 2 O 0 O BD 2 2 1 2 1 1 7 13 l 3 CD ABC ABD ACD BCD ABCD O 2 2 1 0 2 0 O l 2 0 O O O 0 0 0 O 0 O O l O O O O 0 O O O 0 0 O 0 0 0 0 0 0 O 0 O O 0 0 0 O O 0 O 0 0 O 0 0 0 O 0 O 0 合计 179701 179702 179672 l79632 179671 l79666 179557 179656 l79654 179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7462 l64464 2866 l5285 165405 2 l5O l4949 3l l59 18 34l 13 574 I19200 22755 l3O234 l7950 28939 l3 298 96830 68796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第1题的选项D,第6题的选项A、 D,第8题的选项D,第9题的选项A、B和第l0题的选项A (如%= ).这些错误反映了部分考生对等差数列和等 等设计得不够合理,个别选项形同虚设.第9题与文科第12题 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记忆不清,审题小够认真.本 题得分分布较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度系数为0.68,基 存在同样的问题. 本符合我省教学实际. (2)填空题分析. 文科第18题主要考查用列举法计算随机事件所含基本事件 文科填空题实测难度系数为0.44,其中第14题、第l5题 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考生应用数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 和第16题实测难度系数分别为0.28,0.22,O.37,都偏难.第 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零分率是全卷最低的,而得分率和满分率均 l4题的失分主要在于考生没有考虑到点B可在点A的两侧,从 是解答题中最高的.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列举重复和遗漏.本 而得到错误答案 1;第15题则是由于考生解决含参数问题的能 题难度系数为0.76,属容易题. j 力较差,对临界点的分析出错;第16题是一道内容和背景都比 文科第19题主要考查诱导公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 较新颖的创新题,考生理解题意不难,也容易下手,但因文科 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 归与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本题为三角函数基础题,属于常 学生未学数学归纳法,其解决的主要方法是列举法,但此数列 规题型,涉及的知识皆为三角函数的重要基础知识,但本题零 的第20项以后,数字迅速增大,不但出错几率大,而且费时 分率高达30.79%,满分率仅3.4%.实测难度系数为0.40.考生 多,影响了考生对后续试题的解答. 解答第(1)问的主要错误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诱导公式记 理科填空题实测难度系数为O.54,较切合我省实际.考生失 分主要分布在第14题和第15题,失分原因与文科基本相同. (3)解答题分析. 错 s}= 卑一半); COS 一 s = cos①文科部分. ( 一});由c0s( 'IT)=0,得 +孚:0.这些低级错误 文科第17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考 反映了部分考生三角函数基础知识薄弱.第(2)问最主要的错误 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本题虽为基础题,但考 生的失误却不少,主要有:将已知{%}是等比数列看成等差数列, 从而求得%= J 是:将函数Y=sinf3x fli-}的图象向左平移m个单位得到函数 n一 ;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通项公式 j y=sin 3 'IT+m)的图象;由y=sin[3( +m) 7r一]是偶函数 得到3m+}=手+2k'n";由sin(一3 +3m+})=sin 3 +3 +孚) 得一3 +3m+孚 3 +3m+孑等・此外,还有一些考生证明了 (如因为 :2 ,a4=2 ,所以%=2n);基本计算错误(如an=2 X 2 ‘=4 ,吗=2 =16,6 =12n一28:3n一7等);将{ }与{6 } 混淆(如b =o +(n一1)d);将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混淆 26[一2…00…9一 蠹一12葫一 草画薮拳敷蕾’  )存在异于 、Ⅳ的公共点,从图象易知, 时,f(x)的图象向左平移m个单位后所对应的函数是 段MN与曲线Y=厂(g(x) 值>0,g(x) 值<0.这就有理由推测不少考生并没有真正 偶函数,但没有说明 是m的最小值.本题的表述J二有不够 lZ 当m= lZ 简洁流畅之感,建议将题目表达成:“已知f(x)=sin( + ) 通过计算g(1± )来判断其符号(事实上,计算g(1± 1 f >0,J j<})的图象的两条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等于 、 二/ ,要花费不少时间),这是数学推理所不允许的.要避免出现这种 情况,可将题目改成:“线段MN与曲线Y: ( )是否存在异于 、j 且c0s孚cos ̄o—sin孚sin =0.(1)求(£,和 的值;(2)求 斗 斗 Ⅳ的公共点,并说明理由.根据抽样,只有极少数考生能通 最小正实数m,使得函数f(x)的图象向左平移m个单位后所对 应的函数是偶函数.” 过计算g(o)>0,g(2)<0来判断g( )在(0,2)内存在零点.”反 映了文科考生数感不强,不能灵活应用根的存在性定理.本题难 度系数为0.26,属难题. 文科第20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 面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和运算求解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本题主要 文科第22题主要考查直线、椭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 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考查数形 错误有:定理条件没有罗列清楚(如直接由面面垂直得到线面垂 结合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第(1)问是一道基础题,考生没能 得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主要错误有:将左顶点A看成椭圆的 直或线线垂直,因为平面EBD上平面BD,所以DE上平面ABD, 所以DE上 B;或因为平面EBDj-平面A D,所以DE上AB); f 一 +2=0, 默认已知条件(如将AB上BD作为已知条件;利用直角三角形 的边角关系求BD,BD=ADcos/DAB:2;求△ADE的面积, 左焦点;直接把直线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为{【 , __ 一 导致a、b无法求出.第(2)问多数考生的解法是:令S(xo,to),则 直线 S:Y:1. XO十Z 没有证明DE_LAD;直接以D为原点,DA、DC、DE所在的直线 为 轴、Y轴和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侧面积概念不清 (将侧面积与表面积混淆).本题通过图形折叠考查空间直线与直 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在解三角形的基础上, 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关系,较好地整合了推理论证能力和运 算求解能力.但本题若不能从底边△ BD人手,证明A日上BD, ( +2),直线BS:Y=— XO一 ( 一2),根据题 意得肘( , 16oy。),^『( , l_),所以IMN l= +2.jI一 ,=挚( { ),多数考生到此就无法 ,lMN I = j 容易造成全题失分,而且文科考查图形折叠问题,明显偏难.本 题实测难度系数为0.42,是近5年来立体几何得分率最低的. 继续了.也有考生利用 +4 =4得IMN l一 设厂( )= (一2< <2),利用导数求 文科第2】题主要考查函数、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 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化归与转化思想和分类与整合思想.本题人手容易,做全对难. 第(1)问失误很少,只有少量考生得到了a、b的关系式,而没 有按题目要求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b造成失分.第(2)问的主要 错误有:由f ( )= +2ax+2a一1:0不能求出 ;由厂 ( ):0 求得 =一1或 ~1 2a;没有讨论或没能正确讨论一1与 1—2a的大小关系(如只讨论a>1和a<l,而没有a=1);将 单调递增区间为(一。。,+。。)判断为不存在单调区间.本问的分类 讨论虽为常规题型,但对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有较高 的要求,许多考生解题过程逻辑混乱,从而导致得分率很低.第 (3)问由于函数f(x)已成为一个具体的数字系数函数,解答本问 得f( )的最大值是 .本问的主要错误有:没有说明k>0, 所以l I=I + l≥2 转化,导致做不下去;IMN I: ( 所以IMN I: 粕= , Xo: 1: 8;由直线 ), Y:k ( +2)和直线BS:Y:k2( +2)得M( , Ⅳ(孚,等),IMN f=f 一孚f,由于后 与 之间不会 一 =一挚‘ ),因为( y0)在 + =43:,所以 一4=一4y , zYo .令 zyo :k,得3kyo:一3 。+10,得 得(9k2+36 一6 y0+64=0・ .所以k≥ 或k≤一 8的多数考生都能求得极值点 和Ⅳ的坐标,而证明线段MN与 曲线,, 厂( )存在异于肘、Ⅳ的公共点,考生一般是用直接求得方 Y 一 一 一3x, f +4 =4. Q二 由△:81k 一16×36≥0得 ≥ . 程组 : 有三组解来证 也有不少考生 吓证 由k>0得到k的最小值是 ,而没有说明等号是否成立.考生 第(3)问的做法与参考答案提供的基本一致,在做本问的考生中, 法:令 )=厂( )一(一争 一1): 1 3 X2丁1 +1,由g ( )=o 错误也不多,根据抽样统计,做对第(2)问的考生绝大部分能够 丁2V3-所 ( 一丁2V3-)> (1+竽)<0, 在第(2)问得到正确答案后才能做第(3)问,这就影响了第(3)问 的测试效度.如能将第(3)问修改后调到第(2)问,将会使三个小 0在(1一丁2vT'l+竽 有解,所以线段删 问的难度分布更加合理.本题零分率为41.8%,得4分的考生占 , 做对第(3)问,这说明第(3)问的难度低于第(2)问.但由于只有 与曲线Y:-厂( )存在异于M、N的公共点.由于题目是要证明线 40.6%,得1~3分的考生占6.7%,得4分以上的考生占10.9%. …~ 年百薮举薮蕾 2~0’0…9~笨蠹…12嫡 27 这说明得分的考生,绝大部分是做对了第(1)问.本题难度系数 工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反之确定点Ⅳ的坐标成为设计方案很 为0.17,属难题. ②理科部分 自然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求点Ⅳ的坐标又很繁琐,增加了学生 作答的时间和难度,同时影响了后续问题的解答时间.本题实测 77,难度系数为0.52. 理科第l6题主要考查子集的概念、子集个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分为6.理科第l9题主要考查直线、圆、椭圆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 组合数基本知识、古典概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和期望等基础知 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应用意识,考查分类与整合思想、化 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考 归与转化思想和必然与或然思想.本题以集合的基础知识为背 查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和分类与整合思想.本题把直 景,将集合、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等知识较好地整合在一起, 线、圆、椭圆三者有机结合,考查直线的方程、直线与圆锥曲 体现了“在知识交会处命题”的设计思想.问题设计的视角比较 线的位置关系以及方程的参数讨论等问题.试题在叙述上体现了 点、直线、圆)的生成过程,对学生正确审题和 新颖,构思较为独到,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对树 有关几何元素(立“夯实双基,摒弃题海战术”的中学数学教学观有较好的导 解题有积极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有关信息,归纳出探索性问题 向作用.但本题作为第一道解答题,涉及概念多、公式多,试题 或存在性问题的正确解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提出了较高要 有较高的综合度,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本功和冷静地分析 求.第(1)问考生的典型错误有:三等允点理解错误,误认为直径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给考生带来了不必要的 AB的三等分点;三等分点误认为只有一个点,答案不完整.s的 心理压力.考生在解题时存在的典型错误有:非空子集个数计算 第(2)问考生的典型错误有:沿用第(1)问的条件,误设点J错误(如子集概念认识不清,漏掉集合本身、非空条件等,导致 非空子集个数误为3O,32等);对非空子集个数计算公式“2 一 坐标为(1,Yo);采用特殊位置,如s(o,、// ),r,( , V_ l 1”记忆不清,错记成2一 ,n:一1等,得出n=25,n=24等. 等探索求得。=、/ ,但未能证明一般性;逻辑推理混乱,表 非空子集个数计算错误,直接影响本题两个问题的解答,此外 述不清,将一些条件一一罗列,但未能理解其中的逻辑推理关 书写不规范,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及演算步骤,也是一个突出 系;运算求解能力较差,表现为解方程组和数式运算错误.本题 实测平均分为2.29,难度系数为0.18. 的问题.本题实测平均分为7.99,难度系数为0.61. 理科第17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理科第20题主要考查函数、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 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 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和分类与 问考生的典型错误有:函数驻点求错,(如驻点 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本题以正方体的一部 整合思想.第(1)分为载体,设计异面直线成角及探求线面垂直问题,突出考查 错为一1,2a—l的大有人在,造成整题失分);分类不完整.能 用向量法(坐标法)解决空间几何体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正确解答第(2)问的考生极少,本问无满分.本题实测平均分为 4,难度系数为0.17. 准》,对中学数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难度适 2.理科第21(1)题主要考查矩阵、矩阵与变换等基础知识,考 宜,有较高的区分度.考生存在的典型错误有:异面直线成角的 符合 概念理解不清,对角0的范围意识淡,与向量夹角混淆,导致 查运算求解能力.考生的典型错误有:概念理解错误,主要是对 矩阵与列向量运算理解不够透彻;计算错误,很多考生对最基 —-—j————— - 诸如COS0=_r二 _二_ 、c。 0:(禧, )等错误;在解 lNE I’l f 本的计算不细心,本题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解,考生解二元方  决第(2)问中,忽视点s在线段 Ⅳ上的要求,无法适当设出点 程组,简单计算出错的很多,甚至简单的两个数相加也出错; S的坐标,导致问题不能正确解答.本题实测平均分为8.54,难 公式使用错误,有些考生会把矩阵与向量相乘的位置次序弄错.度系数为0.66. 本题实测平均分为6.06,难度系数为0.865. 理科第21(2)题主要考查圆的参数方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 理科第18题主要考查j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三角形等 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 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此题虽简单,但可以多角度 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第(2)问 反馈考生所掌握的知识,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考生的典型错误 如d= 的解法多样,可以考查出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品质,除了参考 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记忆错误(答案的两种解法之外,还出现设N(x,Y),建立 、Y的方程,进 X/A +B 兰竺 误写成 而考查fMN I+l^ J关于 、Y的关系式,进一步消元转化为函 数,结合函数的导数研究最值.考生的典型错误有:记错诱导公 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正余弦定理;在用余弦定理 、/ + );运算变形错误('J ̄d7/L  十13t,xX Y+麓1,十 一 2 :=_0二2,)/=4叶 消去Y转化为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产生错误等).本题实测平 均分为6.13,难度系数为0.88. 理科第2l(3)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 解决问题中,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目标不明确;未能合理应 用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和不等式关于传递性的基本性质,构 建以fMN I+INP I为“元”的不等式,转化为解不等式.本题 命题值得商榷处有两点:其一,试题呈现方式上,以折线段运 动赛道为背景显得有些勉强,不切实际;其二,“如何设计”涉 及到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参考答案以 “MN:NP'’,“点Ⅳ在线段MP的垂直平分线上”为最终答案,施 算求解能力.考生的典型错误有:逻辑错误,交并混淆(如由 1—2x+ <1, <0,  >0,『 <0, >0,0≤ ≤— ,继而 <2, > , 28 20…0…9 藉…1—2一 _ 薮一举薮苦 一… …’~~ ~… …… 得0< <2);分类错误,逻辑混乱(如当 一1>0, >0时, 基础与示范作用.综观历年各地高考数学试题,虽然直接源于教 2 一1< +1= <2; 当2x一1>0, <0时,2 一1<一 +1==> 材的原题不多,但大多数题目,即便是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也 2;当2 —l<0, >0时,1-2x< +lj >0;当2x一1>0, 是由基础知识经过混合、加工而成的.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引导学 生把教材的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 <0时,1—2x<一 +1j >0).此外,还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发生 错误.这些错误是导致本小题平均分低于第21题另外两个小题 过程的教学,特别要重视有关原理、法则、定理和公式的提炼 平均分的主要因素.本题实测平均分为4.63,难度系数为0.66. 三、命题建议 和推导过程,以及例题的求解过程的教学,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以致用”是根本目的.重视生活 1.进一步加强对命题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命题人员 的素质和命题水平 应通过多种渠道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命题培训, 实际、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试卷的一个热点.教学 并采用多种方式对命题人员进行训后跟综管理,组织他们认真 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应用素材,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 学习 际 、教育部《考试大纲》、省定《考试说明》及省厅 际,选择以环境保护、生活健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背景 有关文件,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严格依据上级有 的材料,合理设计一些情境新颖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训 关文件要求进行命题,坚持杜绝命题的随意性. 转化 练,增强其应用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命题培训应该从命题基础技术培训向命题专业技术培训 培养和训练实际应用能力. 应认真研究不同题型的试题的编写技术,加强培训力度, 开放性和探索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想象、 讲求培训实效,切实提高命题人员的命题水平,并进一步加强 自由发挥、自由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考查学 对探索性、开放性、应用性试题的研究,力求使这类试题更加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是拉开档次的主要题型,也是深 合理、严密、科学,努力实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化考试改革的重要题型.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综合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 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 3.继续规范命题队伍的组建工作,切实提高试题编写质量 放性问题让学生练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 坚持命题组成员必须是参训人选原则,利于沟通原则,兼 学会独立思考,逐步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提高 顾全面原则(地域覆盖全面,系列覆盖全面,性别比例恰当, 创新能力. 新老搭配合理),教考分离原则. 4.加强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 4.继续开展命题研究,积累命题经验 中学教材一方面是知识的载体,它记载着前人积累的知识, 命题研究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学校,广泛了解教学实 这些知识已被证明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是有用的工具; 际,准确把握当前的教学水平,以便能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有针 另一方面,它又通过这些知识来传递学科思想方法.相比较而 对性地进行命题,同时还要认真做好试题难度的预估工作和测 言,前者是“显性”的,是见诸书面的东西,而后者是“隐性” 试后的实测统计工作,认真比照,不断积累命题经验,努力探 的,它常常隐含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之中,是学生较难把握的, 索控制试题难度的有效方法,形成科学的命题预估方案,力求 同时又是学习中更为重要的东西.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的精髓, 使难度系数预估期望值和实测值相吻合,切实提高试卷的效度 掌握它,就能驾驭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 与信度,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5.建立健全审题制度,提高试卷整体质量 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揭示相关的学科思想方法,使他们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步地形成相应的学科思想方法,并自 5.合理地组织技能训练 一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必须坚持命题、审题分开,审题人 觉地应用这些思想方法来指导解题实践,解决相关问题. 员应由负责考试工作的教育行政领导、学科教育专家和一线有 经验的教师组成,审题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感,熟悉有关考 方面牢固的“双基”是能力的载体,是促进知识迁移和 试工作的政策和要求,掌握 际 、考试要求和学生情况,对 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离开了知识和方法谈能力是一句空话, 命题理论和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审题中应对试题的指导思 但另一方面,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一种  想、基本技术指标和双项细目表、试卷的科学性、技术性指标 条件,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只能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等进行认真审核,切忌流于形式. 四、教学启示 因此,为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新概念、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作业.教学中一 1.立足《标准》,重视教材的基础和示范作用 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选编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能揭示知识 “双基”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和依托,而 内涵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解题实践,促使学生 教材正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教材的 真正领会教学内容,及时纠正其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 例题和习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总复 使他们真正内化和巩固习得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把所学知识稳 习,都要紧扣 际 ,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 固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相应的能力. 年 甄学薮育[2009年第12期』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